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你我 盡快讓醫院恢復《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陳秀金 玉里慈濟醫院行政組組長

回想九月十八日那天下午兩點多,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就出現連續劇烈搖晃,當下我自己家裡震得東倒西歪,房間櫃子倒掉、門開不了,兒子還從樓梯上摔下來。當第二次又開始震,我已經準備出發到醫院。

看著停在門口的汽車竟然也劇烈晃動,我趕緊拿起手機撥回醫院,當時在批價櫃臺值班的董慧慧說,廚房的瓦斯管斷掉,情況緊急,電話總機的線路也出了問題,無法透過總機連絡全院同仁,我更確定必須要用最快的速度趕回醫院,家人提醒我一定要小心。

 2AC322A3-1A51-4622-90D8-9760FBB593C2_eeabb.jpg

陳秀金組長(右二)住在玉里鎮上,因地緣關係於震後十分鐘內趕到醫院支援大量傷患機制。圖/郭雅萍提供

還沒三點就趕抵醫院,看著急診室外牆被震裂,剝落的碎塊散落一地,還好門口的整片玻璃沒破。就在這時候,我看到護理科郭雅萍主任已經站在佛陀問病圖前面,頓時讓我心裡有一股安定的感覺,因為大量傷患機制啟動,有指揮官在現場,就不會亂成一團。

第一時間,我跟資訊同仁許唐銘先合力完成擴床的前置作業,把候診區的長條椅扛進診間,騰出空間來設置病床。

這時候行政單位的同仁,陳靖驊跟陳靜緹姊妹也趕回醫院,將擴床與大量傷患白板及拍攝紀錄的工作交派給她們之後,因為電梯也壞了,立刻與行政總值彭俊德爬樓梯到七樓去處理瓦斯管斷掉的問題。

到五樓就聞到濃濃的瓦斯味,而資訊同仁也一起去排除機房的問題。在確定同仁無危險之虞,我開始逐層樓確認災損情況,排除有立即性的危險,並且將災情回報給醫療法人執行長辦公室的蔣昕穎高專跟醫院主管群組,蔣昕穎高專立刻協助調度志工來協助安撫工作。

每走到一層樓,都有不一樣的感覺,七樓一片狼藉像廢墟;看到六樓血液透析室時很心疼,因為東西都是全新未使用過的,看著透析儀器倒地,天花板水管爆裂滿地都是水,前一天地板才打好蠟,漂漂亮亮的進入倒數,準備開始血液透析室的營運,怎料會遇上大地震。

513318_9de74.jpg

陳秀金組長(右一)巡視完院內毀損狀況後,又趕回醫院大廳及急診支援。攝影/陳靖驊

S__70426767_08fb1.jpg

玉里慈院七樓辦公室的災損狀況攝影/陳秀金

340090_69a40.jpg

為地震隔天同仁進行災後復原。攝影/陳秀金

而到了五樓病室,護理師和病人更是驚魂未定!有一位阿公從前一晚的六點四級臺東地震發生時,就看到病室的牆出現裂縫,整夜的餘震每震一次裂縫就更長,一直到當天(九月十八日)的主震,縫愈來愈大,又加上聞到瓦斯味,緊張得不得了。我趕快安撫病人與家屬不要擔心,在排除有立即性危險的瓦斯狀況,接著要處理水管被震破的問題,請召回來的同仁到診間和一些公共空間作清掃復位的工作之後,我回到櫃臺幫忙處理聯絡事宜,只要有民眾打來找家屬的通通轉給我處理,緩解櫃臺電話響不停的情形,當天忙到深夜十點半多才離開。

在櫃臺擔任行政職這麼多年,也參加過每年多次的演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二○○○年還在舊院區(鴻德醫院)時,碧利斯颱風也是把醫院吹得亂七八糟,當時水從五樓病房一直往地下室灌,樓梯就像瀑布一樣,地下室的醫材都泡在水裡,所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穿著拖鞋把褲管捲到膝蓋開始幫忙掃爛泥,把環境整理乾淨,只為了讓民眾有就醫的地方。這次地震也是一樣,大家分工合作,行政同仁第一時間負責去巡檢,醫護人員守在急診室,我們的醫療服務並沒有中斷,大家不分你我,在一天內把醫院恢復到正常門診的狀況。

大愛臺同仁因為守在醫院採訪紀錄,地震當天深夜時分,還看著我們七樓辦公室如同廢墟一樣,隔天早上十點多再度回到七樓採訪時,發現已經恢復到八成以上,地板已經可以踩著走路,他們驚訝的說怎麼可能!確實是不簡單的事,能想像得到的物品通通東倒西歪,這些復位都需要非常多的人力,但是當下就覺得這就是應該要去完成的事情。(採訪整理/張汶毓)

S__70459545_7ecff.jpg

圖為玉里慈院病歷室的災損狀況

340878_2fc82.jpg

圖為同仁、志工共同協助環境復原與檔案歸位。攝影/陳秀金

行政組全力以赴《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陳靖驊 玉里慈濟醫院行政組

地震一發生,跑出家門時,看到門口鞋櫃全倒,鞋子全部都混在一起了!這時候電話一直響,原來是妹妹陳靜緹已經趕到醫院,急尋人力幫忙擴床,我只好趕緊抓起有找到左右腳配對的拖鞋一穿,就立刻出門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玉里已經好幾十年沒有這麼大的地震了,上下左右整個晃很久,這次大家真的都嚇到。雖然醫院都會定期做複合式災難演練,但是因為從未發生過,也就沒有身歷其境的危機感。除此以外,在地震後往往都會有餘震持續發生,印象中那天在倒塌超商樓房脫困送來的母女抵達醫院時,就發生了一個很大的餘震,急診室的玻璃門跟停在車道上的救護車都在劇烈搖晃,我本來是負責攝影紀錄的,但是餘震那麼大,我也嚇傻了,那一秒連錄影鍵都沒按到。災難應變演練是無法有如此真實的臨場感的,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災難發生,我們只能全力以赴去做我們能做的。(採訪整理/張汶毓)

20220918_220922_0_8a34e.jpg

20220918_220922_8_fc5bd.jpg

20220918_220922_134_5ca3a.jpg

行政同仁陳靖驊(右一灰衣者)與妹妹陳靜緹趕回醫院支援,完成擴床與大量傷患白板設置後,協助救災紀錄。攝影/陳靜緹

513303_91f3b.jpg

行政同仁陳靖驊與陳靜緹姊妹趕回醫院後,立刻協助騰空間擴床、設置大量傷患白板及拍攝紀錄等工作。攝影/陳靜緹

震後迅速復原 開刀房量能《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葉雲鑑 玉里慈濟醫院開刀房副護理長

星期日那天,我在大林慈濟醫院開刀房工作的同學來玉里玩,我們中午聚餐,用完餐在聊天時,突然發生劇烈搖晃,原本想說過一下就會停,想不到這次晃很大、又很久,發現不對時已經站不起來了,餐桌上的碗盤東倒西歪!我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大的地震。

地震過後,我和兒子第一時間衝去看母親的情況,確認母親平安後,也去關心附近鄰居,因為都是認識的長者。一位獨居的伯母跌坐在地上哭了,她嚇死了,她家電視、東西也是亂七八糟、東倒西歪。我把她扶起來,叫我兒子去幫她把電視搬回定位,又去看隔壁的一些嬸嬸叔叔。確認過他們安全無虞,沒多久就收到醫院啟動大量傷患的召回通知。家裡這麼嚴重,那醫院要怎麼辦!我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趕快衝到醫院看看!

 _DSC1812_攝影楊舜斌_a5579.jpg

葉雲鑑副護理長在地震後趕回醫院,快速恢復開刀房環境,確保緊急手術隨時可進行。(資料照)攝影/楊舜斌

沒想到,同學要回嘉義大林卻被卡在半路上了,打電話跟我說:「所有的橋都斷了、走不出去。」當時玉里對外交通幾乎中斷,我就帶著同學繞了好多地方,最後從卓溪鄉古風村的小路出臺九線,道路才較為暢通。護送同學安全離開,我很快折返抵達醫院,這時的急診室已經有很多同仁,考量到大量傷患可能隨時需要執行緊急手術,我先到開刀房察看。

我上來的時候傻眼,整個三樓都是水,供應室那邊有水管被震破了;我進不去,開刀房的門是打不開的!原來,開刀房內部有櫃體倒下,堵住入口導致無法開門。我用盡了全身力氣才推開門進刀房,早一步抵達卻被堵在門口的學弟很驚訝:「學長你怎麼進去的?你怎麼這麼有力!」一走進開刀房,就看到麻醉科的走道、開刀房的一房、二房全部很混亂,供應室更慘,整個鍋爐間的水管被震壞、正在爆水,行政總值彭俊德師兄很快過來幫忙關水。

1110918地震_9_09fbe.jpg

玉里慈院開刀房地震災損嚴重。攝影/葉雲鑑

1110918地震_10_50e25.jpg

很感謝林碧玉副總,三個小時內就來到醫院。在她的指示下,基金會營建處的同仁立刻幫我們修復,真的非常感恩啊!不然我們不知道等到什麼時候,那天是禮拜天,整個玉里地區非常的混亂,他們竟然有辦法找到水管、找到材料,我真的佩服!修復好供應室水管和鍋爐,才有辦法準備手術的前置作業,以及器械的滅菌消毒。

已經啟動大量傷患了,如果器械不夠是不是要消毒,當時急診的救護工作有人在做了,我們就趕快回來做我們後勤的準備。我們不少開刀房同仁陸續趕抵醫院,大家一起把開刀房地面積水和震碎的玻璃慢慢清除,再將倒落的櫃體和震得亂七八糟的各種物品歸位。

1110918地震_be730.jpg

九一八強震造成玉里慈院開刀房牆面磁磚脫落、隔板龜裂。攝影/葉雲鑑

1110918地震_5_8922e.jpg

不久之後,花蓮縣衛生局的緊急醫療小組、花蓮慈院前來支援的醫護同仁紛紛抵達玉里慈院,麻醉科陸翔寧醫師來到開刀房協助,討論緊急手術進行的相關事宜。地震當天大部分的傷患在急診室就可以完成清創,幸好沒有會致命的傷患需要立刻處理動刀。像骨科的手術,我們會需要禁食時間(NPO ,Nothing Per Os)萬一患者有飲食,在麻醉過程可能發生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可能會更危險。全院在啟動大量傷患時會分類好輕傷、中傷、重傷,像骨科受傷的病人,當下經過副院長評估後,手術若可以延到隔天,就從那時候開始做禁食,趁這個時候做必要的身體檢查,隔天就做手術。

其實,前一天,九月十七日晚上就有地震,大家已經被嚇到了,九月十八日下午主震後又有餘震不斷,我們在開刀房裡清潔、復原環境,其實很怕,地震一搖,第一反應就是找掩護。當天晚上十一點,開刀房大致恢復了,不會影響手術作業了,我才回家。

花蓮縣政府公布九月十九日玉里鎮、富里鄉及卓溪鄉停班停課,但我們隔天一樣來,然後上午八點就開刀!所以我前一天的準備是對的,我們立刻恢復,讓開刀房的功能能夠繼續,這是我們的責任,這就是我的工作,我分內的工作就要把它做好,其實沒什麼,就是我應該做的!

明年即將到職十九年,我很感恩,記得有一年的歲末祝福,上人對著玉里慈院所有同仁叮嚀:「把厝顧好(臺語,把家顧好)。」我就覺得我們都是一家人,每個人是一個小螺絲釘,把醫院像家一樣串起來,我就是其中一個小螺絲釘。上人鼓勵每個人要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把玉里慈濟醫院這個家顧好,這是我的家!這是我對這個醫院的認同感。(採訪整理/林芷儀)

S__61980715_c6b7a.jpg

地震後花蓮慈院團隊立刻南下支援,包括吳彬安副院長、急診部主任陳坤詮、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麻醉部主任陸翔寧等十五人。攝影/林思彣

天災大量傷患 在地守護《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吳珮瑜 玉里慈濟醫院加護病房副護理長

九一八地震當天,光是一早上,我跟一起上白班的華芸學姊,兩個人忙到寫護理紀錄時覺得「快吐了」,工作滿出來的那種感覺!因為是星期假日,急診室裡整個上午沒有「清零」過,一直有病人。到了下午,地震發生當下,同時間有三個病人,一位還坐在檢傷區檢傷,心想「又」開始搖晃了,剛搖的時候,直覺大概像前晚的餘震一樣,也應該跟早上差不多⋯⋯可能也跟剛剛差不多⋯⋯殊不知搖很久,讓我難得出現要跑出去的念頭,我起身想制止還在走來走去的陪病家屬,跟華芸學姊異口同聲地喊「不要再走了!會跌倒!」一手抓著檢傷中的病人,蹲在他旁邊叫他不要動。這時候,我看到急診室門口一排的石塊唰的掉下來,是外牆脫落。剎那間,我真的以為醫院要垮了。看著志晏副院長移動了兩、三步,也站不穩抓住病人的床。就這樣,副院長、華芸學姊跟我還有保全大哥,大家發現根本跑不了,乾脆一起定在原地。

IMG_5003_吳珮瑜副護理長_27ed0.jpg

玉里慈院每年例行舉辦大量傷患演練,吳珮瑜副護理長在演練時,除了執行傷患直接照護,也曾擔任傷區指揮、傷區觀察員等角色。攝影/張汶毓

地震後過沒多久,護理科雅萍主任進來急診室與值班的林志晏副院長討論可能會有大量傷患,副院長評估後立刻啟動大量傷患。幾分鐘後,一個阿伯就進來,因為他頭上被撞到有撕裂傷;相隔幾分鐘,在醫院附近擺市集的攤販被油鍋燙傷送進來,接著陸續有病人進來⋯⋯收到召回通知的醫護同仁也出現在急診室。

地震後兩個小時內連續處理了三十幾位病人,忙到沒有注意幾點了,只記得在天色漸黑的時候,送進來一個傷口面積比較大的妹妹,她才剛下救護車正好又發生一個很大的餘震,急診車道上的碎塊才剛清除掉,深怕又再剝落,這個時候只能安撫病人也順便安撫自己繼續處理。

其實傷患一直進來急診的時候,還是持續發生大大小小的餘震,但是病人很多,無法去考慮自己要不要跑出去這件事,當下就是只想趕快把手上的病人傷勢處理好。

回過神來,已經是晚上八點多,急診室裡的人潮稍微緩和下來,白班的這才有時間寫護理紀錄。這是第一次遇到因天災導致的大量傷患,而且還是在我來急診室輪班的時候。

雖然大量傷患演練行之有年,這次一發生地震,同樣白班的夥伴華芸學姊很資深,清楚自己要做什麼,所以當下我們就很有默契的分工,第一個判斷是請急診外科醫師林副院長評估是否要啟動大量傷患,而這次才剛啟動,病人就到了。

每年在參與院內例行性的急診大量傷患演練,我都是被召回支援的角色,後來接受大量傷患、DMAT 訓練課程後,在院內演練也開始增加除了傷患直接照護外,包含傷區 Leader、傷區觀察員角色,也從中學習如何解決問題,所以在這次大量傷患除了直接照顧病人外,在初期也依照 HICS(醫院事件應變及指揮系統)架構的任務編制執行工作,後面也回來支援的同仁、外院支援人員一起完成傷患的照顧,所以感覺不是太陌生。

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醫療資源不是那麼豐裕的鄉下地方,也就只有兩家醫院有急診室可以處理車禍跟大量傷患,所以我覺得我們醫院不論從以前到現在都很重要,發揮很大的功能,讓病人多一個選擇,不一定要跑到六、七十公里以外的醫院才能夠救治。(採訪整理/張汶毓)

S__373669936_曾慶方拍攝_04746.jpg

吳珮瑜副護理長(左一)表示,九一八地震是她第一次遇到天災導致的大量傷患。攝影/曾慶方

門診護理師忙補位《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林筱薇 玉里慈濟醫院門診護理師

記得當天我在家正要吃午餐就地震了,流理臺上的玻璃碗跟玻璃罐接續掉落摔破,屋內物品散落一地,而當時為了要抓住受驚嚇的貓咪自己還跌倒,等順利地跑到戶外,就收到醫院啟動大量傷患機制的召回通知,把貓託給朋友就立刻趕回醫院。

進到醫院,看見有幾位同仁已經在大廳幫輕微外傷的病人處理傷口,得知水管都破裂了,行政組組長秀金姊託我逐層樓查看狀況。當我上到二樓看到眼科診間真的傻眼,昂貴的儀器雖然有包著防塵套,但因為天花板不停的在漏水,地板上也全都是水,我跟中醫科王仁甫醫師合力把能推動的器材全部推到走廊上,有些固定無法移動的,只好拿綠布和垃圾袋來蓋,推物品箱來接水。想起平常胃鏡儀器的電線都還接著插座,趕緊到腸胃科診間去,用綠布包住電線絕緣,然後將插頭拔下,以免發生漏電之類的危險。盤算一下地震造成的慘況,天花板落下、磁磚脫落、粗大的裂縫、水管爆裂、物品倒落,災情似乎還算輕微;但一發現安裝在軌道上,重達兩、三百公斤的鉛門倒掉,災情就變成很嚴重的程度了。

我在大量傷患啟動後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先排除有立即危險的狀況及照護受傷的病人。

 IMG_E4163_2021年蜂叮大傷林筱薇協助量血壓_0f126.jpg

林筱薇護理師收到召回通知後,快速將家中貓咪托給朋友照看,趕到醫院支援。攝影/張汶毓

首先,確認診間有部分設備至少需要一天的時間來維修,其餘一些大型物品需要等比較多人一起搬才能復位,報告給院長評估後,門診需暫停一天。

下午四點多,我回到大量傷患的報到處,護理科雅萍主任指派我去紀錄召回人員的名單,因為在大家回到醫院的時候,第一件事不是去簽名簽到,而是很有默契地穿上隔離衣,立刻投入支援。

大家在這個時候都展現出團隊精神,尤其隔天,大家不分你我的分工合作,除了將診間恢復到可以正常使用的狀態,也幫忙整理其他單位的辦公室,以及公共區域講堂,因為看到行政同仁也很忙,大家互相是應該的。天災無法避免,遇上大地震醫院出現災損,但是幸好沒有同仁因此受傷。(採訪整理/張汶毓) 

6F_220919_1_07b9b.jpg

6F_220919_11_62dad.jpg

玉里慈濟醫院同仁分工合作將醫院環境復原。攝影/林筱薇

12小時與水奮戰《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何玉玲 玉里慈濟醫院門診護理師

原本是一個平凡的週日午後,我在家醫科診間當班,正好輪到一位玉里分局的警員看診時,地震搖晃了將近二十秒,緊接而來的不是停止,是更劇烈的搖晃,我跟楊行樑醫師對看一秒,並伸手護住即將摔落地面的電腦螢幕,同時隔壁診間也傳來乒乒砰砰的聲音,地震終於停止,診間電腦全面當機,該位警員電話這時突然響了,他收到分局的召回訊息,由此得知超商樓房竟倒塌!我當下還沒意識到外面的傷害有多大,於是說等電腦恢復正常可以開處方單時再通知他返院領藥。我先檢查診間有沒有立即性的危險,楊行樑醫師則立刻到急診室待命。

幾分鐘後,醫院廣播門診暫停,要啟動大量傷患了,遭地震掉落物砸傷及逃生跌倒受傷的病人陸續來到醫院急診,劃分了輕中重傷區域,我就趕緊到「輕傷區」去幫病人處理傷口,病人愈湧愈多,我立刻把診間的藥車全推到大廳,此時急診室即將滿床,還好召回的醫護也愈來愈多。候診區很快的改成留觀區,讓頭部外傷的傷患後續觀察,還有好幾位受驚嚇的民眾還在地震後遺症,有持續搖晃的錯覺感,嚇得坐在醫院大廳不敢回家。

 _MG_6335-2_95b0c.jpg

何玉玲護理師表示,地震發生的當下,人在醫院,不會想到自己家也有災情,只是自然地以病人與醫院為主。攝影/張汶毓

傷區的人力達到足夠的狀態後,我就退到後線去幫忙行政同仁,逐層樓的查詢受損情況,一樓八診診間牆面已裂到大廳光線明顯透進來,硬體設備能倒的都倒,有的已經支離破碎了。上到二樓沿路牆面都有裂縫,還有磁磚脫落破損,到了眼科診間,發現天花板流下很大管的水,水已經漫延到三十公尺旁的牙科診間,見器材物品都泡在水裡,我立刻去把醫療器材撤離到安全的地方,然後開始舀水接水,處理淹水的情形。本來下午五點半下班,忙到晚上八點多才回家,沒想到家裡也因為地震在做水災!原來是頂樓的水塔被震倒,水全部從頂樓灌下來,就這樣一層一層樓的處理,忙到凌晨一點多才整理出平時能活動的範圍。地震發生的當下,人在醫院,不會想到自己家也有災情,只是自然地以病人與醫院為主。

由於家裡水塔的水都倒光了,家中整整無水可用五天之久,地震帶給我們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從地震當天下午兩點開診,處理醫院的水災、回到家處理家裡的水災,將近整整十二小時。(採訪整理/張汶毓)

淹水01_曾慶方提供_3a4ae.jpg

玉里慈濟醫院水管被震壞導致多處淹水,大量傷患機制人力足夠後,部分同仁隨即處理淹水問題,花蓮慈濟醫院南下支援的人資室林逸玨組長(綠衣者)也協助清理。攝影/李宜芳

淹水02_曾慶方提供_f201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