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慈院 歡慶五周年 三院所淨灘護大地《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十七日

斗六慈院院慶活動,邀請大林慈院及嘉義慈濟診所的同仁、眷屬一起淨灘愛大地。

斗六慈濟醫院即將於二○二四年一月五日歡慶升格五周年,十二月十七日特別舉辦「一二一七您我一起,淨灘護大地,愛地球!」活動,包括斗六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及嘉義慈濟診所三個院區,超過兩百五十位同仁及眷屬頂著強烈大陸冷氣團的冰冷海風,一起共襄盛舉,短短一個小時撿拾了一般垃圾一百九十八公斤、可回收物一百六十公斤。

斗六慈院簡瑞騰院長表示,再過兩三個星期就是斗六慈濟醫院升格五周年的大日子,因此特別挑選十二月十七日,邀請大家「您我一起,淨灘護大地,愛地球!」斗六慈院配合雲林縣政府,認養臺西鄉的這段海堤,配合斗六慈院五周年的院慶標語:「五心醫療,守護生命好健康、年年精進,共善社區好幸福」,除了守護社區外,更重要地是要共善,斗六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以及嘉義慈濟診所,三院同仁合心一起為地球盡一分心,也是一種共善。

受大陸冷氣團影響,海邊寒風陣陣,但參與活動的三院醫院同仁和家人們都不畏寒風,戴上手套,拿起夾子和垃圾袋,用心撿拾海邊、岩縫、堤防邊的垃圾,除了常見的瓶瓶罐罐,還有廢棄漁網、保麗龍等廢棄物,碰上被壓在沙地下的大型海洋廢棄物,常常要好幾個人合心協力將它拉出,雖然辛苦,但大家都未輕易放棄,很快就撿滿一袋袋的垃圾及可回收物。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室同仁周杏珍就讀高二的兒子黃柏予和弟弟,在媽媽的邀請下前來參加淨灘活動,柏予分享,藉由這個活動,可以為世界做一點貢獻,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雖然過程辛苦,但卻很值得。大家如果都能從小事做起,就能慢慢累積成大能量。

剛剛到杜拜參加完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返臺的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也一起來淨灘,用實際行動守護地球。他分享,其實大家愈來愈知道環保問題,要趕快透過行動來解決,很感謝斗六慈院簡院長發起淨灘活動,除了淨灘外,還安排三院同仁和家人參訪晁陽綠能休閒農場,讓大家可以更了解如何減碳、淨零,中午提供美味的素食餐點,這些都是環保行動的一部分,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同仁和家人們能夠一起來減碳愛地球。

這次活動總共撿拾了一般垃圾一百九十八公斤、可回收物一百六十公斤。簡瑞騰院長表示,這麼多垃圾,都是我們人類製造出來的,所以除了淨灘之外,也鼓勵同仁,「要淨心,盡量在家裡不要製造垃圾,不只是一天的淨灘,而是每天都要節能減碳、減少垃圾,這才是我們社區共善好幸福最大的意義。」(文、攝影/黃小娟)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細心撿拾堤防上的廢棄物。攝影/林惠萍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右二)夫婦參與淨灘活動,用行動守護地球。

同仁及眷屬一起拉起埋在沙底的廢漁網。

三義慈院 啟業一周年 朝山祈鄉親安康《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十二日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慶祝啟業一周年,醫護同仁與社區志工隨著莊嚴佛號聲朝山祈福。攝影/顏人鵬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慶祝啟業一周年,二○二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清晨,醫護同仁與社區志工約二百三十多人,隨著佛號聲一同朝山祝賀。朝山隊伍從醫院旁停車場出發,隨莊嚴佛號聲,眾人三步一跪拜朝醫院大門一路往前,以虔誠的心,祝願眾生離苦得樂,並祈求天下無災難。

苗栗地區的志工師兄姊,一早就從各個不同地點前來齊聚朝山,華雨精舍長叡法師與明聖長老尼也送來生日蛋糕,祝福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生日快樂。葉家舟院長致詞表示,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肩負著把醫療之愛送到社區的使命,除了一般門診,社區居家醫療更是重點,就在眾人歡慶周年的此時此刻,張景翔醫師仍如常的進行社區居家醫療服務。雖然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規模不大,但服務範圍卻很大,醫療團隊隨師兄姊的腳步,走過長街陋巷,穿越樹林山徑,送醫療到各個角落,真切的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跟著葉家舟院長一起來到中醫院打拼的莊孟臻醫師,覺得時間過得相當快,每天在門診與居家醫療服務病人,不知不覺一年就過去了,除了自己的成長之外,看到病人康復,不僅很有成就感也相當開心。從啟業開始就在總務室服務的同仁葉聖蘭說,參加朝山,心中滿滿都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感動。身為苗栗人的她,深深覺得苗栗鄉親很有福氣,能有這一家醫院為在地鄉親服務。她曾親眼看見原本走路不太方便的病人瘸著腿來到醫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就能夠健步如飛的行走自如,病人非常讚歎醫師醫術高明,身為慈濟三義中醫醫院的一分子,她覺得與有榮焉。

三義派出所所長楊上儀也來參加朝山,他很震撼,感受到慈濟人對這家醫院滿滿的愛;苗栗慈濟居家長照機構主任陳莉萍與同仁徐婉容也應葉院長的邀約,前來朝山,未來慈濟居家長照機構會在三義靜思堂設置日照中心,將與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有更多密切合作。

三義當地社區志工陳衍儒回首當年覓地與籌建過程,感恩十方大德與師兄師姊護持,也感恩葉院長及醫療團隊來到這裡守護鄉親的健康。葉家舟院長表示,三義慈濟醫院門診量從啟業至今已突破單月六千人次,居家醫療每月約服務一百三十多個案家,未來將引進眼科服務鄉親,期待醫療團隊與志工師兄姊在居家醫療方面持續合作。

葉家舟院長強調:「有苦的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為他們服務。」希望醫治康復的鄉親,也能一同加入慈濟慈善的行列。(文/章麗玉、袁淑珍 攝影/傅台娟)

臺中華雨精舍長叡法師(右二)與明聖長老尼(右三)特別送來蛋糕,祝福三義慈濟中醫醫院。

葉家舟院長感恩醫療團隊與社區志工,不斷將醫療送到各個角落,真切落實「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莊孟臻醫師(左)致贈結緣品給參加朝山活動的同仁與志工。

關山慈院 修女安心換關節 重返照顧比自己年輕的老人《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五日

饒修女感恩關山慈院團隊的照護,非常信任潘永謙院長(右二)為她進行手術。

來自瑞士的饒培德是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的修女,二十八歲即跟著神父飄洋過海,為臺灣東部奉獻付出,饒修女來臺時曾在省立臺東醫院開刀房義務幫忙,並學習中文,三年之後即在臺東各山地部落進行居家照護服務,足跡遍及成功、尚武、森永等山地沿海地區。

一九八三年,修女們聽說臺北馬偕醫院有意到臺東蓋馬偕分院時,決定將原來的關山天主教醫院,改為專門服務貧窮病人和照顧老人的療養院。一九八五年成立「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至今,饒修女仍默默在照顧許多比自己年輕的老人,並維護那些歷史悠久的古老設備器材。現年八十七歲的她,雖然早已退下第一線臨床照護工作,但仍留在療養院處理庶務和輔具修繕。她說,萬一自己的腳不能走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現在的工作沒有年輕人可以接手,還有那些「老而不舊」的不銹鋼病床誰來維護?

饒修女的左側髖關節退化,一直有走路疼痛的困擾,去年開始服藥控制疼痛,近期疼痛感加劇,上下樓都有困難,經關山慈濟醫院骨科醫師潘永謙院長評估建議,於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開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讓潘醫師開刀我很安心,因為裴修女二十幾年前車禍就是他開的刀,開得非常好!」有別於一般人聽到要開刀的擔心恐懼,饒修女說:「我很開心,一點都不害怕,我很相信他!」

考量修女年事已高,加上有心臟方面的疾病,故手術採半身麻醉,等於是一邊被開刀,一邊還能聽見手術器具碰撞的聲音。「對不起,讓你們用半身麻醉,這麼多人來幫忙我,辛苦你們了!」饒修女在清醒的狀態下完成手術,猶如回到當年在開刀房學習的忙碌實況,她認為是自己增加了大家的困擾,同時謝謝院長願意為她手術。

在關山慈院住院的五天裡,饒修女每一天都會接收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和祝福。在開刀房,麻醉科醫師不時詢問有沒有哪裡不適。回到病房,護理師會關心她術後狀況如何,病床的高度是否需要再調整?物理治療師至床邊指導行走訓練時,見修女出現姿勢性低血壓就擔心地不斷詢問頭暈是否有改善等等。

饒修女的中文表達雖然不是那麼流暢,但每一句「謝謝你」都能感受她的真誠與信任。

十一月二十七日上午,饒修女順利出院!離院前,賴秋吟專科護理師先為手術傷口敷料,裴彩雲修女稱讚傷口縫得非常漂亮,饒修女滿意地說:「比我還漂亮!」。

「她知道要開刀的時候,就說哪裡都不去,要在關山給潘醫師開刀。」聽到裴修女這麼說,院長滿是感恩。饒修女告訴院長:「因為我喜歡你的樣子,你不會說自己很厲害,不會說開刀沒什麼,你說話都很真,我喜歡你這樣!」

十二月五日,饒修女回骨科門診拆線,潘院長指著X 光片說明術後狀況:「這是換過人工關節的樣子,角度各方面看起來還不錯,最理想的角度是三十八度,我們開完是三十七度,那天的運氣很好!」院長謙虛說是自己「手氣」不錯和天主的保佑, 不忘叮嚀修女,術後一個月內都不能負重,走路要小心避免跌倒等等。

潘院長送上感恩和祝福,饒修女也為即將能回到喜歡的工作崗位感到幸福和喜悅。(文、攝影/陳慧芳)

物理治療師至床邊指導行走訓練,見饒修女出現姿勢性低血壓,不斷關心頭暈是否有改善。

術後回診,潘院長詳細為饒修女說明術後狀況,不忘送上感恩與祝福。

玉里慈院 歲末祝福感恩迎新春《人醫心傳》241期

十二月二十三日

玉里慈院團隊和社區志工,與靜思精舍德佳師父、德柔師父歡喜合影。攝影/陳汝津

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午,眾人不畏寒冷的天氣,由玉里慈濟醫院李晉三醫師以及護理科郭雅萍主任,帶領護理、醫技、行政共三十位同仁,與鄉親齊聚在玉里靜思堂參與歲末祝福,在靜思精舍德佳師父、德柔師父引領下,以虔誠感恩的心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

今年的歲末祝福有別於以往,在活動開始前,社區志工在一樓空間設置了數張圓桌,邀請與會者進行溫馨座談,還規畫茶道與茶點擺盤體驗活動,讓大家看見更多慈濟人文之美,座談會上,師兄姊分享自己的慈濟故事來廣招人間菩薩。連續好幾年承擔接送鄉親參與歲末祝福的葉雲鑑副護理長受邀分享,自己是職志合一的慈誠師兄,目前還在「做中學、學中覺」,上班之餘盡量找時間去付出。

「心身平齊的慈濟世界,美佇叨位?( 臺語:美在哪裡? )⋯⋯」社區志工以慈濟歌曲〈美〉手語演繹 ,玉里慈濟醫院職志合一的門診同仁樊幼茹今年加入手語隊,首度參與演繹與會眾結好緣。活動尾聲,李晉三醫師受邀上臺分享他的慈濟之路,在哥哥(已故玉里慈院李森佳醫師)的引導下,參加了慈濟人醫會在大陸的發放以及菲律賓賑災義診,尤其在玉里慈濟醫院服務的這段日子,也深入偏鄉貧苦人家去做家訪關懷,對慈濟特有的醫療與慈善密不可分的關係非常感動與認同。

回顧二○二三年,感恩今年度並未發生巨大天災,而疫情已解封了,醫療服務仍努力地在守護生命照顧病人的健康;社區服務維持巡迴醫療、部落義診、長照服務、守護失智及高齡長者、居家關懷、衛教宣導、校園疫苗等,發現潛在需要就診的個案,立即協助轉至醫院。新的一年即將到來,玉里慈濟醫院將堅守崗位「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溫馨莊嚴的歲末祝福,在眾人祈禱聲中圓滿結束。(文/張汶毓 攝影/古正松)

手語隊演繹慈濟歌曲傳遞善念與民眾結緣。

歲末祝福開始前,社區志工特別安排與會者溫馨座談。左起為張文駿醫檢師、葉雲鑑副護理長、潘璿晴護理長、李晉三醫師、趙琦文里長、楊寶鳳師姊。

花蓮慈院 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 守護肺部健康《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二十四日

花蓮慈院與慈濟大學社會推廣中心的樂齡大學合作舉行慢性阻塞性肺病衛教講座。

世界衛生組織「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病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 共同訂定「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日」為每年十一月的第二個或第三個星期三。十一月十五日是二○二三年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花蓮慈濟醫院與慈濟大學社會推廣中心的樂齡大學合作,於二十四日舉行慢性阻塞性肺病衛教講座。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臺語為「肺,塞,病」,花蓮慈院胸腔內科張恩庭醫師解釋,因為症狀就是肺部阻塞,就是臺語「肺部塞住了」,沒有用藥就會一路退化,其中九成病人跟抽菸有關,大都是男性,不過女性抽菸或職業長期處於空氣品質不良環境或家裡有人抽菸,仍有罹病風險。

根據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調查顯示,確診肺阻塞、或出現咳、痰、喘症狀的臺灣四十歲以上人口約占百分之六點一,一年約有五千人因慢性阻塞性肺病而死亡,卻有超過四十萬人未就診,死亡率雖占全臺第九名,但這兩年很多病人來不及至胸腔科看診,就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往生。

張恩庭醫師表示,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死於肺阻塞人數高達三百一十萬人,居全球死因第三名,而且死亡曲線不斷往上爬升。很多老人家「喘」並不會聯想到是阻塞性肺病,他提醒五十歲以上的民眾,若在活動時比以前容易喘,就應到醫院檢查。張醫師補充,氣喘是可接受治療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不可逆,只能維持穩定,降低咳嗽、有痰、喘症狀,增加運動耐受度。

個案管理師侯惠娟呼籲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免疫力低、心血管、肺部、腎臟慢性病患者,秋冬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減少流感產生重症機率,其次,可接種花蓮縣政府衛生局今年十月起推行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肺炎鏈球菌疫苗三階段公費施打方案,建立雙重保護力。

呼吸治療師陳宜榛介紹花蓮慈院「肺復原中心」提供的肺部運動,她分享一位六十歲李先生,四十年前開始抽菸,從一天一包菸至一天二包,甚至曾經一晚抽十包菸。抽菸三十五年後,出現走路有點喘、偶爾咳嗽、每天有痰的症狀,經女兒勸說下戒菸。

兩年前,李先生到張恩庭醫師門診,經過肺功能檢查,僅剩百分之三十一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病已在重度與極重度間。經噘嘴式呼吸、腹式呼吸等肺復原運動、以及「肺復原中心」提供高頻震盪拍痰器,讓李先生可以較容易把痰吐出來,上下肢運動機還可監測呼吸、心跳、與血氧,並提供氧氣。李先生在肺復原中心治療一年半後,已運動超過兩百次,今年跟家人到日本旅遊兩次,已可輕鬆完成旅遊夢想。

陳怡榛治療師說,肺復原運動具有增加病人運動能力、減少有感知程度的喘、減少住院次數及天數、提升急性發作後的復原程度,並提升病人生活品質、減少肺阻塞造成的焦慮及憂鬱;包括肺阻塞、肺高壓等病人,經胸腔科醫師評估轉介後,都可到花蓮慈院肺復原中心進行運動訓練。(文、攝影/陳炳宏)

胸腔內科張恩庭醫師呼籲,若走路喘吁吁或時常咳嗽卡痰,應盡速就醫檢查。

陳宜榛呼吸治療師分享花蓮慈院「肺復原中心」提供的肺部運動。

台北慈院 再出發的溫暖 連心傳愛溫馨共聚《人醫心傳》240期

十一月十八日

 

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團隊舉辦「連心傳愛家屬暖聚年會」,邀請遺族家屬溫馨團聚。

十一月十八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團隊舉辦「連心傳愛家屬暖聚年會」,邀請遺族家屬至慈濟內湖生態園區溫馨團聚,透過觀賞花草生態、葉拓心語,讓家屬體會生命意涵,表達心中對已逝家人說不盡的愛。

心蓮病房陳正裕主任致詞:「今日陽光正好,適合踏青,期待經由彼此共聚,能夠找到心靈解方,走出哀傷,舒緩身心。」陳依琳護理長也感恩家屬們願意回家,讓醫護團隊知道大家都有努力地好好生活。

臨床宗教師純寬師父說:「心蓮病房團隊很早之前就在準備此次活動,希望能感受到團隊的用心,也希望家屬們能放開心,把握這份好因緣,釋放自己的所有情緒。」

「這裡的花草樹木都有不同的姿態,就像每個人的生命有不同的色彩,大家可以靜下心來觀照大自然的饋贈。」天氣晴朗,微風輕拂過面龐,眾人隨著導覽志工的介紹,漫步其中。走過藥草園,跟著志工的引導,摘下甜菊、薄荷與迷迭香,三者堆疊的氣味沁人心脾,身心寬暢。

短暫休息後,黃曉芳心理師與志工團隊帶領眾人進行葉拓DIY 活動。將路上拾起的葉片擺放到提袋上,仔細抹上顏料後,再按壓到提袋上,過程中,每個人專注凝神,把對家人的祝福與思念寄託在作品中。

「你那裡需不需要有人陪,你收不收得到我的思念⋯⋯」投影幕緩緩落下,影片中播放著曾經與家人一同走過的時光,家屬們的時光寶盒被打開,不捨的淚水滑落,但卻又在憶及家人笑顏時,輕輕抹去。最後,看到病房團隊的暖心問候時,眾人淚中帶笑,彼此約定有時間一定回家敘敘舊。

穿著媽媽親手縫製的百褶裙,龔女士細數與母親相處的點滴以及對醫療團隊的感恩:「媽媽在九十二歲時確診癌症末期,我們選擇居家安寧,用我全部的時間伴她走過最後時光。很感恩護理師與心理師協助我找到最適合媽媽的照顧方式,讓她在最舒適的狀態下離開,你們是我一生的恩人,雖然還沒走出傷痛,但我想藉由此次機會,感恩你們的付出。」

由爺爺奶奶拉拔長大的林先生談到奶奶時不禁落淚:「奶奶是癌症患者,有一次突然在家中昏倒,送醫後發現是急性腦溢血,而來到心蓮病房。一直都很愧疚自責,如果我沒有忙於工作,是不是就能避免意外發生,而心蓮病房團隊細心發現這些情緒,在最無助的時候伸出援手,讓我能在陪伴奶奶的最後一程中,少些遺憾。」

時間是愛的延長線,美好回憶永遠留存在彼此心中,那一刻,家屬們也獲得再出發的溫暖與力量,未來將帶著這份美好,邁向生命的下個階段。(文/鄭冉曦 攝影/連志強)

眾人專注凝神,把對家人的祝福與思念寄託在作品中。

台北慈院心蓮病房陳正裕主任期待經由彼此共聚,找到心靈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