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音樂有你 癒見幸福《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十五日

大林慈院腫瘤中心二十周年慶祝活動特別舉辦病友會,透過中醫師及音樂治療師的互動,陪伴大家勇敢面對疾病。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成立二十周年,九月十五日舉辦「音樂有你 癒見幸福 腫瘤中心二十周年慶暨乳癌病友會」,由中醫師廖厚勳分享「乳癌療程中的中醫角色」,同時邀請音樂治療師劉又瑄,帶領病友們以音樂療癒身心。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成立二十年來,收案人數將近一萬五千人,近幾年來每年新診斷癌症個案數都在一千人左右,其中肺癌、乳癌、大腸直腸癌、肝癌、頭頸癌及皮膚癌,是雲嘉地區來大林就醫較多的癌症類別。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表示,癌症病友透過病友會彼此分享、支持很重要,乳癌是臺灣最常見的癌症中,治療效果最好、治療方式最多,新的藥物一直出現,我們會跟上腳步,提供給所有的病人。腫瘤中心主任洪世凱醫師表示,乳癌病友會受到疫情影響,停辦三年,在疫情趨緩後重新啟動,但想提供給大家更好服務、更好治療的想法未曾間斷,近年來除了在團隊、設備、療法方面有所精進,也關注病人的心理及復健需求,希望有機會陪伴大家度過這段過程。

中醫部廖厚勳醫師分享「乳癌療程中的中醫角色」,他強調,中醫的角色並不是要治療癌症,而是希望協助病人副作用再降低,提升生活品質,更能接受完整療程,降低復發的機率。

廖厚勳醫師指出,中醫介入治療的時機,包括手術治療前後、化學治療、放射療及追蹤階段。例如手術治療前、術後,針對年紀大、體力差、胃口不好或有傷口癒合不良病史,術後傷口癒合不好、體力恢復等,可以透過中醫協助。在化學治療期間,第一週可透過中醫減少不適、噁心腹瀉、黏膜破損、膚疹等,第二、 第三週則是協助病人恢復元氣,補強腸胃、骨髓,以便接受下一療程;放射治療期間,有些病人會有疲倦、口乾、皮膚紅腫等不適,也可以透過中醫藥物或外用藥緩解。抗賀爾蒙治療會有情緒不穩、失眠、熱潮紅等類更年期症候群,另有全身關節緊痛,慢性發炎,中醫也能協助緩解症狀。在不同階段,中醫提供不同方法的幫助。

廖厚勳醫師提醒病友,追蹤階段留意飲食、情緒及運動。飲食要選擇天然食物、多樣均衡、簡單烹調,若是要食療進補,建議要經過專業診斷,問明來源;情緒上不要壓抑,轉換關注面向、修心怡情養性;同時養成運動習慣,強度適中,維持良好作息。

音樂治療師劉又瑄帶領病友們聆聽身體的聲音,讓病友以自由書寫、繪畫、演奏樂器、唱歌等方式,抒發罹病至今的心情,同時帶領病友在舒緩的樂音中,學習放鬆,劉老師建議,平時在家可選擇自己喜歡的、緩慢且重複性節奏的歌曲來放鬆身心,同時讓身心放鬆時間成為固定,好好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家人。

今年二月才被診斷為第一期乳癌的病友李小姐,第一次參加病友會活動,她分享,治療過程中難免心情起伏,很開心有機會可以和病友彼此交流,體會到別人的苦,也知道有一群人一起在為自己的生命而努力,彼此鼓勵,在互動中知道自己不孤單,除了醫護人員以外,還有病友可以依靠。(文、攝影/黃小娟)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主任洪世凱(右)與副主任林俊宏(左)一起切蛋糕慶祝腫瘤中心二十周年。

中醫部廖厚勳醫師分享「乳癌療程中的中醫角色」。

台北慈院 醫療資訊系統成功經驗 振興醫院參訪《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二十日

振興醫院林寬佳副院長帶領團隊來到台北慈濟醫院,針對資訊系統的採購模組、財務模組進行了解。

台北慈濟醫院更換新的資訊系統至今已經三年多,九月二十日,振興醫院林寬佳副院長為首的財務、資材、資訊人員共十二人來到台北慈院,針對資訊系統的採購模組、財務模組進行了解。趙有誠院長、楊緒棣副院長、醫療財團法人資訊室應詩白主任帶領台北慈院的團隊連線花蓮資源管理室,詳盡介紹新系統的優勢,交流成功經驗。

趙有誠院長:「感恩大家在忙碌中撥冗指導,資訊工作非常不簡單,要做到好,使用者必須要能說出自己的需要,還牽涉到每個醫院的作業流程。在台北慈濟醫院能用的資訊系統到振興醫院不一定可行,但相信你們只要能說清楚需求,美好的資訊未來就能指日可待。」

楊緒棣副院長致詞,台北慈院資訊轉型三年多,逐步且持續地成長,並在日前醫學中心評鑑時得到許多委員讚賞,相當不容易。非常高興可以跟振興醫院分享HRP 系統,這是個良好的開始,希望將來有機會能多多交流。

振興醫院林寬佳副院長表示,台北慈院導入HRP 系統有三年的時間,剛好振興導入次世代HIS 平臺也有兩年多,所以在雙方合作廠商與鍾子超顧問的牽線下促成此次參訪。而台北慈院在HRP 財務與採購系統的經驗較長,值得借鏡,希望大家能針對如何縮短作業流程進行討論,應用到日常工作中,未來也誠摯邀請台北慈院到振興醫院交流。

會議連線到花蓮的醫療法人資源管理室李淑珍高專,她介紹HRP 的採購模組,提到採購分為請購、採購、決購三部分,並以採購流程圖介紹完整的電子化流程,包含請購單、詢價單、決購單、訂單查詢與管理、合約檔案建檔留存及查詢,並說明藥品及衛材的進售價制定原則與制度、議價呈核流程。過程中,振興醫院資材室余承萍主任詢問醫院是否所有流程都已經資訊化所以沒有實地現場開標,以及需要緊急採購時是否仍須完成所有資訊流程?李淑珍高專也逐一說明醫院的作業方式。

財務模組執行需要很多相關模組搭配運作,諸如:費用請款、收支管理、計畫核銷、預算管理、庫存福利金、薪資、績效、年終獎金⋯⋯等。財會模組還要跟其他HIS 系統、請採購系統進行串連,財務室吳福濱主任完整說明各模組的架構。因庫存系統帳款的品項依物品分類分為常備、寄銷、非常備三種,財務室高國庭股長介紹庫存系統在HRP 的運用。

隨後,雙方人員分成三組就財務、資材及資訊進行討論。振興醫院資材室余承萍主任分享:「大致來說,大家的工作流程不會差異很大,可是資訊化的程度落差很大,貴院資訊化程度很高,但我們很多東西都還維持在人工作業與長官裁決,這是我們回去可以報告和建議的部分,很值得學習。」

振興醫院財務室陳淑民主任說,這次參訪收穫豐碩,因為時間有限,期待未來有機會能夠針對應收帳務的處理再多交流。振興醫院資訊室陳冠群主任說:「雖然不同醫院但其實有很多問題都是一樣的,這次學到很多作法,回去可以採納運用,希望未來可以再行交流。」

資訊日新月異,在醫院的交流中能夠汲取對方的成功經驗,縮短從零開始摸索的時間。期待未來能建置更便捷的資訊作業系統,造福更多病人。(文/廖唯晴 攝影/盧義泓)

趙有誠院長感恩振興醫院的貴賓忙碌中蒞臨台北慈院。

與花蓮資源管理室的連線會議結束後,雙方人員分成三組就財務、資材、資訊深入討論。

台中慈院 斷食往生 無管善終理念分享/心蓮緩和照護 在地安老善終《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七日

部立臺中醫院畢柳鶯教授至台中慈院分享「斷食往生與無管善終的實踐」。

台中慈濟醫院七日特邀部立臺中醫院畢柳鶯教授分享「斷食往生與無管善終的實踐」。畢柳鶯紀錄自己陪伴罹患小腦萎縮症母親選擇斷食善終的過程,二○二二年四月出書,引起廣大迴響,許多比她母親狀況更嚴重的插管臥床病人家屬透過各種方式來諮詢,覺得還有許多人正面臨相同問題,因而投入並倡議「斷食善終」,第二本書《有一種愛是放手》也改變許多人的生死觀念。

畢教授指出以前行醫時,看到許多病人插管、臥床,就警覺這現象不對,但她沒方法能解決,直到母親為她做了很好的示範。她認為,《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兩個善終法還有待調整與共識,更重要的是讓大眾瞭解生命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不要產生更多插管臥床的病人,也能降低醫界的壓力。簡守信院長也反思:醫療是救命的,醫師也不斷精進能力希望救拔更多生命。然而救命過程中,醫師也必須考量什麼處置對病人最合適,而非以維持一個虛無的心跳作為目標,這是每位醫療從業人員在醫療倫理上非常重要的思量。

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佳佳表示,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發現,愈來愈多人重視生命末期善終議題。期待將來法律界與醫界有進一步調整與共識,帶給病人與家屬更多幫助。(文、攝影/馬順德)


九月十六日

台中慈濟醫院心蓮緩和照護研討會,吸引近三百七十位學員參加。臺上講者為陳秀丹醫師。

台中慈院副院長莊淑婷表示安寧緩和醫療應擴大服務,落實在地安老與善終。

台中慈濟醫院十六日起舉辦為期兩天的「心蓮緩和照護關懷研討會」,特別邀請台中慈濟護理之家與慈濟基金會長照推展中心共同辦理。台中慈院副院長莊淑婷表示,安寧緩和醫療需求擴大,已不再局限於病房,應落實在機構與居家照護,期盼透過研討會,推動長照服務落實在地安老及在地善終。

研討會以「醫護另類治療」、「心理暨社會」、「志工心靈成長」和「宗教靈性」為課程架構,吸引近三百七十位學員參加,首日課程聚焦在病人自主權利法與安寧緩和結合的理念與臨床實踐,學習如何推動緩和照護關懷,並將其擴展至機構與社區,進而實現病人、家屬和醫療人員的共同滿足。

「我是醫師,當我面臨生命末期時,不願被插鼻胃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醫師陳秀丹以個人意願帶出《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重要性,強調這兩項法規旨在保障民眾在生命末期不受過度痛苦的折磨。她提到許多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末期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尊嚴,不提供無效的醫療處置。陳秀丹呼籲不要害怕談論死亡,應讓病人在臨終時擁有尊嚴選擇,減輕痛苦。

張永婕是花蓮慈濟醫院安寧病房的醫療志工,特地來臺中參加研討會,她說八旬老母親正因為反覆泌尿道感染接受抗生素注射,內心很不捨,聽完分享後,明白善終是減輕家人的痛苦,絕非不孝的行為。台中慈濟護理之家日照中心照服員舒玫玲表示,陳醫師對善終的觀點打破傳統觀念,將來在工作中能更有效地向住民和家屬推廣善終的理念。(文、攝影/卓冠伶)

關山慈院 癱瘓復健廿年 中醫居家治療助神經修復《人醫心傳》238期

九月十二日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自二○二○年七月開始提供居家照護,左為黃威倫醫師、右為黃坤忠護理長。

關山慈濟醫院中醫科自二○二○年七月走入居家,以灸療、拔罐、穴位按摩、雷射針灸、傷科推拿及電針方式,提供輕度失能、重症及安寧病人不同階段的醫療照護,且為配合病人需求時段,中醫師利用夜間進行訪視,目前開立四個居家門診,收治二十位個案,包含腦膜炎、中風、脊椎損傷的患者,平均每年服務量七百二十人次,服務地區涵蓋關山、池上、鹿野、海端、延平。

其中讓團隊印象深刻的是四十三歲的阿維(化名)。二○○○年,阿維因車禍造成頸椎五至七節斷裂癱瘓,家人帶著他四處求醫,嘗試以「雞尾酒療法」修復神經,也申請過幹細胞人體實驗,但不是因頸椎損傷太嚴重被勸退,就是被告知需等候審核,他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條件符合實驗資格,上網搜尋如何復健,想不到這一等就超過十年,雖然等待未果,但在努力復健下,他的肌肉力量持續改善且漸漸有知覺。

家醫科陳世琦醫師定期前往居家訪視,被阿維的毅力所震驚。「阿維以『毛毛蟲運動法』,只要能動的就想辦法動。一開始只有臉部肌肉,然後是肩膀的小肌群,而當他發現藉著肩膀,手就能抬起,他就改裝床和輪椅來做引體向上。十年後,他發現屁股的肌肉不再是不自主抽搐,而是能動一下;再來是腰部肌,然後是背部肌。二○一四年,阿維發現自己終於能動到胸部肌。在此之前,他都只能用橫膈膜呼吸和承受兩側部分肺塌陷的後遺症。」陳醫師讚歎阿維是身陷黑暗、心向光明的孤勇者。

先後為阿維看診的李盈德醫師及林芳竹主任認為他積極配合治療,有持續進步的可能性,在人力許可的情況下,將居家照護次數調整為每週二次,由今年六月新進的中醫師黃威倫加入共同診治。

阿維每天花六至八小時在運動。但二○一四年後無法突破進度,不管怎麼練,腰部以下都沒有知覺。去年(二○二二)七月,在關山慈院居家護理師邱燕婷的建議下,阿維開始接受每週一次的中醫居家治療,他發現經過幾次針灸,神經反應變大且更深層,現階段腳掌有一點點知覺,身體漸漸能感受到冷熱,體重也明顯增加,四肢開始長肌肉,可借力自行翻身。

九月十二日的針灸治療,屋裡突然發出「啊!」的一聲,阿維第一次對疼痛有這麼大的反應,服務在旁的黃坤忠護理長說:「會痛是好事!」阿維說,在中醫治療之前只會有感覺,但感覺不到「痛」,因此每天不間斷運動都不感覺累;現在不一樣了,過度運動會痠痛,知道要如何控制好運動量。

「阿維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很了解,會很仔細將治療後的反應回饋給醫師。」黃威倫醫師說,自己也一直思考哪個環節可以再加強,例如針的長短會讓刺激的部位有差異,穴性不同、治療效果也不一樣;看到阿維持續進步覺得很感動,尤其他還這麼年輕,希望能夠幫得到的就盡量做。

「我要努力讓自己站起來,因為如果我的父母不在了,就只能依靠自己了。」阿維說,如果能夠重新站起來,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出去看看故鄉的改變;在關山慈院中醫團隊的協助下,阿維要用行動證明,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翻轉人生。(文、攝影/陳慧芳)

黃威倫醫師表示,中醫居家照護的病人阿維很認真復健,並積極配合團隊的治療,看到他持續進步非常感動。

花蓮慈院 聽心音 找出心病《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二十六日

花蓮慈濟醫院與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於八月二十六日聯合舉辦「聽心音.找心病」活動,提供免費的心音、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

心臟瓣膜會因年紀變大而出現退化,或者因疾病等問題造成異常,潛藏著冠心病與心臟衰竭等心臟疾病風險,嚴重危害健康。為預防瓣膜性心臟病,花蓮慈濟醫院與臺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於八月二十六日聯合舉辦「聽心音.找心病」公益活動,提供免費的心音、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檢查,還有心臟科醫師與個管師的衛教分享。花蓮縣衛生局局長朱家祥表示,預防勝於治療,期望民眾不僅是長壽,更要「健康的」長壽,以提升健康平均餘命為目標努力,在疾病發生前就先抓到病徵,對症下藥。

花蓮慈院內科部副主任陳郁志醫師比喻,瓣膜就像是一扇門,使用久了會生鏽,變得狹窄、沾黏,進而影響到血流的輸送。過去需要「開心」才能治療,許多民眾因害怕手術,反而不敢輕易到醫院檢查;但隨著醫療技術進步,現今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 TAVI),可以利用心導管完成主動脈瓣膜置換,且不會留下太大的創口,多數患者在手術後三至五天內即可出院,併發症及死亡率相對較低,就連年紀較大的長者也適用。

心臟內科主任謝仁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往往難以預防,但瓣膜性心臟病卻可以由簡單的聽測心音揪出,因此希望透過這次聽心音健檢,找出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患者;由於嚴重的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能引起心臟衰竭併發肺水腫,為提高民眾健康適能,除了健檢活動,也安排了個管師與營養師深入介紹心臟疾病相關知識。

心臟衰竭個管師蔡瑩琦分享心臟衰竭的成因,包括心臟瓣膜異常、高血壓、心血管阻塞及心肌病變,若民眾出現呼吸困難、水腫、咳嗽、心絞痛或胸痛等症狀,就應當心!冠狀動脈心臟病個管師蔡宜玎指出,血脂肪過高、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有抽菸習慣、心臟病家族史或有糖尿病的患者,都是罹患冠心病的高危險群,應維持良好作息與飲食習慣,以降減少引起冠心病的機率。營養科臨床營養組組長林惠敏特別叮嚀心血管疾病患者須留意鈉的攝取;因鹽分與人體水腫息息相關,為避免對心臟造成過大負擔,建議心臟衰竭患者以清淡飲食為原則。

陳郁志醫師表示,一旦民眾出現胸悶、頭暈、昏厥、活動喘等症狀,呼籲要盡早至心臟科門診就醫,可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有無主動脈瓣膜鈣化狹窄等異常,及早發現問題、進行治療,以避免後續對健康造成更大影響,甚至危害生命。這次「聽心音.找心病」公益健檢活動,不僅透過聽心音的方式,提前找出心臟瓣膜開始「生鏽」的患者,更希望能藉此傳遞正確資訊,讓民眾了解瓣膜疾病的危險以及適當的就醫時機,降低引發心臟疾病的風險,遠離瓣膜疾病。(文、攝影/鍾懷諠)

現場也安排個管師與營養師分享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保健須知,並進行有獎徵答活動。著綠衣者為慈濟大學護理系謝美玲老師。

心臟內科王惠生醫師為民眾聽測心音。

台中慈院 大甲戒菸班 十年成功者見證成效《人醫心傳》237期

八月十一日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大甲戒菸班始業式,學員彼此鼓勵。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間隔十年,重回大甲舉辦「戒菸班」。始業式邀請成功戒菸學長分享終止四十六年菸齡心得,見證告別菸害十年,換來人際互動自信與健康。多位學員由家人陪同出席,接受前測、聆聽健康講座並提問,在活潑氣氛中,齊聲宣誓「我要戒菸」。

台中慈濟醫院社區健康中心承辦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戒菸班暨戒菸教育業務已邁入第十一年。十年後重回大甲,當年戒菸班學員郭煌池今年已七十六歲,菸癮長達四十六年,曾經除睡覺外,每半小時就要吸一根菸,孩子出生時曾一度想戒菸卻在兩年後宣告失敗,自覺全身菸臭味影響人際互動。二○一三年加入戒菸班,他說,聽了醫師衛教,驚覺吸菸後的肺要十五年後才能恢復,讓他產生了戒菸的毅力並建立運動習慣,自此十年來都沒再吸菸。

台中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祥煒提醒,菸的危害是全身健康的威脅,除癌症外,還包括腎臟危害以及腦血管、心臟血管等病變。戒菸過程,身體會處在非常不舒服的情況,復抽可能相對提高,戒菸班提供戒菸的人一個好管道,藉由團體力量共同邁向健康之路。李主任隨後也幫學員檢查口腔黏膜狀況,早期發現癌前病變。

多位學員在家人鼓勵下報名戒菸,台中慈濟醫院社區護理組護理長范姜玉珍為學員進行一氧化碳檢測,建立個人資料。個性活潑的邵先生打趣說雖然是被太太「押」來,但菸價真的太貴了,加上吸菸顧人怨,以後一定會少吸菸。一天一包菸的周先生由父親陪同參加,四十歲出頭的他坦言,工作場合的夥伴相互請菸,沒信心能成功。李祥煒主任鼓勵戒除菸癮有包括藥物等很多方法,不必太擔心。

社區健康中心主任賴怡伶表示,吸菸成癮後要戒除確實很不容易,尤其「健康危害」短期內摸不到、看不到,成癮者下決心戒除往往有實質困難,有意願戒掉都值得敬佩。戒菸班不只警醒吸菸危害,也藉支持團體概念,建立彼此互信與互助網絡。安排醫療專業團隊從藥物、心理壓力調適、營養介入預防肥胖、復健運動等不同角度切入,提供各種戒除資源與方法,強化戒菸動機並渡過戒斷可能的不舒適。

課程結束後,戒菸個管師會追蹤關懷,期盼透過專業、家人及環境的支持,幫助成癮者克服戒菸困難而成功戒菸。賴主任也呼籲,有戒菸需求的社區組織、團體或學校機關等,如果想舉辦戒菸班或菸害防制宣導與講座,有青少年戒菸教育的需求或各類醫事人員想提升戒菸教育知能者,都歡迎與台中慈院社區健康中心聯絡,一起加入戒菸班及戒菸行列。(文、攝影/曾秀英)

成功戒菸的學員郭煌池分享重拾健康心得。

李祥煒主任(左)為戒菸班學員檢查口腔黏膜狀況,早期發現癌前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