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人文 精彩六月天《人醫心傳》246期

文/林欣榮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衛生福利部自二○一八年擬定「再生醫療法」,今年六月初在立法院完成三讀,這將有助於加速再生醫學相關研發成果擴大應用到臨床醫學。再生醫學是近代在傳統醫療之外的新醫學領域,應用的範圍非常廣泛,可望改善並治療的癌症、脊髓損傷、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心臟疾病、糖尿病及神經性疾病等難症。

我們投入在再生醫學相關領域的臨床及研究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而花蓮慈濟醫院不僅從事幹細胞研究,也順著政府法規,率先以G-CSF 內生性幹細胞療法幫助腦中風、腦傷的病人,並已應用造血幹細胞、自體間質幹細胞、臍帶血執行腦中風治療臨床試驗。在細胞培育與研製方面,也有先進的GTP 實驗室與專業的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團隊。

自衛生福利部開放「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後,我們已累計有十九件治療計畫取得許可,其中以自體間質幹細胞治療脊損傷屢有成果發表;目前正在申請的計畫是異體間質幹細胞的老化治療,預計能發揮在預防醫學的應用上。這些經驗,我在六月二十三日臺北榮總的免疫和細胞治療新進展會議,以「細胞療法新典範」,毫無保留的向臺灣醫界分享。

六月中旬,在花蓮慈院登場的泛太平洋幹細胞及癌症研究研討會(Pan Pacific Symposium on Stem Cells and Cancer Research, PPSSC),有來自美國、日本、臺灣十九位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在神經修復的再生與功能研究、神經疾病的幹細胞療法、靶向分子標記物進行癌症治療、奈米粒子、以及細胞外囊泡追踪技術⋯⋯有關疾病治療與研究的最新進展。

花蓮慈院已連續七年舉辦PPSSC,本屆的傑出研究成就菁英獎頒發給中國醫藥大學校長洪明奇,他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成功選殖(clone) 出Her2/neu 癌症基因,在人類對抗乳腺癌史上留下重要里程碑。

PPSSC 菁英獎是表揚全球在細胞及癌症等相關領域研究有重大創新突破的學者專家,值得一提的是歷年獲獎十七位專家曾有四位美國發明家學會院士,包括我,以及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Paul R. Sanber 教授、廣州市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教授、及日本東北大學Mari Dezawa 教授。

長久以來,我們會在再生醫學領域埋首研究上找方法,主要就是希望可以幫助不能醒的病人想來,不能走的病人可以站起來、走路,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而且在證嚴上人的期許與支持下,我們積極推動中草藥研究及精準中西醫合療,多管齊下治療癌症、難症、罕病以及各種退化疾病。

六月十四日,我代表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昭庚,出席在廈門市的海峽兩岸中醫藥發展與合作討論會,與何宗融副院長在主旨論壇分享慈濟中西醫合療經驗及相關研究。對於精準中草藥醫療可以應用於罕病、癌症及退化性疾病,令在座的中醫藥學者專家驚艷不已。

其中,因titin 基因缺陷引起肌肉萎縮症臥床八年的病人,經由基因檢測、精確診斷,找到可代償基因缺陷、提升titin 蛋白質的中草藥。病人吃了之後,二星期左右,手腳就可以動起來。用比較低價的中醫藥就可以幫助病人,在會中引起很大的回響,這也就是上人要推展的中西醫合療,可以普及世人的醫療。

六月底,對全院同仁來說,就是正式挑戰醫學中心評鑑。因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距離上次評鑑已有七年,過去這兩年來,為了準備評鑑,各組同仁都非常用心,跟著專責副院長的指導,逐條彙整、報告,以爭取好成績。

而最令我們感動的是,在準備評鑑的過程,和其他醫院最大的不同是我們有醫療志工相伴,特別是三月底已連續二週利用假日幫我們清理院內環境,只是四月初的大地震,震壞許多設備及牆面,不僅要感恩廠商配合趕工,許多修復工作在六月間陸續完成,評鑑前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師兄師姊與同仁第三度在院內會師,合和互協的再檢視清理全院的環境。

猶記得五月中旬,接到評鑑日期是六月底的通知後,志工室主任靜曦師姊隨即動起來,與梯次醫療志工自二十八日起,連續二週在三樓連通道午餐區,以每天一道特色蔬食料理為我們加油打氣;六月十九日起,連續在午餐、晚餐供應同仁最懷念、評鑑前才有的「元氣擔擔麵」,還有來自菲律賓志工「三姊妹」加碼,帶領醫療志工團隊現做又香又酥的「蔬菜蛋餅」,鼓舞全院同仁,我們不得不說準備評鑑與接受評鑑委員考核的過程,我們真的非常認真又忙碌,但我們也非常幸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