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人間情——阮的心惦北慈二十年《人醫心傳》257期

文/徐榮源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徐榮源副院長跟隨慈濟醫療團參與尼泊爾國際義診,照顧當地鄉親。攝影/周幸弘

初識慈院,因緣入行

二十年前,因太太捐贈骨髓造血幹細胞的因緣,我踏入台北慈濟醫院,從三軍總醫院腸胃科主任轉身投入這家剛創立的醫院。當時,除了帶著行囊,還帶著一本書──《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以及證嚴法師的靜思語:「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人生際遇如同水到渠成,冥冥之中,我已與慈濟醫療結下深厚緣分。

篳路藍縷,開創基石

啟業之初,醫院人力不足、病人眾多,資訊系統尚未完善。沒有值班醫師的夜晚,我親自協助守急診、顧病房,做不完的胃鏡與腸鏡,同時還要在百日內通過區域醫院評鑑。當時沒有宿舍,我每日風塵僕僕地從內湖來回,假日也無暇回桃園新屋探望父母,讓家人擔心我的奔波勞累。然而,在這片剛開墾的土地上,我見證篳路藍縷的艱辛,也體悟到慈濟醫療「感恩、尊重、愛」的真諦。

醫療是人的生命之託,必須用愛來關懷。醫病關係不只是冷冰冰的醫療行為,而是在一次次推心置腹的關懷中建立起信任,讓患者安心,讓醫者溫暖。

醫病同行,生命之光

二十年間,醫院的成長不僅是一棟棟建築的拔地而起,更是無數生命被溫柔托起的見證。我記得那位罹患威爾森氏症、四肢變形的年輕女孩,長年閉門不出,鬱鬱寡歡,經過醫療團隊與社區志工的悉心陪伴,她終於破繭而出,開始寫字、創作,用畫筆描繪心中的光亮。

也記得那位體重一百六十五公斤、身心俱疲的中年男子,長期酗酒導致脊椎感染、胃潰瘍出血、敗血症、營養不良,家人幾乎束手無策。然而,慈濟人醫會志工不忍坐視,百折不撓地將他送醫,經過醫療團隊細心照護與社區志工持續支持,他浴火重生,不僅康復,還學會反哺社會,在環保站擔任志工,幫助比自己更苦難的人。

還有那位因僵直性脊椎炎,七年來被困於樓上的病人,早已心灰意冷,幾乎與世隔絕。然而,透過醫療與社區攜手合作,志工用吊車將他送往醫院接受手術,讓他重獲自由,重新站起來,邁向陽光。這些故事,無不說明醫者仁心的可貴,也讓我深刻體會「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真義。

原本體重一百六十五公斤的李先生,在台北慈濟醫院醫護協助下翻轉人生,反哺社會。圖為李先生與徐榮源副院長一起在環保站做志工。攝影/王占籬

法入心行,廣結善緣

在台北慈院的二十年間,我不只學習如何醫病,更學習如何醫心。證嚴法師教導我們:「經者道也,法入心,法入行。」這不僅是一句話,更成為我行醫濟世的準則。

早期,我習慣準備許多附有上人智慧的靜思語吊飾,與病人、親朋好友結緣,希望將慈濟精神透過一小句話溫暖人心。後來,我更迷上閱讀,每當遇到適合的好書,便購買十本、甚至百本,請書畫志工在每一本書上寫下靜思語,並搭配美麗圖畫,讓收到的人能夠法喜充滿,也體悟閱讀與省思的力量。

在台北慈院的前十年,我每年都為自己選擇一句努力的靜思語:
• 「盡多少本分,就得多少本事。」
• 「人和無是非,包容則圓融。」
•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 「欣賞他人,莊嚴自己。」
•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
• 「在變數中考驗智慧。」
• 「甘願付出,歡喜無求。」
• 「事不做才困難,路不走才遙遠。」
• 「人要克服困難,不要被難克服。」
• 「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這些話不僅指引我的人生方向,也成為我面對醫療挑戰、人生困境時的精神支柱。

台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為北區人醫會召集人,偏鄉義診常見他的身影。圖為金門烈嶼鄉。攝影/張嫦娥

攝影/林靜芳

無國界行醫,大愛無疆

身為北區人醫會召集人,我不僅在醫院內盡心盡力,也身體力行,走入偏鄉與災區,帶領人醫會團隊濟弱扶傾。我們從新北東北角的山區,到汶川、緬甸、菲律賓、尼泊爾的賑災現場,歷經風霜雨雪,見證了苦難的重量,也見證了大愛的力量。

最讓我感動的是,二○一五年尼泊爾大地震後,我們不僅提供即時的醫療援助,更在斷垣殘壁中點燃希望之光,協助當地醫師成立人醫會,讓善的循環源遠流長。當地醫者從受助者變為助人者,正如格言所說:「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共克時艱,使命必達

二十年來,我們經歷了八仙塵爆、新冠疫情等重大考驗,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醫院上下一心,迎難而上,無懼風雨。在防疫期間,從防疫旅館的指揮,到確診病人的分流管理,我們日以繼夜,全力以赴,不敢有絲毫懈怠。終於,在院長的帶領下,我們共度難關,成功守住醫院防線,最終獲得國家最高防疫獎項,這不僅是對我們努力的肯定,更是團隊精神的最佳詮釋。

行願無盡,播撒善種

如今,台北慈濟醫院已從當年草創期的區域醫院,成長為醫學中心。我們披荊斬棘、同心協力,從開荒闢土到綠意盎然,每一步都是醫護同仁的血汗與奉獻。

證嚴法師曾說:「不求減輕責任,只求增加力量。」二十年來,我深信,行醫不只是治病,而是醫人、醫心,當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我們有福的人走進去。願在這片深耕二十年的土地上,繼續耕耘,播撒善的種子,讓希望生生不息。

攝影/林群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