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院 清掃大愛幼兒園 共播愛的種子《人醫心傳》239期

十月十五日

簡守信院長(中)率領近五十位醫院同仁與第四聯區慈濟志工,攜手打掃臺中大愛幼兒園。

臺中大愛幼兒園座落在台中慈濟醫院員工宿舍旁,宿舍建築雄偉而堅實,宛如巨大的雙手,環抱著幼兒園,守護孩子的快樂成長與健康。讓醫院同仁期盼超過十年的臺中大愛幼兒園即將立案招生,十月十五日休假的週日,簡守信院長率領近五十位醫院同仁與第四聯區慈濟志工,攜手打掃幼兒園,讓這個未來充滿孩子歡笑的地方更加溫馨舒適。

秋冬交替的十月,簡守信院長褪下醫師白袍,在掃除活動開始前先視察幼兒園環境。早在十一年前,台中慈院提出申請希望能成立幼兒園,嘉惠醫院同仁,終於因緣成熟。簡院長看著園內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喜悅之情洋溢臉上。

李靜芳園長為簡院長導覽幼兒園環境,介紹明年二月將招生幼幼班、小班、中班、大班各一班。整棟樓高三層,一樓是辦公區、圖書室、廚房及幼幼班;二樓是主要的教室空間,未來將在走廊展示孩子的創作作品;三樓有遊戲室,下雨時可以在室內活動學習。幼兒園充分利用地勢斜坡的優勢,將自然環境融入教育,最獨特的是梯田式菜園,讓孩子學習種植蔬菜,體驗生命成長的奧妙。園內沒有傳統遊樂設施,草皮上兩顆友善的矮樹,是提供孩子們探索和發揮創意的天然場所。

簡院長在致辭中表示,臺中大愛幼兒園不僅提供孩子成長與快樂學習的環境,更是醫院同仁工作上的心靈堡壘。他深知蓋建幼兒園並不容易,經歷了十一年的等待且突破種種困難,同仁的孩子未來能在大愛幼兒園就近照顧,工作上就能更專注於照護病人,提升留任率與醫療品質。

台中慈濟護理之家輕安居2B 副護理長廖唯欣從懷孕就開始期待大愛幼兒園的成立,如今兩個孩子已七歲和九歲,雖然錯過就讀的機會,她仍積極參與這次清掃活動。廖副護理長分享育兒過程中常面臨孩子生病而工作難以請假的窘境,家庭與工作無法同時兼顧,現在有了大愛幼兒園,單位內有需求的同仁,未來工作和家庭更容易得到平衡,讓她感到非常貼心。

麻醉科主任蘇宏泰動作俐落清掃二樓的廁所,他表示能夠為這個環境盡一分心力感到非常感動。他熱愛小朋友,認為幼兒園是新生命的孕育之地,象徵著新的血液注入慈濟大家庭。蘇主任希望藉此機會親身了解幼兒園的環境,並提供協助給有需求的同仁。

第三加護病房護理師張君羽的孩子明年滿兩歲即可報名幼幼班,她在完成清掃工作後,積極向李靜芳園長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與教育理念。由於加護病房的工作相當繁忙,她希望未來能讓孩子就近接受照顧,內心會感受安心與踏實。

清掃活動在醫院同仁和志工的合作下,短短一個半小時就完成。臺中大愛幼兒園的成立為醫院同仁家庭帶來新的希望和便利,幼兒園將成為孩子快樂成長的場所,同時也為醫院同仁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促進照護病人的專注度,並提升醫療品質。祝福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長,綻放出更多美好的未來。(文、攝影/卓冠伶)

簡守信院長仔細清掃大愛幼兒園的健康中心。

清掃活動在醫院同仁和慈濟志工的合作下,短短一個半小時就完成。

台北慈院 頭頸癌病友會 提升自我照護力《人醫心傳》239期

十月十三日

十月十三日,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舉辦「頭頸癌病友會」透過專業講師分享強化醫病交流。

台北慈濟醫院二○○五年啟業後,即成立完善的頭頸癌治療團隊,藉由跨科治療,在個案管理師的協助下,訂定整合性診療計畫,提供病人全面性照護。為了提升病友及家屬的自我照護識能及認識疾病治療新進展,二○二三年十月十三日,癌症中心舉辦「頭頸癌病友會」,邀請院內外講師演講,強化醫病交流。

國民健康署統計,在二○二○年,平均每四分十九秒就有一個人罹患癌症,而頭頸癌高居前位,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在第一堂課介紹精準放射線治療的新進展。首先提及光子治療與離子治療中質子射線、重粒子射線的差別,並教導病友在各種副作用發生時的處理方式,透過有獎徵答,讓大家對課程重點的記憶更深刻。

當病人罹患癌症,不但要跟醫師討論療程、面對一系列治療,也會因為衍伸出的各種費用,開始煩惱經濟來源。這次病友會特別邀請財團法人臺灣癌症基金會的趙莉萍社工員以「經濟與社會資源」為題,向病友們詳盡解說可以如何聯繫該基金會進行需求評估,進一步蒐集適合自己的資源。該單位提供的資源包括營養品補助、急難救助補助、交通補助、癌症子女獎助學金、居家喘息服務、住宿服務,鼓勵大家多加善用,促進生活品質。

頭頸癌病友的手術傷口多集中在頸部,容易因為術後疤痕造成日後張口困難或影響頸部及肩部活動度,而放射線治療因為要透過高能量的放射線來消滅殘餘的癌細胞,可能對正常的細胞、軟組織、淋巴結造成損傷,進而導致周邊組織纖維化或次發性淋巴水腫。對此,復健科洪于琇物理治療師教導腹式呼吸、頭頸肩的伸展運動、口腔及舌頭運動,提醒病友們治療結束後要盡早下床活動、維持每日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但不要勉強自己,以免造成傷害。

「營養治療的重要性在維持體重、減少不適感。」巫虹萱營養師從治療期間的營養照護開始,說明六大營養素和水分對病人的重要,並教導如何攝取適當的份量。考量病人可能會遇到白血球減少、口腔黏膜破損、味覺改變等副作用,她提醒,化療期間忌生食、加工食品,熱食保存要在六十度以上、冷食要在四度以下,避免細菌滋生;可多選擇冷的、質地軟嫩細碎的食物、利用勾芡或湯汁幫助吞嚥、並盡量選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加風味。最後則教導如何選擇營養品,建議癌友還是要以天然食物為主,營養品為輔,選擇對的營養品才能讓治療效果更完善。

血液腫瘤科夏和雄醫師介紹藥物治療的新進展,指出頭頸癌治療分成全身性治療與局部治療,前者包括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後者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治療方式愈來愈進步,病友療效更佳,存活率也更高,「若化療無效,臨床試驗的新藥物是您的希望,所以大家不要放棄希望,一定要跟醫師討論最適切的治療。」

詳盡的課程安排不只吸引頭頸癌病友與家屬,也有其他癌症的病友前來參與。病友活動包含工作人員、病友與家屬共約三十五人參與,一個上午的講座讓與會者對疾病更加認識,也更凝聚了醫病情誼。(文/廖唯晴 攝影/范宇宏)

放射腫瘤科黃經民主任分享病友會的意義,並介紹精準放射線治療。

病友及家屬認真聽講,不時拿手機拍下簡報畫面、勤作筆記。

大林慈院 「中藥本草文化節」 體驗中醫藥魅力《人醫心傳》239期

十一月五日

大林慈院中醫部葉明憲主任表示,透過「中藥本草文化節」將中藥的智慧和價值讓更多人了解。

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為立冬補冬的節氣,準備了中醫體質檢測、穴位按摩、養生茶飲、外用藥膏的手作體驗等活動,配合衛生福利部串聯全臺中醫社區健康照護網路同步進行,十一月五日在嘉義縣大林鎮最具文化特色之「大林萬國戲院」,舉辦「中藥本草文化節」,邀請民眾一同體會中醫藥的神奇魅力,也準備了中草藥實用小禮物送給大家。

由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部主任葉明憲、家醫科鄭竹晏主任率同眾主治醫師,泰成中藥行許開興執行長、澳洲皇家高級芳療師暨中草藥協會理事蔣加海先生,藉由「中藥養生茶飲DIY」、「芳香凝膠/乳液/乳霜& 艾草條DIY」、「中醫體質檢測」、「中醫穴位按摩」兼具嗅覺、味覺、觸覺等四大主題設計,讓民眾於活動中親身互動、體驗,增進民眾中醫藥識能,從中領略中醫藥之美好,一起「立冬補冬,中醫藥暖過冬」!

自古以來,中醫與中草藥一直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也成為民眾運用在日常生活中養生及保健調理。大林慈院中醫部部主任葉明憲表示,舉辦「中藥本草文化節」活動,將中藥的智慧和價值讓更多人了解,使民眾在立冬時,暖暖地過這個冬天。

中醫部家醫科鄭竹晏主任結合社區與眾主治醫師,到現場為民眾通過觀察脈搏、面色、舌苔等,「評估個人體質」特點,提供適合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促進身體健康平衡。並分享「利用特定的穴位示範按摩技巧」,以緩解疼痛、減輕壓力、改善睡眠、調節身體內的能量流,促進身心靈的平衡,完成自癒。

民眾黃小姐平常對穴位按摩也有小小研究,當自己身體不舒服時,上網搜尋按摩穴位但都不精準。她說:「這次有專人指導很實用,學會後除了可以幫助別人,也可以調節身體內的能量流,促進身心靈的平衡,完成自癒。」體質檢測的部分,由工作人員協助民眾加入人工智慧的中醫門診輔助系統,讓民眾了解自己的體質,也透過系統記錄民眾的身體狀況,協助中醫師更精準的提供用藥參考,省下更多時間來為民眾做衛教服務。

迎來入冬時刻,很多幼童會有感冒的情形發生。泰成中藥行許開興執行長展示「養生茶飲的中藥材」,並解釋其組合方法,帶領參與者一起製作養生茶飲包。平安中醫診所黃柏銘院長從雲林遠道而來,親自體驗藥草的芳香及製作藥草包。他說,大林慈院中醫部是南區領頭羊,萬國戲院也是大林地區文化最富盛名的一個指標,很高興來體驗。「這幾年中醫走上居家醫療,長期為民眾服務,我們也都實際參與很多的活動,包括慈濟的安美計畫服務,希望能在生活領域上互相合作,幫助民眾健康。」

中草藥協會蔣加海理事現場示範「芳香膏(膠霜)、艾草條」之做法,讓民眾近距離接觸香草及草藥。

大林慈院中醫部在立冬、補冬前夕,邀請民眾認識生活中的中藥草,除了現場手作的藥草製品可以帶回家,更準備了按摩用的精油,讓民眾溫暖過冬。(文、攝影/張菊芬)

中醫部家醫科鄭竹晏主任(右一)示範穴位按摩技巧。

中草藥協會蔣加海理事帶領民眾手作芳香膏及艾草條。

斗六慈院 病安宣導結合闖關遊戲 守護孕產安全《人醫心傳》239期

十月十一日

斗六慈濟醫院十月十一日舉辦二○二三年病人安全週活動「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

準媽媽懷孕期間,常會將注意力放在產前或生產時的危險,卻忽略了產後大出血的危險性。斗六慈濟醫院十月十一日上午舉辦二○二三年病人安全週活動,以「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為主題,並新增「孕產共守預防產後大出血」宣導主題,透過婦產科醫師的衛教,以及闖關遊戲,讓大家對於產後大出血有更多的認識,共同維護孕產安全。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致詞指出,臨床治療病人,有兩大主題,分別是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如何讓病人在獲得治療利益的同時,能夠減少可能的副作用跟傷害,是進行醫療行為時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病人安全需要醫病之間的好好地配合,所以每年臺灣都會舉辦「病人安全週」,今年的活動主題是孕產婦的相關安全,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病人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能夠很安全。

婦產部醫師謝明智指出,產後大出血是指在分娩後出血超過正常範圍;當自然產後出血超過五百毫升或剖腹產後失血超過一千毫升,就是產後大出血,需要及時的醫療處置,降低對媽媽造成的傷害。

謝明智指出,正常情況下,產後約一至二週內會有惡露排出,在剛生產完的一至三天惡露會呈現紅色,一星期內逐漸變淡粉色或褐色,且量會逐漸變少。但是當產後一小時內,每十五分鐘惡露量就大於一百毫升,或出現劇烈腹痛、心搏過快、呼吸次數增加、血壓下降、意識改變的情況,就有可能是產後大出血,應盡速就醫。造成產後大出血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滯留、植入性胎盤、子宮破裂、產道撕裂傷及凝血異常等。

護理師張雅淳表示,大部分人會注意的是產前或生產時的危險,比較少人會知道生產完之後,也會有大出血的狀況,例如自然產三天就出院了,三天之後產婦要觀察自己的出血量,因為產後大出血是很迅速的,產婦可能會暈倒在家裡,因此希望利用病安週活動,讓孕婦或家裡的長輩能先知道這些事情,可以即時發現異常,即時送醫。

懷著雙胞胎的王小姐趁著來醫院產檢的機會,也來參加闖關活動,她分享,產檢時經過院方解釋用藥,對她很有幫助,經過這一次活動,讓她更了解用藥的安全。(文/張雪花、黃小娟 攝影/張國徽)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表示,從事醫療行為必須兼顧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

斗六慈濟醫院病安週以孕產安全為宣導主題,許多準爸媽前來參加。

玉里慈院 孕產與血糖安全 宮廟前宣導/臺東長濱義診 三院同行《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十四日

玉里慈濟醫院響應病人安全週「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十四日上午至玉里勝安宮關懷據點做宣導。

玉里慈濟醫院響應今年病人安全週的主題「孕產安全‧ 你我共守」病安推動小組安排在十四日上午,由門診代理副護理長林玫如與藥師張郁佳以「糖糖遠離我」、「孕產安全與孕婦用藥安全」主題,來到玉里勝安宮關懷據點做宣導。

林玫如分享孕婦在孕程時要規律產檢、注意胎動、紀錄血糖,張郁佳則分享孕婦用藥安全。病人安全是醫院最重視的,希望透過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大家理解。

因糖尿病常位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這次與病安活動一起做宣導,林玫如教大家認識糖尿病的高風險族群及症狀,林惠如同仁也在現場為長者檢測血糖,發現有位劉叔叔飯後二小時後的血糖數值,竟飆到322mg/dl,公傳同仁見狀連忙協助他掛家醫科,張郁佳藥師也立即上前關心,劉叔叔說:「剛剛護理師講的症狀,我全部都有!」得知叔叔平常喜愛甜食,張郁佳藥師給予衛教與建議,不斷提醒他要準時到門診抽血檢查。

血糖數值過高的劉叔叔,在十五日早上至家醫科檢查,經過抽血報告顯示,糖化血色素也超出正常值。他說,自己總是忽略身體的不適感,甚至已經忘記上次看診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好在透過這次的衛教,幫忙發現問題及早協助就醫。張郁佳藥師說:「還好劉叔叔有乖乖聽話,提早控制病情,避免日後產生更嚴重的併發症,耗費金錢也影響生活品質。」

社區衛教的重要性,在傳遞保健資訊外,也給民眾正確觀念跟危機意識,接下來門診代理副護理長林玫如會將劉叔叔轉介給糖尿病共照團隊,持續追蹤狀況。(文、攝影/張汶毓)


九月十六日

慈濟東區人醫會在九月十六日來到臺東縣長濱鄉的長濱國小為鄉親義診。

結合了花蓮慈濟醫院、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三個院區醫、護、醫技、行政同仁自發性參與的東區慈濟人醫會,十六日上午,齊聚在臺東縣長濱鄉長濱國小為鄉親義診。

東區人醫會總協調林永森師兄說,義診都固定在月底,提前辦理這趟的長濱義診緣由,是因海葵颱風過境後,造成臺東不小的災害,也得知修復水電至少要一週以上的時間,當地志工秀有師姊說,如果能在這個時間點有醫療資源進來,也許能幫助到鄉親。

在東區慈濟人醫會召集人花蓮慈院許文林副院長帶隊下,腎臟內科王聖超醫師、牙科李彞邦醫師、中醫科陳怡真醫師、沈炫樞醫師、張簡媜鶧醫師、盧鵬年醫師、郭昕典醫師,醫技、行政等三十多位的工作人員,而玉里慈濟醫院這次有兩位行政同仁一同參與,為長濱鄉親提供服務。

這趟義診為偏鄉帶來關懷與醫療服務,許文林副院長說,偏鄉居民普遍都是高齡者,症狀大多都是退化性症狀、慢性病的問題,還需要五官科來幫忙;而在疫情後的時期,有不少確診過COVID-19 肺部功能受損問題的居民,予以藥物治療及追蹤。

花蓮慈院中醫科陳怡真醫師,門診總是滿滿的病人,但她仍撥空護持義診,陳怡真醫師說「把握因緣來義診,幫鄉親針灸把脈,看他們開心,我也覺得很開心!」

長濱鄉多為阿美族,可能從年輕時期就習慣咬著檳榔,即使裝了活動假牙還是會排除萬難咀嚼檳榔。牙科義診區遇到一位八十幾歲的阿公,李彝邦醫師說,「阿公上顎都沒牙齒了,下顎剩兩顆,活動假牙戴了十年,老人家大概因為手眼不協調,平常沒有在做清潔,看到的時候都是牙結石跟垢。」令人好奇的是,阿公沒有牙齒了怎麼嚼碎食物呢?答案是用鋼絲鉗夾碎後再含進嘴巴咬,好在他的口腔黏膜沒有病變的狀況。李彝邦醫師也指出,東部海線的牙醫師比較少,長濱鄉居民要看牙醫都是跑到玉里,不然往南往北都很遠,「今天可以來這邊服務,幫助他們少跑一、兩次我覺得也不錯啦!」

路途遙遠造成就醫困難。有一對來自長濱鄉最北邊村落樟原村的夫妻,義診尚未開始就來排隊掛號,平常有痠痛和內科的問題,看完診領了內科及中醫的藥,臉上掛滿笑容地與工作人員道感恩,阿姨說今天開車到長濱國小只要十二公里,不然到部立臺東醫院成功分院要四十公里,到玉里慈濟醫院也需要四十三公里的路程,就近解決省去舟車勞頓的問題,非常感恩。(文、攝影/張汶毓)

東區慈濟人醫會召集人、花蓮慈院副院長許文林說,偏鄉很多高齡者,其症狀大多是退化性症狀或慢性病,需要五官科來幫忙。

花蓮慈院李彝邦醫師細心為偏鄉長者解除牙齒問題。

花蓮慈院 全人醫療篩檢活動 跨團隊守護偏鄉《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十五日

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鄉衛生所、慈大護理學系合作舉行整合篩檢活動,為偏鄉民眾的健康生活把關,落實全人醫療。

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鄉衛生所、慈濟大學護理學系合作,於九月十五日下午舉行整合篩檢活動,由中醫部、牙科部、復健部、護理部、影像醫學部、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癌篩中心團隊,提供耳穴健檢、失智長者衛教、長者運動、健康餐盤、四癌篩檢、肺結核篩檢、口腔篩檢以及兒童發展評估、胸部X 光攝影等衛教及篩檢服務。花蓮慈院護理部副主任葉秀真表示,團隊結合疾病、用藥、菸檳衛教等宣導,以提高健康識能為目的,期望將健康觀念更深入地帶進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花蓮慈院承接衛生福利部全人整合照護計畫至今已在秀林鄉舉辦多場大型整合式篩檢活動,每一場次提供的服務都不同。醫事室專員褚惠瑛指出,這次加入兒童評估與長者失智衛教服務,目的在於透過篩檢為偏鄉民眾從幼到老的健康生活把關,落實全人照護的概念,並提升居民篩檢的意願,找出有就醫需求的民眾,使他們即早接受治療。

「六歲以前是孩子各項能力發展的黃金期,愈早接受評估,就有機會愈早發現問題,並開始矯正。」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劉盈綺組長指出,此次活動除了做兒童發展的篩檢,和家長聊聊孩子在發展上的問題或是平時育兒的狀況,也希望能藉機向民眾傳達正確觀念,不僅要注重孩子外在體格的「成長」,也應重視包含語言、反應、聽力、視力、行走等各項能力的「發展」。若團隊評估後發現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會安排至醫院接受進一步的聯合評估及後續治療。

牙科部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李彝邦主任表示,當地鄰里間的交際文化會使居民的習慣相互「傳染」,其中有位做口腔篩檢的黃姓婦人,檳齡已超過二十年,檢查發現口腔黏膜上已出現白斑,此白斑即為口腔癌的前兆。李主任詢問她是否知道嚼檳榔會使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上升,黃女士表示不清楚,自己是為了提神,且看鄰居好友們都在吃檳榔,才會開始嚼檳榔,一嚼就是二十多年。李彝邦主任強調健康識能的重要性,指出應該仍有些民眾同樣已有癌症前兆,卻因未進行篩檢而不自知,期望透過衛教及篩檢場次,找出更多潛藏的口腔疾病患者。

秀林鄉衛生所護理長陳姿伶感恩花蓮慈院團隊長期關注偏鄉民眾的健康,不僅有固定的巡迴醫療服務,還承接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二年內陸續完成特定照護模式的整合門診,並在今年內安排大大小小的篩檢場次,持續擴大服務科別、完善服務內容。

花蓮慈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花蓮慈院團隊以提升服務品質、拉近城鄉醫療資源差距為目的,期望透過飲食與日常生活習慣等多方面的評估和衛教,把全人醫療推廣到更多山地和離島地區,造福偏鄉地區就醫不便的民眾。(文、攝影/鍾懷諠)

花蓮慈院牙科部特殊需求者口腔醫學科主任李彝邦為民眾做口腔篩檢。

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帶領大家利用彈力帶做健康操。

此次篩檢加入兒童評估與長者失智衛教服務。圖為兒童發展復健中心劉盈綺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