分科座談《人醫心傳》250期

九月十五日晚間安排九十分鐘的分科座談,讓人醫會成員事前選定牙科、外科、內科、中醫與後勤、護理、藥劑與營養等六大組別,於各自專業領域分享及深入交流討論。

牙科診療的人文關懷

牙科分科座談,菲律賓張麗珍醫師分享咬合不正的相關治療。攝影/李彥緰

澳洲人醫會盧以欣醫師(左)和施彬彬醫師(右)共同分享特殊牙科的治療。攝影/李彥緰

希芭醫師說明約旦人醫會如何透過義診照顧難民健康。攝影/李彥緰

許智亮醫師分享新加坡牙科團隊的服務經驗。攝影/李彥緰

牙科分科座談由美國慈濟人醫會廖敬興醫師主持,邀請來自菲律賓、澳洲、約旦、新加坡的四位人醫代表進行分享。

菲國人醫張麗珍醫師長期研究導致牙齒咬合不正的因素,包含頸椎受傷、顳顎關節功能障礙等疾病問題,皆會影響到病人的咬合問題。張醫師透過簡報照片對比病人治療前後的差異,她特別提醒,為牙科病人治療時,除了歷年病史、軟組織檢查、牙周檢查、全口X 光,還要特別留意顳顎關節的咬合檢查,以及治療前安裝診斷模型並拍照,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牙齒治療的成功與否。

澳洲盧以欣醫師和施彬彬醫師共同分享特殊牙科的治療。五十多歲的病人患有A 型血友病,來到澳洲分會義診所看診,經檢查發現患有大量牙結石及多顆齲齒,為避免治療中大出血的風險及病人治療時極大的焦慮感,所以每次僅清潔一、兩顆牙齒,且病人是坐在輪椅上,而不是牙科診療椅。透過多次全口深度牙周清潔和氧化銀的齲齒治療後,病人愈來愈能適應牙科治療。隨著治療漸入佳境,團隊也開始協助病人的社會支持,包含定期家訪關懷,並為病人和家人提供中醫治療。病人恢復健康後,貢獻所長,協助設計慈濟的宣傳品,有了生活重心後,他覺得人生有目標非常開心。

希芭(Hiba) 醫師介紹約旦人醫團隊及義診服務。約旦收容了近一百三十萬人的敘利亞難民,慈濟志工陳秋華帶領約旦人醫志工團隊積極投入義診服務。希芭醫師表示,她為約旦人醫團隊感到自豪,而團隊接下來也將執行更多國際醫療任務,照護更多苦難人。

許智亮醫師說明新加坡慈濟人醫會的服務包含免費診所看診、療養院義診、海外醫療義診以及社區活動。也透過開設牙科助理培訓課程,讓醫療志工學習相關知識,未來可以協助牙科義診活動,目前已有四十五位社區志工參與培訓。因為長期提供義診服務,為許多貧苦民眾看牙解病苦,團隊也在二○二三年獲得第九屆新加坡激勵貢獻康護獎「新加坡患者與志工支持團隊獎」。新冠疫情後,今年八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也重啟斯里蘭卡多別科大型義診,三日總計服務超過四千六百人次。團隊夥伴盡可能為每一位等候看診的居民服務,舒緩他們的身體不適。

外科 經驗交流與醫療使命

九月十五日外科座談課程上,馬來西亞羅仁勇醫師分享馬國團隊的海內外義診經驗及未來展望。攝影/林萬教

美國人醫會陳福民醫師表達對於人醫會外科醫師夥伴付出的感佩。攝影/林萬教

菲律賓柯賢智醫師分享人醫會年會的緣起以及醫師的使命與價值。攝影/林萬教

尼泊爾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醫師分享與慈濟的因緣。攝影/林萬教

外科座談課程由花蓮慈濟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主持,邀請菲律賓柯賢智醫師、馬來西亞羅仁勇醫師分享當地義診經驗及未來展望。

羅仁勇醫師出身貧困家庭,習醫學成後,離家千里到醫療缺乏的砂勞越自願服務了四年。羅醫師與太太都是慈青,「參加慈濟及義診的經驗讓我們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平衡工作與生活,如何在面對困難時能更堅定。期盼未來能繼續努力,為世界帶來更多更好的改變。」

菲律賓柯賢智醫師憶及到印尼義診時,不僅執行醫療工作,也一同協助救援物資發放,因擔心一位年長婦女無法搬運二十公斤重的大米,於是親自陪她走夜路回家。二○○五年伊朗大地震時,慈濟賑災團不僅設置醫療站,後續更帶來了二千五百噸大米送暖,不過當地政府只允許用一輛卡車運送,當時只有十五位志工,仍想盡辦法親送至災區。

二○一三菲律賓海燕風災重創獨魯萬(Tacloban) 市,菲國人醫團隊用四十萬比索(折合新臺幣二十二萬七千多元)修繕教堂作為醫療站,展開醫療救援。新冠疫情期間,防疫物資管制嚴格,為了守護醫療前線,柯醫師及團隊運送口罩至各醫院,他希望號召更多人發心參與,「幫助不幸的人們,齊心協力發揮生命的價值。」

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時,賈斯萬·釋迦(Jaswan Shakya) 醫師所任職的慈善醫院為缺乏醫材和藥品而苦,無法為貧困和受創災民提供治療,同事告訴他有個來自臺灣的慈善組織「慈濟」想要支援醫院,隔天慈濟志工就帶來毛毯、折疊床等物資及一些藥品醫材,而他也協助治療了慈濟義診轉介過來的病人,就此結下因緣。他認為慈濟人醫會的助人方式是真心誠意地投入付出,希望未來能擴大尼泊爾人醫隊伍,就像馬來西亞人醫志工團隊一樣,才有能力照顧更多人。

內科 為癌病重症尋生機

內科分科座談,前排左起為台中慈院中醫部黃仲諄主任、邱國樑副院長、花蓮慈院李啟誠主任。攝影/童茹棠

台中慈院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談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對癌症治療上的前景。攝影/童茹棠

內科由台中慈濟醫院邱國樑副院長擔任主持人,花蓮慈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台中慈院中醫部黃仲諄主任、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代表分享。

李啟誠主任分享CAR-T 治療在臺灣的運用,CAR-T 治療是結合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免疫療法的創新治療,可以改寫癌症的存活率,但藥費昂貴(約八百一十九萬新臺幣)健保署在二○二三年宣布將CAR-T 細胞治療藥品Kymriah 納入健保,每年有望嘉惠臺灣近百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瀰漫性大B 細胞淋巴瘤的病人。

黃仲諄主任則分享台中慈院中西醫合治中風的成果。黃醫師提到自己的父親也是中風患者,家族算是高危險群,也因此開啟他對中西醫合療的研究,十多年來累積不少個案,他與台中慈院神經外科黃伯仁主任共同研究中醫早期介入中風與腦外傷治療,研究指出可降低死亡率。

血液腫瘤科李典錕主任主要分享「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對癌症治療上的前景。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分析患者的基因組,幫助醫師更準確地診斷癌症的種類和分期,從而研擬更精準的治療方案。二○二四年健保署有條件的將NGS 次世代基因定序正式納入健保給付。過去由於檢測不到EGFR 這個基因突變,許多肺癌病人只能選擇化療。但現在除了檢測EGFR 之外,NGS 還能檢測出RET、MET 和EXON 20 Insertion 等罕見的基因突變,讓醫師及早發現,提早調整用藥,提升治療成效。

中西醫妙手合療 能醒能走

中醫分科座談由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右)主持,中醫部王健豪醫師(中)、陳中奎醫師(左)分享案例故事。攝影/葉唐銘

志工鄒強文將中西醫合療的寶貴經驗翻譯給在場的印尼志工了解。攝影/葉唐銘

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進展發表臨床經驗與療效。攝影/葉唐銘

中醫分科座談吸引與會醫師和志工的注意,專注聆聽並拍攝簡報要點。攝影/葉唐銘

「中醫及後勤志工」分科座談由花蓮慈濟醫院何宗融副院長擔任主持人,同步雲端視線連線,共有十六個國家地區的學員與會。

何宗融副院長與王健豪醫師、陳中奎醫師分享中西合療創造醫學奇蹟的案例故事,幫助癌症病人安然度過療程,以及中醫的養生及居家醫療全方位照護;此外,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發表對治退化性膝骨關節炎的新療法。

七月二十四日凱米颱風襲臺,花蓮市馬姓一家三口的座車遭大樓掉落的女兒牆砸中,受重傷的馬小弟送到花蓮慈濟醫院搶救,因腦部重創陷入昏迷,病況危急,隨時可能死亡,立刻啟動中西醫合療,上人慈示醫療團隊盡全力搶救,也給予祝福。何宗融副院長指出,執行針灸的「三個時辰」相當關鍵。

這「三個時辰」分別對應到心、腎、脾胃等,何宗融解釋,必須先把心、腎氣補上,之後再加強脾胃,才能有力量,同時還搭配類似內功催化的太極鼓盪法,及建築在中醫理論「炁(音同氣,先天元氣、在身體化為能量)、針、藥」通經絡,中藥部分則以醒腦通竅、活血化瘀、通氣活血等功效為主。

決戰點是前三天,救回來之後,就看後續能恢復到什麼程度,何宗融說:「重點是那一瞬間,一定要救回來,否則可能再也醒不過來。」中西醫合療,搭配物理、藝術、音樂等治療下,馬小弟漸漸恢復意識,狀況好轉,甚至已經可以點頭,於八月二十五日離開加護病房,轉入一般病房。

王健豪醫師接著分享花蓮慈濟醫院承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將中醫的醫療服務遍及偏鄉角落,幫助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畏懼出門的病人得到醫治。中醫居家醫療也會有面臨挑戰的時候,對於手臂有刺青的患者,要如何下針針灸是一大考驗,需憑藉累積的臨床經驗,針灸治療後離開病人家之前,再量一次血壓,確定病人沒有暈針才離開。兩人一組由資深醫師帶資淺醫師往診,必要時全程錄影,前提是經家屬同意。

陳中奎醫師分享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創新方法;五十二歲男性患者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中醫持續透過中藥及針灸等方法穩定他的身體狀況,白血球數量在幾天內迅速改善穩定。陳中奎醫師強調,這種中西醫結合的模式不僅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成功率,還有效減少了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與不適感。

美國張復華中醫博士則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治療進展發表了精采的演講。他的治療思路是恢復正常的關節壓力,以促進關節液的分泌,就像定期更換機油一樣,保持關節的潤滑;透過針灸和按摩等方法減少疼痛,同時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

藥劑、蔬食與職場健康

花蓮慈院復健科林春香主任說明運動對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攝影/簡鴻海

花蓮慈院藥學部劉采艷主任介紹幾種常見的非處方藥。攝影/簡鴻海

九月十五日藥劑分科座談上,花蓮慈院營養科劉詩玉主任分享蔬食如何達成營養均衡的方法。攝影/簡鴻海

藥劑分科座談由花蓮慈院營養科劉詩玉主任、復健科林春香主任、藥學部劉采艷主任輪番開講。

劉詩玉主任以「原型食物巧搭配」、「營養1+1>2」、「烹調營養不流失」、「營養素互補與強化」等四大重點,說明蔬食如何吃到營養和健康。例如鼓勵多吃全穀物和蔬菜等原型食物,而且需要搭配其他的食材,像是豆腐和日晒香菇一起烹煮,透過維生素D 增加鈣質的吸收,進而增強骨骼健康。

復健科林春香主任提醒「運動就是生活,生活就是運動」,並帶著學員們一同進行伸展練習,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服務更多人!

花蓮慈院藥學部采艷主任介紹自我藥療及使用非處方藥(OTC) 的安全性。自我藥療的常見藥物包括退燒藥、咳嗽藥、暈車藥、腸胃藥等;例如:緩瀉劑則可以暫時解除便祕,但腸胃就像是橡皮筋,長期服用止瀉劑的話,就像橡皮筋一直被拉,久了腸胃道彈性就會鬆弛。另一種止瀉藥是纖維素,原理是纖維素吸水膨脹後協助將糞便排出,但要特別注意,水一定要喝夠,如果不夠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便祕。

有學員詢問關於過期藥物的處理及藥物保存,采艷主任提醒,藥的保存第一步,先辨識有效日期和批號,如果沒有拆封的話依指示上的日期為主,一旦拆封後,眼藥水保存期限通常是一個月,外用藥膏通常是半年,內服藥最好在一個月內吃完,另外,對於過期藥物的處理,如果確定自己所在地區的垃圾是採用焚燒處理,就可以與家庭垃圾一同丟棄,若是有汙染環境之虞的藥物如抗生素、賀爾蒙製劑或是癌症製劑,請送回醫院銷毀。

高齡照護咖啡館 長照與AI交會

護理分科座談以「世界咖啡館」桌遊方式交流,各組熱烈討論激發創意。攝影/陳正忠

護理分科座談上,台中慈濟醫院莊淑婷副院長以「世界咖啡館」的桌遊交流方式,讓學員針對長期照護、高齡友善,以及AI 運用進行討論。

九張圓桌九個小組,針對各自主題,同組學員利用三十分鐘,把所思所想寫在便利貼紙上,貼在海報上,然後再分組上臺報告。有熱情洋溢的印尼成員、中英語雙聲道的馬來西亞成員,含蓄害羞的越南成員,當然還有臺灣各區的人醫成員⋯⋯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想結果,同樣的是,為高齡長者提供優質照護的初心。

慈濟蘆洲長照機構的業務負責人劉秋蘭分享這別開「心」面的課程,佩服莊副院長將長照老人照護的沉重話題,轉為引起熱烈的迴響討論。

慈濟護理團隊發揮創意與想像力,想方設法要幫助老人有尊嚴又安全,身心靈都健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