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凱米颱風遠颺 醫護兵分三路義診《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二十七日

簡瑞騰副院長前往災民家中往診,為背痛的長者檢查身體並開藥緩解疼痛。攝影/黃小娟

嘉義縣衛生局副局長林裕珍(左四)感恩藉由醫療義診,讓受災鄉親的健康問題獲得解決。左五為林名男副院長。攝影/張菊芬

凱米颱風帶來嚴重災情,中南部不少地區飽受淹水之苦,七月二十七日颱風遠颺,天氣終於轉晴,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由副院長簡瑞騰、林名男及內科部主任曾志偉等三十六位醫護、行政與志工,兵分三路,前往水上、大林、溪口等地設站義診,一個上午總計為七十三位民眾完成看診,多數是痠痛、皮膚或是慢性病等問題,為泡水三天又忙於整理家園無暇就醫的民眾及時緩解不適。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與住院醫師張愷杰及醫療團隊,前往溪口鄉柴林村,由於原訂要做為義診場地的活動中心仍積水且滿地泥濘,因此臨時將義診地點改至附近的福玄宮廟埕,透過村內廣播通知村民前來看診。

第一位前來就醫的高女士,有氣喘等慢性病,此次因大水淹入家中,無力清理,想要尋求協助,簡瑞騰副院長詳細詢問狀況,並請護理人員幫她處理手上擦傷的傷口,隨後在當地志工陪同下前往高女士家中查看。老舊平房內堆滿雜物,且因淹水已泡濕損壞,因此與人文室主任葉璧禎承諾會動員志工、同仁前來協助打掃,為其解除困境,改善生活環境,身體也能更健康。

另一位王阿嬤,看診時告知先生這幾天在家中因背痛無法起身,簡副院長在志工陪同下往診,檢查後先為他開藥緩解疼痛。嘉義縣議員江志明正好到溪口關懷垃圾清運等問題,因連續數日至災區涉水關懷,腳背被雨鞋磨破皮,只有自己簡單處理,剛好藉此機會請醫護人員幫忙消毒上藥,護理人員貼心以紗布保護傷口,以免磨擦惡化。

簡瑞騰副院長指出,「這次水災,我們醫院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提供醫療服務,相信對於鄉親及災民都能提供及時、有效、便利的服務。」

張女士是第一位到水上鄉公所成立的臨時避難所避難的民眾,凱米颱風造成她家園全部滅頂,至今仍不能回家,由於心理壓力徬徨,加上風雨增大,身體出現不適狀況,第一時間就打電話給慈濟志工,正好大林慈院林名男副院長與王晟宇醫師帶領醫療團隊到水上鄉公所義診,治療她感冒的問題,志工也關心家園打掃的後續狀況,讓她備感溫馨。

林名男副院長表示,水上鄉的居民碰到的大部分是清理家園時不小心產生一些傷口,還有因為風災引起感冒發燒,以及痠痛的問題,大家一起努力,趕快搶通交通,讓大家生活恢復正常,很高興有機會能為鄉親盡一點力,希望大家都平安。

大林慈院內科部主任曾志偉與心臟外科呂佩潔醫師等醫療團隊至大林鎮西結里活動中心義診。西結里社區理事長蘇百希因社區淹大水,幫忙里長撤離災民、勘災,穿著雨鞋不斷奔波,造成雙腳紅腫還有傷口,因忙碌沒空就醫,直到上午聽到廣播有大林慈院義診,前來讓醫護人員檢查傷口,經過包紮後比較不痛了,他很感謝大林慈院對社區民眾的照顧。

嘉義縣衛生局副局長林裕珍表示,凱米颱風造成嘉義縣多處發生積水情形,很多民眾無法出來就醫,也因長期泡在水中,可能有飲食或健康上的問題,因此動員四家醫院進行義診,大林慈濟醫院認養三個鄉鎮,很感恩藉由義診,讓鄉親的健康問題獲得解決。(文/黃小娟、張菊芬、張小娟)

內科部曾志偉主任帶領(左二)醫療團隊在大林西結里活動中心為災民看診。攝影/張小娟

花蓮慈院 世界肝炎日 一起護肝保健康《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二十日

劉作財醫師建議脂肪肝患者透過飲食控制和規律運動改善脂肪肝。

每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為「世界肝炎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今年的宣導主題訂定為「消除肝炎不能等(Hepatitis can’t wait)」。為了響應這個特別的日子,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與護理部團隊於七月二十日舉辦「一起護肝保健康」衛教講座暨病友會,由腸胃內科劉作財醫師、雷尉毅醫師與營養師歐陽雯亭分享,講座重點包含認識脂肪肝、病毒肝炎的治療及預防,以及飲食控制和營養指南,希望與會民眾及病友可以更清楚肝病的治療與預防攻略,大家一起護肝、顧健康!

「肝病有很多種,在臺灣以病毒性肝病最常見。」雷尉毅醫師指出,病毒性肝病是因病毒所引起的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也是臺灣民眾肝臟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儘管自二○二二年起,慢性肝病及肝硬化首度跌出臺灣十大死因之列,但在過去常年位居其中,而肝癌目前仍位居癌症死因第二名,其主因就是慢性B 型肝炎和C 型肝炎。

根據世界肝炎聯盟統計,每三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臺灣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是肝炎患者,盛行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雷尉毅醫師指出,在臺灣愈來愈多的C 肝患者已被根治的情況下,B 型肝炎仍然十分盛行,且B 肝帶原者幾乎都是在孩童前感染的,其中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另一半則是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而受到感染的「水平傳染」。由於孩童免疫力未完全發育,感染B 肝病毒後,病毒容易在肝細胞內生存,形成終生感染。

除了B 型肝炎, 脂肪肝對臺灣民眾健康的危害也不容小覷。脂肪肝在全球的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是最常見的肝臟疾病,且經研究證實,有脂肪肝的人心血管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較高。劉作財醫師指出,在飲食方面,攝取過多飽和脂肪、精製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飲料就容易造成肥胖及脂肪肝,因此會建議脂肪肝患者每日減少五百到一千大卡的熱量攝取,結合每週至少一百五十分鐘的規律運動,以改善脂肪肝。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飲食控制的重點,歐陽雯亭營養師分享肝病飲食原則以及併發症的飲食調整。她表示,吸收充足熱量並維持理想體重,對處於穩定期(恢復期)的肝病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需攝取高生理價蛋白質,避免高油烹調或加工、發酵、醃漬類食品。歐陽雯亭強調,除了日常營養攝取,「戒酒」也是一大重點,對肝病患者而言,連睡前小酌紅酒都會造成身體負擔,必須徹底落實滴酒不沾,並小心使用藥物和保健品。

「世界肝炎日,愛自己從肝炎篩檢開始。」肝臟是沉默的器官,由於肝炎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往往等到症狀嚴重才就醫恐錯失治療先機,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與護理團隊呼籲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才能盡早接受治療,並鼓勵民眾善用國民健康署所提供四十五歲(原住民四十歲起)至七十九歲終生一次的免費B 肝、C 肝篩檢,落實日常保肝工作。(文/鍾懷諠 攝影/謝明傑)

歐陽雯亭營養師分享肝病飲食原則及併發症的飲食調整。

肝病病友與家屬踴躍參與課程問答。

台北慈院 茹素與減塑 血透團隊力行環保《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十九日

台北慈濟醫院血液透析中心以茹素減塑的策略照顧病人,成功達到節能減碳的成效。攝影/范宇宏

根據健康無害組織(HCWH)二○一九年發布的調查報告,全球醫療部門每年碳排放量高達二十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大約占全球淨排放量的百分之四點四,若將全球醫療部門視為一個國家,它將是世界第五大碳排放國,因此如何降低醫療能源消費成為世界重點關注的議題之一。台北慈濟醫院血液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帶領團隊以茹素健康及醫衛材減塑兩種策略,在照顧洗腎病人的同時,推動節能減碳、環保永續的成效相當亮眼。

臺灣素有「洗腎王國」稱號,國民健康署表示臺灣洗腎人口已經超過九萬人。血液透析病人每次需要將全身血液經血液迴路管進入人工腎臟中進行血液淨化工作,排出多餘水分及廢物後,被淨化的血液再從另一側管路回到體內,過程中使用拋棄式醫材、儀器用電都與碳排放息息相關。郭克林主任指出:「末期腎臟病人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腎臟移植三種治療方案,有九成都選擇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則不到一成。以血液透析中心為例,平均每日為一百五十位病人進行血液透析治療,每人所產生的醫療廢棄物約零點一八公斤,一年下來至少產生四萬四千三百四十七公斤的醫療廢棄物,是醫院醫療廢棄物產生最多的臨床單位。」

為了兼具環保與醫療品質,血液透析團隊針對未進入透析腎臟病和已進入透析治療的病人,分別執行「茹素」、「減塑」兩大策略。前者是建立在以植物性蛋白為主的低蛋白素食飲食模式上,藉此減少腎臟惡化以延緩腎臟病病程,故而團隊積極鼓勵病人茹素。此外,團隊在提升血液透析病人的透析品質前提下,將傳統重量級人工腎臟替換為新型羽量級,並引進創新治療模式「延展性血液透析(HDx)」,大幅節省相關用水、用電以及耗材需求。郭克林主任提及,近年來採用的重量級人工腎臟分成乾式和濕式兩種,乾式重量級人工腎臟重量約零點二七公斤、濕式重量級人工腎臟重量約零點六三公斤,而羽量級人工腎臟的重量則為零點一七公斤,減少將近百分之四十左右的重量,此外,羽量級人工腎臟的清除率甚至可達到更佳臨床效果。而透過人工腎臟的更換,不僅減少廢棄物重量,在經過滅菌處理後,可製作成PVC 雨鞋、水管、地墊等生活用品,促進塑膠再利用率。

根據上述策略,台北慈院血液透析中心在二○二三年的年度廢棄物分析中發現,自著手改善後,平均每人次醫療廢棄物重量也從原來的零點八一公斤降至零點七九公斤,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千零九十五公斤產量。郭克林主任表示,落實環保需要持續堅持,醫療團隊在社會責任層面責無旁貸,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也須全力維護病人的醫療品質,未來亦將持續朝此目標邁進。(文/鄭冉曦 攝影/盧義泓)

郭克林主任表示,團隊在推動環保的同時,也全力維護病人的醫療品質。

血液透析中心團隊在提升醫療品質的前提下,替換新型羽量級透析器,並引進創新治療模式,大幅節省相關用水、用電及耗材需求。

斗六慈院 刎頸之交病友會 以病為師互感恩《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二十日

斗六慈濟醫院於七月二十日舉辦第六屆「刎頸之交病友聯誼會」,近五十位來自全臺各地的頸椎病病友前來參加。

斗六慈濟醫院舉辦第六屆「刎頸之交病友會」,透過醫學講座、復健運動及罹病經驗分享,讓近五十位來自北、中、南等地的頸椎病病友,增加彼此之間的相互支持與關懷。現場不僅有中醫師教導穴位按摩,還有復健師示範保養頸椎運動,場面相當熱鬧。

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開場時表示,自二○○九年迄今,已手術治療四百多位「交感型頸椎病」患者,自己從病人身上學到了很多,這就是「以病為師,從頸椎找病因」。他說,醫院的結餘不是利潤,而是「改變的生命」,希望藉由病友會的活動,以病會友,患者們可以互相支持、打氣、患難與共,大家也可以透過FB「刎頸之交俱樂部」,隨時分享抗病心情,吸收衛教新知。 

中醫科陳佳蓉主任教導病友如何透過穴位按摩達到放鬆效果。她說,現代人壓力大,容易出現焦慮、頭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自律神經功能亢進等症狀,此時可藉由內關、神門、合谷、太衝、百會等穴位按摩,寧心安神、紓緩心悸、胸悶、頭痛等問題。

物理治療師黃科銘也在現場示範頸椎保健運動,並贈送每位病友結緣品彈力帶,帶動全體一起做全身(頸、胸、腰背、肩膀)的伸展運動,舒展筋膜、關節、肌肉,達到放鬆神經、促進循環、消除緊繃的效果。

在病友分享的「心事啥人知」單元,一位來自台西鄉的林女士,多年前動過頸椎手術,恢復良好。半年前在宮廟當義工時不慎「五體投地」般跌倒,撞到額頭,當下感到手指末梢麻木及無力,夾菜會掉,後續逐漸出現頭痛、噁心、呼吸不順、下背痠痛緊繃,雙腳麻木抽筋,需雙手插腰才能走路,看過很多醫師但都無效,痛苦沮喪到想自殺,「簡院長很有菩薩心腸,門診時都會傾聽病人詳述各種繁雜的症狀。」之後診斷為頸椎第四、五節椎間盤損傷導致「頸顱症候群」,開完刀恢復迅速,頭頸不痛,手腳不麻有力,健步如飛。林女士感恩所有醫護人員的佛心治療,也感恩舉辦這個病友會,讓大家都可以獲益。簡醫師也提醒病友們術後保養、保健的重要性。

另一位來自臺北的六十歲朱女士,近三十年來飽受眩暈、心悸、頭痛之苦,卻一直找不到「病母」。更因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畏光,以致家裡的窗簾都不能打開。兩年前惡化到走路不穩,需人扶持,幾乎都躺在床上。經簡院長診斷為頸椎第五至七節椎間盤退化導致「頸性視力模糊」及「頸性眩暈」,二○二二年四月底行「前方頸椎減壓融合術」。麻醉醒來第一句話是:「我眼睛看得見了、沒有那層霧膜了」。術後兩天,頭不痛不暈,行動自如,甚至可以跳起芭蕾舞,開刀後人生宛如「重開機」,滿意度有一百二十分!朱女士希望能藉由她的分享、見證,讓更多類似患者少走冤枉路。

簡院長回饋,除了繼續累積臨床個案經驗,更要透過多科團隊,深入研究、探討頸椎病的治療,終極目標是讓患者、家屬、醫師乃至整個社會都能對「頸椎病」有更正確的認知,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也不再 「醫、病兩茫茫」!(文/江珮如、張菊芬 攝影/張萬)

朱女士分享自身經歷,為簡院長(右)及醫療團隊打一百二十分的滿意度。

中醫師陳佳蓉帶領病友學習放鬆安神的穴位按摩。

關山慈院 人醫會醫師暖心捐贈 骨質密度檢查室揭牌《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十五日

二○二四年七月十五日關山慈濟醫院「骨質密度分析攝影室」揭牌啟用。左起為護理部張筱蓓主任、管理室黃坤峰主任、急診室方鍾霖主任、吳勝騰副院長、潘永謙院長、范錦蓮師姊、涂富權師兄。

隨著年紀增長,骨頭中的鈣質加速流失導致骨質疏鬆,是老年人骨折的最常見原因。關山鎮老年人口比例超過百分之二十,顯現當地醫療需求及潛藏的骨折風險。關山慈濟醫院為照顧在地鄉親,每年聯繫申請讓骨質密度巡迴車能夠定期進駐關山,大幅減輕鄉親往返臺東市區檢測的不便,但是預約骨密車有時間及人數限制,且無法行走的長者僅能以揹或抱上車,有時在安全考量下,不易搬移的病人就只能取消檢查。

二○二三年底,關山慈濟醫院透過慈濟人醫會葉添浩醫師介紹,得知同樣是人醫會成員的吳建郎醫師在高雄鳳山開業骨科診所,因經營模式改變,有意將九成新的雙能量X 光骨質密度測量儀捐贈給有需要的醫療院所,潘永謙院長因參加二○○六年印尼日惹義診結識葉添浩醫師,故由葉醫師牽線捐贈給關山慈院使用。經空間規畫將急診留觀區隔間設置「骨質密度分析攝影室」六月底完工;七月十五日舉辦揭牌儀式。

七月十五日上午十點,由關山慈濟醫院潘永謙院長、吳勝騰副院長、急診室方鍾霖主任、管理室黃坤峰主任、護理部張筱蓓主任、慈濟志工范錦蓮及涂富權進行揭牌。

潘院長開場致詞,感恩慈濟人醫會吳建郎醫師、葉添浩醫師,讓年長者在骨密檢測時能夠更便利和舒適,同時針對骨質疏鬆的風險及預防進行說明。「骨質疏鬆在老年盛行率非常高,特別停經後的女性有八成都會骨質疏鬆。」潘院長叮嚀,長者面臨的不僅只有血壓、血脂及血糖的三高問題,忽略骨質疏鬆的風險而造成骨折也可能帶來致命的危機。而骨質疏鬆雖然可以治療改善,但最好的方法還是預防;建議民眾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和多吃蔬菜;蔬菜的鈣含量遠高於肉類,且更益於身體吸收來增強骨質密度。

接下來由趙榮璽放射師說明骨質密度檢查的流程、骨質疏鬆的成因及藥物治療上健保給付的相關規定。趙榮璽說,骨質疏鬆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如果發現有下背部疼痛、彎腰駝背及身高變矮情形,建議可至骨科門診諮詢專業,透過檢查找出原因及治療方法。另外,六十五歲以上婦女及超過七十歲男性、曾發生過脆弱性骨折(在低衝擊力下便發生骨折)及停經婦女等,也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應主動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勿等到跌到骨折才開始重視骨質疏鬆的問題。

為了慰勞每一位辛苦的爸爸,關山慈濟醫院也將在父親節前夕,與關山鎮公所、關山鎮救國團聯合舉辦「感恩老爸,愛不流失」骨密免費檢測活動,鼓勵鄉親正視骨質疏鬆及保鈣的重要性。(文、攝影/陳慧芳)

趙榮璽放射師分享骨質密度檢查流程及骨質疏鬆的治療方式。

台中慈院 全臺首創耳咽管中心 精準診斷與治療《人醫心傳》248期

七月二日

台中慈濟醫院耳咽管中心於七月二日揭幕啟用,為全臺耳咽管病人提供高品質醫療服務。左起為:邱國樑副院長、許權振副院長、簡守信院長、林俊龍執行長、周一帆主任、謝承祐主任。

台中慈濟醫院耳咽管中心於七月二日正式揭幕!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共同揭牌,耳咽管中心為全臺首創,將提供受耳咽管疾病困擾的病人「全方位評估、診斷新流程、量身訂製化」的精準診斷與治療。

林俊龍執行長致詞表示,醫療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專業,一個是人文。耳咽管是比耳科、鼻科、喉科更細的專科,台中慈院成立耳咽管中心,很少有這樣的專門領域。台中慈院耳鼻喉部從許權振副院長、吳弘斌部主任、周一帆主任,一路傳承到謝承祐主任,尊師重道一脈相傳,專業與人文都是首屈一指。台中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說,「耳咽管英文『Eustachian tube』前面的那個字,源自於十六世紀義大利的解剖學家Bartolomeo Eustachio,當時他能發現這個細微的結構,相當了不起,五百年後,我們能在耳咽管位置上,協助功能障礙病人解決問題,也相當了不起。」

耳科權威許權振副院長說明,耳咽管是連接鼻咽部與中耳腔的構造,平常閉合,能避免鼻涕逆流或細菌傳到中耳。打呵欠、吞口水和咀嚼食物,耳咽管會打開來平衡中耳與外界的氣壓,這是耳咽管的重要功能。耳咽管功能發生障礙,會直接影響聽力和中耳健康,病人可能會經歷耳悶、聽力減退、耳脹痛等症狀,嚴重時會引發中耳積水或膽脂瘤。許權振表示,台中慈院耳鼻喉部二○一七年從德國引進耳咽管擴張手術,到目前診治耳咽管障礙的病人數在臺灣可說名列前茅,因此成立耳咽管中心,擴大服務這類病人。

耳咽管中心主任謝承祐表示,耳咽管功能障礙大致分為阻塞型與開放型兩種。常見搭飛機與感冒時的耳朵悶塞感就是耳咽管阻塞症狀,可透過吞口水、嚼東西改善。若疾病造成持續三個月以上的耳悶漲感、聽力變差等,就屬於慢性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另一種開放型耳咽管功能障礙較少見,主要症狀是說話時會聽到回音,並能聽到自己呼吸聲,大多發生在體重快速下降或頭頸癌病人經放射線治療後組織收縮流失導致。

謝主任解釋,台中慈院耳咽管中心為了精準診斷耳咽管功能障礙類別,製作常見七大症狀的問卷(ETDQ-7)中文版,建立臺灣民眾標準常模,此可標準化評估病人的主觀症狀。另外首度從日本引進「耳咽管三合一檢測儀」,包含阻抗檢測法、音響檢查法(Sonotubometry)及鼓室氣流動態檢查法(TTAG),能提供客觀準確檢測。經多年經驗累積與修正,還進一步研發出「全方位耳咽管精準診斷流程」,從術前的精確評估診斷、量身訂做手術、術後追蹤,精心設計的流程,提供病人周到完整的精準醫療服務。

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主任周一帆表示,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成因多樣,包括過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慢性中耳炎、中耳積液、頭頸癌的電療後遺症等。耳咽管中心不僅專注耳咽管治療,還將共病整合治療在同一手術,一併處理造成耳咽管功能障礙的根本原因,五年來已治療超過八百例,均有卓越成果,並發表於權威期刊,達到治標與治本雙重功效的目標,通過這些策略,台中慈濟醫院期待不僅在臨床上取得突破,也能成為耳咽管精準醫療照護的國際典範。(文、攝影/馬順德)

周一帆主任透過內視鏡為耳咽管功能障礙病人檢查耳膜狀態。

聽力師以「耳咽管三合一檢測儀」為耳咽管功能障礙病人檢查耳咽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