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巡行石岡卓蘭 台中慈濟醫院與三義慈濟中醫醫院中醫巡迴醫療《人醫心傳》248期

文/馬順德、謝明錦

每週二早上八點, 中醫部住院醫師將備好的藥品、筆記型電腦等設備搬上漆有「台中慈濟醫院」字樣的九人座廂型車,固定開往石岡的中醫巡迴醫療服務又一次啟動。衛福部健保署二○○三年起推動包含中醫巡迴醫療服務計畫在內的「全民健康保險中醫門診總額醫療資源不足地區改善方案」,鼓勵中醫師到醫療資源不足地區以巡迴方式提供服務,藉此均衡城鄉間的中醫醫療資源分布。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長期關注偏遠地區醫療需求,配合政府政策,在二○一三年初克服交通、空間與網路訊號的種種困難,與慈濟志工一起攜手深入無中醫的梨山地區,開設全臺灣海拔最高的中醫巡迴醫療門診。經過十多年梨山中醫巡迴醫療門診累積的經驗,台中慈濟醫院二○二四年二月,關懷偏鄉的觸角延伸到石岡區,在當地人口最少的龍興里社區活動中心,設置第二個巡迴醫療門診據點。

醫療專車沿豐興路轉上國道四號,這條去年(二○二三)初完成向東續行穿越豐原東側山麓丘陵區的道路,連結整體臺中都會區高、快速公路環狀路網,豐原、石岡、東勢及和平等山城地區居民可便捷迅速到達臺中市區,至少能節省二十分鐘車程,帶動豐原、潭子地區周邊觀光旅遊發展,使當地更為繁榮,但走向繁榮的道路還很長,中醫巡迴醫療的目的地,石岡龍興里依然沒有任何醫療資源,居民即使享有完善的健保福利,仍面臨難以就醫的窘境。

醫療專車從國道四號往東勢方向下交流道,銜接豐勢路、明德路朝東勢前進,跨入石岡區界再轉進中十九鄉道,蜿蜒曲折的路,兼有好幾段斜度不小的上坡,說明了地形的特殊。石岡區龍興里古稱仙塘坪,位於新社河階群的高位河階面仙塘坪河階,海拔約在四百四十至五百公尺,對比高度一百四十至一百七十公尺。聚落的西北方,有十分河階崖湧出泉水,可灌溉農田,泉水受地表赭土影響而成鐵銹色,因此以閩南語「銹」、「仙」同音而稱為仙塘坪。

專車爬坡引擎嘶吼,居民靠雙腿走上陡坡,應該很不容易。車行將近十五分鐘,看到活動中心指標後再兩個急左轉,途經一棵老樹旁的狹窄巷道後,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龍興活動中心就矗立眼前。醫療團隊成員將設備帶下車,移到活動中心就定位,每週一次的石岡中醫巡迴門診,開診囉!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石岡中醫巡迴醫療據點在石岡區龍興里活動中心。攝影/馬順德

二○二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台中慈院中醫團隊進駐石岡看診,家醫科主任鄭宜哲(左四)及巡迴醫師陳相如(左六)帶領團隊與石岡區區長劉素幸(左五)合影。攝影/呂榮浩

石岡區巡迴醫療
選人少的地點駐診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家醫科主任鄭宜哲表示,石岡當地居民除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外,不適症狀大多以務農造成的勞損居多。居民散居山區,山路崎嶇,開車十分鐘能到的地方,走路可能一個小時都到不了,腳腿不方便的老人家出一趟門,一定得請人接送,每每有病痛,都是忍到受不了才會下山求醫。

石岡區人口老化嚴重,六十五歲以上長輩占比超過兩成。全區一萬四千多位居民僅仰賴一家衛生所、中醫診所和少數西醫診所,醫療資源嚴重匱乏。龍興里更是沒有任何醫療資源,年輕人大多在外地工作,長輩想就醫,如果自己沒辦法騎車、開車,等一小時一班的公車是常事,昂貴的計程車常讓長輩卻步,只能等年輕人有空回家接送就醫。

石岡老街是整個石岡區最熱鬧的地方,石岡區公所、石岡衛生所等政府機關集中在此,石岡區唯一的中醫診所就在石岡衛生所斜對面。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石岡老街大部分老建築都被震垮,僅留有少數日式平房,重建後多數是水泥建築物。石岡大壩也因位處車籠埔斷層帶,遭到嚴重損毀。慈濟基金會援建受到嚴重毀損的石岡國小,跟當地結了善緣。

為了讓散居山區的石岡民眾也能就近享有中醫健保資源的照顧,台中慈院中醫部選擇在石岡區人口最少的龍興里開設中醫巡迴醫療門診據點,延續善緣,每週二上午巡迴醫療門診時間,東勢區與石岡當地的慈濟社區志工,也會來到據點幫忙量血壓、引導民眾看診。巡迴醫療門診所在的龍興里社區活動中心,恰好也設有社區巷弄長照C據點,每天平均有十五到二十位左右長輩到據點活動,他們也成了巡迴醫療門診服務的對象。

臺中市東勢區與石岡當地慈濟志工協助看診民眾量血壓及引導看診。攝影/馬順德

攝影/呂榮浩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巡迴醫師陳相如為民眾看診與針灸治療。攝影/馬順德

護理師向領藥民眾詳細解說中藥服用方式。攝影/馬順德

老年內科為主

龍興里鄰近東勢、新社聚落,有些病人聽聞開設中醫巡迴醫療門診,也會就近來看診。中醫巡迴醫師陳相如表示,今年三月據點剛設立,來看診的人大多以感冒居多,經過幾次調養,都恢復得差不多。老人家來看診,多半是內科範圍的疾病,像晚上睡不好、腸胃不適以及膝關節和腰椎退化的問題居多。居民除了老化、退化問題外,主要還是因長年務農、爬坡、剪枝、搬重物等累積的勞損。中醫手法與針灸可以幫忙處理筋結點和筋膜沾黏,改善急性疼痛,加上持續運動,長輩的痠痛問題就會改善得更好。

八十五歲獨居的黃奶奶因跌倒受傷常會痠痛,都得搭計程車下山看診,知道台中慈院每週固定駐診,開心地說要常來。六旬楊小姐長期受頭痛困擾,自行採藥草煎煮服用緩解疼痛,聽中醫師說,藥草多屬寒涼,長期服用可能影響腸胃與體質,她表示會固定來就醫,由醫師調養體質。

從新社來石岡巡迴醫療門診看診的謝仁堃是慈濟社區志工,他說星期二是東勢靜思堂環保站做環保的時間,以前要看中醫,就得開車到台中慈院,一來一往加上等待看診、治療和拿藥就要耗掉半天,有時門診人多還會等到下午,就沒辦法去做環保了。自從石岡有了中醫巡迴醫療門診,他可以一大早和太太先去東勢靜思堂做環保和香積點心,完成任務後,再到龍興里活動中心看診。看完診、做完治療、領完藥差不多是上午十一點, 再開十五分鐘車回新社住家還能在十二點前做完中餐,真是一舉數得。

同樣也住新社的杜女士,是新社的慈濟志工介紹來看診。她換過右膝關節但還是常覺得關節周遭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感覺很困擾。以前她都得騎半小時摩托車到東勢看中醫,不然就搭每週一、三、五的減碳共乘車到台中慈院看診,有時沒搭上中午回程的共乘車,就要再耗一、兩個小時轉公車回新社,光來回就等於花了一天。杜女士說,現在從家裡來到石岡中醫巡迴醫療門診,摩托車慢慢騎也只要二十分鐘,醫師細心的中藥調理後,晚上睡不好的狀況已經漸漸改善,膝關節附近痠痛也透過針灸緩解。她開玩笑說,只要時間允許,每星期來看中醫保養都沒問題。

台中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黃仲諄表示,不論是中醫居家醫療或是中醫巡迴醫療,對慢性疾病的治療都能有穩定病情的效果,病人家屬也可以不必常常擔心病情變化,常跑急診。尤其中醫的醫療資源透過中醫巡迴醫療深入偏遠山區交通不便的地方,讓有健保資格的居民就近享有健保醫療照顧。台中慈濟醫院將持續配合政府政策與居民需要,以中醫巡迴醫療方式,將醫療帶進缺乏中醫醫療資源的地方。

除了台中慈濟醫院,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是慈濟第一家中醫醫院,也是首創以中醫為主體並以長照與居家醫療為主的中醫地區醫院。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除了守護三義鄉親健康,醫護同仁也謹守證嚴上人「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的教誨,配合政府滿足缺乏中醫資源地區政策,將中醫醫療照護延伸至卓蘭鎮。

家住新社的謝仁堃師兄,一早到東勢靜思堂做完環保,趕來石岡中醫巡迴醫療據點看診。陳相如醫師以雷射針灸為謝師兄治療手部痠痛。攝影/馬順德

中午巡迴醫療門診結束,龍興里活動中心長照C 據點長輩熱情與鄭宜哲醫師揮手道別。攝影/馬順德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
卓蘭鎮巡迴醫療

卓蘭是苗栗最南端的一個鎮,四季氣候溫和,是重要的水果產地,有「水果王國」美譽,人口以客家人居多,為傳統客家莊。由於卓蘭鎮與苗栗縣其他行政區受地形阻隔,當地人口活動主要與大安溪南岸的臺中東勢、石岡、豐原往來較為密切,從電話區域號碼與臺中市相同皆為04 開頭可見一斑。

卓蘭原有一家中醫診所,老中醫師在地服務多年很受歡迎,無奈老中醫師二○二三年底往生,中醫診所歇業,卓蘭鎮一時間成為無中醫資源的地區,居民要看診,必須到隔壁三義鄉的慈濟中醫醫院,或往東勢或豐原求醫,很不方便。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督導張雅婷表示,二○二三年底發現從卓蘭來到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求診的鄉親突然變多,一問之下方知是因為中醫診所歇業。卓蘭到三義其實交通也不便利,鄉親期待能開設共乘車,方便到三義慈濟中醫院就醫。

葉家舟院長知道卓蘭鄉親對中醫的需求後,積極與同仁商討解決方式,認為配合政府滿足中醫醫療資源缺乏地區的政策,到卓蘭當地開設巡迴醫療門診為佳,讓鄉親能夠就近接受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的醫療服務。在當地鄉親協助下,尋覓到卓蘭救護協會願意出借場地,每週二上午開設中醫巡迴醫療門診。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卓蘭鎮中醫巡迴醫療據點設於苗栗縣卓蘭救護協會。攝影/馬順德

二○二四年三月五日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卓蘭鎮中醫巡迴醫療正式進駐苗栗縣卓蘭救護協會,卓蘭鎮鎮長詹錦章(右四)來關心門診狀況,巡迴醫療醫師史峰(右三)代表致贈結緣品給詹鎮長。攝影/卓冠伶

五人小組開診
看診治療不馬虎

卓蘭中醫巡迴醫療團隊配備一位醫師、一位護理師、一位行政同仁和兩位三義區慈濟醫療志工,人員相當精簡。鄉親掛號完成後,兩位醫療志工會協助量測血壓,與候診民眾話家常。雖然免收掛號費,但門診仍然會收取部分負擔費用。為讓流程順暢,醫師看診結束後,會直接幫忙收取部分負擔費用,護理師協助中藥調劑時,醫師同步幫病人針灸。團隊同仁身兼數職,服務雖然克難卻一點也不馬虎。

熱心公益的卓蘭救護協會理事長鍾添福與顧問群相當支持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到卓蘭設立中醫巡迴醫療門診,不但免費出借場地,看到醫療團隊每次帶來兩架醫療屏風隔出看診區相當辛苦,還自掏腰包裝設圍簾,減輕團隊負擔,同時維護病人隱私。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負責中醫巡迴醫療的醫護同仁,每週二一大早抵達卓蘭救護協會,就會收到協會志工轉交一疊等待排隊的健保卡,原來是當地務農種水果的鄉親較多,且年紀偏長,很多長輩會在上工前,先到救護協會放健保卡排隊,等工作一個段落後再過來看診。團隊同仁抵達救護協會後,負責掛號同仁會趕緊架設好電腦,幫鄉親一一掛號,等待他們來看診。

住在豐田社區的鄭女士,一個多月前因喉嚨不舒服,透過運動同好介紹到卓蘭中醫巡迴醫療看門診,吃三個星期的中藥後,不舒服症狀完全改善,現在進一步來處理尿蛋白過高的問題,也期望透過醫師調理改善。鄭女士說,她比較喜歡看中醫,自從老中醫診所結束,就得去東勢或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看門診,但是路程遙遠,必須有人開車接送。有了卓蘭中醫巡迴醫療,她自己騎車就可以過來,一早來看完診,還可以去整理梨子園,一舉兩得。

「我先去買便當, 等等再來拿藥喔!」剛剛忙完農作趕來看診的陳女士,一看完診又匆匆趕去買中餐。張雅婷督導說,卓蘭鄉親就是這麼可愛,把這裡當作自己家一樣自然與平常。

負責卓蘭中醫巡迴醫療門診業務的史峰醫師說,除感冒咳嗽外,大部分遇到的門診個案還是以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居多,像晚上睡不好、腸胃問題等等,也有部分是因為務農造成的勞損,經過一段時間治療,都能有所改善。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院長葉家舟表示,中醫巡迴醫療除了提供卓蘭當地鄉親因勞損所產生的疲勞痠痛和慢性疾病治療,醫療團隊透過衛教宣導,也能提醒鄉親留意疾病發生初期的症狀,預防小毛病進一步發展成大病。葉院長也說,苗栗其他地區鄉親如果也需要中醫巡迴醫療的協助,只要條件能配合,三義慈濟中醫醫院也會盡力參與,守護鄉親健康。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中醫巡迴醫療醫師史峰為民眾脈診及檢查。攝影/卓冠伶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醫療志工協助民眾填寫初診資料、量血壓。攝影/馬順德

語言治療師助長者找回吞嚥能力《人醫心傳》247期

文、攝影/江家瑜

花蓮慈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語言治療師林秋珍評估長者吞嚥的狀況,並教導居家吞嚥運動,訓練口腔肌肉。

花蓮慈濟醫院在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開設「秀林鄉衰弱整合性評估門診」已超過一年,今年(二○二四)一月起加入了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團隊,由語言治療師針對衰弱長者常見的口腔衰弱與吞嚥能力進行評估,以一站式的服務守護偏遠地區長者的健康。

花蓮慈院承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山地離島地區全人整合照護計畫」,自二○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起,結合「門診推動衰弱病人跨專業整合性計畫」由醫師、高齡個案管理師、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等跨領域團隊合作,於秀林鄉衛生所定期開設「秀林鄉衰弱整合性評估門診」。

「有時吞不下去就不想吃了。」陳姓長者說,有時吞的時候還會咳嗽,所以就不想吃,若是吞得順的時候,就什麼都想吃。在兒子陪伴下,來到秀林鄉衛生所看診,兒子說,父親有時喝水喝得比較快時,會被嗆到,最近也發現他不愛吃菜梗,都會另外挑掉。

「平常喝水會不會嗆到?」語言治療師林秋珍在病人喝水時,一邊以手在喉嚨處仔細檢測他吞嚥的狀況。林秋珍提到,常見的吞咽困難是在喝水的過程中或是喝完之後,容易出現咳嗽的症狀,或是覺得喉嚨卡卡的,像是食物都一直吞不乾淨,吞嚥功能不佳易導致食物或口水被吸入肺部引起吸入性肺炎,嚴重時甚至會危及性命。

老年醫學科主任高聖倫也指出,長者衰弱有很多種表現方式,包含食欲不好、活動力減低、精神差提不起勁等,需要一個整合性的評估找出長者的衰弱屬於哪一方面的問題,再針對症狀對症下藥,減緩長者走向失能的階段,所以跨團隊的照護很重要,不僅醫師、高齡個案管理師、物理治療師與營養師,衰弱長者常見的進食吞嚥問題也是很重要一環。

語言治療師除了為長者做一系列的吞嚥評估,包含舌頭運動、發音練習,也教導病人居家吞嚥運動,讓他們返家後可以持續練習。林秋珍說,隨著年齡增長,長者的肌肉也會慢慢的衰退,希望藉由這些運動,讓他們的口腔肌肉更強壯,進而吞嚥的過程會比較順利,若是需要進一步治療,也會將病人轉回花蓮慈院復健醫學部,讓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團隊做進一步的治療。

高聖倫主任說,很感恩咀嚼吞嚥健康中心的葉映廷主任及葉梓賢主任,看見衰弱長者的需求;另外,也很謝謝秀林鄉衛生所主任田惠文以及秀林地段護理師蕭郁瑄的協助,找出需要幫助的衰弱長者之外,還貼心地以電話提醒他們前來就醫。

語言治療師林秋珍提醒,若是發現長輩吃飯的時間比以前長,在吃的過程當中偶爾清一下喉嚨、咳一下或者在吃完之後還持續清喉嚨、沒有吞得很乾淨、嘴裡有食物殘留等都是警訊,建議盡早到復健醫學部,找語言治療師做進一步評估是否有潛在風險。

花蓮慈濟醫院在花蓮縣秀林鄉衛生所開設「秀林鄉衰弱整合性評估門診」,圖為老年醫學科主任高聖倫醫師。

吃得順吞得好 輕安心蓮都顧好《人醫心傳》247期

文、攝影/陳炳宏

花蓮慈濟醫院咀嚼障礙科主任葉梓賢醫師為輕安居住民進行口腔、牙齒及兩頰咬合檢查。

花蓮慈濟醫院二○二三年十月成立咀嚼吞嚥健康中心,不僅幫助幫助許多因年長、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等導致咀嚼吞嚥困難的病人獲得改善,現在更擴大照護失智症長者輕安居(精神醫學部高齡精神科)與心蓮病房(家庭醫學科)病友,未來更將成立咀嚼吞嚥一站式門診。

花蓮慈院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表示,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建立目的就是要提供包括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老年醫學科、內科、腎臟科、牙科,跨團隊合作,把相關個案轉介到咀嚼吞嚥健康中心進行評估及治療。

腎臟科病人可能因腎病變肌肉量變少、喝水容易嗆咳而轉到咀嚼吞嚥健康中心,葉映廷主任提到,轉診病人會進行進一步儀器檢查,包括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甚至當天就可安排語言治療師評估進行首次治療。

葉梓賢醫師到心蓮病房教導護理師病人口乾情形的照護及復健訓練動作。

葉映廷主任提到, 根據國健署統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約有百分之十二‧ 八有吞嚥困難,除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吃東西喝水容易嗆到,以目前花蓮縣一萬個長照個案來看,吞嚥障礙比例應該更高,希望透過篩檢,可以在長輩還沒發生吸入式肺炎前,透過社區長照照護能力,提升長輩吞嚥能力。未來花蓮慈院將提供咀嚼吞嚥障礙一站式服務,轉診病人當天吞嚥內視鏡、吞嚥透視攝影診斷,語言治療師第一次評估後、並約衛教與下一次看診時間,減少遠距鄉親的來回奔波次數。

咀嚼障礙科主任葉梓賢表示,當初跟精神醫學部高齡精神科主任蔡欣記討論時,輕安居病房會診重點是維持長輩口腔功能、減少口腔衰弱,因此規畫每個月進行口腔評估與照護,包括檢查長輩的口乾程度、口腔清潔是否到位、口腔肌力是否衰弱,並透過移動式超音波儀量測病人兩頰咬合厚度。

二○二三年曾到日本愛知縣大府市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受訓,葉梓賢主任提到,當地以老年人口腔照護為主,當時就發現提升年長者口腔肌力,不但可大幅改善肌少症症狀,也能提高長輩社交能力。

心蓮病房護理師為了替病人解決口乾難題,親身測試口乾凝膠的保濕效果,也練習互相用凝膠刷牙。

請病人口咬一塊四乘四公分的正方形紗布兩分鐘,測量在口中的吸水量,小於兩公克即屬口乾。葉梓賢住任說,透過這個測試(Saxon test)評估口乾程度,針對不同病人給不同改善建議,包括口腔照護、清潔改善、使用凝膠改善口乾症狀,或安裝假牙等牙科需求,病人有真牙、假牙、缺牙、蛀牙、殘根,都要詳細記錄,無法配合的長者還是可以進行口乾、兩頰肌力評估。

輕安居陳巧菱護理長表示,當初是發現長輩吃東西時容易咳嗽、抱怨喉嚨痛,但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並不是感冒,後來才發現是咀嚼、吞嚥問題,並請復健部語言治療師陳佳惠協助改善吞嚥肌力,但經過實證醫學探討,發現還需要調整長輩餐具與飲食方式,例如湯匙太大、太深都不適合失智長輩用,容易一下子吃太多,缺口杯也要正確使用才不會整碗湯倒在身上。

陳巧菱護理長說,原以為把長輩吞嚥肌力訓練好就可改善吞嚥障礙,但長輩如果沒有牙齒、牙不好,或假牙不貼合,食物煮得再軟,輕安居的住民長輩仍然容易嗆咳,要請葉梓賢主任幫忙檢查、調整讓假牙配戴得更貼合。

陳巧菱護理長也提到,失智長輩看牙科不耐久候,牙科部醫師較有長輩看診經驗,除檢查口腔外,也可以提供衛教,讓長輩學習如何保養牙齒。

現在輕安居長輩已經習慣每天的喉嚨運動,陳巧菱護理長說,下一個目標是與牙科、營養科合作,提供客製化素食,滿足長輩不同牙口對食物軟硬的不同需求,他們不是食物打成泥就願意吃。

葉梓賢主任提到,針對心蓮病房癌末病友的口腔照護,牙科可著力的部分較少,但會建議口乾病人進行唾液腺按摩、使用口乾凝膠等一些方法改善口乾現象、減少異味、提升生活品質,先前牙科部就有口腔癌病人末期時入住心蓮病房,護理師經過口乾症狀處理訓練,可以提供更專業的照護。

心蓮病房護理長江青純指出,健保安寧療護保障的病人愈來愈廣泛,從癌症末期、漸凍人,再到非癌症末期病人,二○二二年六月起也將末期衰弱老人納入健保給付,所以心蓮病房的照護開始要處理吞嚥障礙的症狀,尤其主要是口腔照護問題,例如病人一直會有口乾症狀卻無法改善,現在有咀嚼障礙科主任葉梓賢提供醫療新知,例如透過口乾凝膠可達口腔保濕效果,大幅提高生活品質。

對安寧病人而言,口腔照護原本就是重要的一環,江青純護理長提到,葉梓賢主任針對口乾問題加強衛教,甚至讓上課的護理同仁跟護佐,用凝膠互相刷牙,體會病人可能的感受,回頭能給安寧緩和病人更貼心的照護服務。

輕安居護理長陳巧菱和語言治療師合作研擬出預防嗆咳的七字訣──練、正、酸、湯、靜、五、碗。

好咀嚼 順吞嚥 花蓮慈濟醫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人醫心傳》247期

花蓮慈濟醫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集結復健醫學部、牙科部、影像醫學部、神經內科部、神經外科部、耳鼻喉科、肝膽腸胃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兒科、中醫部、護理部、營養科、社會服務室等團隊,幫助病人解決吞嚥障礙,強化咀嚼能力,幫助吞嚥順暢,身體有效吸收營養,保持體力,享受健康生活……

文/陳炳宏、江家瑜、游繡華
攝影/陳炳宏

左起: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林冠廷、口腔衛生護理師孫淑慎、語言治療師王聖貿、營養師歐陽雯亭、語言治療師吳峻瑋、營養師林佩萱、咀嚼障礙科主任葉梓賢醫師、影像醫學部杜興洋醫師、吞嚥障礙科主任葉映廷醫師、耳鼻喉科吳宗翰醫師、復健醫學部語言治療師陳佳惠、王湘晴、周語㚬、林秋珍、陳姵頤、王繪筑、黃雅筠。攝影/陳安俞

九十七歲的王先生進食時常發生嗆咳,女兒因擔心父親的食欲、營養受影響,便帶著老人家到耳鼻喉科診所就醫,但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嗆咳症狀仍未獲改善,之後在醫師建議下,轉往花蓮慈濟醫院咀嚼吞嚥健康中心門診,找主任葉映廷醫師幫忙,經安排改良式鋇劑吞嚥攝影(Modified Barium Swallow, MBS) 進一步檢查,發現病人在進食不同質地的食物時,會有食物掉進氣管卻未出現嗆咳的反應,這狀況極易引發吸入性肺炎的高風險。

吞嚥障礙原因有兩種
常致人生變黑白

「吃」是生物最重要的本能,若是咀嚼吞嚥成了問題,豐富多采的人生也將變黑白。造成吞嚥困難的原因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神經肌肉功能異常,包括腦中風、腦外傷、退化性的神經疾病如巴金森氏症的病人等,以及年長者肌力退化;另一類是結構性因素,例如下咽喉癌、舌癌、食道癌等頭頸部腫瘤病人,都可能因病導致吞嚥障礙,若能透過專業訓練復健,可望獲得改善。另外,食道受損,組織結疤癒合後引起狹窄,或因魚刺異物等傷害造成結疤,也都可能出現吞嚥困難的問題。

高齡長者是吞嚥障礙高風險群,喝水、進食時容易嗆咳,不只吞嚥肌力減弱,也會影響食欲,連手腳的肌力也可能因營養攝取不足而變差。針對王先生的嗆咳,葉映廷醫師開出的治療處方,除了由語言治療師帶他做訓練,強化咽部肌力與口腔肌力及吞嚥反射能力,也安排物理及職能治療師,加強王先生的手腳肌力訓練。

循序接受吞嚥復健
高齡長者遠嗆咳

剛開始,王先生接受訓練治療時還很容易嗆咳,約經四個月的療程,嗆咳的次數明顯減少。語言治療師陳佳惠說,治療後,王先生進食時也很少再發生食物殘留在嘴巴、咽喉的情形,大幅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機率。根據家屬的描述,王先生的精神也變好,目前每週還持續進行吞嚥、喝水與朗讀訓練;因為吞嚥功能變好,讓王先生更有信心到餐廳吃美食,再加上四肢肌力訓練,很快就讓他恢復原來的生活。

王先生的女兒回想當觀察到父親有嗆咳情形,真的很擔心會引發吸入性肺炎,因此積極陪伴父親到處求診,還好來到花蓮慈院後,除了有葉主任的細心檢查及診斷,父親也很聽語言治療師的話,因為語言治療師把口腔、咽部訓練動作變成有趣的遊戲,在遊戲中逐漸調整吞嚥動作及肌肉控制,她和妹妹都看到父親的肌力及體力有明顯的進步;也希望藉由父親的就醫經驗,提醒一旦發現家人有嗆咳症狀或吃東西明顯變慢,一定要積極找吞嚥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門診,葉映廷醫師為長者檢查並說明,給長者信心鼓勵,吞嚥障礙可以改善。

嚴重吞嚥障礙患者
順利移除鼻胃管

年過七十的張女士是經神經外科團隊搶救後清醒的腦中風病人,在復健過程發現她有容易嗆咳的吞嚥障礙症狀,出院後持續回到醫院接受葉映廷主任的吞嚥門診治療,其後安排每週二、四由語言治療師林佳瑜進行吞嚥訓練。

初期,張女士口腔與喉部的肌肉力量因腦中風後變弱,不僅會流口水,還會被口水嗆到,而且在以改良式鋇劑吞嚥攝影檢查時,發現食物直接掉進氣管時,並沒有出現咳嗽反射,若張女士未經檢查評估吞嚥功能之前就貿然餵食,後續造成靜默式吸入性肺炎的風險很高,嚴重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幸好配合語言治療師經過五個月的吞嚥訓練後,張女士的整體吞嚥肌肉反應明顯改善,可以安全吃少量食物。之後,再經吞嚥攝影檢查,確認仍有部分肌肉動作較差,便持續加強訓練。再經過三個月,張女士不僅移除了鼻胃管,還可自己進食,大幅減少家人的照護壓力。

高階精密儀器與專科訓練
吞嚥障礙檢查治療與先進國家同步

近三年來,花蓮慈院針對年長者、腦中風、腦傷或頭頸癌患者,容易嗆咳或吃東西愈吃愈慢等吞嚥障礙症狀,為了提供精準檢查與治療,除了原本的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VFSS),也陸續引進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舌壓檢測器、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測(HRPM)、生理回饋電刺激等高階精密儀器,醫師也到美、日等先進國家接受專科訓練。

病人出現吞嚥障礙時,食物容易掉到氣管內引發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但臨床上常會遇到腦中風病人,因為口語表達或理解困難、認知功能損傷或口咽部感覺異常等原因,無法明確的反應吞嚥當下的不舒服。目前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與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是臨床公認評估吞嚥困難的重要工具。

語言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指導進行咽部肌力、口腔肌力及吞嚥反射能力,連照著鏡子微笑也是有助吞嚥的肌力訓練。

精準吞嚥治療策略與計畫

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VFSS) 又名改良式鋇劑吞嚥攝影檢查(MBS),具備「吞嚥生理標準化訓練 (MBSImP ™ )」認證的醫師、語言治療師,協助檢視檢查結果。吞嚥生理標準化訓練以實證為基礎,將吞嚥生理機轉的口腔準備期、口腔期、咽部期和食道期四個階段,再細分成十七個部分,同時提供量表客觀描述吞嚥功能生理損傷的評分指標。臨床人員可及時確認吞嚥治療策略的有效性,分析出病人吞嚥障礙的核心問題,並進一步設計或修正治療目標,確保吞嚥安全,有助於提供病人更完善的照護品質。

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因有X 光放射線照射,有些患者不適用;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則適用各種病人,包括多重抗藥性感染、臥床病人,且檢查時可重複施作不同質地食物,這是透視攝影無法做到的。

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是透過軟式纖維內視鏡從鼻孔進入鼻腔伸入鼻咽後方,觀察病人吃東西時口腔、喉部、咽部吞嚥過程,不僅醫師可透過大螢幕檢視,病人也可自小螢幕觀看;包括病人的口水殘留量、辨認食物在口咽殘留量及位置,與氣管是否有異物嗆咳,找出吞嚥問題與嚴重度,進一步評估適合進食的食物質地與量。

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
治療師同步引導病人訓練肌力

進行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時,語言治療師也同步參與,針對病人仰頭、轉頭、或低頭等作姿勢調整或增強肌力訓練,就可減少病人在吞嚥時的食物殘留。葉映廷主任指出,在檢查與治療、訓練過程,病人不但「看見」、「感覺」自己吞嚥時肌肉收縮的程度,也可學習到如何讓喉頭肌肉「用力」及「前移」,透過生物反饋調整治療,讓病人的吞嚥動作訓練更有效率。另外,也可搭配吞嚥電刺激療法,將貼片貼在病人喉部,病人主動吞嚥與電刺激同步,經由同時訓練肌力與肌耐力,更有效改善食物殘餘量。

吞嚥標準化檢查餐
零到七級從軟到硬

為了精準檢查與治療,營養科團隊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調製出質地由軟至硬零到七級的「吞嚥標準化檢查餐」,例如白開水就是零級食物,七級就是質地像白飯的固體食物,蒸熟的胡蘿蔔丁是六級、炒蛋是五級、果凍是四級⋯⋯,葉映廷說,透過不同質地、顏色食物輔助影像檢查,可找出各種病人在吞嚥過程食物殘留或掉到氣管的原因而加以改善。另外使用真正食物的檢查餐,可以更貼切病人生活中的餐點,可以在檢查後協助家屬更了解如何備餐。

以六十一歲的蔡先生為例,他在十三年前罹患鼻咽癌,經過放射線治療與化療後症狀緩解,因發現有喉嚨無力,喝水容易嗆到等吞嚥上的困擾,講話時舌頭靈活度也大不如前,於是到吞嚥障礙特別門診。葉映廷說,經以纖維內視鏡吞嚥檢查後,發現他還沒咀嚼咽部就有口水堆積,而且會咽軟骨敏感度不佳,容易嗆咳;檢查過程也指導他調整姿勢,例如請他將頭後仰,水吞得比較乾淨,也建議他應避免吃濃稠的食物。

二○二三年十月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成立咀嚼吞嚥健康中心,左起:復健醫學部醫師暨吞嚥障礙科葉映廷主任、復健醫學部梁忠詔主任、兼中心主任羅慶徽副院長、林欣榮院長、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醫師、臺大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陳信銘副教授、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牙科部口腔外科醫師暨咀嚼障礙科葉梓賢主任。攝影/鍾懷諠

咀嚼吞嚥健康中心
守護病人與年長者健康

不只病人,一般年長者也常有吃不好、吞不好的吞嚥障礙,可能衍生營養不良及肌少症等健康問題。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明年就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五人中就有一人超過六十五歲;而花蓮縣有七個鄉鎮早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然而老並不可怕,老得不健康才是危機;花蓮慈濟醫院也一直把守護長者健康列為重要任務。

花蓮慈院有復健醫學部、牙科部、影像醫學部、神經內科部、神經外科部、耳鼻喉科、肝膽腸胃科、身心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兒科、中醫部、護理部、營養科、社會服務室等跨團隊合作,幫助病人解決吞嚥障礙問題;並於二○二三年,正式成立「咀嚼吞嚥健康中心(Interprofessional Swallowing Center)」,針對病人病因、症狀提供中西醫整合式醫療及服務;由副院長羅慶徽兼主任,並由復健醫學部葉映廷醫師為吞嚥障礙科主任,牙科部口腔外科醫師葉梓賢醫師為咀嚼障礙科主任。

高齡長者是吞嚥障礙高風險群,千萬不要視為正常老化現象而忽視;葉映廷主任強調,吞嚥肌力變差,經以透視攝影、吞嚥內視鏡找出問題所在,擬定治療目標,逐步接受訓練就可獲得改善。

現在咀嚼吞嚥健康中心也與老年醫學科合作,走進社區提供長輩吞嚥健康篩檢。除了治療病友,團隊並重視咀嚼吞嚥的預防與研究,未來將提供咀嚼吞嚥功能健康檢查、常規住院病人的吞嚥篩檢、口腔衛生管理,更希望能為建立臺灣綜合性咀嚼吞嚥功能常模有所貢獻。

營養科根據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調製出質地由軟到硬零到七級的「吞嚥標準化檢查餐」,七級是固體的白飯、六級是蒸熟胡蘿蔔丁,葉映廷醫師進行吞嚥內視鏡檢查,依顏色區分不同質地食物的吞嚥殘留情形。

孕產婦周產期心肌病變引發急性心肌炎 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救命《人醫心傳》246期

文、攝影/鍾懷諠

鄭小姐裝上葉克膜六小時,胸腔X 光影像中肺部幾乎呈白色,肺水腫嚴重且心臟明顯擴大。

年輕產婦鄭小姐因周產期心肌病變導致心臟衰竭和肺水腫,在治療期間突發心律不整,二度心臟驟停,雖然急救後恢復心跳,但心臟各項數值表現仍相當不樂觀,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外科團隊運用葉克膜和心室輔助器爭取時間,維持心肺功能的正常,並持續悉心照護,鄭小姐的病況很快恢復穩定,在急救後十天移除心室輔助器,二十一天後出院返家,心臟功能幾乎已回到生病前的狀態,重返育兒新生活。

周產期心肌病變(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PPCM) 發生率約四千分之一,是孕產婦出現成因不明的心臟功能下降和心衰竭,好發於產前一個月至產後五個月內。由於症狀與懷孕期間的腿部水腫、呼吸喘、心跳加快或不規則、易疲勞等相似,一般人較難第一時間察覺不對勁,等到發現就醫時,心臟功能已經大受影響。

鄭小姐在孕期最後一個月經常覺得喘,原以為只是懷孕的正常現象,沒想到分娩過後不僅喘的症狀加劇,甚至時常咳嗽和疲勞,產後一個月,在家人的陪同下至花蓮慈院急診室就醫。因呼吸喘的方式異樣,急診值班醫師懷疑不只是肺部的問題,為她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竟已是心臟衰竭!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表示,鄭小姐十分年輕,且過去沒有相關病史,心臟功能卻非常差,這在臨床上很少見;經過病人主訴和剛生產完的紀錄,研判罹患「周產期心肌病變」,因心肌病變使心臟衰竭,導致肺部積水以及肺炎。

鄭小姐住院治療一週後,心臟功能仍無明顯進步,尤其收縮功能持續偏低,正常應高於百分之五十五的左心室射出分率(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始終低於四十五,至住院第九日晚間突發心律不整,所幸經搶救後恢復心跳,體外循環小組也立刻為她裝上葉克膜,以輔助心肺功能穩定。

張睿智主任說明搶救心衰竭患者的方式,心臟外科醫師傾向盡早由葉克膜換成心室輔助器,加速心臟功能的恢復。花蓮慈濟醫院也在心臟內外科團隊努力下取得醫策會「心衰竭照護品質認證」。

外科部主任暨心臟外科醫師張睿智指出,葉克膜雖然能維持病人全身器官的正常運作,為醫療團隊爭取時間挽救性命,卻會對心臟造成極大的阻抗和壓力,使左心室無法把在肺部交換氧氣的血液打出去,全積在肺裡。若心臟功能太差的病人無法承受葉克膜造成的阻力,可能會產生肺水腫,因此需要盡快把葉克膜轉為左心室輔助器(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LVAD),幫助減壓,心臟才有機會獲得修復。

急救隔天,待鄭小姐生命徵象穩定後,心臟外科團隊為她裝上左心室輔助器,並很快地移除葉克膜。由於心室輔助器直接從左心室連結人工血管到主動脈,將左心室的血液抽掉的同時,可以連帶把肺部的血液帶出去,使心臟有效減壓,鄭小姐在換上心室輔助器後心臟功能迅速好轉,隔天即可下床復健和自由活動,十天後就順利拆除心室輔助器。

張睿智主任表示,許多人只知道葉克膜能救命,卻不曉得葉克膜對心臟的危害;而近年來醫療觀念轉變,加上醫療設備的進步,愈來愈多心臟外科醫師更傾向讓急性心衰竭病人盡早由葉克膜換成心室輔助器,加速心臟功能的恢復。花蓮慈院設有二十四小時待命的體外循環小組,以及提供急性和慢性心臟病照護的心臟衰竭團隊,心臟內外科默契合作,救回一條年輕生命。張睿智主任也感恩團隊經年不懈的努力,順利通過醫策會「心衰竭照護品質認證」。

劉維新醫師表示,「一日心衰,終生心衰」,嚴重受損過的心臟即使各項數值皆回歸正常,也仍存在心衰隱患,需長期穩定服藥,而曾罹患周產期心肌病變的病人,將來再次發生周產期心肌病變的風險也較常人更高,他建議,若有再懷孕的計畫,務必經過專業醫師的評估,將風險最小化。張睿智主任也呼籲,若發現孕產婦有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間,避免病況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心臟內科劉維新醫師表示,周產期心肌病變症狀與懷孕期相似,如腿部水腫、呼吸喘、心跳加快或不規則、易疲勞等,不易察覺心臟出問題。

猛爆性心肌炎康復記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搶救紀實《人醫心傳》246期

一場感冒,演變成致死率超過一半的猛爆性心肌炎!
病人從踏入急診室的那一刻開始,醫療團隊在處理症狀的同時尋找病因,
急診、心臟內科救心小組、心臟外科、重症加護團隊超前處置,
並以微型人工心臟成功搶救性命,病人甚至不裝任何儀器地康復出院……

文、攝影/黃秋惠

二○二四年四月三日星期三早上七點五十八分發生芮氏規模七點二的地震,讓花蓮人飽受驚嚇,五十出頭的周先生在十二樓工作,被震得離地再落下,心想好不容易被花蓮慈院救回來的命要在這一刻交代了!幸好趁著餘震停下的空檔,趕緊下到一樓戶外避難。隔了一星期,四月九日星期二,周先生從主治醫師的口中聽到他從心臟外科門診「畢業」的好消息,醫師開心地跟他約定半年後再見。

一場生死交關的感冒

時間回推到二○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星期一上午,周先生(化名小周)去花蓮市區的診所看病,告知醫生他低燒了一星期,昨天嘔吐一次,症狀很像曾經得過的A 型流感或是新冠肺炎,但是他用新冠試劑做快篩怎麼做都是陰性。醫生說:「應該不是A 型流感,因為A 流感會高燒不退。」於是開立鎮痛解熱及止吐的藥,也提醒如果還是無效可能要去大醫院進一步檢查。

害怕住院的小周想堅持一下,能不去大醫院就不去,但按時吃了三回診所開的藥,狀況還是沒有改善,覺得自己更加虛弱了。隔一天二十八日早上八點十八分,周太太載著奄奄一息、渾身沒有力氣的小周來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虛弱的小周還是堅持要自己下車走到急診門口。醫院遵行當時新冠肺炎(COVID-19) 防疫篩檢的規定,檢傷區向外拉到急診室門口的入口處,如果有發燒或疑似新冠確診者就能立刻處理。「三十七點四。」負責檢傷的急診護理師量了小周的額溫,輕微發燒,接著量血壓並詢問病史,同時請周太太先去裡面急診大廳座位區等候。周太太坐在長凳上等了幾分鐘後,竟然看見自己的先生坐著輪椅被護理師推著從眼前經過,然後送入「急救區」,周太太還來不及反應,急救區的電動門隨即關上。

周太太焦急的在門外等了約莫半個小時,小周被推出急救區,安排在急診室接受治療,小周右手食指接著「血氧偵測儀」,左手手臂打上針管接著點滴,藥物順著點滴進入體內,床頭上方架著一臺監測生理數值的螢幕,護理師定時過來看一下數值。由於小周一直喊冷,尤其是下半身,急診護理師貼心地幫他架起了烤燈。急診賴佩芳醫師先開藥處理他發燒的症狀,同時一邊開立相關檢查,希望盡快找出發燒的原因。

進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經檢傷分類需緊急處理,先進「急救室」裝上監測儀器及點滴輸藥,再送出到一般觀察區。

急診十八小時追查敗血元凶

上午十一點五十七分,小周由傳送人員推到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室,腹部的電腦斷層掃描結果出來,顯示檢查結果異常。賴佩芳醫師指出,在肝的部位有些不正常的陰影,「會不會是這個地方有問題造成持續的低燒及敗血症?不過這也可能是顯影劑導致電腦斷層結果的偏差。」為求審慎,賴醫師再安排腹部超音波檢查,下午兩點半,傳送人員再送小周到二樓的內科消化功能檢查室,由肝膽腸胃科劉作財醫師一邊檢查一邊說明,腹腔的肝、膽囊等臟器都很正常沒有問題。這個檢查結果導致急診賴佩芳醫師原已安排小周轉到內科病房的安排,又有變數。

回到急診的小周狀況持續惡化,SPO2 血氧一直上不來、血壓一直很低,心跳卻很快,後來又變成忽慢忽快⋯⋯,各項生理數值的警示音已經變成規律的一直響,護理師直接把小周的床排在護理站,一眼就能看到螢幕顯示數值。一個人正常的血氧值要高於九十,小周的血氧一直很低,後來開始喘,便戴上呼吸器,原本是裝在鼻孔的呼吸器,狀況沒有改善,再改為全罩式的呼吸器,讓血氧值到八十五、接近九十,但血壓還是偏低。

接著心律出現變化,不但心跳變得很快、而且有點亂了,一下從七、八十飆到一百一十,出現了「心律不整」的症狀。接班的急診醫師一邊持續開治療處方,幫小周輸液裡加入升壓劑、各種抗生素治療。賴佩芳醫師說:「病人這樣不明原因的發燒,我們還不知道敵人是誰,一定是會先用上『最華麗』的廣效型抗生素來對治,務必殺敵於機先,把發炎的狀況控制下來, 希望不至於走到多重器官衰竭,讓治癒成功的勝算多一些。」

擔心病人病情急速惡化,就近安置在急診護理站旁,讓護理師一眼看得到監測數值變化。

急救室內,急診護理師在最快的時間內備好這一架「戰車」快跑將病人送到心導管室搶救心臟。

半夜急送心導管室
啟動救心小組

時間過了午夜,十一月二十九日的一天開始了!護理師也換了一班,每二十分鐘、半小時檢查一次,經過大量輸液,加上升壓劑等急救藥物,小周的血壓還是很低,急診醫師判斷這已經是「敗血性休克」了。兩位急診護理師快手快腳鬆了床腳的固定器,一邊請太太再次到外面等候區,一邊推著小周再次進急救區。

急診室牆上的電子鐘顯示「02 點34 分」,小周來到急診室滿十八個小時,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從外面趕到急診室,直接進入「急救區」,隔一分鐘後出來,對著周太太說明情況危急,現在立刻要啟動「救心小組」,馬上進行心導管檢查及治療。

周太太被請進急診的「急救區」,見到小周整個人蓋在棉被裡躺在推床上,推床腳邊連著靜脈輸液幫浦架子、外接一架移動式的生理監測器,急診護理師遞給太太一大包塑膠袋,裡面是剛剛從小周身上換下的衣物和所有其他物品。

急診護理師一位準備急救藥物、一位與心導管室通電話詢問是否準備就緒,意識還算清楚的小周這時居然還請太太先回家睡覺。兩分鐘之後,三位急診護理師用最快的速度推著小周的「推床戰車」搭上電梯往位於隔棟感恩樓二樓的心導管室前進,一路急速快推,周太太抱著兩大包衣物毯子用小跑步才能跟上,平常等電梯加走路四、五分鐘的路程,推著推床居然不要兩分鐘就到了。

將病人送進「心導管室」後,急診護理師完成階段性任務離開,只剩周太太一個人在心導管室外面椅子上呆坐著等候。

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上圖右一)帶領救心小組在花東地區二十四小時待命救心,救人無數。攝影/江家瑜

心肌壞死 好轉惡化機率各半

半夜三點多鐘,一般人酣睡的時間,心導管室裡面的救心小組正異常清醒,陳郁志醫師帶著團隊繃緊神經依著經驗執行每個步驟。一個多小時之後,心導管室的電動門打開,陳郁志醫師走出來向周太太解釋病情,「心臟血管沒有阻塞,我們確診是『細菌或病毒性心肌炎』,細菌或病毒已經不見蹤影,但心肌受損非常很嚴重,但我們會用盡辦法,各種檢驗及藥物同步持續治療⋯⋯」

因為小周在急診已發生過休克症狀,心導管檢查同時也為小周裝上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避免心臟負荷加大。陳郁志醫師說明:「病毒性心肌炎康復的機率是一半一半,一半的人心臟很快恢復正常,另一半則可能演變成『猛爆性』,狀況就會很糟,最糟可能要換心。不管怎麼樣,我們盡全力救!」陳醫師從周太太口中得知二個孩子都已成年,陳醫師想了一秒,接著說:「請問孩子最快什麼時候能過來?我想面對面親自說明病情。」太太想著這大半夜的,孩子正在睡夢中,吵醒了只會換來一陣驚嚇,再從外地趕回花蓮,對小周的病情不會有幫助,還是晚一點再通知吧?她又想到,小周在臺北的手足家人似乎也該通知,如果有個萬一的話,才不會措手不及!周太太向陳醫師道謝後,他轉身回導管室,周太太則是不斷想從這十幾個小時的混亂中理出頭緒。

清晨五點四十分,小周從心導管室被送出來到第二內科加護病房觀察,護理師請太太簽了幾份文件後進去探視,虛弱的小周問太太:「我不是來看感冒的嗎?為什麼躺在這裡?」從一腳踏進醫院到這時,二十二個小時過去了,周太太終於回家躺在床上睡了兩個小時,九點前去上班,十一點半再到醫院內科加護病房探視,看著小周很勉強地吃了兩口飯、一口菜,就說吃不下,又要閉眼休息了。

猛爆性心肌炎
以葉克膜換搶救時間

體力透支的周太太請假回家休息,下午一點半,才剛躺上床閉上眼睛,手機就響起,專科護理師來電說要將小周移到比較寬敞的第一加護病房,「等一下陳郁志醫師會再跟您說明。」隔了十秒,手機又響,是陳醫師:「要跟您說個不好的消息,周先生的病情往不好的方向快速惡化,必須盡快裝上葉克膜。」

早期民眾聽到「葉克膜」還以為是姓葉的醫師,但在醫院要請葉先生——「葉克膜」出場,就讓人連想到「病危」二字。小周的心臟狀況危急,陳醫師取得病人本人及家屬的同意,立刻連絡心臟外科加入,團隊在手術室及加護病房兩邊分頭進行安裝葉克膜體外循環系統的準備。

下午三點多,周太太趕到內科第一加護病房,小周清醒著,帶著呼吸器還是很喘,但可以講話,可能是為了安慰太太,他笑笑地說:「醫生說裝葉克膜,是讓我的心臟休息幾天,我當然願意。」

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和心臟外科李宜頻醫師圍在病床邊,李醫師說:「因為張睿智主任人正在外地開會趕不回來,由我來說明。您先生的心臟功能開始急速變差,已經差到沒有辦法負荷他全身的器官的循環,所以陳醫師找我們(心臟外科)說要放葉克膜。」

「裝上葉克膜的主要目標是維持住他的生命徵象。葉克膜的管路裝在左腳跟右腳,把血抽出身體,靠『人工肺臟(體外膜氧合器)』供給血液氧氣,再用一個幫浦機器也就是「人工心臟」,把血液打回身體裡面。心臟功能很差的病人因為心臟跳不動,無法把血流送到全身,裝了葉克膜,讓血液從腳部打回全身,跟原本心臟的作用方向是相反的,原則上會有一個對沖,所以葉克膜也不能裝太久,預計只能裝個八到十天。」李醫師接著說明可能的風險:「葉克膜接在大腿的大血管裡面是有風險的,血管破掉、出血的機率大概百分之一到二,但原則上現在要趕快支持住衰竭的心臟,萬一到晚上真的出了什麼事才臨時要放置葉克膜,以周先生目前的病情,難度會更高、更困難。」

「不過,葉克膜沒有辦法治療心臟原本的任何問題。」李宜頻醫師繼續說明,葉克膜不能用來治療心臟病,而是延長可以讓醫療團隊去治療的時間:「我們現在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先放葉克膜,先維持住生命,如果看抽血報告都OK,肝腎功能這些指數都沒有問題,我們才有底氣,才有力氣去做下一個階段的治療。」

「不過周先生現在狀況危急,我們不能等到晚上七點,孩子抵達花蓮跟他見面之後才裝葉克膜。」李宜頻醫師向周太太建議:「利用現在周先生很清醒,可以跟家人視訊通話,等下裝上葉克膜,他就不能講話了。」那時兩個孩子正在返回花蓮的火車上,再過半個小時,約四點左右就要推小周進手術室了。周太太按捺住心中的焦慮不安,趕緊撥了視訊電話,讓孩子們跟爸爸講講話,小周戴著全罩式呼吸面罩吃力地對著手機螢幕前的孩子說:「我對你們很放心,不用擔心我,萬一我走了就走了⋯⋯」手機螢幕裡的孩子也很堅強,勉強擠出笑臉請爸爸一定要加油。

二○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早上八點在內科第一加護病房門前,張睿智主任(右)向周先生的家屬說明下一步緊急處理手術的選擇。

下一步,安裝心室輔助器

李醫師也跟周太太說明張睿智主任帶領的心臟外科團隊治療心肌炎及心臟衰竭的經驗,「心肌炎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其實都會自己恢復心臟功能,在維持住身體器官循環後的一、兩個星期,病人就恢復了心臟功能。但是我們也沒有辦法保證周先生他的心臟功能一定會回來,如果心臟還是跳不好,下一步我們會幫他放一個叫做『心室輔助器』的設備,放在心臟上面。但是心室輔助器有兩種方式,現在有一種微型的輔助器,以微創手術劃一個小傷口,把輔助器放到心臟裡面去,把血抽出來再打回去,打到身體其他的地方。但是微型『心室輔助器』目前健保沒有給付,需要自費。」

「另外一種輔助器,就是我們把胸骨打開,直接在心室上面放管子做引流。」李醫師提到幾個星期前,團隊才為一位十八歲急性心肌炎的女性以傳統方式開胸裝置輔助器,過了一個星期,她的心臟功能恢復良好,再拆掉輔助器。不過有好轉的可能性,但也有狀況變壞的可能性:「萬一再不好,大約百分之一到五的病人,他們的心臟功能沒有辦法恢復,下一步就要等待心臟移植了。」

四點多,小周被送進開刀房,心臟外科團隊在小周身上裝上兩臺葉克膜,一臺取代左心,一臺取代右心,手術順利完成。

裝葉克膜不到一天
再裝微型人工心臟

當天晚上七點十分,從西部大學趕回來的孩子們在護理師的陪同下進入內科加護病房,看到床上躺著頭部上抬、嘴裡塞上呼吸器、四肢被架開、全身因麻醉一動也不動的爸爸,兩行眼淚直接唰地流下⋯⋯走出加護病房的自動門,周太太與二個孩子帶著沉重的心情回到家,討論後也決定萬一需要的話,讓爸爸裝上自費的微型人工心臟。

隔天,十一月三十日星期四,清晨六點十分,周太太的手機驚心動魄的響起,護理師溫柔的聲音說著,「周太太嗎?請問今天早上幾點可以到醫院?主治醫師要跟您們進一步說明。」驚跳起身的周太太回應:「現在嗎?」一邊走著去叫醒兩個孩子,周太太預感小周的狀況應該又變糟了,原本說葉克膜至少可以裝個八天,怎麼隔天一早就有變數。她與專科護理師約好,上午八點鐘到第一內科加護病房門口與主治醫師見面。

心臟外科主治醫師也是外科部主任的張睿智醫師從加護病房走出來,他看過小周的狀況,向家屬說明小周的心臟急速衰竭,必須立刻接上「左心室輔助儀器(人工心臟)」,很慎重仔細的說明之後,詢問家屬想採用傳統式開胸或是免開胸的經皮式心室輔助器,也就是微創型的人工心臟,「兩種方法的成功率差不多,只是傳統手術要開胸,萬一周先生的狀況持續惡化,需要進行換心手術的話,必須再次開胸,會比較擔心傷口沾黏的問題。」家屬前晚已經討論過了,他們選擇自費的微型人工心臟,隨即安排準備再進手術室。

當天下午一點半,小周從內科加護病房被推進手術室,張睿智主任請家屬在手術室等候區,不要離開太遠,因為隨時可能有變數需要與家屬商議取決。下午五點四十分左右,手術室廣播請小周的家屬到手術室窗口,張睿智主任打開小窗對著家屬說明:「我看他的心臟幾乎不跳,心肌壞死得很嚴重⋯⋯我們已經移除IABP,裝好經皮式心室輔助器(人工心臟),同時保留一臺葉克膜。現在手術準備要結束了,等一下會送到外科加護病房。」一番說明後,張醫師關上小窗返回開刀房。晚上六點五十分,等候區上的電子看板顯示小周已結束手術。

花蓮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在張睿智主任(中)帶領下,也訓練出多位年輕醫師。圖為心臟外科手術。攝影/鍾懷諠

術後第一晚電擊急救

下午七點多,張睿智主任讓家屬進外科加護病房探視小周。張睿智主任說明,微型人工心臟的作用,是在這段過程中幫助左心室的功能,預計裝在身上七到十四天,之後是一定要移除的,不管心臟的功能到底能不能恢復,「我們就一步一步走。在整個過程中的任何小細節,任何變化,都可能存在風險,所以我們不能大意,要非常小心,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剛強調完會非常審慎照護,張睿智主任下一句就跟孩子們說:「交給我們醫療照顧,接下來可能是長期抗戰,你們該回去學校念書就回去念書,週末或休假再來看爸爸。」因為,他有個病人在加護病房住了三個月快四個月。最後,張睿智主任還是再次幫家屬做好心理建設:「萬一微型人工心臟拆了之後,心臟還是衰竭,可能就要裝外接式的心室輔助器,然後一邊等待換心。」

臉上帶著全罩式呼吸器,脖子右側、鎖骨上方有中央靜脈導管,脖子左側有輸液用的雙腔導管,右上胸有微型人工心臟的管線切口,手上也有點滴管,右大腿的葉克膜管子更粗,接鼻胃管、尿管,屁股下鋪著大片的成人看護墊,整個人被各種管路綁著,只有小手臂可以稍微舉起來。麻藥退後剛清醒過來的小周,出現「加護病房症候群」,有點恍惚,不確定現在幾點,人在哪裡,不記得發生什麼事,明明自己有跟對方說話也不記得,靠著與身邊人的一問一答填補過去幾天空白的記憶。

從十一月三十日傍晚裝上微型人工心臟,隔天十二月一日起算第一天,等於小周有最多十四天的時間讓心臟功能恢復。誰知道在手術結束後的半夜還沒到清晨就出現了一次急救事件。監測螢幕上的心率數字忽上忽下,心臟出現了嚴重的心律不整,但小周是清醒的,當李宜頻醫師及專科護理師要幫他急救時被他拒絕,他以為要被CPR 壓胸、肋骨會斷掉,他不想再受苦了!但李醫師說明,心臟亂跳,不會壓胸,只需要「電一下」,等於讓心臟重新啟動,他才同意,也果然,心臟被電一下就乖了,不再忽快忽慢地亂跳了!

加護病房床頭右上角的儀器隨時監看心率、血壓、血氧SPO2,是接上人工心臟後的數值。每天的體重、尿量各種數值都要測量,數值異常時,護理師隨時通知專師及主治醫師進行處置。

醫護病友打氣
護理師幫女兒慶生

張睿智主任早上、中午、晚上都過來看,專科護理師羊乃瑭隨行,有時上刀前先過來,開完刀後再過來,張睿智主任前幾天都沒有鬆口,對於小周的狀況,主要以緊皺的眉頭和凝重的表情回應:「我們再看看。」

十二月二日星期六,小周的哥哥、嫂嫂從臺北來,趕上了中午十一點半的會客時間。張睿智主任特別向他們解釋病情,目前還在觀察期,仍然要做最壞的打算。這中間也曾因為數值顯示狀況危急,外科加護病房專師打電話給周太太,由張主任親自說明需自費使用長效型強心劑或是纖維蛋白等藥物,終於平安度過最危急的前三天。

十二月四日星期一的早上,在張睿智主任的同意下,小周的女兒來到病房,聽到爸爸親口祝她生日快樂,蘇筱雅副護理長特地做了一個「Happy Birthday」立牌讓小周和女兒拿著拍照。感謝好幾位護理師也過來幫女兒慶生,女兒說她太激動又害羞,可惜沒有和護理師們合照留念,他們一下子就各自回工作崗位了。

裝著葉克膜及微型人工心臟,清醒的小周感覺自己很正常,張睿智主任提醒:「那是機器在幫你,你自己的心臟還是不太跳。」某一天小周忽然說起在開刀房的事,「我之前開刀好冷,這次好暖和!他們有幫我像蓋一個充氣、胖胖的保暖墊!」他說的,原來是「熱空氣式保溫毯」,防止他在手術中發生低體溫的情形。

病人右大腿上的是葉克膜管路。

葉克膜(左)加微型人工心臟(右)。

小周人清醒了, 一整天躺在床上二十四小時,突然變成很折磨的一件事,感覺過了好久,怎麼才五分鐘,再加上擔心自己的心臟,心情很鬱悶。醫師簡單地說明小周的左心室「打血的能力不夠」,指的是「LVEF 左心室射出分率」,正常人要大於五十,低於四十就是嚴重的心臟衰竭,而他只有三十幾。

除了主治醫師張主任及專師查房,年輕的心臟外科洪定醫師也常出現,一直關注他的狀況。有時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也來看他,鼓勵他,還有負責裝葉克膜的體循師一看到他「活跳跳的」就先替他開心。為了幫小周加油打氣,張睿智主任邀請病友趙先生來探訪。趙先生也是心臟衰竭的病人,在外科加護病房住了三、四個月,而且有很長一段時間整個人是昏迷不醒的,轉出一般病房也住了一個月,但他成功出院了,回歸正常生活,也如常工作,唯一的差別是隨身多了一個小包包,因為他的心臟安裝了一臺長效型的左心室輔助器,小包包裡是維持心臟跳動的控制器及電池。十二月六日,趙先生和太太來到病房,許多護理師都成了他的好朋友,紛紛前來打招呼,而他也熱心地鼓勵小周不要放棄,相信張睿智主任和醫療團隊。

小周不記得自己曾經心臟停止,也是有好處,他帶著期待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心臟爭氣一點,能夠不要裝任何東西就好好的出院回家。

微型人工心臟Impella(左心室心臟幫浦)對於外科加護病房也是少用且新型的設備,蘇筱雅副護理長正在教護理師操作並說明上面的數值,該如何記錄。人工心臟的輸出效能調整,則需由主治醫師下指令決定。

拆除葉克膜後,恢復下肢行動自由,終於可以從躺姿變成坐姿,而每個動作改變至少要勞煩兩、三位護理師才辦得到。

微型人工心臟續命二十二天

十二月七日,張睿智主任檢查後確定小周的心臟功能已經有部分恢復了,約好隔天拆葉克膜。十二月八日傍晚,張主任忙完一個複雜的心臟手術之後,為小周拆除葉克膜。

拆除葉克膜手術順利,回到加護病房的小周,右大腿的葉克膜大管子不見了,恢復了下肢的行動自由,終於可以從躺姿變成坐姿,他在床上足足坐了兩小時,才不甘的躺回床上。因為每一次要躺回床上,至少要勞煩兩位護理師才辦得到,三位是最保險的狀態,不然隨便扯到任何一條管路,可能又是風險。

沒有了葉克膜的協助,微型人工心臟全力開工,用P5 最大流速幫助心臟。醫療團隊保持高警戒,整晚監控,其間還要從頸部的輸液導管注入強效抗凝血藥劑,以防任何小血栓發生,把人工心臟的細管子堵住。

觀察心臟功能有恢復跡象,張睿智主任決定讓周先生下床走路,十二月十一日上午八點,成功地進行了張睿智主任口中的「王爺出巡」!圖/外科加護病房提供

王爺出巡 七人團隊護身

接下來,張睿智主任在每天的一小段時間,把人工心臟的供血量下降,讓小周自己的心臟試著工作看看,然後再調高回去。小周在外科加護病房也開始從躺到坐到站,中間也有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來教導復健。到了十二月十一日上午八點,成功地進行了張睿智主任口中的「王爺出巡」!

因為由護理師、專師、張主任及物理治療師共七個人圍繞保護著微型人工心臟的主人前進,那不就是王爺出巡嘛!穿過加護病房的走廊,甚至趁著出太陽的好天氣,出來到戶外長廊待了三十秒,才回到病床。

十二月十三日,外科加護病房專師林君雅為小周拆除左邊脖子的雙腔導管,又少了一些管路,自由度更高了。十四日,微型人工心臟調降流量,全程開P3,小周開心地讓後背晒晒太陽。

十五日早上十一點多,小周發訊息給太太──「睿智醫師早上來說今天下臺南開會,目前IMPELLA 依賴程度依序下調,觀察,再看看三、四天。」

接下來的日子,張睿智主任照常來巡房看看小周的心臟功能,總是微微點頭,仍然沒有鬆口。小周在這場致命感冒之前,是位羽球高手,他忍不住一再問張主任、李醫師、乃瑭專師,甚至何醫師、陶霈瑜護理長、照顧他的護理師,開口就問:「我還能不能再回球場上打球?」大家都勸他先從輕鬆的開始,或是選擇其他運動,慢跑等等。

即將移除的微型人工心臟Impella(右)和待命備用的心室輔助器(左)。

拆除微型人工心臟

到二十日這一天,Impella 微型心臟的功率開到P2 最低檔。十二月二十一日,再進開刀房,移除微型人工心臟。原本以為最久只能放到十四天,想不到放了二十二天。主任解釋,是因為後來心臟的依賴程度慢慢往下調,就可以用得久一點。在移除的前一天晚上,護理師搬來一臺長相不同的心室輔助器,說明是萬一在拆除的過程中不順利就必須接上的備用品。幸好再回加護病房時,微型人工心臟不見了,那臺心室輔助器也沒跟著回來。真是好消息!

周太太看著先生用自己的心臟正常的行動,雖然小周的體重這一段時間最多掉了八、九公斤,但食欲漸漸正常,走路復健的距離及時間也拉長,太太簡直不敢相信,忍不住開口問主任:「睿智醫師,會不會有一天他的心臟突然間又不跳了?」張睿智主任笑著說:「妳這很像我媽媽的擔心,她有一天在我上班前問我心臟會不會突然出問題倒下?」張主任笑說,「那就只能交給上天決定了。」

耶誕節告別外科加護病房

在加護病房,吃多少食物要秤重,喝多少水要計量,體重、尿量、給藥等等所有數值都要記錄,同時配合階段需要安排超音波、心電圖、電腦斷層等檢查,詳實掌控身體各方面的變化。拆掉微型人工心臟這幾天,張睿智主任給小周的回答愈來愈有把握:「或許您有機會打羽球喔!」、「或許您有機會不帶任何機器出院喔!」

除了心臟內外科醫療團隊之外,對於外科加護病房的所有團隊成員,小周說不完滿滿的感謝。外科加護病房由何冠進及蘇理盈兩位醫師負責掌控全病房十幾床病人的狀態,也總是有住院醫師在護理站辛勤值班。護理師上午八點、下午四點、半夜十二點三班人馬交班,小周每一天會見到三位護理師,每一位輪值兩、三天,頭幾天因為不能動,任何一個小舉動都要麻煩護理師,除了醫療例行的抽血、換藥、給藥、倒尿等等,刷牙、洗臉、洗澡、洗頭、換照護墊、管灌、餵飯,連某個位置很癢,破皮擔心變壓瘡等等,都要靠護理師。他算了一算,主要照顧他的護理師,至少有近十位。

此外,還有體外循環技術師也會來檢查,還有營養師、胸腔復健的職能治療師、檢查X 光的技術師⋯⋯甚至連打掃清潔的大姊、小弟,都讓小周充滿感謝。

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在一片耶誕快樂的氛圍中,小周告別住了二十六天的外科加護病房,轉到合心六樓外科病房。

醫院跨年看煙火
出院返家新生活

到了一般病房,只剩上手上的點滴及右胸的輸液管,當然心臟功能的監測不能停,且連結到護理站的大螢幕也看得到。張睿智主任以一貫嚴謹的態度提醒小周「魔鬼藏在細節裡」,因為他也曾經歷過病人經過治療好轉最終又惡化的情況,所以他雖然樂觀但非常審慎,也要求小周不要掉以輕心,甚至連出院後也要配合醫囑。

心臟內科蕭健皓醫師前來探訪,對他說:「您的左心室射出分率有很大的進步耶!」蕭醫師是新進的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他也覺得有運動習慣的年輕人即使是重感冒,也可能撐一撐就過了,誰也不想遇到病毒性心肌炎。

每天按時施打抗生素,由護理師或專師換藥,規律的一星期轉眼就過去,小周甚至可以開始走幾步階梯,雖然腳步飄浮還有點喘。

小周與家人在醫院過完二○二三年的最後一天,時間進入二○二四年第一天的零點零分,他聽到聲音抬頭一看,窗外煙火綻放,「原來是跨年啦!」張睿智主任在新年第一天還來巡房,他說太太帶孩子去動物園玩了,他就過來看看,順便把所有病人巡一遍。

二○二四年一月二日,小周終於可以出院了!

心臟內科陳郁志醫師特別過來探望,握手道賀恭喜小周:「你恢復得太好了!不用帶任何機器回家!替你感到開心!以後只要固定到心臟內科回診就可以了。」也鼓勵他從簡單的運動做起。

全世界每年有一百五十萬人得到心肌炎,等於每一萬人裡面有一到兩例,其中最常見的是「病毒性心肌炎」,最可怕的就是「猛爆性心肌炎」,死亡率高達五到七成。五十一歲的小周因為一場重感冒,演變成心臟衰竭,但是在花蓮慈濟醫院,從急診、心臟內科、救心小組、體外循環小組、內科加護病房、心臟外科、手術室、麻醉科、外科加護病房、合心六樓病房,除了醫師、護理師,還有復健、營養、社工,所有人的努力下,他被救了回來。

出院後, 發生一段小插曲, 小周在一月十五日因右上胸傷口破裂再到急診報到,經過張睿智主任再進開刀房一番修補,再加上確認傷口感染鮑氏不動桿菌,以抗生素治療,又住院十二天。

小周之後固定回診,看心臟內科專治心衰竭的劉維新醫師,按時服藥、留意每天的水分攝取量。心臟外科張睿智主任也在門診追踨三次後,終於放心,與小周相約半年後,再回門診複診。

在二○二四年元旦這一天,周先生寫下對醫療團隊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