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為制度 以愛為管理 台北慈濟醫院經營管理十八年有成《人醫心傳》242期

文/鄭冉曦

經營管理策略是決定醫院定位和文化的樞紐,而台北慈濟醫院自二○○五年啟業以來,始終秉持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的理念,持續擴展成為具有豐富專業與人文的生命磐石。

台北慈濟醫院自二○○五年啟業以來,始終秉持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的理念,持續擴展成為具有豐富專業與人文的生命磐石。攝影/盧義泓

扎實訓練及全院凝聚力
成就應變能力

醫療管理可謂是經緯萬端,完善制度背後的精神與情操,需要經年累月的積存。對此,評鑑中負責經營管理組的徐榮源副院長提到,台北慈濟醫院啟業之際,上人給予「感恩、尊重、愛」的叮嚀與祝福,各處建築如:和氣樓、合心樓,會議室名稱如:和氣會議室、合心會議室,與院內牆壁吊掛靜思語字畫的提醒,讓台北慈院成為一處如同修行的道場,同仁從中培養對於制度的遵從,按照合理的工作倫理與他人合和互協,由此造就屬於台北慈濟醫院的管理特色。

醫院的經營管理大至政府政策合作,小到垃圾場、廚房清潔維護,每一細節都需考量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規畫全方位的施行策略。以三年新冠肺炎的應變為例,在如此緊急且龐大的挑戰中,台北慈濟醫院能夠有如此迅速的應對措施,徐榮源副院長歸功於全院同仁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平日扎實的教育訓練。

台北慈濟醫院投入抗疫第一線。圖/台北慈濟醫院

分九路執行防疫抗疫
堅強使命感完成任務

疫情期間全院醫護兵分九路,胸腔內科、感染科醫師負責專責病房、加護病房搶救重症染疫病人,內科醫師支援原先的病房照護,外科醫師以及各專科醫師則負責五處靜思堂疫苗接種、社區篩檢站、集中檢疫所等後線任務,過程中不僅需要醫療專業,更需要各團隊堅強的使命感。

而這分守護生命的熱忱,從醫療團隊擴及至行政團隊,在居家照護啟動初期,教學部、企劃室、醫療品質中心、人資室、人文室、公傳室、祕書室等紛紛加入,各單位分工合作,讓確診分流的運作能更有效率。徐榮源副院長表示:「疫情艱難時期,全院同仁共體時艱,全力以赴,而這分愛不僅讓染疫病人深受感動,更是傳遞到醫院以及檢疫所附近的居民心中,我們所收到社區居民的感恩與鼓勵,便代表著民眾對台北慈濟醫院最好的信賴與肯定。」

員工教育訓練 三階段教學有成

自醫院經營管理的面向而言,員工教育訓練必然是不可或缺的,完整、積極、有效的教育訓練能提升醫療品質、維護病人安全。以全院必修課程為例,將評估訓練的成效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同仁課程的滿意度調查,用以衡量教學內容的品質;第二階段為前後測作答,藉此分析教學吸收的成果;第三階段為結果指標稽核,透過經常性的內部、外部稽核作業,檢視教學內容對臨床端的實質影響。

舉例來說,為了預防手術部位感染,除了例行的課堂教學外,外科部、護理部、感染管制中心與醫療品質中心展開跨團隊合作,舉辦「螢光顯色手部衛生檢設」、「誰是洗手王」等實體教育訓練,強化同仁對手部衛生重要性的認知,結果顯示同仁洗手的遵從率及正確率有明顯提升,進而使手術感染率下降,此舉也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殊榮。

台北慈濟醫院外科護愛圈團隊運用組合式照護降低「腰椎後內固定骨融合術」之手術部位感染,榮獲醫策會第二十二屆國家醫療品質獎「主題改善組」銅獎。攝影/盧義泓

視覺化儀表板一二八項指標
持續優化關鍵績效

經營團隊一直以來也透過視覺化儀表板(POWER BI) 分析各項指標,每月召開定期檢討會議,針對相關政策以及事件通報的執行處理成效進行追蹤。二○一一年醫策會建置TCPI 臺灣臨床成效指標計畫,臺灣醫療機構可以自行提報相關指標資料,以做為醫院內部持續改善、精進品質的動力。因此藉由POWER BI,團隊可以直觀看見台北慈濟醫院在一百二十八項醫療管理可比較指標中,有九十一項優於或等於醫學中心加權平均值;也有六十八項優於等於醫學中心的第二十五百分位,如此團隊即可針對不足處進行改善,同時持續優化關鍵績效指標。

徐榮源副院長指出,醫院管理的目標設定並不容易,訂得太低,即使達到了也無法成為醫學中心;訂得太高,又得思考人力、物力、財力的投資成本。唯有透過不斷蒐集相關數據,了解自身定位後,將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徐榮源副院長也感恩醫療志業張文成副執行長在醫學中心評鑑準備期間,針對經管組進行八輪條文細讀指導,讓台北慈濟醫院能逐步提升管理的高度與格局。

徐榮源副院長(中)及夏毅然主任(右)前往偏鄉進行巡迴醫療義診。攝影/王占籬

承擔社會責任
提升區域醫療水準及落實分級醫療

除了醫院內部的政策推動外,協助提升區域醫療水準並落實分級醫療也是台北慈濟醫院的社會責任之一。二○一五年起配合新北市衛生局推動「綠色通道」服務,與新店、中和、永和及文山地區共兩百六十三間基層醫療院所成立「慈濟合心醫療群」,從醫療、資訊、行政等各面向著手輔導,搭建區域醫療網絡,提供更密切、更便民、更有效率的分級醫療雙向轉診服務。

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要走進去,為協助偏鄉或貧困民眾獲得妥善醫療照顧,台北慈濟醫院積極參與「偏鄉地區健保醫療服務計畫」、「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改善計畫」「醫學中心或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救援計畫」等計畫,醫院同仁足跡踏遍新北市石碇、烏來、瑞芳、雙溪、平溪、三芝、石門等山地偏鄉,進行巡迴醫療義診與往診,彌補大臺北東南隅醫療資源的不足。

同仁與志工人人布施時間,齊心協力將醫院打掃得煥然一新。攝影/連志強

志工在五樓設置溫馨小站準備豐富的美食與點心,體恤大家迎接評鑑的辛勞。攝影/范宇宏

道心不退轉,台北慈濟醫院院在「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菩薩道上永續發展。攝影/盧義泓

感恩志工齊守護 醫院自家園

台北慈濟醫院結合慈濟社區志工網絡,讓病人從住院到出院都能感受到獨屬慈濟的暖心關懷。台北慈院平均每天有兩百二十多位志工,接力堅守在醫院各個角落。「我們的志工精進佛法,運用『善巧方便法』與病人互動。」徐榮源副院長讚歎,慈濟志工對醫院的護持,真的是付出無所求,以慈悲、智慧來膚慰病苦。台北慈院有著得天獨厚的人文優勢,無論是同仁或是志工,都用心將每位病人當作家人看待,獲得病人及家屬完全的信任,建立溫暖的連結。

此外,慈濟志工更是把台北慈院當作自己的家園呵護,為了讓同仁與來院大德有個安全、潔淨的環境,大北區志工展開一系列整建工程與吾愛吾家大掃除,從拱橋橋面更新、園藝整理、總長七公里欄杆的除鏽塗漆到連鎖磚的鋪設整建,「藍天白雲」的身影無所不在。而同仁更是與志工再次啟動大掃除,並將過往為期一天的打掃拉長至八天,人人布施時間,齊心協力將醫院打掃得煥然一新。迎接醫學中心評鑑前,志工們更在五樓設置溫馨小站準備豐富的美食與點心,體恤大家迎接評鑑的辛勞,溫暖同仁的心,做台北慈院最堅實的後盾。

台北慈院十八年來逐漸成長茁壯,徐榮源副院長表示,醫院最亮眼的特色就是全人醫療的精神,醫療專業加上慈悲的心,形成所謂的「慈悲醫療」。而如何將這分心念代代相傳,人才的招募及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只要道心不退轉,待人處事在原則中求方便,在方正中求圓融,台北慈院一定能夠在「人本醫療,尊重生命」的菩薩道上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 圓滿評鑑升格 台北慈濟醫學中心

戮力醫療專業與品質 共塑病安文化 台北慈院優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共創卓越 展望未來 台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與教學傳承

台北慈濟醫院 圓滿評鑑升格 台北慈濟醫學中心《人醫心傳》242期

文/廖唯晴、鄭冉曦 圖片提供/台北慈院

為確保醫療服務品質與病人權益,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自二○○七年起全面施行新制醫院評鑑及新制教學醫院評鑑。二○一三年台北慈濟醫院第一次參加醫學中心評鑑,二○一六年成為「準醫學中心」,二○二三年再次接受醫學中心醫院評鑑,整體表現獲得委員一致肯定,圓滿醫學中心評鑑。

趙有誠院長表示,評鑑是經由外部機制審核,針對醫療照護、醫院管理及教學研究進行全方位檢視,增進醫療品質,落實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面對評鑑,台北慈濟醫院以平常心展現日常作業水準,如實讓評鑑委員了解醫院服務宗旨與願景的實踐。即便評鑑因疫情延宕三年,期間醫院同仁仍用心精進醫療品質,搶救生命,為此次通過評鑑的重要亮點。

大疫三年,台北慈濟醫院竭力搶救重症患者,一度為全臺灣收治最多確診患者的醫院。

台北慈院醫護團隊於新冠疫情期間支援大臺北區疫苗施打作業。攝影/范宇宏

疫情三年 有勇有謀

二○二一年本土新冠肺炎(COVID-19) 疫情席捲而來,雙北成為重災區,病例數不斷攀升,台北慈濟醫院在第一時間降載醫療量能,快速設置五間專責病房、三十三張專責加護病床與戶外篩檢站,承接新店集中檢疫所照護重任,為當年全臺灣收治確診病人最多的醫院,且均無院內感染。此外,為預防染疫患者因疾病出現急迫手術需求,台北慈濟醫院建置具負壓前室的「正壓手術室」,替確診孕婦施行緊急剖腹產,搶救生命於未然。醫護團隊也支援新店、雙和、三重、板橋、蘆洲五處靜思堂的疫苗施打作業,前進校園為青少年接種,克盡己職,守護生命。獲當年度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頒發「COVID-19 防疫有功醫院──貢獻卓越獎」及「加強型防疫旅館主責醫院──貢獻良多獎」。

時至二○二二年,全臺灣爆發嚴重疫情,在醫療量能吃緊的情況下,台北慈濟醫院在既有經驗上再度啟用專責病房,承接集中檢疫所,設置社區篩檢站,提供疫苗接種及疫病門診。此外,更因應新北市政府開創的新型居家照護模式,與基層診所、國際慈濟人醫會北區志工、慈濟社區志工合作,承攬新店、蘆洲、雙溪、平溪、貢寮、瑞芳等六大區域的電話關懷,照顧人口涵蓋五十六萬三千七百三十六人,新北市衛生局總派案九萬三千三百六十四人,總收案人數則達七萬一千八百四十四人。醫療團隊更針對收治的染疫住院患者進行環境清消、飲食習慣、中草藥飲相關併發症與輔助治療等多面向研究,讓醫界對新冠肺炎有更新穎的認識。

截至二○二三年十二月底,周邊血管中心以導管技術疏通糖尿病足末梢血管,治療共一千九百六十五隻腳,使病人免於高位截肢。

台北慈濟醫院可執行心臟、肝臟、腎臟、眼角膜等移植和活體移植術式,圖為心臟移植。

智慧醫療 提升就醫品質

台北慈濟醫院自啟業後,致力透過視覺儀表板提升各項醫療及臨床指標,在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監測上擁有自動化、即時化、目視化的優勢,得以在第一時間掌握住病人在就醫過程中的異狀,及時處置。此外,更於二○一六年展開數位轉型計畫,並於二○二○年成功升級醫療資訊與行政作業系統;結合科技研發各式智慧系統,包括智慧巡房系統、病理條碼系統、藥事服務智能化、智能檢驗科及醫療儀器巡檢系統等。設計全面採使用者出發,有效輔助臨床決策,降低工作錯誤率的同時也提升品質與安全,而進步的資訊系統也在此次評鑑中大放異彩,成為被委員肯定的關鍵之一。

同時,台北慈濟醫院投入各項改善專案,提供完善教研環境與資源,鼓勵醫療科發展特色醫療,取得多項國家品質標章和疾病照護品質認證。以周邊血管治療、漏斗胸矯正手術、超音波導引足踝微創手術、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救治為例,台北慈濟醫院秉持「來者不鋸」的準則,截至二○二三年十二月底,心臟血管科黃玄禮主任以導管技術疏通糖尿病足末梢血管,已收案超過千名病人,治療共一千九百六十五隻腳,使病人免於高位截肢,相當於全球第一流的醫學中心成果。胸腔外科醫師暨外科部程建博主任以改良式納氏微創矯正手術照顧漏斗胸患者,不但手術安全性提升也減少了過去可能的併發症,累積手術量超過一千三百例,居全臺區域級以上醫院之冠。

針對阿基里斯腱斷裂的患者,骨科王禎麒醫師為首的團隊研發新型肌腱微創手術,結合超音波導引的微創技術進行縫合,不但將過去長達十公分的大傷口手術縮小至零點八到一公分,術後併發症也由百分之十五降低至百分之一,此首創術式被應用於不同適應症上,使台北慈濟醫院成為全臺灣學習足踝變形矯正手術與足踝運動醫學微創手術的優選醫院。

醫護團隊也以跨團隊的方式協力搶救生命,急診與心臟血管外科組成ECPR(ECMO+CPR) 小組針對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且符合條件的病人啟動ECPR,穩定生命徵象後,心臟血管科會施行目標體溫管理,降低病人體溫,避免感染與腦部發炎影響日後神經學功能。在此照護下,不但有效降低病人住院天數和死亡率,康復出院的人數比例更是新北市重度急救責任醫院之首。

災難發生時,台北慈濟醫院前往海外義診賑災,圖為二○一九年趙有誠院長親赴非洲莫三比克為洪水災區民眾義診。攝影/蔡凱帆

默默付出的志工永遠是台北慈濟醫院最大的後盾,是全院同仁最佳的學習典範。

用專業救苦難 更上層樓

與專業並進,台北慈濟醫院的醫護團隊著力於全人醫療,提供病人身心靈全方位的照護,並長期支援石碇、瑞芳、平溪等偏鄉醫療,前進緬甸、菲律賓、墨西哥、莫三比克、柬埔寨、約旦、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家義診賑災。事實上,在台北慈濟醫院的住院病人中,低收入或無收入者占比高達三分之二,且近半數的最高學歷僅國中以下,相對弱勢,因此在每一位病人入院時,臨床醫護團隊會主動以「簡式健康量表(BSRS-5)」評估病人心情狀態,及早發現需要幫助的個案。趙有誠院長表示,慈濟醫院最初設立的目的就是照顧弱勢族群,所以永遠會秉持服務精神,面對有困難的病人,一本初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每個來到台北慈濟醫院的病人得到尊重與愛。

趙有誠院長感恩證嚴法師創立慈濟醫院以及每一位同仁的付出,他表示:「人本醫療尊重生命是台北慈濟醫院的明確且崇高的宗旨,因為有這樣的願,我能與全院同仁一起努力,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並且把醫療品質、病人安全在一步一腳印中做到最好。」他也感恩所有的慈濟人與慈濟志工,因為默默付出的志工永遠是台北慈濟醫院最大的後盾,慈濟人也總以自身身形默默教導,是同仁學習的典範。未來,台北慈濟醫院將在現有基礎上更加努力,提供更卓越的醫療服務。

志工在炎熱的天氣下修護陽臺欄杆、除鏽。攝影/盧義泓

台北慈濟醫院長期支援石碇、瑞芳、平溪等偏鄉醫療義診往診,到貧病患者家中診療關懷。攝影/高凌華

與時俱進 發揮良能

趙有誠院長指出:「臺灣的醫界非常傑出,所以壓力是來自追求更好的醫療。正因為大家對我們有更高的期待,所以我們必須持續精進,全面發展醫療特色,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團隊。」

負責評鑑經營管理組的徐榮源副院長對此指出,相較其他醫學中心,台北慈濟醫院最大的優勢就是「凝聚力」,在講求跨領域、跨專業的時代,全院同仁能即時補位、上下一心往共同的目標邁進。他表示:「目標設定並不容易,訂得太低,無法成為醫學中心;訂得太高,又得思考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可是至少在醫院的宗旨願景中知道我們的定位,將格局一步步提高,將有限的資源與人力發揮出最大的力量。這也是這次能夠成功的管理關鍵。」

為了提供來院民眾最好的治療,台北慈濟醫院戮力發展醫療專業,提升醫療品質,為新北市重度急救責任醫院。除了有救心小組、ECPR 團隊、早產兒外接團隊外,也引進新穎醫療儀器如3D 內視鏡手術系統、第四代達文西手術設備、複合式手術室等,醫療團隊也投入器官移植與各式癌症治療。張耀仁副院長指出:「台北慈院可以從事心、肝、腎、眼角膜等器官組織移植,其中肝、腎都已取得活體移植的資格,這是很好的起步,未來將著力於各項移植數量以及癌症全方位治療,強化創新研發與藥物臨床試驗的部分,造福病人。」張恒嘉副院長也強調,台北慈濟醫院自啟業後一直以醫學中心為標準,提供醫學中心等級的服務,但是醫療品質跟病人安全永無止境,醫療儀器不斷推陳出新,技術不斷進步,現在的台北慈院已經有目視化、即時化、自動化的病人安全管理系統,未來希望結合既有大數據資料,達到更完善的預應式管理,讓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資訊時代,醫療機構逐漸以數位化取代紙本作業,楊緒棣副院長表示,醫院資訊系統在近三年的持續升級下,已經充分貼合臨床需求,達到自動化、行動化、智慧化的發展策略,提升病人就醫安全與效率的同時,也串聯起全院經營管理至臨床醫療的資訊網絡。而後續團隊將針對臨床決策輔助作進一步的推展,在既有的基礎上建置各項重大疾病預警,以此促進醫療照護品質。

教學研究是醫學中心等級的醫院必不可少的存在,黃思誠副院長指出,次專科化是必走的路,除了期待醫師們能發展自己的次專科外,還要出國進修,學得新穎技術,如此才能發展屬於台北慈院的特色醫療。鄭敬楓副院長則提到,台北慈院會在既有的創新基礎下,成立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 委員會,推動「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評量」,達成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與評估。此外也會同步設立「一般醫學示範病房」,讓PGY 學員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更貼近臨床實務,藉以促進學員畢業後能夠有能力安全地照顧病人。而在研究部分,將拓展院外合作計畫,為未來疾病創新療法帶來更多可能性。

不管是醫療照護還是教學研究都是台北慈濟醫院極其重要的任務,趙有誠院長強調,醫中等級醫院的使命涵蓋醫療急難重症、教學研究的創新創見、輔導中小型醫院的醫療品質、提供轉介資源、發展國際醫療服務促進外交等各個面向,台北慈濟醫院將持續朝所設定的目標堅定邁進,善盡社會責任,發揮醫療良能。

延伸閱讀:

以戒為制度 以愛為管理 台北慈濟醫院經營管理十八年有成

戮力醫療專業與品質 共塑病安文化 台北慈院優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共創卓越 展望未來 台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與教學傳承

中醫治療乾癬 內外兼治養體質《人醫心傳》241期

文/江家瑜

攝影/陳安俞

陳先生邁入七十大關也三年了,乾癬已經伴隨他多年,尤其進入秋冬季節,他就知道自己又要受苦了,因為乾癬很容易就復發,皮膚上的銀白色碎屑變得發紅、腫癢,接下來就會感覺到痛,然後皮膚開始出血。接受建議,原本固定在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治療的陳先生,開始加入中醫共同治療,主治醫師吳立工以中藥及針灸的治療方式,兩週內大幅改善他皮膚乾癢、流血的症狀,皮膚恢復到穩定的狀態,陳先生很高興,沒想到中醫也可以治療乾癬。

吳立工醫師目前是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轄下的中醫創新研究發展中心組長,吳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週期性復發的皮膚疾病,在中醫古籍中,乾癬的表現與白疕、銀屑病、蛇虱等病相似,通俗稱為牛皮癬。乾癬的成因多樣且複雜,其中與內分泌失調和代謝問題有關的乾癬,除了西醫治療,患者也可以考慮傳統中醫的辨證施治來調理體質,從內到外對症下藥,有助於加快病情的康復。

明代醫家李梃所著《醫學入門》指出:「疥癬皆血分熱燥,以致風毒客于皮層⋯⋯深者為癬。」乾癬的主要成因是體內的燥熱,並受多種外部刺激的影響,從而使病情產生變化。因此,在中藥治療中,通常首選生地黃來滋養陰液與清除內熱。

吳立工醫師提到,以生地黃為基礎,針對乾癬血燥的根本原因進行治療,並依據病人的症狀評估熱、濕、毒、瘀、虛等症狀的程度,選擇相應的中藥方案,如五味消毒飲、甘露消毒丹、血府逐瘀湯、地骨皮、知母等,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從中醫古籍中也能見到各家對乾癬的論述,從《丹溪醫論選》中提到「人之生也,體質各有所偏⋯⋯偏於陰虛,臟腑燥熱,易感溫病」,即陰虛體質者易患有陰虧燥熱的病變,病後易表現為陰虧的症狀。另外,《醫宗金鑑》記載「白疕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有風邪客肌膚,亦由血燥難榮外」,認為乾癬的發病原因是血虛燥熱與外感風邪。總結來說,乾癬的疾病成因主要是由於血熱內蘊,日久化毒,熱毒損傷營血,而導致血燥;或因熱毒內蘊,血受煎熬而致血瘀,瘀久化熱而加劇熱毒內蘊,導致瘀熱互結。

乾癬在中醫實證、虛證中細分多類,吳立工醫師說,乾癬常見以血熱為主,若是症狀嚴重進展到有火、有毒的狀況,全身會出現瀰漫性的紅斑或膿皰,若是在急性期、發作期,中醫治療以實證的清熱解毒方式來治療。

乾癬過了急性期,進入到慢性期,症狀多偏虛證,中醫多以滋陰的方式來治療。臨床常見陰虛血瘀類,以滋潤的中藥滋陰養血化瘀。吳立工醫師說,乾癬是一種很複雜的疾病,所以得將體質調養好,內外兼治,中西合療,方能讓症狀顯著進步。

除了中藥治療乾癬,中醫也會搭配針灸、外用藥膏如青黛膏來治療,若是病人症狀較嚴重,也會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放血來醫治。吳立工醫師提到,針灸治療癬病,在古醫籍中首見於《備急千金要方》,透過針灸刺激穴位,產生調節自律神經和免疫系統的功效,使二大系統平衡穩定,自然可改善乾癬。另外,使用三棱針或七星針,於特定的穴位上進行輕微的放血治療,能加速硬化的表皮層結痂脫落,有助於外用藥物、洗劑或藥膏更好地滲透至皮膚下層,從而加快治療過程,提高乾癬治療的效果。

花蓮慈院中醫部吳立工醫師,身兼中西醫合療研究發展中心中醫創新研究發展中心組長,在兩週時間內有效緩解乾癬的急性期發作。攝影/林雅慧

乾癬精準治療國際合作新展望《人醫心傳》241期

文、攝影/江家瑜

法國巴黎聖路易斯大學醫院皮膚科教授、國際乾癬醫學會理事長埃爾維‧ 巴卻利(Hervé Bachelez) 教授於花蓮慈院全院學術演講分享乾癬精準治療的最新研究。

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部是東部皮膚醫療的重鎮,也是偏鄉皮膚專科人才培育的搖籃。皮膚部主任張中興教授帶領團隊研究,證實ADAR1 單一基因突變在乾癬致病機轉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研究論文發表於二○二一年《歐洲皮膚病和性病科學院雜誌》(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JEADV),並受到法國巴黎聖路易斯大學醫院皮膚科教授、國際乾癬醫學會理事長埃爾維‧ 巴卻利(Hervé Bachelez) 的關注,雙方進而開啟國際合作研究。巴卻利教授二○二三年十一月十日首次訪臺並於花蓮慈院分享他對乾癬精準治療的展望與最新研究。

張中興主任在門診發現有位三十四歲乾癬病人的手指、手背上有網狀色素斑沉澱,是典型的「遺傳性對稱性色素異常症(DSH)」,經由問診得知病人的母親也合併有乾癬與DSH;後來又診斷第三位同時患有乾癬及DSH 的病人。張中興主任表示,當下即假設人體內的「ADAR1 基因」參與RNA( 核糖核酸) 的編輯,該基因的突變可能參與了乾癬免疫訊息路徑異常的致病機轉。於是和國家衛生研究院蔡世峰教授合作,針對這三位病人進行ADAR1 基因的檢測及研究,發現了新的基因突變點,首度證實單一ADAR1 基因突變足以導致乾癬的發生。

一篇專業論文發表連結起花蓮慈院皮膚部與國際合作乾癬精準治療的契機。

這篇論文受到國際乾癬領域權威埃爾維‧ 巴卻利(Hervé Bachelez) 教授的重視,隨即來信與張中興主任交流,並表示這篇論文幫助他在基礎研究上釐清未定的ADAR1 與乾癬致病機轉的關聯,提供實際乾癬病人的證據,他更提出與花蓮慈院皮膚部進一步合作的意願。於是雙方在二○二二年經病人同意,將血液與皮膚檢體運送至法國的實驗室進行研究。

張中興主任說,臺灣的花蓮與法國的巴黎在地球上相距甚遠,她和巴卻利教授並不認識,但因為對皮膚研究的熱情,因一篇論文成為知音,是非常奇妙與令人振奮的機遇。花蓮慈院團隊在乾癬臨床與基因的研究,如同搭起一座橋梁,讓遠方法國巴卻利教授的乾癬研究團隊,更精準的鎖定ADAR1 基因新突變點調控乾癬的研究方向,進而加速乾癬治療的新路徑。

巴卻利教授於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擔任院士,現任國際乾癬醫學會(International Psoriasis Council, IPC)理事長,並著有超過兩百九十九篇SCI 論文, 其中包含 NEJM、Lancet 等頂級期刊。

這分好因緣持續延續,巴卻利教授特別在花蓮慈院全院學術演講中以「從稀有到常見:單一基因模式如何開啟乾癬疾病的新觀點」為題,分享他在乾癬精準治療的展望與最新研究,而他目前正領導跨國團隊進行膿皰型乾癬的生物製劑人體試驗。巴卻利教授說,目前仍持續與張中興教授及英美日等多國專家一起合作,期望可以為難治的膿皰型乾癬找到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花蓮慈院皮膚部張中興主任致力於臨床醫學與研究,為皮膚疾病找出致病機轉及治療契機。攝影/陳炳宏

 

 左起:花蓮慈院皮膚部皮膚一般科暨免疫感染科主任林子凱、埃爾維‧ 巴卻利(Hervé Bachelez) 教授、皮膚部主任張中興教授、皮膚部許漢銘教授。攝影/陳品妤

止乾癬迎新膚 花蓮慈濟醫院皮膚部乾癬治療《人醫心傳》241期

文/游繡華、黃思齊、陳炳宏、江家瑜

「買衣服的時候,店員看到我身上的皮屑,可能會不喜歡我觸碰他的衣服⋯⋯」、「擔心被別人看到,就算夏天也不敢穿短袖。」這些是乾癬病友常見的心聲。甚至有病友為了維持人際關係,用保鮮膜緊緊包覆肢體避免皮屑飄落,他們除了面對身體上的疾病,心靈也備受煎熬,有位發病超過十五年的男性病友分享,幸好有兒子的鼓勵與支持,他到花蓮慈濟醫院接受治療後,才走出憂鬱低谷。

乾癬不是癬
自體免疫性疾病不會傳染

陪伴花東地區乾癬病友近二十年,皮膚外科暨美容醫學科主任洪崧壬醫師指出,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因不明,主要是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包括遺傳、外傷、感染、藥物、情緒壓力、肥胖等先天或後天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誘發乾癬的原因。然而因為一般被稱為「癬」的疾病指的是黴菌的感染,例如足癬(香港腳)、體癬、股癬等等,也常使人對乾癬有錯誤的認知,事實上乾癬是不會傳染的,典型的皮膚表現為境界明顯的紅色斑塊及脫屑,又稱為「銀屑病」。

乾癬在臺灣的每年盛行率約百分之零點二,健保資料庫約有十萬名病人,屬於免疫系統失調疾病,儘管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只要積極接受治療,症狀多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乾癬病人當中有九成身上會有銀白屑及境界清楚的斑塊,五成的病人合併有指甲病變,但很多病人初期都當黴菌感染治療,無效後才到醫院求診。

標靶新藥治乾癬
音樂相伴不憂傷

一位定居在瑞穗鄉的童姓病友,乾癬病發後,因為無法面對人群、家人與疾病,就把車子後座改裝成床板,放上瓦斯爐、鍋子、水壺、帶著藥膏,開著車從屏東躲到秀姑巒溪的長虹橋下,一躲就躲了快二十年。支撐著他的是音樂創作與洞簫。他回想起乾癬發作的時候,真的是痛不欲生,全身都會掉皮屑,包括頭皮也是,身上的皮屑、紅斑還可以穿衣服遮掩,頭皮上的症狀就只能靠蓄留頭髮了。

「有時候睡覺起來,床單上都是皮屑跟血。」童先生說,那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情景,每當乾癬發作,皮屑四處掉落之外,皮膚更是一碰就裂,不知道的人看到了還以為他是衛生習慣不好,有時一覺醒來看到床上的血跡,那種壓力常壓得他喘不過氣。在家時,他不敢讓孩子看到,就怕孩子問「爸爸怎麼會長這樣」。

就當童先生以為一輩子就要這樣度過的時候,在二○一七年的年初,他因為乾癬症狀大爆發,嚴重到必須住進醫院治療,洪崧壬主任評估過後,決定幫他申請治療乾癬的標靶新藥,經過幾個月的治療,他全身的症狀爆發才得以平息。恢復自信的他,鼓勵病友要積極配合醫療團隊的治療。

「生命和那風同,渾沌紅塵滾滾滾不停,勸君珍惜有用深,智心信樂把愛來傳播,無我忘我曾經來過⋯⋯」這首《無我忘我》是他康復後的作品。現在的童先生定期回診,還常常和醫療團隊分享他的新作品,他說,以前他的創作是哀傷的,現在他的創作是釋然、是歡喜。

罹患乾癬讓童先生選擇離群索居的生活,經過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洪崧壬醫師的對症治療,皮膚恢復良好。

除了配合醫囑治療及規律生活習慣,洞蕭吹奏與音樂創作幫助童先生排解低潮,保持好心情。

皮屑紛飛抓癢滲血
皮膚科除夢魘

六十八歲的病友陳先生回憶起十五年前發病時的狀況,皮屑脫落就像雪花紛飛,走到哪兒飄到哪兒,家中到處是皮屑,令他非常困擾,只敢穿麻紗長袖衣服,他不只停掉喜愛的游泳運動,也不敢外出與親朋好友聚餐;初期還因使用診所醫師開的類固醇藥物沒有效果,有一段時間藉酒澆愁,直到接受洪崧壬醫師的治療與建議才見好轉,現在乾癬症狀已獲得緩解,也可以自在的游泳了。

寒流來襲,冬天是乾癬好發的季節,病友范先生受乾癬困擾已二十年,嚴重時甚至要住院治療,讓他苦不堪言。他說:「乾冷的天氣,它甚至會裂開,特別是晚上睡覺會癢,會癢就很自然就抓了,早上起來就看到,渾身都是傷口、血,連床單都有血跡。」

為了治療,范先生幾乎訪遍臺灣各地名醫,嘗試過擦藥、吃藥、照光等治療,之後輾轉回到花蓮,由洪主任對症治療,經健保申請生物製劑治療,再加上日常保養,病情才大獲改善。這些年來,他積極投入慈濟志工活動,不僅在夏天可以安心的穿短袖,外貌也不再是以前「花花」的樣子。

花蓮慈濟醫院皮膚外科暨美容醫學科主任洪崧壬醫師陪伴花東地區乾癬病友近二十年。攝影/陳炳宏

乾癬依嚴重度擬定個人化治療方針
及早就醫改善九成以上
 

洪崧壬醫師指出,乾癬常見症狀包含皮膚增厚、紅斑、病灶處脫屑等,臉部、耳朵後方、手肘、軀幹、膝蓋、手腳掌等部位。乾癬的治療程序,先了解嚴重度,最常拿來臨床應用的是體表面積(Body surface area, BSA)及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評估(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 PASI),PASI 大於十分為中重度乾癬,針對輕度、中度、重度治療策略也不盡相同,也會因每個人的健康狀況,用藥喜好與醫療可近性,幫每位病人安排最合適的個人化治療。近年來國際間皮膚科醫學會提出最新的乾癬治療指引,最佳目標建議要幾乎或完全清零,就是BSA 要小於百分之一,或是PASI 要小於等於一分,或至少皮膚病灶改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樣才能明顯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重拾健康幸福的人生。

乾癬的治療方式有外用藥膏、口服用藥、照光治療或針劑注射的生物製劑。常見外用治療包含類固醇、維生素D 類似物、A 酸,口服藥物則有環孢黴素A、Methotrexate、口服A 酸等。如果外用治療,照光治療與口服用藥都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就可以協助病人申請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目前生物製劑分為四大類,包含TNF-α 抑制劑、IL-23 抑制劑、IL-17 抑制劑、IL-12/23 抑制劑,其作用機轉主要為阻止細胞產出細胞激素,壓制發炎反應,減少乾癬發病風險。

生物製劑達標
中重度乾癬「清零」

目前臺灣核准四大類九種生物製劑,通過健保給付標準,符合資格的病友初次治療每六個月可以申請一次,每次療程維持二年。用藥期滿後若皮膚改善良好則需停藥,一旦皮膚病灶復發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嚴重度,就能夠再重新申請回復使用生物製劑。藉由生物製劑治療,許多乾癬患者都能夠達成幾乎清零的狀態,可以清除百分之九十到一百的病灶。

如果發現一種生物製劑無效或有副作用,或是使用一種生物製劑治療後,雖 PASI 為一分、體表面積大於百分之三,或是病灶存在外露明顯部位(如頭皮、臉部、手指甲、手部) 且明顯影響生活品質者,得於每半年續用申請時,平行轉用另一種生物製劑,但前後所使用生物製劑之期間均應計入兩年給付時間合併計算。生物製劑治療效果良好,病友可以穿上短褲、短袖,重新擁有很好的生活品質,甚至泡溫泉、游泳,也不用擔心出外或運動時,被人指指點點。

洪崧壬醫師建議病友在停藥後還是要規則回診追蹤,避免惡化因子如感冒感染等,且在人多密閉空間還是戴好口罩保護自己;另外,要有好的生活型態,避免抽菸、喝酒、熬夜、壓力、過度肥胖,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有助於皮膚長期穩定,避免嚴重惡化。

在洪主任照護的病友中,徐小姐是輕度的乾癬患者,透過吃藥、照光、保濕乳液保養,清淡的飲食以及正常的生活作息,已可跟乾癬和平相處;但她的女兒卻遺傳了乾癬,皮膚症狀更嚴重,是屬於中重度乾癬,經過生物製劑治療,一年來已恢復良好,身上皮膚的病灶幾乎清除得不見蹤影,除了留下一些色素沉著外,已不影響生活品質,女兒非常滿意治療的成果。

乾癬症狀多 病友與家人同受苦

乾癬的症狀除了身體皮膚紅腫、搔癢、脫屑等症狀,頭皮屑也可能變多,因此常與脂漏性皮膚炎混淆。另外膿皰型乾癬雖然較不常見,但也屬於嚴重性乾癬,在乾癬患部會長出一顆一顆的膿皰,可能伴隨發燒、疲倦等症狀。九年前,一位來自臺東,罹患膿皰型乾癬的病友,已有多年不曾穿過裙子,發病時,當地甚至沒有一家醫院可以幫助她,於是來到花蓮慈院皮膚科,當時嚴重的症狀讓她不得不住院接受治療。她的病也讓她的母親吃了不少苦。她曾在病友會中邊拭淚邊分享,她鼓勵家屬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對生病的家人才會有幫助。

還有一位病友的母親指出,兒子因為罹患乾癬,求學期間每兩年就換一所學校,即使現在已經結婚生子,但生活中仍會陷入人際困境,讓她罹患憂鬱症。可見,乾癬不僅影響病人的身心,親近的家人也跟著受苦。

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評估(Psoriasis Area Severity Index, PASI),PASI 大於十分為中重度乾癬,治療目標為小於一分或清零。圖為病人治療前PASI 超過二十分,經生物製劑治療後,達零點四分。圖/洪崧壬提供

乾癬性關節炎 易與灰指甲混淆

乾癬還可能出現在指甲和關節,也稱為乾癬性關節炎;洪崧壬主任說,指甲乾癬主要原因是指甲附近的關節發炎,常見的症狀包括指甲變黃、指甲和手指的接縫處有脫屑、紅腫,有的人會有指甲粉碎、甲床分離或指甲表面出現點狀凹陷等症狀,這些症狀常與灰指甲混淆,因此常會因而被忽略,通常病人來看診,他都會幫病人作整體檢查、評估。

乾癬患者有乾癬性關節炎的盛行率約百分之十二點八,平均每八名乾癬患者中,一人患有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和乾癬的臨床表現前後差異,大部分八成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是先有皮膚乾癬發生後才出現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少數患者是先產生乾癬性關節炎症狀之後才出現皮膚的乾癬表現,或是兩者同時發生。風濕免疫科醫師潘郁仁也指出,平均乾癬患者發病十年後,有百分之七到三十會引發關節炎,因此乾癬患者必須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減少關節損害。

在十一年前發病的賴小姐,是少數先有關節炎才有乾癬的病友,她表示,每每在試穿衣服時,她都會表示自己罹患的是代謝性疾病,儘管乾癬不會傳染,在外觀還是會受到異樣的眼光,讓她變得不開朗,幸好對症治療獲改善,才讓她慢慢重拾笑容,擺脫內心的糾結。

乾癬性關節炎有六種明顯的疾病表現,如:周邊關節、中軸、附著點炎、指炎、皮膚、指甲。引用自論文:Coates L, et al. Arthritis Rheumatol 2016;68:1060-71

乾癬性關節炎合併指甲病變,醫師提醒乾癬患者積極接受治療,才能減少日後對關節的損害。圖/洪崧壬提供

規律生活避免肥胖
與乾癬和平共處

儘管皮膚的乾癬症狀在認真接受治療後,大部分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洪崧壬主任強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基本功還是每天做好皮膚的保濕,尤其是秋冬等乾癬好發的季節,一定要注意洗澡水溫、加強保濕,預防復發;同時也要注意傷口的護理,避免其他的感染與惡化因子,保持良好的生活型態。

因為乾癬是自體免疫反應失調引起慢性發炎,而且不是免疫力低下的問題,正確的飲食習慣與營養均衡觀念非常重要,不宜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品;再者,因為乾癬患者常會有許多的共病,最常見為代謝症候群,一旦有代謝症候群相關的肥胖,血糖、血壓、血脂等症狀都應注意,積極治療。因為一旦有乾癬又同時合併代謝症候群,產生心血管併發症如心臟病或是腦中風的情形都會比一般民眾的風險明顯增加。洪崧壬主任提醒病友只要願意與醫師共同努力,積極治療,病情多能獲得很好的控制,擁有一個自在的健康人生。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皮膚部陣容堅強,以皮膚醫學專業守護東臺灣。皮膚部主任張中興教授(前排左四)、皮膚一般科暨免疫感染科主任林子凱(前排左二)、皮膚外科暨美容醫學科主任洪崧壬(前排右二)、方甘棠教授(前排左三)、許漢銘教授(前排右三) 與團隊合影。攝影/陳安俞

相關報導:《人醫心傳》170 期「扭轉乾癬人生」


 〔營養師的話〕
抗發炎飲食8 要點
李安旂營養師

醫學實證研究乾癬與發炎息息相關,其中發炎也與肥胖、癌症、新陳代謝症候群有關,因此「抗發炎飲食」有助於治療乾癬及預防復發。建議乾癬病友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遠離甜食、燒烤、油炸等可能導致身體慢性發炎的高糖高油脂食物,並維持理想體重及充足日晒。

8 點建議如下:
◆多攝取「複合碳水化合物」:如全穀雜糧、水果等,其中所含膳食纖維能有效對抗發炎;減少簡單碳水化合物如糖果、餅乾等攝取。
◆多吃蔬果:尤其是黃色蔬果,因富含維生素A 可提升免疫力,且膳食纖維可產生短鏈脂肪酸,可調節免疫、抗發炎,更可作為益菌生為腸道滋養好菌。國民健康署建議每人每日攝取3-5 份蔬果。
◆油脂:建議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的食物,如:堅果、種子、植物油等。
◆維生素B12:除可增加紅血球生成,也可抑制自由基和發炎因子的產生,在海帶、菇類及牛奶中均可攝取到B12。
◆微量元素「硒」:可幫助抗氧化、調節免疫,堅果種子、蒜頭、木耳含硒。
◆維生素D:能幫助降低發炎激素與發炎細胞,除保健食品外,每天日晒4~10 分鐘可獲得10000~25000 IU 維生素D。
◆維持理想體重:BMI(身體質量指數) 增加1kg/㎡ (2.56kg) 會增加6% 發炎相關併發症。
◆盡量採取抗發炎飲食模式:若欲進補,適當為宜。以冬天進補的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為例,過多攝取飽和脂肪酸易導致身體發炎。

微創導航矯治側彎 脊椎回正走坦途《人醫心傳》240期

文/賴廷翰、謝明錦
圖/台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提供

台中慈濟醫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張建鈞主任帶領團隊幫助各種困難脊椎重症病人獲得完善治療。攝影/賴廷翰

台中慈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謝尚霖醫師為病人診療肩關節問題。攝影/賴廷翰

脊椎,是人體結構支柱與保護中樞神經系統的關鍵。自上而下由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構成。脊椎的健康直接關係著姿勢、運動功能和感覺協調。而所謂的脊椎側彎,意指脊椎因某些原因造成向側面彎曲及旋轉,使得理應呈現一直線的脊椎,看起來像似「S」或者是「C」的形狀。台中慈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主任張建鈞說明,脊椎側彎是常見的脊椎疾病,可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兩類。先天脊椎側彎是脊椎骨骼發育異常引起,後天性脊椎側彎則可能是由外傷、炎症、腫瘤等引起。

一名六十一歲男性病人因脊椎側彎角度超過四十度,導致脊椎骨嚴重錯位,無法支撐身體,而來求醫。張建鈞醫師表示,嚴重脊椎側彎會導致病人出現腰背疼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癱瘓。因此,嚴重脊椎側彎病人動手術治療是必要的。

由於病人屬於大角度脊椎側彎,因此張建鈞醫師採用微創脊椎手術,並使用電腦導航輔助,精準定位脊椎骨錯位定點,並準確打入鋼釘,確保矯正的效果。「微創手術具有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等優點。過程中會在病人皮膚開幾個小切口,讓手術器械和設備透過切口插入體內以進行操作。」病人術後明顯改善脊椎側彎角度,不只能正常行走,腰背疼痛等症狀也緩解。

六十一歲嚴重脊椎側彎病人接受矯正手術治療。

六十四歲女性於七年間側彎情況加劇、嚴重錯位。

接受手術治療後完全矯正。

另一位女性病人是六十四歲保母,初發現脊椎側彎時,角度還不嚴重。但因工作需要抱小孩和長時間站立,加上有扁平足和風濕免疫疾病,七年後,脊椎側彎角度已經惡化到整個脊椎骨都錯位。病人在多家醫院看診也都診斷需要手術,不過病人骨質不好,手術難度很高。最後,選擇了台中慈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

張主任採用電腦導航前開加後開的手術,先從腹部矯正脊椎骨,再從背後固定支架。術後,病人脊椎側彎角度完全矯正回來,五天左右就出院。張主任指出,微創脊椎手術治療嚴重脊椎側彎具有多項優點,包括傷口小,破壞組織少,術後疼痛輕微,復原時間更短;有電腦導航輔助,精準矯正脊椎角度,減少手術風險;適用於骨質較差的病人。

張建鈞提醒,如果脊椎側彎角度超過四十五度,就需要接受治療,可選擇背架治療或手術治療。但仍建議嚴重脊椎側彎的人,可選擇安全微創脊椎手術。

年齡愈長,肩關節旋轉肌袖破裂的發生率隨之增加。

七十三歲病人經核磁共振影像檢查,顯示旋轉肌袖斷裂面積大片破損。

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有效幫助病人恢復肩部的活動能力。

旋轉肌袖破裂病人接受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後獲得改善。

旋轉肌袖破裂 搶救肩關節
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

多數人以為脊椎出問題,處理的多半是軀幹與雙腿,但台中慈院微創脊椎關節中心謝尚霖醫師指出,肩關節也是經常要面對的重點部位,尤其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由球形肱骨頭與凹盤狀的肩胛盂,組成球窩關節。搭配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及小圓肌所組成的旋轉肌群協和動作,就能讓肩膀能做出旋轉抬舉等活動。

一般中老年人經常出現肩關節疼痛,追究原因,有一部分乃是旋轉肌袖的破裂所致。研究也顯示六十歲以上,近三成長輩患有旋轉肌腱全層破裂的情形,而七十歲以上族群,肩旋轉肌出現全層或完全破裂的比例則高達六成。其發生率隨年紀的增長而增加,所以符合了中心經常處理的「困難」年齡要件。

曾有一位七十三歲女士,右側肩膀疼痛無力一年多,右手臂僅能外展六十度就無法抬舉,一旦手臂放下右肩就劇痛無比。更可怕的是晚上休息及睡覺,肩膀也會隱隱作痛。不僅嚴重影響睡眠品質,許多生活自理的動作像是洗頭、洗臉或是伸手取物等都無法辦到。

經謝尚霖醫師門診檢查診斷為「右肩大片旋轉肌袖破裂合併肩關節軟骨磨損」,因為旋轉肌腱斷裂面積大而且肌肉組織都已嚴重脂肪性變化,以致無法修補。肩關節炎軟骨磨損確實會造成疼痛,病人在醫師建議下接受「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肩關節疼痛明顯改善,也持續接受復健療程。肩關節活動度持續恢復,睡眠狀況變好,生活品質也大幅提升。

新型「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藉改變人工關節假體設計與截骨的方式,將原本球形的肱骨頭改成圓盤狀,原本圓盤狀的肩胛盂改成半球狀。讓三角肌能更有效率抬舉手臂,避開破損的旋轉肌袖。反置式人工肩關節置換手術也能幫助其他如老年人創傷性肩關節複雜骨折、肩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旋轉肩肌袖大破裂合併肩關節退化、先前肩關節置換手術後併發症、或近端肱骨腫瘤等病人。

目前健保也納入六十五歲以上人的大範圍旋轉肌肌腱破裂或肩盂骨性缺損,合併肩關節重度病變或無法修補、重大失能者全額給付,如能通過健保專案補助申請,病人可以省下高額的自費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