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診所 愛心公益園遊會 共善讓愛不間斷《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二十一日

嘉義慈濟聯絡處十六日舉辦「馳援土敘地震 愛心公益園遊會」暨「保骨增強記憶講座」,義賣所得全數作為土耳其、敘利亞兩國地震賑災之用,大林慈濟醫院、嘉義慈濟診所因應地緣共同參與,希望募集更多資金,讓大愛綿延不斷。

四月十六日慈濟嘉義聯絡處舉辦「大愛共善救拔苦難 馳援土敘地震」愛心公益園遊會,邀請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前排左六)、彌陀寺天露法師(前排左五)及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前排右五)主持開幕儀式。攝影/黃稜淵

嘉義慈濟診所同仁熱心捐贈家中用不到的新品,義賣助人並延續物命。攝影/張菊芬

二○二三年二月六日凌晨四時十七分在土耳其南部接壤敘利亞邊境,發生芮氏七點八強震,兩國罹難人數超過四萬多人,聯合國估計有一百五十萬人流離失所。嘉義慈濟人十六日利用聯絡處空間舉辦「大愛共善救拔苦難 馳援土敘地震 愛心公益園遊會」暨「保骨增強記憶講座」。開幕儀式邀請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彌陀寺天露法師及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主持,敲響愛心鑼帶動會眾響應,慷慨解囊為受災民眾盡一分心力。

黃敏惠市長代表捐贈賑災金,帶頭鼓勵大家伸出援手,發揮大愛精神。林名男副院長分享,因疫情關係,嘉義聯絡處已經很久沒這麼熱鬧了,今天大家會聚在這裡做很有意義的事情,二十幾年前九二一地震,首先來臺協助救災的就是土耳其團隊,這次土耳其及敘利亞大地震有四萬多人往生,而臺灣位於地震頻繁的板塊交界處,大家都知道地震後的難處,因此一方有難、十方馳援,臺灣無以為寶,以愛以善為寶,所有攤位所得亦都全數捐出。

聽到愛心義賣的消息,嘉義慈濟診所毫不猶豫報名參加,診所蔡任弼主任與同仁很快捐出很多家中用不到的新品,義賣助人也延續物命。這次有藥學組的三位同仁參加,雖然是第一次,她們看到師姊拿著義賣品努力介紹,也不落人後,拿著義賣品整場遊走,並分享很開心,體會到助人為樂。

嘉義慈濟診所張堂偉高專表示,看到土耳其地震,大樓像鬆餅一樣垮下來,灰飛煙滅,國土危脆不只是形容詞,而是真實呈現。「很慶幸我們能在慈濟體系工作,只要接到消息,大家就能各自發心與一起合作,讓滴水成河,粒米成籮,匯聚成巨大力量,能實質上幫助到災民。雖然這次義賣成果比不上經驗豐富的師兄姊,但已在同仁的心裡留下愛的種子!」

從土耳其地震後隔週,大林慈院營養治療科黃靖琇營養師自做泡菜,邀請院內同仁、志工、民眾發揮愛心。愛心園遊會,更是不能錯過,義賣當天,愛心泡菜供不應求。加上大林慈院同仁準備蘭花、餅乾、果凍⋯⋯也請她一起宣傳。園遊會上共募集到現金九千零二十元,園遊券五千七百七十張。

做公益也能兼做環保,擅長針織的劉佳惠,提供別出心裁的環保產品來義賣,讓前來請購的會眾大開眼界。

利用義賣園遊會的機會與弘光科技大學舉辦骨鬆衛教的活動,大林慈院骨科部副主任暨骨質疏鬆症中心主任謝明宏分享,骨質疏鬆的病人愈來愈多,「現在老人家不太活動,有些疏鬆症的老人也有肌少症的現象,這兩個病經常結合在一起,要跟長者做一些衛教。骨質疏鬆症跟肌少症就是希望病人有健康的飲食觀念,很多病人可能有營養不足的現象,最好的藥就是從飲食物上獲得需要的營養,園遊會最多就是吃的東西,剛好宣導這個知識。」

弘光科大護理學系助理教授郝德慧老師表示:「因為有一些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當罹患骨質疏鬆時,沒有任何的感覺,通常都是跌倒或是骨折了,才知道有骨質疏鬆症。」她帶著護理系的同學及志工團隊共十五位來為民眾做快篩檢測、量測血壓、握力測驗、六公尺行走測驗及骨質密度/ 雙能量X 光吸收儀(DXA)T 值(T-score),讓與會的民眾,知道如何保護骨質密度,減少肌少症的發生,在高危險的階段就做預防。

護理系三年級的謝宜涔,跟著老師負責「六公尺行走檢測」,她分享,看到很多長輩對骨質疏鬆保健有一定的概念,很熱忱的一直問問題,對身體健康很重視,也很開心能參與這次的活動,是很難得的經驗。

嘉義慈濟診所藥師鄭淑蘭感恩地說,講座多元、聽眾多元,這次的幸福人生講座舉辦骨鬆衛教活動,結合義賣園遊會擴大來舉行,臺灣人很有愛心,要持續地來啟發,感恩所有的攤位相挺,成本自行吸收。大家共同的心念,期望土耳其、敘利亞的民眾,能早日重建家園,身心都安康。

「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人」從臺中場、臺東場、雲林場到現在的嘉義場,皆提供食品義賣的鈺統食品公司總經理謝百鑫表示,「只要能夠義賣多少,就捐多少,應該載了兩車的東西來,只要能賣出去,能義賣多少就算多少,大家分享又可以幫助土耳其敘利亞災民,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嘉義愛心公益園遊會共有六十二個攤位,商品琳瑯滿目,許多是志工自掏腰包或製作美味的食物來義賣,也有一些廠商一起共善,希望義賣的金額,聚沙成塔、粒米成籮,匯聚愛消除苦難祈祥和。(文/張菊芬、吳淑麗、葉素滿)

義賣現場也舉辦「保骨增強記憶講座」,由大林慈院骨科部副主任暨骨質疏鬆症中心主任謝明宏分享骨科的預防保健。攝影/林秋燕

弘光科大護理學系出動十五位師生及志工,與大林慈院骨科團隊合作為民眾做骨質相關檢測及進行衛教。攝影/林秋燕

花蓮慈院 虛擬健保卡 安全又便利《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二十五日

「哎呀!忘記帶健保卡了。」從花蓮豐濱鄉開車帶著母親來花蓮慈濟醫院看診的陳小姐只能先自費繳納醫藥費,但過幾日還是要再來一趟醫院申請補卡退費,這一來一回就要花費不少交通時間,讓陳小姐非常懊惱。另一位黃老先生,日前牙痛,想去看醫生發現找不到健保卡,很不舒服的他選擇忍耐不去就醫。對於民眾來說,健保卡可能不會常常用到,但又不能沒有這張卡,花蓮慈濟醫院配合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實施「虛擬健保卡」就醫服務,讓民眾無卡也能就醫不卡卡。

花蓮慈濟醫院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花蓮慈院設有專屬櫃臺協助民眾開通健保快易通並下載綁定健保卡。

因應後疫情時代及推動智慧化醫療,花蓮慈院二○二一年起,配合健保署提供門診可免帶健保卡,全面啟用虛擬健保卡就醫服務,醫事室副主任張菁育表示,花蓮慈院設有專屬櫃台可協助民眾快速開通健保快易通並下載綁定健保卡,即可方便就醫、檢驗、繳費、領藥一條龍服務。

「虛擬健保卡,透過手機即可達到與實體健保卡完全相同的作用。」醫事室醫事服務組股長張家琪說,虛擬健保卡可避免實體卡毀損、讀卡機故障、照片辨識困難、卡片讀寫速度慢等讀卡問題,更省去忘記攜帶健保卡,需先自費繳納醫療費用,日後須再申請補卡退費款的程序;看診後,也能使用多元支付方式繳納醫療費用,包含醫指付、花慈APP、自助繳費機等,免除臨櫃等候批價的時間,縮短等待時間,快速又省時。

現在虛擬健保卡功能也可以綁定在家人的手機,透過授權使用機制給同住或非同住的其他家屬或陪病者,只要出示虛擬健保卡即可看診,大幅提升陪同就醫的便利性,也避免實體卡在傳遞時遺失或損壞的風險,達到無障礙、智慧、安全的醫療服務。

虛擬健保卡就醫方便又安全優點:
1. 家屬可直接下載APP,就醫更便利
2. 實體卡遺失或損壞無須更換,減少支出
3. 健保身分計價,不須自墊醫療費用再核退
4. 就醫零接觸
5. 結合健康管理資料

此外,為使醫療服務不再受建築限制而能實現行動化,花蓮慈院配合衛福部「醫事機構憑證」、「醫事人員憑證卡」、「虛擬健保卡」三卡合一數位化政策,打造「對內無障礙,對外無圍牆」專案,副院長陳星助表示,花蓮慈院以無圍牆醫院專案,正在規畫建立行動病人、看診、住院服務APP,讓醫療服務突破框架,病人和醫事人員都可以利用數位化的虛擬憑證卡和健保卡,接受或提供醫療服務,期許透過數位整合及結合資通訊科技,從醫療走向疾病預防,打造「以人為本」、「以民眾為中心」的精準健康服務。(文/醫事室、江家瑜 攝影/江家瑜)

虛擬健保卡可透過授權使用機制綁定在家人的手機,大幅提升陪同就醫的便利性。

台中慈院 居家往診關懷 到府衛教暖助力《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十九日

六十三歲的阿龍(化名)因心肺疾病合併糖尿病入院,治療後返家休養,唯一的妹妹扛起照顧主要責任,卻因阿龍服藥遵從性不佳,自己不熟悉糖尿病飲食而焦慮。台中慈濟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師蔣慈孟與妹妹協談,感受到她對手足的擔憂,促成團隊走進案家,瞭解居住環境、提供符合生活需求的建議,也期待以行動陪伴為這家人增加助力。

因地處偏僻,經過妹妹帶路後,台中慈濟醫院居家往診團隊終於來到阿龍的住處。

王慈欣營養師(右)向阿龍的妹妹說明糖尿病飲食與營養補充建議。

台中慈院每個月一次居家往診,由社服室評估適合個案,依病人需求邀請專長職類共組醫療訪視團隊,除疫情管制外,已經行之有年。阿龍去年底曾因心肌梗塞在外院進行心繞道及血管修補術,今年二月因呼吸喘到台中慈院就診,診斷為心衰竭合併急性肺水腫住院治療,出院後已回診一段時間,目前持續拿慢性處方箋。

阿龍離異後獨居,體力不佳又有糖尿病史,與女兒斷聯,兒子的協助有限,目前由妹妹照顧生活與陪同就醫,社工師理解妹妹同時照顧夫家與哥哥的壓力,轉介社會資源由慈善單位提供午餐,特別邀請社區護理組小組長李佳霖與營養師王慈欣同行,提供有關糖尿病友居家飲食、營養補充的衛教。

十九日下午往診團隊從醫院出發,蔣慈孟社工師用手機邊聯絡邊找路,終於在路邊看到等候多時的妹妹。進入三合院鐵皮屋,還沒進門就撲鼻而來濃濃菸味,觸目所及是麻將桌的殘局,飲料紙箱與提神飲料空瓶凌亂放置,茶几桌堆滿雜物,還有一張滿滿獵物的捕蠅紙,阿龍微笑迎接眾人到訪。

李佳霖護理師行前已確認阿龍疾病背景,現場測量隨機血糖,發現指數高達兩百零四mg/dl。妹妹透露,哥哥平時不喝白開水,寧可喝有味道的飲料。李佳霖耐心說明,含糖飲料對血糖造成不良影響,建議他節制菸癮、按時服藥,並提供社區資源連結方式,希望做到更全面的關懷。

王慈欣營養師幫阿龍秤體重,比對回診時增加零點二公斤,仔細詢問飲食情況,發現阿龍除慈善單位固定午餐便當、妹妹提供晚餐外,早餐與餐間幾乎都吃麵包或甜餅乾,還喜歡含糖飲料,服藥也不規律。

王慈欣鼓勵阿龍要多走動,運動時間一天要累積超過三十分鐘,並儘量戒菸。阿龍解釋,平日坐沙發不走動,是因為走路不平衡,一拐一拐不好看。營養師還提供糖尿病與腎臟病飲食選擇與搭配,建議阿龍三餐定時定量,蔬菜分量要跟飯一樣多,搭配豆腐類的各種蛋白質一塊,肚子餓時可吃糖尿病或腎臟病配方為準的營養品一次一包,但阿龍表示,擔心營養品太貴,喝完樣品後就沒吃了。

近一小時關懷,團隊依據阿龍血糖及體重,提供用餐與運動等建議,限於主、客觀因素,或許沒辦法短期內看到改善成效,但個案及家人已感受到團隊溫暖。妹妹說,哥哥最聽社工師的話,特地拜託蔣慈孟叮嚀阿龍,要聽妹妹的話定時服藥、好好吃飯,不然會打電話來關心。阿龍笑著點頭。

團隊離開前,妹妹很感謝經由營養師指導,較瞭解糖尿病飲食營養補充做法,知道如何準備適合哥哥的餐食,未來將依建議把哥哥不愛吃的青菜剪短,就比較好下口,也協助病人營養、用藥照顧,希望讓哥哥保有基本生活品質。(文、攝影/曾秀英)

蔣慈孟社工師(左)叮嚀阿龍,要聽妹妹的話,定時服藥、好好吃飯。

妹妹感謝台中慈院往診團隊,期待協助哥哥恢復基本生活品質。

台北慈院 蕙質蘭心病友會 迎接彩色人生《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二十二日

根據國民健康署二○二○年的數據統計顯示,乳癌為臺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每年約有一萬五千名的女性發生乳癌,死亡人數將近三千名,發生率逐年遞增且有年輕化趨勢。每年台北慈濟醫院舉辦「蕙質蘭心乳癌病友會」,藉由團體活動,增進乳癌患者及早進入疾病適應階段、接收正確衛教,提升病友們與家屬自我照顧品質,以緩解乳癌自我照顧壓力。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台北慈濟醫院張耀仁副院長帶領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行政同仁、病友及家屬共五十多人前往新店文山農場參與「蕙質蘭心乳癌病友會」透過活動,舒緩身心靈。

四月二十二日,台北慈濟醫院於新店文山農場舉辦「蕙質蘭心乳癌病友會」。

病友們體驗葉片拓印DIY,認真思考調色及拓印的位置。

一早,眾人乘車抵達新店文山農場,短暫休息片刻後開始踏上導覽行程,一路上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植物、茶類,導覽員一一解說:「雀榕會附著在其他樹木,吸取養分。」、「只要把水滴在葉子上就可以分辨姑婆芋與芋頭,水會散開是姑婆芋,不會散開則是芋頭。」、「臺茶十二號是著名茶學家吳振鐸教授選育出來的品種,因懷念他的祖母金萱,所以將臺茶十二號命名為金萱。」跟著導覽員的腳步,眾人紛紛拿起手機紀錄美景,朝露、蟲鳴鳥叫為導覽增添了不少色彩,茶香四溢的文山農場,別有一番風味。

在生態導覽的過程中,大家一同挑選拓印所需的葉片,待導覽結束後,由工作人員進行DIY 手作教學,病友們也照著步驟,將顏料塗抹至葉片上,經調色及確定擺設位置後再輕輕按壓在帆布袋上,完成作品,而每個作品也都蘊含不同的寓意,唯一相同的是,在親手製作的過程中,每個人皆忘卻病痛,只有歡樂。

短暫休息後,張耀仁副院長透過簡報說明乳癌患者易骨質流失,增加骨折風險,而如何預防骨質流失,就得改變生活型態,透過負重運動、飲食中多補充富含鈣質的食品、定時曬太陽維護骨質。最後也以問答與病友們互動,替病友們解惑。

中醫部林亞萱醫師則點出中藥輔助可消腫、安神,若搭配手臂旋轉運動更能達到效果,也提醒乳癌患者切勿食用含有高麗參、靈芝的保健食品,應以黃耆代替為佳,避免補氣太過旺盛。而黃曉芳心理師以詩分享正念,鼓勵大家汲取力量,並邀請病友們為自己寫詩、分享自身的創作。

聽完心理師的正念分享,黃小姐表示:「人都會老去,哪天從鏡子看到年老的自己,不要害怕,身心靈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另一對來參加病友會的盧姓母女更在寫詩時一同哼唱出美妙的旋律,她們分享道:「用正念戰勝病魔,不要放棄任何希望,勇敢地為自己的人生譜出新的樂章。」

除了豐富的衛教內容、親近大自然的體驗活動,社服室吳芳茜主任、羅于荃社工師、曾盈珠乳癌專責護理師、張婉琳乳癌個管師皆暖心陪伴病友及家屬,讓他們知道生病的道路並不孤單,也讓病友們能夠經由這次活動彼此交流、互相學習,凝聚支持性感情,提升生命正向能量。(文/李筠 攝影/盧義泓)

張耀仁副院長特別準備衛教簡報,說明乳癌患者如何預防骨質流失。

黃曉芳心理師以新詩分享,鼓勵大家汲取力量,用正念對抗疾病。

大林慈院 為地球改變我願意 大林慈濟綠成林《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二十日

大林慈濟醫院是臺灣及亞洲首家加入聯合國「Race to Zero」淨零碳排的醫院,為鼓勵同仁一起減碳護地球,在四月二十二日世界地球日前夕舉辦「為地球改變我願意 2023大林慈濟綠成林」活動,邀約同仁一起將節能減碳落實在生活中,隨手關燈、關電腦,節約用水、不用一次性餐具、選用綠色標章產品,鼓勵同仁力行綠色生活,為減緩氣候變遷付諸行動。

陳金城副院長勉勵大家,大林慈濟醫院能獲得SNQ 國家品質獎章-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獎,是同仁一起努力的成果,感恩大家為地球盡一分心力。

林名男副院長帶領大林慈濟醫院同仁一起宣誓「綠色行動,從我做起,大林慈院,我們加一」!

林名男副院長表示,希望大家一起來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在照顧病人之餘,也照顧地球的健康。

大力推動綠色醫院的副院長林名男指出,大林慈濟醫院二○二○年因推行綠色醫院理念於國際,獲國民健康署頒發「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貢獻獎」;二○二一年參與聯合國減碳運動,為亞洲第一家響應,臺灣唯一一家宣示參與二○五○淨零碳排醫院;二○二二年榮獲IHF 國際醫院聯盟頒發「卓越綠色醫院銅獎」;二○二三年更以系統性推動綠色醫院,獲得第二十五屆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SNQ 國家品質獎章- 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獎。今年四月與健康無害組織(HCWH) 及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 等舉辦溫室氣體盤查工具工作坊及「Race To Zero 」高峰會。林名男副院長表示,二○五○淨零碳排不是夢,希望大家一起來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在照顧病人之餘,也能照顧地球的健康。

總務室主任侯俊言指出,今年是第三年舉辦大林慈濟綠成林,並且將活動時間由第一年的二十一天、第二年的三十天延長為今年的九十天,邀請同仁於即日起加入「二○二三大林慈濟綠成林」LINE@,連續三個月響應「綠色生活」,每週統計隨手關燈、關電腦、無電梯日、減少自行開車、珍惜食物,健康蔬食、節約用水、使用雲端發票APP、不用一次性餐具、不喝瓶裝水、重覆使用塑膠袋等綠色行動,同時使用不砍樹的環保衛生紙,消費指名綠色標章,今年的活動更邀請醫院的外包商一起來參加,共同為節能減碳貢獻一分心力。

此外,大林慈院於六月一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止,舉辦二○二三全院醫療廢棄物減量競賽,鼓勵單位生物醫療廢棄物確實分類、減少使用量或其他減量方案,計算三個月平均生物廢棄物產生量是否降低,鼓勵大家一起為地球減少負擔。

活動最後,副院長林名男帶領醫院同仁一起宣誓「綠色行動從我做起,大林慈院我們加一。」包括院長室、護理部、影像醫學科、心功能室、社區醫療部、藥學部、總務室、人力資源室、營養治療科、工務室等單位,都分別宣誓將從政策面、垃圾減量、分類回收、以爬樓梯替代搭電梯、路跑活動不提供瓶裝水、推廣少肉多蔬食等不同面向,一起守護地球環境。(文、攝影/黃小娟)

總務室侯俊言主任邀請同仁加入「2023 大林慈濟綠成林」活動LINE@,共同響應綠色生活。

關山慈院 把握黃金治療期 腦傷針灸復健有希望《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二十日

六十四歲的潘大哥與太太和兒子定居北部,二○二二年八月下旬返回關山老家參加豐年祭,祭典結束由太太騎機車接送,或許是酒醉和右腳踝痛風剛開完刀,下車時沒站穩就往後仰,導致頭部撕裂傷及擦傷,直至隔天晚上意識程度改變,出現嘔吐,家人趕緊將他送到關山慈濟醫院急診室,經電腦斷層(CT)檢查腦部有出血狀況,馬上辦理轉院。

李盈德醫師為潘大哥進行針灸治療,並配合按摩緩解緊繃肌肉、放鬆筋膜。

潘大哥接受開刀治療,在加護病房住二十幾天才轉入一般病房,前後大約住了七個星期。太太一直很擔心先生復原狀況,一位陸籍看護熱心告知她,曾經照護過一位中風病人,因接受中醫與復健的治療恢復相當快,建議出院後可就近為先生安排治療。於是,太太請女兒幫忙掛號關山慈院中醫科李盈德醫師,同時搭配復健,每週三天,持續治療一個多月就會自行翻身。看著潘大哥的自主能力在短時間恢復,親朋好友也驚喜不已。

信心建立後,潘大哥精神狀態愈來愈好,連四腳拐杖也不想使用了,且在第二個月就告知太太要取消長照服務沐浴項目,僅須保留陪伴就醫的服務。潘大哥平時也會在家裡來回走路運動,會哼歌練習口語能力,雖然太太問他在唱什麼,他總是搖頭說不知道,但看先生這麼努力且持續進步,太太掛在胸口的大石,總算能放下了!

李盈德醫師說,潘大哥去年十一月開始接受中醫治療。當時他坐著輪椅,右半身肢體活動障礙,神情淡漠反應少,表達能力不好,認知有障礙,情緒較不穩定等等。經幾次治療後,肢體活動力量增強,互動話語變多,雖然有時有些詞語說不出來,但肢體語言持續進步,漸漸可攙扶站立走路,且行走距離持續增長。李醫師也鼓勵潘大哥平時可多唸報紙,練習發音,以及衛教腦出血復健相關事宜等。

「病人能夠進步這麼快,主要是有把握三個月內的黃金治療期,而且他和家屬都很積極在配合治療。」李醫師說,腦部受損會影響神經,導致肌肉僵硬或無力的情形。在中醫治療方面,此次除了針灸之外,也結合徒手治療緩解緊繃肌肉、放鬆筋膜。另外,也針對腦部損傷在頭皮上扎針,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增加腦部血氧量,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如果腦部有水腫的話也有助於代謝廢物消除。藉由上述的治療,依病人每一次肢體僵硬度和疼痛的表現,加強患處穴道刺激,幫助肢體活動力恢復; 疼痛的問題改善了,復健起來也會比較輕鬆。

潘太太說,先生以前是水泥工,幾年前動過脊椎和髖關骨手術,不適合繼續做搬重物工作,因此轉行一起在橡樛工廠上班,以件計酬,工時很彈性。兩人已經七個月沒有收入,太太盼望能儘快返回職場。如今,潘大哥不必再倚賴拐杖和輪椅,步態也越來越好,起身下床也都得夠靠自己完成,惟有口語能力要再加強。太太感恩這段期間醫護人員的照顧,他們計畫五月就要返回臺北,而中醫與復健的治療也會在北部持續進行著。(文、攝影/陳慧芳)

邁達爾物理治療師帶領潘大哥進行手部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