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慈院 海端部落送關懷 除舊布新添輔具《人醫心傳》242期

一月二十二日

關山慈濟醫院同仁前往海端山上部落為阿嬤家除舊布新。

關山慈濟醫院為將新年喜氣帶進社區暗角,同時也希望需要幫助的個案或家庭,在醫療或生活上都能得到合適的補助與照顧。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在慈濟志工陪同下,潘永謙院長帶領護理部、長照室及行政同仁穿梭縱谷送愛心。一行三十人兵分兩路,由院長先出發行動看診及物資關懷,結束再前往海端鄉與同仁會合,一起為部落阿嬤打掃除舊布新。此次,還結合慈濟環保輔具平臺送上病床、便盆椅、輪椅、看護床、尿布和毛毯,關山國際同濟會也加入善心行列,捐贈保暖衣服、飲品乾糧等民生用品。

住在關山的潘先生離婚獨居,因洗腎和右腿感染截肢,導致貨車司機工作無法繼續,生活開銷僅倚靠身障津貼。雖有鐵皮屋可暫時居住,但沒有衛浴設備,必須到大哥家借用廁所和沐浴,來回要三公里。二○二三年十月,慈濟基金會將潘先生列為關懷戶,為他支付送餐費用,慈濟志工陳瑞琴也協助申請電動車、輪椅、四腳拐杖等二手輔具。

慈濟基金會補助兩萬元,讓潘大哥在去年底順利裝設義肢,目前在適應階段,待習慣以後行走能夠平穩,或許就有更多工作機會。潘院長為他加油打氣,衛教穿戴義肢的注意事項,得知鐵皮屋未來會被挪為它用時,還私下告知師姊之後若有搬家的需求,醫院可以出人力協助。

緊接著到池上鄉關懷。呂阿姨中風,行動需使用輪椅,生活起居由同住的兩個兒子照顧。阿姨的體型瘦弱氣色佳,見到院長相當開心。「你的藥有重複了,還有肌肉鬆弛劑可能會造成頭暈,建議你可以先停藥觀察看看。」回應阿姨反映常頭暈的問題,院長檢視藥物,並貼心地在藥袋上畫叉,避免混淆。

說完了病痛,阿姨叨唸孩子鮮少陪伴,丈夫也離世了,潘院長鼓勵她到文健站參與團康活動,阿姨卻回答看不開才會去文健站。由於還得趕至下一站打掃,長照室古花妹主任表示之後會再過來和個案多溝通,眾人祝福阿姨新年快樂,繼續前往海端鄉龍泉部落。

余阿嬤七十八歲,患有心臟病、氣喘,疑似失智,因身體虛弱大多臥床,兩個四十多歲的兒子是主要照顧者,皆無固定工作,主要收入是老農津貼。另,家中還有一位在外讀書的孫女。

鐵皮屋簷下,以木條和紗網釘製的門殘破不堪,走進客廳,阿嬤就躺在擺在水泥地上的床墊,床單毛毯滿是髒汙,還有隨處堆疊的雜物,在慈濟基金會社工的牽線下,關山慈院在春節前發起愛心居家打掃活動,將已經塌陷的雙人床墊,汰換為可調整高度的病床和方便收納的看護床,並且提供二手衣櫃讓散落的衣褲有地方擺放。

上午九點,護理部、長照室、洗腎室接送司機及輔具平臺志工率先抵達部落。由於家屬願意接受清掃的範圍有限,大家只能盡量讓環境看起來清爽一些,將屋裡屋外的蜘蛛網清除,客廳淨空,擦拭牆面,將物品擺放整齊,再將病床搬進屋內換上乾淨毛毯。

在分工進行下,大約只花一個小時就完工。居住環境變乾淨了,心情也會跟著寬闊。離開前,潘院長為鐵皮屋貼上春聯,讓門面多了年味喜氣,也為余阿嬤家帶來新的氣象。(文、攝影/陳慧芳)

潘永謙院長親自送上關懷物資。

玉里慈院 醫院同仁清理家園 鋼鐵阿公道感恩《人醫心傳》242期

一月十日

玉里慈濟醫院陳岩碧院長帶著同仁與志工一起幫彭阿公大掃除。

龍年即將來臨,農曆新年倒數一個月,一月十日早上,玉里慈濟醫院陳岩碧院長率領二十餘位同仁與社區志工,來到位於富里鄉竹田村的彭阿公家打掃。

在狹長的臺九線上,距離玉里鎮二十分鐘車程的富里鄉竹田村,彎進一處鄉間小路,這裡是彭阿公與謝阿嬤的家,他們是玉里慈濟醫院與慈濟基金會長期關懷的個案。大約五年前,謝阿嬤因糖尿病的關係,雙腿陸續截肢,鶼鰈情深的彭阿公,親力親為的照顧著她,但隨著阿公年紀大了,身體逐漸退化,自己連步行都須拄著拐杖,無法像從前這樣照顧阿嬤,目前暫時將阿嬤安置到喘息服務的機構。慈濟志工與社工定期前來家訪彭阿公時,發現住家環境愈來愈髒亂,因緣際會地發起打掃活動,號召玉里慈院同仁與社區志工合力幫忙,不僅清潔室內環境,也將住家屋頂及周邊雜草通通整理。

這趟打掃不僅有同仁與志工,還動員富里鄉清潔隊協助載運回收與垃圾,約莫十臺車,近四十人投入掃除。案家需要協助清掃的空間有客廳、房間、廚房、浴室、儲藏間及戶外周邊,大家抵達目的地穿戴完裝備後,立刻分工在各個區域開始動作。

閒置許久的儲藏間,堆滿大大小小的雜物,同仁來來回回好幾趟,搬出數個堆滿厚重灰塵的大型木櫃、塞滿衣服的箱子和袋子,還挖出好幾缸醃漬物;眾人雙手沒有空閒,腳步沒有停歇,打掃過程移動大型家具時,不時看見小動物竄出的驚悚畫面,同仁與志工邊整理邊向彭阿公確認物品是否可以丟棄。經過兩個小時的努力,看見屋子原來的樣貌,這一刻大家都充滿成就感。居家照護組的同仁分享,很開心能幫助行動不便的彭阿公打掃,幫他把住家恢復成安全的起居動線。

在打掃過程中,鄰居前來關心,聊起彭阿公年輕時個性是比較剛硬,現在年紀大行動不方便,性格也因此轉變,看他們經常進出醫院感到不捨,如果阿公有提出需要幫忙,他們都會盡量去協助。

「感恩富里鄉清潔隊的大力幫忙,出動兩部車甚至提前抵達,協助我們將物品搬上車及載運,最後分作三趟完成清理。」主責志工林素玉師姊說,上個月在尋找人力支援時,瑞穗地區的志工得知後很阿莎力地答應,玉里慈院也有這麼多同仁踴躍參與,圓滿此次關懷戶的居家打掃擴大周邊環境整理,感動的畫面真的不勝枚舉!心中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原本狹窄雜物堆疊的空間,經過大家共同的努力變得整齊整潔。農曆新年將至,清潔以外也要除舊布新,彭阿公歡喜地坐在一旁看陳岩碧院長與黃麗雲師姊貼上喜氣的春聯,慈濟基金會準備了新床單與毛毯,玉里慈院則送上了禦寒的圍巾,陳岩碧院長親自為彭阿公圍繫,獻上祝福,期待阿嬤從喘息機構返家,彭阿公感受到慈濟人的熱情與愛,感動哽咽道謝。

玉里慈院今年邁入第二十五年,陳岩碧院長說,「我們在地的功能除了醫療,另外就是照顧社區民眾的健康,同時我們也發揮慈善的功能,尋找需要幫忙的弱勢家庭,號召同仁跟志工一起來打掃,為社會弱勢服務是我們的榮幸。」(文、攝影/張汶毓)

環境清理完成,玉里慈濟醫院陳岩碧院長(中後站者)與同仁、志工一起與彭阿公合影,祝福新的一年平安健康。

台中慈院 攜手社區 共譜高齡友善樂曲《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十三日

中央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左一)、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徐定禎(左三)、臺中市衛生局專門委員王碧蘭(右二)等貴賓蒞臨參與高齡友善成果發表會。右四為簡守信院長。

台中慈濟醫院每位同仁與志工都是不可或缺的種子,因為彼此默契與合作,圓滿第十二年的高齡友善成果發表會,讓參與的長輩、家屬留下歡樂與感動的回憶。十三日在大廳舉辦的「第十二屆高齡友善暨第七屆失智照護服務成果發表會」,現場近八百位人員齊聲高喊「幸福臺中在這裡!」

這場長輩看重的年度盛事,由社區健康中心八位同仁一手包辦,行政主任賴怡伶說,感謝院內長官支持及各行政單位動員協助,同時也要感恩各社區關懷據點對台中慈院的認同,這是慈院長期陪伴下來累積的合作默契。

考量到九旬以上長輩多以輪椅代步,社區健康中心協請工務室增設舞臺兩側無障礙扶手斜坡道,落實醫院高齡友善環境;總務室同仁協助卸下原場地畫展,提供場地、設備,並安排停車事宜;社服室、人文組提供空間放置物品,並調度六百五十張塑膠椅及醫療志工完成場布。

今年成果發表會主題「一二一三一人一善迎新年」,目的在傳達社會不安和人心動亂時,人人更要守護自己的一分善念。負責主視覺設計的社區健康中心同仁張愛寧以「龍年」結合「一人一善」,多次與公傳室討論,公傳室在主視覺定案後立即印製背板、邀請卡並協助完成擺設。

成果發表會由神經內科醫師傅進華與潭子失智據點記憶保養班學員演奏迎賓歌曲〈四季紅〉揭開序幕。對失智長輩來說,看似簡單的敲敲打打動作,都是長期生活訓練才能維持的功能。學員身穿黃色衣服,這是在記憶保養班課程中,由老師指導以薑黃做為天然染料,綁上鋼珠手染而成;這次準備的結緣品「愛的抱抱」枕,也是由學員手工填充四種藥草,讓失智長輩為成果發表盡一分心力,創造難忘的回憶。

台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致辭,以英國設立「孤獨部長」為例,點出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的挑戰,避免長輩孤老病痛,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走入社區關懷據點,預防失智還能促進健康。潭子區嘉仁里里長林瑞文驚喜獻花給簡院長,恭賀院長榮獲醫療奉獻獎的特殊貢獻獎。

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徐定禎、中央健保署中區業務組組長丁增輝、臺中市衛生局專門委員王碧蘭、臺中市社會局專門委員吳文楦、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副局長林樹徽等貴賓皆出席活動,感恩台中慈院陪伴社區長輩有成,落實社區健康。

精采表演輪番登場,廿個社區據點學員展現平時健康促進成果。社區健康中心主任陳慶元表示,不少長輩原本排斥上課,在經過課程學習與生活訓練後,漸漸找回自信和生活重心。成果發表會不僅讓長輩重新找回興趣和能力,也展現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活動尾聲,長期參與失智據點的神經內科醫師傅進華代表致贈紀念徽章給每個社區發展協會,感恩大家與台中慈院攜手促進社區健康。成果發表會是社區與醫院同行的見證,也是高齡友善理念的生動實踐。期盼這樣善的力量,繼續在台中慈院的每個角落綻放,打造一座溫暖的醫院。(文、攝影/卓冠伶)

台中慈院團隊與現場近八百位與會民眾齊聲高喊「幸福臺中在這裡!」攝影/賴廷翰

潭子失智據點記憶保養班學員演奏迎賓歌曲揭開活動序幕。


一月八日

護理之家十周年
十載樂活運動會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慶祝成立十周年的「十載樂活運動會」。攝影/卓冠伶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慶祝成立十周年,二○二四年一月八日在台中慈濟醫院第二院區後中庭舉辦「十載樂活運動會」。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長、社會局長親自蒞臨與近兩百位住民及家屬歡聚,一同以回收寶特瓶蓋拼貼成「拾光的家」,展現慈濟護理之家與地方政府攜手合作推廣長照照護的成果。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負責人暨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莊淑婷表示,慈濟護理之家以獨創的返家率指標,幫助許多住民找回生活自理能力回到居家生活,分別榮獲第二十一屆、二十三屆「國際醫療品質獎」卓越中心獎及銀獎殊榮。莊淑婷感恩同仁用心付出共同打造護理之家成為住民的樂活天堂。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長曾梓展感恩慈濟護理之家在長照的貢獻,更擴大服務到海線造福市民。百歲人瑞褚奶奶以親手織縫的毛帽回贈曾局長。一百歲的褚奶奶身患骨質疏鬆症、膽囊炎、壺腹部腫瘤等多重疾病,八年來在台中慈濟護理之家專業照護下,樂活百歲,還經常織毛帽、圍巾廣結善緣。褚奶奶說:「這裡的同仁都是我的家人!」

臺中市政府社會局長廖靜芝表示,台中慈濟護理之家成立十年仍維護得像新機構,充分落實證嚴法師期望慈濟人做到珍惜與愛護資源的理念,廖局長祝福長輩活得愈久動得愈久。台中慈濟護理之家今年起再增加提供免自付額床位,總數已達三十床,由各區家庭福利服務中心評估符合低收、中低收入戶等資格市民轉介入住。社政床家屬謝先生也代表獻花給廖局長表達感恩。

莊淑婷負責人與曾局長、廖局長、中華僧伽長照人文關懷教育協會會常法師及各界貴賓,一同圓滿三千六百五十個回收寶特瓶蓋拼貼的「拾光的家」,推廣慈濟環保理念外,更象徵慈濟護理之家與地方政府、社區攜手合作,十年來共同打造溫馨的家。

樂活運動會主要是展現住民平日職能復健的成果,包括大會操、傳愛拋球、擊手球等等,配合長輩坐輪椅,展現手臂功能訓練的良好狀態。由於護理之家住民也參與記憶保養班及慈濟日照中心,長輩也來一起同樂,更帶來祝賀大家長壽平安的獻禮。

住民家屬藍先生特地請假帶家人來陪母親參加運動會,他表示母親腦中風導致右半邊癱瘓,照顧不易,連外籍看護都喊累,住進台中慈濟護理之家後,獲得護理師、物理與職能治療師、照服員等專業照護,不僅減輕家屬照顧負擔,也看到母親心情變得更加開朗。他說:「對慈濟只有感恩再感恩!」(文/卓冠伶)

樂活運動會展現住民平日職能復健與照護的成果。攝影/陳彥儒

百歲人瑞褚奶奶(左)以親手織縫的毛帽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長曾梓展(右)表達感恩。攝影/陳彥儒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負責人莊淑婷(前)與貴賓一同圓滿三千六百五十個回收寶特瓶蓋拼貼的「拾光的家」。攝影/陳彥儒

台北慈院 失智前自己決定 預立醫療短片宣導《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十二日

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常佑康醫師,鼓勵失智症患者及早預立醫療決定。攝影/盧義泓

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近五年,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料統計,真正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民眾只有六點七萬人。因此, 政府決定最快於二○二四年將原本需要自費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費用納入健保,且以末期病人、失智症及十二類已公告的罕見疾病等三類人優先適用。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常佑康醫師指出:「失智症患者因為會持續退化,是急需趁還有決策能力時,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以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族群,但多數人並不清楚其重要性,建議把握諮商門診費用納入健保的機會及早參與諮商,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臺灣將於二○二五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已超過三十萬人,且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的盛行率會隨年齡增加呈現倍增趨勢,因此正視失智議題刻不容緩。為了讓失智症患者享有尊嚴的生活,不因末期症狀終日臥床,被插鼻胃管及約束,並且免除家人的決策壓力,其被納入病人自主權利法的五項臨床條件之一,當病人到了極重度失智的情況,就可以依他所簽署的意願自然善終。常佑康醫師說明,失智症末期會完全喪失認知、行為能力,減少進食,甚至感覺不到飢餓不再進食,但許多家屬在這時會因為捨不得病人離開,選擇插鼻胃管灌食,延長病人生命。據醫學文獻統計,嚴重失智症病人平均能因插鼻胃管灌食延長約十年的生命,但卻繼續退化成大小便失禁,為避免拔管被約束而導致長期臥床、褥瘡、肢體攣縮,也無法完全避免吸入性肺炎,造成家屬身心與照顧極大的負擔。若能早期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就能讓自己最後的人生活得更有尊嚴。

然而,法令上路多年,真正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失智症患者並不多。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例,完成簽署的失智症患者不到全數簽署者的百分之五,其原因包括諮商門診需自費及多數民眾會有「失智症者沒有判斷能力所以不能簽署文件」的迷思。常佑康醫師表示:「早期失智症患者還是有決策與判斷能力的。簽署前,可帶罹病者到神經內科或身心醫學科由專業醫師評估失智等級,只要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 的分數低於一分就可以簽署。介於一至兩分間,也可以由醫師判斷病人的認知狀況,確定能否簽署,但若高於兩分則多數已喪失決策與判斷能力,不能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台北慈濟醫院連續五年獲選為新北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推廣示範醫院,積極推廣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提供失智症諮商特別門診,此次特別以失智症的議題拍攝宣導短片《回家的路The Way Home》,並以此短片參與「二○二三『護理的力量Power in Nursing』國際護理創意獎暨坎城未來獅培訓計畫」競賽,希望藉此喚醒民眾對失智症病人提早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視,在仍有決策與判斷能力時與家屬和摯愛溝通討論,將決定註記於健保卡,讓此份文件替未來的自己說話,降低家人的不捨、意見紛歧及決策壓力。(文/廖唯晴)

台北慈院拍攝宣導短片《回家的路The Way Home》,希望喚醒民眾對失智症病人提早預立醫療決定的重視。請掃描QR CODE 即可連上宣導短片。圖/台北慈院提供

花蓮慈院 長照專班菲籍護佐 加入照護團隊《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十一日

十二月七日,花蓮慈院團隊與病房懿德媽媽組成溫馨接機團隊,陪伴六名菲籍慈科大畢業生前往花蓮。

花蓮慈濟醫院採用勞動部「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聘僱六名畢業於慈濟科技大學長照專班的菲律賓籍護理佐理員,並預計將於十二月中旬開始於院內慢性病房服務。護理部督導戴佳惠表示,這是全臺第一批取得臺灣副學士以上學位的僑外生中階技術人力,六人在學期間都已通過華語檢定門檻,且完成擔任護理佐理員所需的訓練,能夠協助臨床分級分工的輔助照護工作,相信可緩解病房護理師的壓力,為住院病人提供更好的照護服務。

人資室主任劉曉諭指出,「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與過去多數移工來臺工作的形式不同,受聘僱的中階技術工作人力無須透過仲介管理,醫療院所即為直接雇主;花蓮慈院作為全臺第一間以此方式聘任機構看護人力的醫院,提供員工宿舍和齊全的生活用品,更有病房的懿德師兄師姊與人文室同仁關照他們的日常生活所需,提供衣食住行全方位的關懷。

劉曉諭主任表示,六名護佐都是慈濟教育志業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無論是院方或校方都相當重視,當中有菲律賓風災受災戶的學子,花蓮慈院除了積極配合主管機關推動的新南向政策,中階技術人力在臺無工作年限限制,相較於一般移工在薪資制度上更有所保障,專業技術也是更加精進,在臺工作滿五年即可銜接永久居留制度;花蓮慈院期望能透過「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讓受聘的外籍工作人力受到更多保障。

十二月七日,由花蓮慈院護理部、人力資源室主管們與病房懿德媽媽所組成的溫馨接機團隊,上午七點即抵達桃園國際機場,迎接六名慈科大畢業生、同時也是即將成為花蓮慈院的生力軍,並一路搭車陪同平安順利返回醫院。花蓮慈院團隊特別為他們舉辦歡迎會,林欣榮院長、何宗融副院長、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副主任王淑貞、督導戴佳惠與病房護理長們,以及曾經指導六名護理佐理員的慈科大長照科主任湯麗君助理教授,熱烈歡迎六名慈濟的孩子「回家」。與親愛的學生重逢,湯麗君老師更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護理部戴佳惠督導表示,為符合菲律賓及臺灣分別的主管機關相關勞動法規,並確保能順利通過勞動部嚴謹的審查標準,花蓮慈院護理部與人資室自今年五月開始著手以中階技術工作人力計畫引進護佐人力,籌備超過半年,六名護理佐理員終於能加入花蓮慈院團隊,順利簽訂三年聘僱合約。護理部主任鍾惠君感恩院長室、人資室主管們的協助與各單位同仁的努力,圓滿臺灣首例僑外生中階技術人力聘僱,也期許畢業於慈濟教育志業的孩子們都能夠發揮所學,為病人帶來更好的照護。

在初步認識與熟悉院內及周邊環境後,十二月十一日起,六名新進護理佐理員連續三日接受由各病房護理長主責的到職教育訓練,包括感染控制、口腔護理、生命徵象測量、鼻胃管灌食、灌食袋清洗,坐秤及床秤的使用、尿管照護、床上沐浴及翻身或轉位技巧,最後必須通過BLS(基本救命術)技術評量,才正式開始臨床工作。護理部主任鍾惠君於到職教育訓練前給予同仁勉勵,盼新血加入花蓮慈院團隊,能創造更好的照護環境。(文、攝影/鍾懷諠)

花蓮慈濟醫院為六名慈濟科技大學畢業的外籍新進護理佐理員舉辦歡迎會,前排左二起:何宗融副院長、護理部鍾惠君主任、林欣榮院長、慈科大湯麗君助理教授、國際處教育組楊之瑜組長,第二排左三為呂基燕副主任,後排右一為王淑貞副主任,後排左二為戴佳惠督導。

十二月十一日起,六名新進護理佐理員由各病房護理長主責進行到職教育訓練。

大林慈院 媽咪寶寶回娘家 護理之家五周年《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九日

大林慈濟產後護理之家五歲生日,現場近三百人共襄盛舉。

大林慈濟產後護理之家為慶祝五周年,二○二三年十二月九日在大林慈濟醫院的大講堂舉辦「媽咪寶寶回娘家與愛物惜福二手市集環保闖關活動」,此次報名參賽共有七十組,現場近三百人共襄盛舉,參加比賽的全是在大林慈院出生與坐月子的寶寶。遊戲設計除了肢體協調及感官認知的爬行和蔬果連連看,同時還有學習如何垃圾分類,讓幼童愛地球從小開始做起。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陳金城致詞表示,慈濟全臺首創的蔬食護理之家在大林,當初設立產後護理之家,主要讓產婦在醫院生產完後還能有舒適、安全、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地方,幫媽媽從產前檢查、到生產、寶寶出生,做一連貫優質服務。護理部副主任廖慧燕說,全蔬食產後護理之家致力推廣環保概念,用清淨無染的愛迎接新生命;相較於去年,今年報名參加相當踴躍,這是給予團隊肯定,讓昨天加班場地布置的同仁非常感動。

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馮瑞伶說,媽咪寶寶回娘家活動,除了讓媽媽們重溫在大林產後護理之家的回憶,同時期盼藉由活動增進親子感情,讓親子同樂。這次遊戲設計包括寶寶向前衝、分類丟丟樂、蔬食連連看、五珠連環碰,除了訓練幼童的神經系統能夠達到階段性需要,同時幫助肢體協調性、感官訓練、專注力等功能,更重要是這次結合蔬食及環保概念,讓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認識蔬果和垃圾分類,達到從小扎根環保教育及蔬食愛地球。

寶寶爬行比賽開始,小寶貝們「飆爬」搶萌主寶座,有的神速十幾秒就爬到終點,有的在半路就坐著不動,父母親紛紛拿出各種法寶吸引注意,沒想寶寶還是無動於衷,讓家長們相當緊張,忍不住激動地往前爬,頓時成了爸媽的爬行比賽,讓一旁的加油團大笑不已。

另一區的蔬食連連看,讓幼童藉由觀察不同蔬菜的外觀顏色、形狀等,增加對蔬果的認識;垃圾分類則讓孩子在最愛的丟丟樂遊戲中,學習如何分類的環保觀念。戶外的空中花園也另設置二手物交換攤位,讓孩子們帶著二手玩具、童書等,透過彼此溫馨的禮物交換延續物命。現場也有滿意寶寶吉祥物「POKO將」與小朋友互動合照留影,場面熱鬧滾滾。(文、攝影/江珮如)

寶寶爬行比賽開始,小寶貝們「飆爬」搶萌主寶座。

垃圾分類活動讓孩子在最愛的丟丟樂遊戲中,學習如何分類的環保觀念。

團隊設計了五珠連環碰,可以訓練幼童的神經系統,同時幫助肢體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