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淑婷 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暨AI 中心主任
在台中慈濟醫院服務多年,身為一位醫療行政管理者,同時也是AI 中心的主任,我深刻體會到:醫療的本質從未改變,它始終是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信任與關懷。但隨著時代變遷,我們也必須思考,如何讓醫療在不失溫度的前提下,走得更有效率、更精準、更符合病人的需求。這也是台中慈濟醫院積極投入智慧醫療的初衷──希望透過科技的力量,延續並強化「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精神,實現科技與慈悲並行的現代醫療。
「不是為了科技而科技,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許多人提到智慧醫療,可能會第一時間聯想到高端技術,如AI 輔助診斷、自動化系統、遠距照護平臺等。但我始終認為,智慧醫療的價值並不在於炫技,而在於解決真實問題。
面對一個快速高齡化的社會、醫療人力逐漸短缺的現實,以及病人需求日益複雜的照護背景下,單靠人力已難以支撐日常醫療運作的負荷,這正是科技應該進場的時機。
舉例來說,AI 中心推動的心電圖AI 判讀系統,已經成功導入急診臨床,能夠即時協助醫師辨識心律異常,縮短關鍵治療時間;還有利用人工智慧模擬失智長者常見的語言與行為反應,讓醫護人員在虛擬情境中反覆練習溝通技巧,降低醫療人員面對照護失智長輩衝突的壓力。這些技術不是取代人,而是輔助人,幫助醫療團隊專注於真正需要人性關懷的部分。
我們的目標──建構一座以病人為核心的智慧醫院。
在推動智慧醫療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一個原則:所有技術的導入,都必須回到病人身上、回到醫療現場。不是為了追求流行趨勢,也不是為了展示創新,而是為了讓病人獲得更好的照護體驗,讓醫療人員能有更充裕的時間與能量陪伴病人。
台中慈濟醫院智慧醫療的轉型,希望實現的是一個高效、安全、人本、永續的智慧照護環境,打造的不僅是一座設備先進的醫院,更是一個讓病人感到安心、醫護人員能夠發揮專業、系統能夠持續優化的照護場域。
在這樣的藍圖之下,AI 中心扮演著策略推動的中樞角色。從智慧報到、智慧導航,到AI 輔助診斷與臨床決策支援,我們一步一腳印地將需求轉化為解方,並透過實際應用持續優化。透過建立大數據平臺、AI 伺服器與模型開發框架,讓智慧醫療的根基更加穩固,能夠不斷向外擴展、複製與擴散。
曾經遇過許多同仁的疑問:「AI 會不會取代我?」、「這些新系統會不會增加我的負擔?」這些擔憂並非無的放矢。因此在每一項新系統導入前,都會與臨床單位深入溝通,從流程出發,共同設計,確保它是真正為了解決現場痛點,而不是增加負擔。
同時,醫院也透過內部的AI 素養課程、數位工作坊,協助醫護人員理解AI 技術的邏輯與潛力,逐步建立正向、開放、願意嘗試的氛圍。這是一場全院的學習,也是一種從傳統醫療模式邁向智慧時代的集體轉變。
溫度,是智慧醫療不可或缺的底色。有人說,智慧醫療會讓醫療變得冰冷,但我始終相信,科技若能正確導入,反而能釋放醫護人力,讓醫療人員更有時間與病人對話,聽見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恐懼、陪伴他們走過困難時刻。
轉型成為智慧醫院的宗旨,從來不是用科技「取代」人,而是用科技「成就」人。台中慈濟醫院所追求的,是一種讓醫療更有溫度的智慧,是能夠看見病人全人需求的智慧,是在壓力下仍保有慈悲初心的智慧。
台中慈濟醫院是一所以人為本的醫院,相信科技的進步必須與倫理的思考、人性的尊重並行。AI 中心的每一個專案,背後都蘊含著對病人的深切關懷,以及對未來醫療的高度責任感。
面向未來,我們持續走在變革的路上。智慧醫療不是一時的熱潮,而是一條長遠而不斷演進的道路。未來將持續強化跨院、跨領域合作,推動更多具實用性與擴展性的智慧應用。台中慈濟醫院也會深化與學界、產業的連結,將臨床需求與研究資源有效對接,促成更多創新發芽。
我深知這條路不容易,但也充滿信心。因為我看見團隊的專業與熱情、看見每一位醫護同仁願意學習與改變的勇氣、看見病人因為醫院的努力而多一分安心與希望。
在智慧醫療的路上,台中慈濟醫院不是走在科技的前端,而是走在病人的身邊。堅持這份初衷,讓每一次的創新都更接近慈悲的本質,讓每一項技術都成為成就醫療人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