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瑀彤 大林慈濟住宿型長照機構社工
大林慈濟住宿型長照機構中的住民,多半因失能、身體病痛或是退化等原因住進來,剛來時總會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在機構陪伴長者的過程,我觀察到不同個性長者的適應方式也不盡相同;有些長者積極面對,期待跳脫現況,有些則是處之泰然,既來之則安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平伯,每次跟他聊天感受他的神采奕奕時,都會打從心裡慶幸,當初有接住他破碎的心。
入住機構,沉默的抗議
初相見,是在一個風光明媚的午後。阿平伯坐著輪椅緩慢的被推至機構,整個人鬱鬱寡歡,猶如被層層烏雲籠罩。
與家屬會談之後,了解到阿平伯平時身強體壯沒什麼病痛,某天因心臟不適,醫師安排心導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卻突然意識改變,生命徵象急轉直下,急救後使用到葉克膜才能維持生命。鬼門關走一遭後,阿平伯身體機能明顯退化,也因為長時間臥床而失去了生活自主性。
阿平伯入住後,我觀察他總是坐在大廳沙發上,時而觀察四周,時而應付工作人員的關心,然而更多時候是眉頭深鎖、一語不發,沉默的看著窗外落淚。似乎對他來說,失去自主、環境陌生及被迫接受的機構生活,在在啃食著他的心智與自尊,對生活失去期待;然而對阿平伯的家人來說,將他送進機構何嘗不是迫於無奈的選擇;在他們的互動過程中,我感受到雙方內心都充滿著無奈與煎熬。
陪伴入心,讀出畫筆下的願望
為了讓阿平伯盡快適應機構生活,重新找回生活重心,我嘗試每天找他聊天,不談疾病、不談住院,從過往生活到休閒娛樂,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漸漸地,阿平伯先是眼神回應、點頭示意,偶爾的嘴角上揚,到後來主動提起話題,分享過去生活點滴。我知道,我成功走入他的心了。
阿平伯雖然無法完全自理生活,但思緒清晰,當他開始主動與住民及其他工作人員聊天,我就知道他已經適應這裡了,後來也常愉快地和我談起他年輕時的風光。
日子一天天過去,阿平伯的生活非常規律,早晨由家人陪伴復健,午後短暫休歇,下午參加團體活動,偶爾獨自在房內提起畫筆,描繪出心中景色。在他畫畫的時間裡,可以感受他的眼神堅定的,下筆的瞬間總是專心投入,原來他很喜歡畫畫啊!
但某次繪畫活動中,我感受到阿平伯不同以往的愉悅心情,而是情緒低落,我走過去關心,詢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熱淚盈眶的告訴我,他畫的是對家的嚮往。那次是阿平伯入住機構以來,第一次讓我感受到他語氣中的力量及眼中的期待。
安排圓夢計畫,團隊啟動
了解阿平伯對家的嚮往與期待後,我開始思考,如何再次讓阿平伯拾起生命熱忱,也為了讓阿平伯對於復健更加自信,提高返家生活的機會,因此與高齡照護團隊討論辦一場專屬阿平伯的個人畫展。我們一同策畫籌備,並與家人分享計畫內容,希望將阿平伯的心願列為他的「圓夢計畫」,家人聽到後也很期待,並表示要一起參與協助。
於是,我們跟阿平伯說,想邀請他舉辦一場個人畫展。阿平伯起初認為我們在開玩笑,但在我們再三的邀請下,阿平伯表情從不可置信到欣喜若狂,興奮的情緒也帶動了我們,阿平伯在知道要舉辦畫展之後,認真的繪製作品,看著他充滿成就感的完成一幅又一幅的畫作,讓我們更期待畫展開幕的盛況了。
幾個月後,畫展開幕,阿平伯與高齡照護團隊的醫師、專師、護理師和機構的大家一起進行揭幕開展儀式,那天的阿平伯,眼中閃爍淚光,既是興奮也是感動,眼神中充滿著驕傲的光芒。
這場畫展不僅是藝術的呈現,對阿平伯來說,是在經歷人生低谷後重新站起來的轉捩點。透過籌備畫展,讓他重新掌握人生,找回自我價值。
多方準備通過挑戰
回到心心念念的家
團隊評估阿平伯身體狀況有明顯進步,具備返家照護的可能,我們開始與家人討論後續的準備。起初提出這個想法時,可以感受到家屬內心的不安,他們擔心阿平伯回家後他們能否勝任照護,家中是否有足夠的照顧資源,是不是繼續留在機構交給專業者照護⋯⋯
為了增加家人的信心並減少擔憂,我們安排了家庭會議,將阿平伯目前的身體功能、照護需求明確呈現,也協助家屬釐清返家後可使用政府提供的長照資源,並不是逼迫著他們「做決定」,而是陪著他們接受改變與挑戰,幫助他們培養信心一步步迎接返家日子的到來。
經過多次討論,家人的心情也準備好了,我們開始為阿平伯的「返家旅程」進行環境規畫及資源安排,包括調整家中動線、安排定期訪視以及教導家屬日常照護技巧。
終於,阿平伯回家的這天來臨,當我們陪著他離開機構,看著他坐上回家的車時,我的心中充滿著澎湃的感受,我相信阿平伯也是,他看著我們,好像想說些什麼,卻不知如何表達,最後阿平伯紅著眼眶,輕輕說道:「謝謝團隊這麼用心, 讓我還有機會回家。」那一刻,我紅了眼眶,不免想到,阿平伯剛到機構時,或許從沒想過,還能有回家的一天!這次的成功經驗,讓我更堅信,要繼續成為住民的陽光。
不只是照顧,更是生命的延續
在機構工作,我們常說:「生活不只是照顧,更需注重生活的品質。」長輩入住機構後,除了基本的生活照顧及日常協助,心理健康與維持自我價值同樣非常重要。
阿平伯的故事提醒著我,社工要具備「捕捉細節、感受情緒」的敏感度,因為那往往是開啟人與人之間連結互動的關鍵鑰匙。
圓夢計畫是我們為所有長輩規畫的活動,透過多方資源串連到跨專業合作、復健訓練以及長輩的願望到家屬支持,全都缺一不可,每個環節相扣著,才能實現長輩的夢想。
在生命的旅程,真正讓人感動的往往是那些「看不見的支持」——有人傾聽、有人理解、有人願意在漫長的困境裡,守住希望,我認為這就是社工的專業價值,不是拯救生命,而是在生命脆弱時,穩穩的接住他們,發掘出他們生命的光,陪伴他們重新出發,這是長輩們送給我最寶貴的生命禮物,也讓我了解到,奇蹟不是突如其來的轉變,而是每天一點一滴的堅持。
而我,會提醒自己保有初心, 牽著每雙歷盡滄桑的手,陪伴他們度過人生的風風雨雨,一同走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