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院 中西醫聯手伴病友 對抗癌疲憊《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十日
中西醫聯手伴病友
對抗癌疲憊

台中慈濟醫院癌疲憊衛教課程幫助四十位病友抗癌更有信心。

一般外科余政展主任(左一)與中醫部馮紀新醫師(左三)帶領病友製作舒眠「中藥枕」。

台中慈濟醫院關注消化系癌病友身心健康,六月十日舉辦病友會,提供胃癌治療新知與癌疲憊衛教,醫師教導病友手做「中藥枕」,以芳療改善睡眠品質,讓四十位病友抗癌之路更有信心。

根據臺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研究,癌因性疲憊症病人時常睡不好、身體無力、對事物提不起勁,濃厚的疲憊感造成生活功能下降,免疫力跟著下降,間接影響抗癌意志。因此,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衛教重點放在「癌因性疲憊症」,他表示,癌疲憊是因癌症本身、合併症及心理因素影響,近三成病人屬於中重度,經評估後可用的藥物譬如黃耆多醣注射來改善症狀。非藥物治療可透過均衡飲食,建議蔬果飲食為主,適當運動與良好的睡眠都有利抗癌。他強調,人體免疫系統攸關癌症治療效果,除了規律的生活作息也要保持好心情。

中醫部針對癌疲憊中睡不好的共通症狀,推出能安神、舒眠的「中藥枕」,由中醫師解說「中藥枕」配方菊花、薄荷、金錢草、藿香、遠志、石菖蒲的功效,並指導病人一起動手做。中醫師馮紀新指出,睡眠中藉由本草芳療法吸入六種中藥分子,其中金錢草含解毒消腫功效,具有抗癌成分;藿香有鎮靜和安神的特性,能改善睡眠品質。配方適用於夏季,乾燥保存可使用三至六個月。

五十歲病友陳先生,半年前全胃切除,化療期間睡不好、慵懶,後來透過中醫改善癌疲憊症狀,他肯定中藥枕對他的幫忙。活動中,醫師也出題徵答,加深病友癌疲憊知識,成為抗癌之路的助力。(文、攝影/呂榮浩)

六月十四日
書香靜心靈 行動書軒開展

台中慈濟醫院大廳推動「行動書軒」,讓來院民眾可以靜心閱讀。

台中慈濟醫院於大廳推動「行動書軒」,在看診人潮中,形成一個安靜且能啟迪心靈的角落,不少人端坐閱讀,享受不一樣的醫院時光!

行動書軒是靜思閱讀書軒的簡稱,由靜思人文志業推動,希望帶動閱讀風氣。過去六年已在苗栗、臺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等地的校園巡迴設展。靜思人文中區區長謝本亨表示,行動書軒今年起走出校園擴大閱讀影響力,在各地慈濟分會、靜思堂及慈濟醫院設展,這些書提供當場閱讀並不外借,重點在與書相遇那一瞬間的感動。行動書軒每期三週,台中慈院將展至六月底,謝本亨提到,閱讀要從小紮根,因此展出許多繪本,希望帶動親子共讀。

台中慈院行動書軒設在醫事室櫃檯邊,等候批價叫號時可以就近瀏覽。做健康檢查的程小姐看到有閱讀區就順便來翻閱健康相關刊物,她說一方面補充衛教知識,一方面節省手機電力。等待看診的黃小姐比較了靜思書軒與行動書軒,認為把書直接擺出來比較有接近性,她好奇素食食譜,閱讀更驚訝發現調味料用得很少,想去買書試試這些料理。

靜思書軒志工潘枝美在行動書軒旁為大家服務,潘枝美說,過去曾推書車到候診區帶動閱讀,但因疫情緣故,已經三年沒到診區推書車。看到靜思閱讀書軒的人潮,感受陪伴大家的氣氛又回來了,甚至還有人建議展期可以再延長。

靜思閱讀書軒利用木質調書架搭配各色書籍,襯著窗景與LED 投射燈,坐下來看書更能沈靜心情,增添醫療院所少見的書香味。(文、攝影/陳彥儒)

花蓮慈院 終於看見雨絲的模樣 罕病患者找回光明《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二十一日

六月十七日,李原傑在研討會上分享多種眼科罕病,以及近年研究黏多醣症的結果。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主任李原傑深耕罕見疾病「黏多醣症」領域十五年,是花東地區最早研究眼科罕病的專家之一。自二○○八年開啟與黏多醣症的緣分,使他至今有緣為許多罕病病友治癒眼疾,李原傑表示,一般眼科醫師可能一輩子只會碰到一、二例眼科罕病,自己很幸運有較多機會幫助罕病患者,能將光明視野重新還給患者,就是身為眼科醫師最開心和最感恩的事。

「第一次可以看到雨滴一絲一絲的樣子,下雨原來這麼美。」這是一名罹患第六型黏多醣症的二十五歲女性,多年前在接受雙眼深前層角膜移植並大幅提升視力後,向病友與醫療團隊分享的話。因保留了自身眼角膜內皮,大大降低了排異反應,手術結果相當成功,患者從原先幾乎看不清東西的模糊視力,恢復到能夠看清細雨。李原傑說,這句話令他深受感動,也更加希望每一位被罕病困擾的患者,都有機會能治療病症,看見想看到的美麗風景。

由於早年花東地區的眼科醫師人數非常少,無論是角膜移植,還是治療青光眼或白內障,每天都會接觸到各種不同的眼疾,可以說當時的眼科醫師必須「樣樣通」,因緣際會下,李原傑受到了臺灣黏多醣症協會的邀請,開始致力研究黏多醣症,也開啟了被「黏家族」黏住了的職業生涯。曾經有位二十四歲黏多醣症男性患者,原先幾乎目不能視,僅能看見面前模糊的人影和輪廓,在接受角膜移植及青光眼引流手術後終於能看清家人的面貌,李原傑醫師說,雖然這名患者在手術五年後仍因罕病過世,但能夠為他的人生帶來片刻光明,不僅患者與家屬表示相當感恩,自己也受到了滿滿感動。

黏多醣症是罕見的先天性遺傳疾病,患者通常有角膜混濁,合併高眼壓、青光眼等症狀,導致視力低下,李原傑經研究進一步發現,黏多醣症患者具有視網膜皺褶、視神經盤水腫、外界膜毛毛的、脈絡膜變薄等問題,其中「脈絡膜變薄」是造成視網膜病變的主因。有賴於科技進步,早年必須透過解剖才能探究的眼部構造,現在已可以透過眼科光學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獲取影像資訊。常見的黏多醣症有第一、二、四、六型,根據影像結果歸類,其中視網膜病變僅發生在第一、二、六型,而不發生在第四型。由於每一型的視網膜病變與青光眼表現都不同,李原傑主任表示,針對不同型態的黏多醣症,應給予不同的照顧和藥物治療;雖是罕病,但每個罕病案例之間的相似點與相異點,都需要被重視。

六月十七日,李原傑主任在「一一二年度罕見疾病照護服務計畫說明暨罕見疾病臨床診斷治療及照護研討會」向與會專家及來賓分享多種眼科罕病,以及近年研究黏多醣症的結果。秉持著「以病為師」的精神,李原傑主任表示,很感恩自己有幸擁有許多人一生難遇的經歷,無論是罕見疾病還是常見眼疾,每一次醫治患者的寶貴經驗,都能讓未來每一位患者的治療結果更好,造福更多人。(文/鍾懷諠 圖/花蓮慈院提供)

花蓮慈濟醫院眼科部李原傑主任(中)致力研究黏多醣症,為病人帶來光明。

三義慈院 首次懿德日 端午大團圓《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二十一日

護理部張雅婷督導(右三)代表接受懿德爸媽的端節禮物與祝福。攝影/蔡永賜

六月二十一日是端午節前一日,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迎來第一次懿德日活動,醫院所在地苗三區懿德爸媽帶來美味餐點與同仁聚餐,志工師兄姊也送給每位同仁自己包的五穀粽,讓同仁們吃得歡喜健康,開心過端午!

迎接啟業後第一次懿德日,一早,總務室同仁葉聖蘭與醫療志工就在二樓會議室忙進忙出,有人排列桌椅、有人幫忙鋪桌巾,滿心歡喜準備。接近中午,苗三區懿德爸爸媽媽陸續將美味菜餚及水果點心一一擺盤上桌,等待同仁們中午一起享用。

去年底,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正式啟業,所在地苗三區的師兄姊也一起承擔起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使命,懿德會苗三區的爸媽們也回歸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關懷與照顧中醫院同仁。苗三區和氣隊長蔡永賜師兄說,醫護同仁平日門診照顧鄉親大德健康外,還參與安美專案,與志工、苗栗慈濟長照同仁及社工,一起到年長鄉親家中訪視與關懷。師兄姊們感恩醫護同仁付出,常常會製作客家粿、紅豆薏仁湯等小點心,到醫院與同仁分享。

端午節前懿德日活動則是與台中慈濟醫院同步,雖是第一次舉辦,但爸爸媽媽大家各自負責不同菜餚、湯品、水果、點心,用心端出個人拿手好菜,希望孩子們能吃得開心,安心的守護鄉親健康。

醫、護、醫技、行政同仁及醫院志工約三十多人參與,可惜葉家舟院長因確診無法出席,由護理部張雅婷督導代為接受懿德爸媽送來的端午節禮物與祝福。張雅婷督導表示,在台中慈院服務時,逢年過節懿德爸媽總會準備許多好吃的餐點與同仁聚餐,不過因為疫情緣故,彼此雖然已三年沒見面,但懿德爸媽的愛與關懷從不間斷,還是常收到愛心餐盒與小點心,不僅補充能量,也溫暖疲憊的心。

有些同仁是第一次參與懿德日活動,張雅婷督導特別為大家說明慈濟醫院慈懿會的緣由。資深護理師陳鐿今看到滿桌豐盛餐點,不由得想起疫情前和懿德爸媽中午聚餐的溫馨場景,很感恩爸媽一直以來的悉心照顧。藥師陳玫伃在台中慈院培訓期間,曾收到懿德爸媽送來的點心,今天除了美味餐點還收到端午節應景的粽子,相當開心。三月到職的物理治療生余祈妘分享,曾看過懿德媽媽來探望先前在中醫院支援的物理治療師陳義豪,對懿德媽媽並不陌生,這次親自參與懿德日的活動,感受到懿德爸媽滿滿的愛,覺得很幸福,很期待下次再相聚。(文/馬順德)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舉行第一次懿德日活動,眾人歡喜合影。圖/張雅婷提供

總務室同仁葉聖蘭收到廖素卿師姊送的素粽,開心與師姊擁抱。攝影/張雅婷

關山慈院 端午素飄香 健康粽送愛心《人醫心傳》235期

六月十九日

潘永謙院長對復健中的林先生鼓勵打氣。

林芳竹中醫師教導林先生可將下肢抬高,改善水腫情形。

關山慈濟醫院以行動關懷弱勢,每年親手製作健康素粽探望需要被關懷的長輩。六月十九日上午,由醫院社工與慈濟志工陪同,潘永謙院長、中醫科主任林芳竹、護理部主任郭琇玲、管理室主任黃坤峰等主管,帶著滿滿祝福走入社區。

首位探望的林先生是中醫科轉介的居家醫療個案。林先生未婚與母親同住,兩年多前,林先生中風臥倒家中,一度生命垂危,經過腦部手術加氣切才挽回生命。出院以後,母親種植蔬菜賺取微薄收入,且為了節省生活開銷,一肩扛起照顧責任,不需要長照資源的介入。

母親與慈濟志工李金招是相識多年的朋友,金招師姊多次想伸手協助但都被婉拒。讓人欽佩的是,母親省吃儉用維持家計,卻經常將收成的蔬菜分送出去,像是提供給關山慈院賑災義賣、員工餐廳加菜、鄰近的寺廟佛堂和花蓮靜思精舍都有母親散播愛的足跡。

林芳竹醫師說,林先生曾經是中醫診間病人,每週看診二至三次,媽媽會推輪椅帶兒子就醫,因為積極接受治療,當時林先生從臥床到練習站立,甚至能夠自行步行數公尺,可惜嚴重疫情,母子倆有一段時間沒有回診,生活功能也逐漸退化,後來調整為中醫居家看診,持續透過電療、針灸、艾灸治療,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加肌肉的彈性,但因中醫人力有限,居家看診頻率只能一至兩週一次,病人進步緩慢許多,且這幾個月出現下肢水腫的情形,猜測是自主復健強度降低所導致。

簡陋的環境、母親佝僂的身影,還有意志日日消退的林先生,讓前往居家診療的林芳竹醫師都看在眼裡,黃坤忠護理長建議提報院方,請示院長是否能夠連結醫院資源。

獲得院長支持後,一行人決定選在端午節前夕前往探視。抵達時,林先生在用滑輪吊環做復健,雖然他因氣切表達困難,始終不發一語,但接收到眾人的關心情緒激動,尤其聽母親說著養家的日常,林先生的淚水流個不停。院長觀察到綁在林先生腿上的布巾材質及寬度不適用,磨擦恐造成皮膚破皮,建議母親更換魔鬼氈材質,更方便解開也不易造成皮膚不適;林芳竹醫師則教導個案可將下肢抬高,改善水腫情形。

接著來到王伯伯家,王伯伯有癲癇、帕金森氏症病史,二十年前因中風導致記憶功能受影響,無法勝任工作只能辦理退休,目前由妻子照顧。王伯伯雖尚有退休金可支出醫療及生活開銷,但經常是入不敷出,且與手足關係不佳,搬出老家暫居貨櫃屋。妻子多次向社服單位尋求經濟協助,但不符合社會福利身份條件,僅有長照資源的介入,同時也轉介慈濟基金會請志工定期關懷。

潘院長送上祝福,護理人員為王伯伯量測血壓正常,只見額頭有個碰撞的傷痕,妻子解釋因先生睡前服用的藥會讓下肢較無力,前幾天不小心跌倒了。院長檢視所有藥品,提醒副作用嚴重可視情況停藥,若是症狀出現必須服用就得更加小心,避免跌倒再次發生。

離開前,王伯伯握住院長的手,謝謝院長特地到家裡探望,開心又感動的表情,溢於言表。

「粽」夏祝福,種下希望。潘永謙院長感恩慈濟師兄師姊與同仁愛心匯聚,希望收到健康粽與祝福的長輩們都有個溫馨的端午節!(文、攝影/陳慧芳)

關懷行程結束後,潘永謙院長與同仁繞到池上多元照顧中心,為長輩獻上端午祝福。

台中慈院 自動調配藥櫃上線 急診品質再提升《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十二日

急診護理長廖宜芸表示,自動調配藥櫃上線後,護理人員更能專注於照顧病人。

台中慈濟醫院病人安全及醫療品質再提升! 自動調配藥櫃(Automatic Dispensing Cabinet, ADC)在急診室正式上線,護理人員可在三到五分鐘內取出藥品,大幅縮短治療時間,提高病人安全品質。急診護理長廖宜芸說:「藉由智能科技把關取藥機制,降低人為疏失,護理人員就能更專注照顧病人。」

對急診病人及家屬來說,分秒等待都度日如年。急診治療區到藥局領藥窗口雖距離不遠,但每趟往返花費的時間,病人感覺還是太慢了。台中慈院同理病人心情,改善取藥流程,急診室引進自動調配藥櫃,放置常用藥品。醫生看診完,處方訊息直接傳到藥局,藥師只要一鍵確認,護理師就可直接在自動調配藥櫃取藥、給藥。廖宜芸護理長是第一線急診人員,她表示,使用自動調配藥櫃後,每位病人大約可節省十五到廿分鐘等候時間。

藥學部藥劑科主任李雅蓁表示,傳統給藥流程,藥師必須在短時間內處理好藥品,再由傳送人員送回急診護理站,除影響藥事服務品質也影響病人就醫品質。李主任說明,自動調配藥櫃採一藥一格儲存方式,由系統自動管控。系統會依據醫囑的處方內容,管控每一項藥品使用,讓護理人員只能取得當次藥師完成審核的藥品,不僅可以確保病人及時取得所需的藥品,同時具有覆核和管理機制,確保護理人員即時且正確取得藥品。

台中慈院致力於提供病人「安全、可靠」的醫療服務,自動調配藥櫃於急診室上線後,提高藥品管理水平,更保障病人用藥安全,讓病人不再苦等,護理人員能更專注於照護病人。(文、攝影/卓冠伶)

自動調配藥櫃採用一藥一格的儲存方式,護理人員只能取得當次藥師完成審核的藥品。

玉里慈院 送暖到偏鄉 居家關懷不停歇《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九日

玉里慈濟醫院居家關懷團隊來到富里鄉竹田村,關懷偏鄉長者的健康情形。

花蓮縣人口密度低且地形幅員狹長,雖然在同個鄉鎮卻無法在一日內完成訪視。玉里慈濟醫院居家關懷團隊再度來到富里鄉,來到走不出來的鄉親家裡,為他們聽診、關心用藥狀況,並指導簡易運動和溫馨膚慰。住在竹田村的謝阿嬤,在多年前雙腿截肢,除了先生無微不至的照顧,玉里慈濟長照服務也提供協助,在服務期間發現阿嬤有失智症狀,照會失智共照團隊前往評估並介入服務,持續追蹤阿嬤服藥的狀態。

數年前因糖尿病截肢的謝阿嬤,近期出現失智的現象,此次參與居家關懷團隊的病房護理師胡雨慈,熟稔的量血壓、測血糖,一邊關心阿嬤:「妳午餐有吃了嗎?送餐服務還是自己煮?」阿嬤說:「有吃了,爸爸煮!」原來阿嬤把老伴當作是父親,認知功能已異常。

自從阿嬤雙腿接續進行截肢手術後,阿公就一直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她,雖然阿嬤出現失智,阿公還是配合著她所說的話作回應。在這段期間,玉里慈濟長照團隊也進駐關懷及提供照護服務,轄區志工林素玉師姊說:「阿公對我們玉里慈院的照顧服務很稱讚!幫阿嬤洗澡洗得乾乾淨淨的。」而失智症的部分,玉里慈濟醫院失智共照中心持續追蹤阿嬤服藥的狀態。玉里慈院居家關懷團隊腳步不停歇,持續走進偏鄉暗角,膚慰需要幫助的人。(文、攝影/張汶毓)

居家關懷團隊除了問診、關心用藥狀況,也鼓勵長輩進行簡易運動。圖為周達利醫師帶領長者活動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