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急診精準醫療 重點式超音波診斷利器《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二十一日

大林慈濟醫院舉辦「急重症超音波 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共同分享精進。

為精進臺灣急診界重點式超音波教學、研究發展,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慈濟醫院各院區與慈濟醫療財團法人於十一月二十一日舉辦「急重症超音波 現在與未來」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與臺灣急診超音波專家前來分享,共同精進。

繼二○一九年與臺灣急診醫學會共同舉辦「美國醫師急診超音波座談會」後,歷經疫情考驗,大林慈院急診部在李宜恭部長的領導下,持續發展重點式超音波(Point-of-care Ultrasound, POCUS),其中神經阻斷術的止痛技術已在海內外名列前茅,超音波相關的學術發表,在美國急診醫學會官方學術期刊(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學術發表量在全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配合大林慈院急診部開發的教學評估E-portfolio,急診在重點式超音波的研究發展及教學均投入頗深。

大林慈院急診部蔡斗元醫師表示,重點式超音波是根據病人不舒服的狀況來做檢查,容易快速發現病灶,精準對症下藥,最適合急診使用,是急診的精準醫療。傳統的醫療流程,像是肺栓塞這樣的疾病,需要費時許久,做許多檢查才能找到病因。但在重點式超音波的輔助下,許多醫師在呼吸衰竭的病人急診掛號後三十分鐘內就找到病因,及時治療,讓許多病人與家屬對大林慈院急診的迅速診治感到印象深刻。又如傳統心肺復甦術壓胸位置無論病人高矮胖瘦皆固定位置,但身體結構並非人人相同,若是搭配經食道超音波輔助,在心肺腦復甦術(CPCR)時可以精準鎖定壓胸於左心室位置,提高急救效率與救活的機會。

美國發展POCUS 數十年之久,超音波訓練教育與研究也領先於世界。大林慈院有幸邀請到剛卸任於美國急診學會(AEM,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超音波委員會(AEUS) 主任委員的YIJU TERESA LIU 教授以及海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 (Harbor-UCLA Medical Center) 急診部學術副部長Kabir Yadav 教授蒞臨演講,分享美國POCUS 的發展經驗。同時邀請臺灣專家與會,包含急診醫學會超音波委員會主委中國醫大附醫林韋均醫師、急診POCUS 之父雙和醫院陳國智老師、超音波學術研究專家臺大醫院連琬菁教授,以及POCUS新興領域的兩位專家:朱聖恩醫師分享經食道超音波(TEE) 發展、周樹榮醫師分享超音波輔助神經阻斷術發展。

大林慈院急診部周樹榮醫師分享大林急診從二○一六年五月至二○二三年九月所進行的超音波輔助神經阻斷術案例,總計完成七百多例,其中有百分之九十八為創傷患者,年齡從一歲到一百零四歲,只有一例有輕微併發症,成果在臺灣名列前茅,並有多篇論文發表。此外,急診部利用大體模擬手術,教育醫學生及住院醫師困難呼吸道處置,侵入性緊急處置,介入性超音波訓練。

Yiju Teresa Liu 教授分享,此次主要分享重點式超音波的未來發展,以及針對不同醫療科的超音波教育如何進行,同時分享在美國的經驗。所有急診科已將POCUS 整合進訓練計畫中,接下來主要的目標是要將POCUS 推廣給其他需要超音波的醫療科,如家醫科、急重症科別,在他們的專業中最需要如何使用POCUS,為個別的次專科量身訂做訓練計畫,以嘉惠更多病人。會中也分享遠距超音波醫療,及未來超音波的人工智慧。(文、攝影/黃小娟)

Yiju Teresa Liu 教授分享美國重點式超音波(POCUS)的發展經驗。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周樹榮醫師分享超音波輔助神經阻斷術的案例。

斗六慈院 引進電腦斷層掃描 及時救治顱內出血《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二十日

斗六慈濟醫院引進電腦斷層掃描儀,成為搶救生命利器。圖/斗六慈院提供

斗六慈濟醫院於今年六月底引進電腦斷層(CT)設備,成為搶救生命的利器!六十五歲的陳姓男子今年九月工作時不慎跌入水溝撞到頭,當時至其他醫院就醫無異狀,後續出現頭暈、半夜頭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多次就醫都未改善,直到至斗六慈院就診,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當天即轉院至大林慈濟醫院,由神經外科醫師手術治療,術後病人腦部不再脹痛,記憶力也逐漸恢復正常。斗六與大林慈濟醫院通力合作,讓病人獲得及時救治。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指出,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以觀察到身體內器官、組織的立體圖像,常用於診斷疾病或損傷情況,例如肺癌篩檢、骨折檢查和車禍後的內出血檢查等,耗時短、不會疼痛。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斗六慈濟醫院特別引進電腦斷層掃描儀,希望能夠即時診斷,讓病人免去轉診奔波的辛苦。

陳先生於十一月八日來到斗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馮清世醫師門診就醫,因嚴重頭痛、頭暈且右下肢無力、步態不穩,且有跌倒病史,馮醫師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放射師同仁檢查後機警發現異常,立即通知影像醫學科醫師判讀,為掌握治療時效,由當時在院內看診的簡瑞騰院長閱片,研判為顱內出血(左硬腦膜下血腫),與家屬討論後,決定緊急安排轉院回大林慈濟醫院急診室,當晚由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手術治療。

吳宗憲醫師說,病人當時在急診時意識清楚、四肢功能尚可,後續緊急安排開刀。此症狀好發於老年人,由於臨床症狀非常多樣性,包括從輕微頭痛、意識障礙,說話困難到類似中風症狀、昏迷、肢體無力,或癲癇發作等,因此一開始常被當成中風而送至急診,藉由腦部電腦斷層掃描可作為確立診斷。此疾病起因於先前頭部外傷可能合併輕微急性硬腦膜下出血,初期因老年人常伴有腦萎縮而無明顯症狀,因血塊開始纖維化並形成內外層偽膜,隨後偽膜上形成新生血管,因膜上血管易破裂滲血,因而造成慢性硬腦膜下積血擴大。

吳宗憲醫師指出,手術治療是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主要治療方式,一般是採行顱骨鑽洞,切開硬腦膜及偽膜清除血水後再置入引流管,術後通常臨床症狀會得到緩解,引流管置放至血水引流量減少後,再移除引流管。術後的陳先生,腦部不再脹痛不已,記性也逐漸恢復正常。吳醫師呼籲,慢性硬膜下血腫在確診之前,特別是外傷病史不明確者,容易出現誤診,除了醫師詳細詢問病史外,及時的理學檢查也是減少誤診的關鍵,病人最好能在詳細的檢查確定診斷後再決定治療方式,以免延誤病情,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簡瑞騰院長也提醒,國民健康署為降低肺癌的影響,針對肺癌家族史,以及重度吸菸民眾,特別提供「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免費篩檢,符合資格的民眾可多加利用。(文/黃小娟、江珮如)

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協助閱片,掌握救命時效。圖/斗六慈院提供

大林慈院神經外科吳宗憲醫師為陳先生檢查置入引流管的狀況。攝影/江珮如

台中慈院 最新達文西機械手臂與高階熱治療中心啟用《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七日

十一月七日,台中慈院舉辦新型達文西機械手臂與高階熱治療中心啟用典禮。

台中慈濟醫院積極投入醫療創新,引進最新治療設備提升疾病治療效能,十一月七日為最新型達文西機械手臂與高階熱治療中心舉辦啟用典禮。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與台中慈院院長簡守信率領醫療團隊見證治療新里程碑;達文西機械手臂與熱治療儀器廠商代表也共同出席這場盛事。

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癌症已連續四十一年高居臺灣死亡疾病之首。台中慈濟醫院高階熱治療中心是中部首家整合腹腔溫熱化療與透熱治療的專門中心。加上最新型達文西機械手臂,更能提供癌症病人更多治療新選擇。

林俊龍執行長表示,台中慈院一直秉持證嚴法師創辦醫療的初衷,兼具醫療專業與人文關懷,達到「術德兼備」的目標,醫療專業的提升不僅在設備更新,更重要的是技術操作的提升,台中慈院持續提供病人最好的醫療品質。富含人文藝術素養的簡守信院長,將達文西做為人體解剖學的奠基者,讚譽達文西機械手臂對醫療的貢獻。達文西廠商代表直覺公司總經理楊繼盛表示設備的引進,將為台中慈院帶來更精準、安全與有效的醫療環境。

十月加入台中慈院泌尿科團隊的顧問醫師裘坤元,是全臺首位國際雙認證的「高階機器手臂手術泌尿專科」臨床教學講師。他致辭表示認同慈濟的醫療人文,為貧病者拔苦予樂,有幸能貢獻醫療專業,更重要的使命是醫療的傳承,培育後進,才能持續造福病人。

達文西微創手術隨政府政策與健保給付項目開放,已成為現今醫療趨勢,具有傷口小、恢復快的特點。台中慈院引進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機械手臂後,將廣泛運用於各類癌症手術和小型結構式手術。

台中慈院二○一八年即成立腹腔溫熱化療中心,今年更引進透熱治療儀器,整合溫熱化療與透熱治療成立高階熱治療中心,提供癌症治療的全面醫療服務。外科部暨高階熱治療中心主任余政展指出,醫療團隊在治療癌症病人展現出「追求完美,近乎苛求」的精神,透熱治療設備的引進,搭配放療或化療,能提供癌症病人全方位的治療服務。

放射腫瘤科主任陳冠文在啟用典禮結束後導覽高階熱治療中心。熱治療是一種癌症輔助治療方式,利用高溫使腫瘤處血管擴張,增加局部血流量及供氧量,提升化療藥物濃度及放射治療毒殺細胞效果,還可活化身體對腫瘤的免疫反應。台中慈院同時引進表淺透熱治療(BSD-500)與深層感溫精密熱治療(BSD-2000),依照腫瘤在人體生長位置深淺不同使用,與放療或化療同時搭配,可提升癌症治療成效。(文、攝影/卓冠伶)

慈濟醫療志業林俊龍執行長表示,台中慈院持續提供病人最好的醫療專業與人文關懷。

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以藝術家達文西做為人體解剖學的奠基者,讚譽達文西機械手臂對醫療的貢獻。

台中慈院放射腫瘤科陳冠文主任(左)說明高階熱治療的治療方式。

關山慈院 幸福物理治療室 復健病友同樂會《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十八日

關山慈院復健科舉辦年度病友會,安排衛教、聚餐、歌唱及趣味競賽等多項活動與病友互動。

關山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室是池上、關山、海端、鹿野、延平地區唯一復健的場域,每年平均服務近一萬人次,開放時段為週一至週五的上、下午時段;為方便上班族前往治療,亦提供週一、週三夜間復健服務,也稍微為空間有限的環境分散病人流。

近幾年, 隨著服務範圍的延伸,三位物理治療師邁達爾、潘建志、林正男開始輪流至養護機構、病房、居家服務病人,讓關山慈院復健服務量快速成長。二○二二年總計服務一萬五千九百八十九人次,二○二三年服務量再向上突破;上半年就達到一萬零一百三十人次。因此,單位向院方提出人力需求申請單,於今年七月增聘一位物理治療師蕭蓉。

治療室位於地下室面積約五十坪大小,提供衛教、運動治療、徒手與儀器治療項目,為病人減緩疼痛、恢復肢體運動功能,重獲良好生活品質。四位治療師與病人的互動就像朋友,不少長輩將他們當自己的孩子,不管是自家種的水果、親手沖的咖啡,或是飼養的母雞生蛋都會分享給他們,甚至擔心他們上晚班沒時間吃飯,還會送飯湯為他們填飽肚皮。

十一月十八日上午,關山慈院復健科舉辦年度病友會,安排衛教、聚餐、歌唱及趣味競賽,讓不同時段接受治療的病人有機會認識彼此,也透過團體活動的參與一同加油打氣,學習健康新知,促進心靈及生理上的協調。此次邀請對象主要為中風和慢性病的長輩,包含家屬及照顧者約有三十人報名。

病友會因新冠疫情停辦了兩年,今年的開場很氣派,由縱谷SAX 薩克斯風樂團接連帶來多首經典老歌,邀請樂團蒞臨的是復健新同學羅先生,羅先生是該樂團的指導老師,當天演奏的譜都是他親手寫的。潘建志治療師說,羅先生聽到要舉辦病友會,馬上就詢問需不需要樂團表演,還自掏腰包加碼加菜金。

羅先生七十多歲,今年四月中風,出院後在關山慈院接受中醫治療,八月起在關山慈院復健。「我原本都在臺東市復健,因為覺得大醫院設備會比較齊全,但去了兩個月覺得路程真的太遠了,回來關山這裡給潘建志老師治療,我覺得很不錯,復健的氣氛也很好!」羅先生的目標是重返樂團跟著學生四處表演。

聽完林正男老師的骨質疏鬆介紹及保健方式,接著是投球比賽和卡拉ok 歡唱時間。「阿嬤∼快點拿球偷丟潘老師,誰叫他每次都讓你做很多運動∼」投球比賽分成兩組,由兩隊自行抽籤,決定水桶的擺放位置,頭頂、肚子或屁股,身上掛著得分水桶的就是潘建志、林正男兩位治療師。現場一陣手忙腳亂,有的阿嬤雖然不方便投球,但看著治療師驚慌失措接球又害怕被砸到的模樣,笑得合不攏嘴。

活動尾聲悄悄安排切蛋糕橋段,提前為潘建志治療師慶生,潘建志邀請當月壽星一起接受祝福,羅先生在臺下呼喊「那以後每年病友會都辦在十一月啊∼」迎來一陣掌聲附和。不久前有位阿嬤復健結束了卻捨不得回家,比起待在子女都外出工作的樓房,關山慈院物理治療室更像是充滿愛和溫暖的家。(文、攝影/陳慧芳)

復健新同學羅先生帶領縱谷SAX 薩克斯風樂團在病友會進行表演。

玉里慈院 校園流感疫苗施打 助師生增強保護力《人醫心傳》239期

十月二十七日

玉里慈濟醫院李晉三醫師(右)帶領團隊走進校園,為學生施打流感疫苗,提升保護力。攝影/張汶毓

流感疫苗施打服務除了在醫院推廣,自十月中開始進入校園服務,由玉里慈濟醫院李晉三醫師帶領護理與行政人員所組成的團隊,接連為花蓮縣瑞穗國小、瑞穗國中、玉里國小、玉里高中、三民國中五所學校施打流感疫苗,協助逾千位師生完成接種。

今年花蓮縣流感疫苗接種作業改由花蓮縣醫師公會辦理,玉里慈濟醫院以往僅需承擔偏鄉校園(長良、源城、春日、松浦),這次負責玉里、瑞穗地區的小學、國中跟高中,一連五場的校園疫苗皆由李晉三醫師加上兩位護理同仁及三位行政人員一起完成,而重要的幕後工作人員還包括藥師,在每一趟出發前,會先將該場次的疫苗準備好,確認存放溫度後放進攜帶式冰箱。

校園接種相較起院內接種,需要投入更多心力,除了要一一核對全校每位小朋友的身分,玉里慈院團隊還要幫忙管秩序,讓小朋友按照自己的座號排隊等待,更要安撫害怕打針的小朋友順利完成接種,疫苗施打現場能見到一哭二鬧的場景,有的小朋友甚至要家長請假,到學校抱著陪伴才願意接種。因此,學校也安排老師與校護,以及義工家長在一旁協助,讓疫苗施打過程更加順利。

秋冬處於流感流行期,疫苗施打後至少需兩週以上才具保護力,玉里慈濟醫院協助學生與教職員於校園集中接種流感疫苗,李晉三醫師表示,接種疫苗可以增強孩子的保護力及校園群體免疫效益。(文/張汶毓)

玉里慈院團隊承擔玉里、瑞穗地區的小學、國中跟高中,共五場校園疫苗施打任務。攝影/林妤庭

花蓮慈院 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啟動 吃得順吞得好《人醫心傳》239期

十月二十四日

花蓮慈濟醫院於十月二十四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啟動儀式。左起為傅崐萁立委服務處林宗昆執行長、復健醫學部梁忠詔主任、羅慶徽副院長、林欣榮院長、花蓮縣徐榛蔚縣長、花蓮縣衛生局朱家祥局長、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陳信銘副教授、何宗融副院長、咀嚼障礙科主任暨牙醫部醫師葉梓賢、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攝影/胡俊彥

花蓮慈濟醫院於十月二十四日舉辦「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啟動儀式,透過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幫助咀嚼吞嚥障礙的長者與病人,吃得順、吞得好,安心活到老!

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衛生局局長朱家祥、傅崐萁立委服務處執行長林宗昆、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陳信銘副教授、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副院長羅慶徽、何宗融、復健部主任梁忠詔等人蒞會。徐榛蔚縣長感謝花蓮慈院在專業領域上的治療與照護,讓病人無論在家中或住院時都能感到舒適與尊嚴。

林欣榮院長指出,臨床上發現腦中風的病人,手腳活動開始好轉,但是病人卻因為吞嚥功能不佳,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導致病人死亡,咀嚼吞嚥功能對病人的影響,不容忽視,很感恩各醫療團隊整合資源,一起守護更多的病人。

「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造成吞嚥困難的可能原因,可歸為兩大類: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及結構性因素。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以及年長者肌力退化;另一類是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另外,食道受損,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都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問題。

花蓮慈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由神經內外科、影像醫學科、復健醫學部、牙科部、中醫部、耳鼻喉科、腸胃內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小兒科、營養科、護理部、社會服務室等跨團隊合作,針對病人病因、症狀提供中西醫整合式醫療及服務。

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表示,為了提供精準檢查與治療,中心引進高階精密設備包含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舌壓檢測器、食道壓力檢測器、生理回饋電刺激,並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分級調製「吞嚥標準化檢查餐」,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幫助病人找出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並加以改善。

根據研究發現,臺灣約有百分之十二點八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經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可能會增加長者罹患吸入性肺炎風險。葉映廷主任說,中心提供長照病人全程照護,包括出院後的吞嚥追蹤、轉介及就診服務、一站式檢查與治療、居家吞嚥訓練,幫助病人治療不中斷。

葉映廷主任提醒,民眾若是出現吞嚥時疼痛、吞嚥後喉嚨仍有異物感、吞嚥時想咳嗽、嗆咳,甚至食物從鼻孔、嘴巴跑出來,吃飯時間大幅拉長、或口腔留有食物、腐肉惡臭,都是吞嚥障礙症狀,可到復健部吞嚥障礙特別門診評估。

咀嚼吞嚥中心同時舉辦學術研討會,由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陳信銘副教授、花蓮慈院咀嚼障礙科主任暨牙科部醫師葉梓賢、中醫部中醫教育中心副主任龔彥綸、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進行專題演講,交流醫療新知。

咀嚼障礙科主任葉梓賢表示,除了治療病友,團隊並重咀嚼吞嚥的預防與研究,未來將提供咀嚼吞嚥功能健康檢查、常規住院病人的吞嚥篩檢、口腔衛生管理,更希望能為建立臺灣綜合性咀嚼吞嚥功能常模有所貢獻。(文/江家瑜)

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左三)與團隊為病人進行吞嚥內視鏡檢查。圖/咀嚼吞嚥健康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