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分科座談 交流經驗溫習初衷《人醫心傳》238期

文/洪靜茹、蔡麗莉 攝影/凌翠蓮

九月三十日下午外科分科座談場次在健康故事屋舉行,來自臺灣、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區的外科系醫師們同聚,上半場由花蓮慈濟醫院張群明醫師、葉光庭醫師帶來醫療專業的交流;下半場由菲律賓人醫柯賢智醫師分享義診上的實務經驗與心路歷程。

乳癌篩檢揪出風險
定期超音波及乳房攝影

二○二三年九月三十日外科分科座談,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張群明主任以乳醫中心一站式就醫服務的特色,再擴及現今乳癌治療上的方向和方式。

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張群明醫師說明乳醫中心一站式就醫服務的特色,再擴及現今乳癌治療上的方向和方式。有海外人醫學員提問遺傳性乳癌的問題,若阿嬤有乳癌,孫女也會擔心有風險,在臺灣會怎麼給這樣的病人建議?需要做BRCA 乳癌遺傳基因檢測嗎?

張醫師回應乳癌是臺灣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其中九成為普通乳癌,只有百分之五到十是遺傳性乳癌,比例不高。而做BRCA 乳癌遺傳基因檢測要自費,一般情況下醫師不會主動建議,除非是病人強烈要求,「我是建議,知道有家族史的女性朋友,早一點開始做定期檢查,比如說進入青春期時,就可以每個月進行一次自我檢查。感恩柯賢智醫師也及時補充,有家族史的,三十歲以上,就開始定期做超音波檢查;四十歲以上就可以考慮做乳房攝影,要把定期檢查時間拉得年輕一點。」

另一位海外醫師提問臺灣乳癌篩檢的數據。張群明醫師說明,乳醫中心自二○一五年到二○二一年,從國健署的大數據資料中以及健保署資料庫的統計資料中比對不同期別乳癌的比例,發現最近這兩三年來,「第零期的比例增加了,而第一期、第二期的比例變少了。推敲數字中的變化呈現,正是因為有提早做檢查,所以更早被發現。」張醫師認為,國健署致力推行四十五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免費的乳房攝影檢查,花蓮慈濟乳醫中心也努力走入社區推廣,可見是有效果的。而乳醫中心團隊不以此自滿,「衛教上有更多需要努力的空間,我們要更努力,希望第三、第四期的病人能盡量早一點被發現,給他們更早的幫助。」

預防骨鬆
鈣與維生素D3充足攝取

花蓮慈院骨科部葉光庭副主任介紹骨質疏鬆照護中心的做法,強調預防勝於治療,而不是仰賴藥物治療。

接著由花蓮慈院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醫師介紹花蓮慈濟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的服務與特色,談骨質疏鬆的成因與治療,特別強調預防骨質疏鬆的方法,包含均衡飲食、適當運動以增加骨密度及降低骨折風險、每日至少攝取鈣質一千毫克、五十歲以上成人建議每日攝取維生素D3 約二十毫克、預防跌倒並適當保護等。「骨質疏鬆的預防,最重要是生活習慣的改變,飲食習慣的注意,平時多運動、肌肉強化,預防勝於治療,而不是仰賴藥物治療。」

菲律賓外科義診經驗豐
術前檢查篩選很重要

菲律賓慈濟人醫會柯賢智醫師分享菲國人醫團隊在偏鄉離島進行外科手術義診的實務經驗。

下半場由菲律賓人醫柯賢智醫師以問答的方式與人醫學員分享人醫會義診的經驗與收穫。

「我在TIMA(人醫會)團隊二十八年了,有誰願意和我待得一樣久?」柯醫師語畢,新加坡人醫何佑振醫師立刻舉手,迎來一陣掌聲。

柯賢智醫師一九九五年加入人醫行列,柯醫師的媽媽是資深慈濟人,帶著他進慈濟門,至今已二十八年。問起大家加入人醫會的原因,印尼的維拉斯塔納(WIRASTANA) 醫師覺得可以幫助別人很開心,而約旦的麥旦尼醫師則說是被阿姨拉進來的。

柯醫師分享,「做義診,最美好的事,就是看到病人手術後甦醒過來的微笑。」無償的幫助病人所得到的回饋,那是錢買不到的滿足。憶及還是醫學生時,要花時間念書、當住院醫師受訓,養成期很漫長;剛開始執業,薪水也很低、病人又少。年輕時他本想要賺錢,偏偏菲律賓很多窮人,他想,「好吧,算了,付多少算多少,就這樣。」

在菲律賓跑遍偏鄉離島做義診,有時候一場三日義診,加上前後交通往返兩日,等於五天沒有收入。柯醫師以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用擔心收入問題,一直做一直做,病人會介紹病人,「總是會有因緣,病人會回來的。」他現在七十一歲了,每年都還有上百例的大手術要開。

柯醫師也與人醫學員交流手術義診實際經驗,包含在菲律賓的慈濟義診上所進行的外科手術,只限於局部麻醉、當日可完成的小手術,像是甲狀腺、疝氣、肉瘤的手術等,而且也要有麻醉醫師在場。「最重要的是,要安排術前檢查,以篩選病人。」所以義診不是人到、設備到就好,事前還要審慎地做很多準備,用意也在保護病人以及手術的安全性。

馬來西亞婦產科醫師黃寶賢(音譯,NG POH YIN)提問,她參與義診交流,也希望把技術留在當地,讓當地的醫療人員後面可以接手照顧病人。柯醫師回應,美意良善,但「最重要的前提是在當地成立慈濟聯絡據點,一方面可以接引當地的醫者加入人醫行列,一方面也能將慈善與醫療結合的力量,有個中心可以凝聚和延續,與在地連結,比較能夠接地氣,也更有機會讓病人得到後續的照顧。」

馬來西亞婦產科黃寶賢醫師提問交流。

牙科義診 兼具人文關懷《人醫心傳》238期

文/楊金燕

牙科分科座談,來自各地的牙醫師與志工合影。攝影/楊金燕

當醫師也會生病!?牙醫師李明儒笑說,身體健康時從沒想到當醫師也會生病,他從一場瀕死重病揭開了「牙科分科座談」的序幕。

這場座談分別由北區人醫會謝金龍、花蓮慈院黃銘傑、美國人醫會廖敬興等醫師主持,專題分享者為來自臺灣的李明儒、台北慈院夏毅然及約旦的安賈德(Dr. Amjad Othman) 等醫師; 牙科交流報告者則分別為:臺灣北區的謝金龍、高屏區李姿瑩、新加坡許智亮、馬來西亞李禕仁、美國陳恂滿等醫師。

人醫會資深牙醫師謝金龍說,慈青背景的李明儒醫師雖然比他年輕許多,卻在人醫路上教學相長,也曾在他較為低潮時,這麼鼓舞他:「人要像(煮滾水的)茶壺,屁股都燒紅了,還能吹口哨。」更讓謝醫師佩服的是,李明儒重病之際,他與夫人擔心的是能不能完成無語良師的心願、以及診所器材要捐給哪些需要的地方。

李明儒醫師分享義診及罹癌治療的感想,「當人生碰到逆境時,願力大於業力」。攝影/張秋菊

李明儒一上場,便放了「蔡宗賢、黃淑賢、黃裕雄、翁式穀」這幾位曾在義診路上奮鬥不懈的牙醫師照片,「請大家記住他們曾經發揮的力量,我們不只要永遠懷念他們,他們想做的,我們要繼續做!」

李明儒醫師一九九六年便加入人醫會,他笑談,二○二一年他曾在溫馨座談時向上人報告「祈願自己儘早回歸慈院」。願望是達成了,「只是當時沒講清楚,結果成了『躺著進慈院』。」二○二三年,因為癌末,他成了台中慈院心蓮病房的病人。

在台中慈院,李醫師體驗到跨院區、跨科別、中西醫合療,以及志工們的體貼服務——大愛手、彈琴演奏歌唱、能量按摩等等。他也感恩姊姊、妻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感恩謝金龍醫師率隊來台中慈院為他加油打氣。

在醫院躺了快一年,如今能康復出院、站在這裡,讓李醫師體悟到,當人生碰到逆境時,願力大於業力;醫師也會生病,成為病人就要有耐心;而牙醫師不只是牙醫師,也可以成為熱忱滿溢的牙醫師,提燈照路,為他人打亮生命色彩。

時刻替病人想

緊接著,台北慈院夏毅然主任分享「傳統的方式合併人文關懷會對口腔癌的治療更有幫助」。夏醫師從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提醒口腔癌較常發生於男性及老年人,抽菸、喝酒、吃檳榔都是導致口腔癌的主因之一。

目前口腔癌的治療方式多為手術、放射治療、化療及其他合併治療,也有些會用到標靶、免疫治療。有些口腔癌病人的腫瘤會嚴重影響外觀,但即使他們的腫瘤看起來如此可怕,他們仍然在尋求生存的希望,仍會擔心手術要削去他多大的臉龐。

臉部和口腔手術缺損的修復,對於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和整形外科都是一項艱鉅挑戰,許多醫師不太關注病人術後的外觀和他所喪失的功能。「但是,病人是我們的老師,做一名名醫容易,做一名善良、有思想的醫師卻很難。」

美國的梅約醫師 (William James Mayo) 曾說過,「病人的最佳利益是唯一需要考慮的利益。」指的也是時時刻刻不忘「人道醫療」。因此治療口腔癌病人時,不僅要醫治,也要盡可能保持病人的口腔功能和修復他的外貌,希望治療結束後能返回工作崗位。時時刻刻替病人想,便是結合人文關懷的最佳治療。

約旦的難民營 慈濟從未離開

來自約旦的安賈德醫師(Dr. Amjad Othman),感恩慈濟從來沒有停止對難民的照顧。攝影/張秋菊

來自約旦的安賈德醫師,二○一九年曾與人醫會前往阿茲拉克難民營義診,因而牽起與慈濟的緣。二○二二年他開始參與約旦慈濟醫療日的活動,也看見慈濟為有需要的難民提供心理、經濟支持、醫療服務。

安賈德醫師參與慈濟義診後,感受到勤奮工作的精神、以及團結一心的合作精神,讓他特別感動的是,許多組織已經減少或停止對難民營的醫療援助,但是慈濟從未離開,從來沒有停止對難民的醫療關懷。

因此,慈濟醫療日的病人,日後都可以免費到安賈德醫師的診所接受後續治療,一起用愛照顧需要的人。他也提到,缺牙的病人常因為咀嚼不全影響消化系統,更影響正常說話與發音。他感謝慈濟也會針對需要的病人提供活動假牙,幫助他們修復牙齒、恢復健康。

最後,他也不忘提醒,札塔里難民營目前仍有八萬名難民,他們需要持續的健康和牙科照顧。

臺灣牙科團隊凝聚力強
召募青年醫療志工

在各地人醫交流的部分,臺灣北區人醫牙科團隊的謝金龍醫師,感性的一首自創詩作,來表達牙科團隊在臺東義診之情。

「何曾忘了與你的約定,若非疫情阻擾,早已飛奔過去⋯⋯」他從最初李彝邦醫師邀約、僅十多位志工前往臺東機構義診,至今已成兩、三百人參與的重要義診,且含括全臺灣各區人醫志工參與。

來自高屏區的李姿瑩醫師分享招募「青年醫療志工」,一路到志工培訓、上場演練實作,並籌畫舉辦杉林兒少營隊等。她也提及前往臺東慎修養護中心義診,從最初的三、四位,到至今十七、八位志工參與。她也曾感到不安疑惑,要將大家帶往哪個方向,一位資深醫師告訴她,「妳提供一扇門,讓他們進來,後續就會有更多師兄姊接引他們」,讓她心安也感受到慈濟人堅實的後盾。

往佛國更貧窮的地方去
讓難民不缺乏

新加坡的許智亮醫師分享前往尼泊爾藍毗尼義診的經驗,讓他親身見識到貧窮病苦、落後的集水器與公共衛生,也在義診中看到這麼多人醫走進人群,為需要的人服務,就像菩薩雲來集,現場猶如靈山法會,法會不散,經藏躍然。

李禕仁醫師分享馬來西亞的義診中心牙科部門的改革,在二○一九年以前,牙科義診一週僅兩個半天,有些病人稍微遲來,卻排不到看診,非常落寞地離開。二○一九年六月聘請全職牙醫師後,不僅服務時間從週一到週六,服務項目也提升到能夠製作假牙,讓貧困或國籍不被認同的缺牙難民,終於有了牙齒、可以露齒微笑也更為健康。

邀約青年醫師 期待約旦義診見

美國的陳恂滿醫師分享社區牙科的外展服務,目前美國慈濟人醫會定期在九個地區提供醫療服務,同時也展開行動牙科和眼科服務計畫、支持小組及預防性的健康教育。因為新冠肺炎,美國義診中斷了兩年,二○二二年恢復義診服務。最後,陳醫師向年輕醫師喊話,「別怕,我們都會在背後支持著。」鼓勵年輕輩醫師勇敢向前。

來自印尼的拉克斯米.維迪亞斯圖蒂醫師(Dr. LAKSMI WIDYASTUTI),則介紹了印尼人醫會目前在印尼九個地區成立分支,持續在醫療保健、教育使命、舉辦研討會等方面努力,人醫會也提供牙科、眼科(白內障)、疝氣等小手術,以及退化性疾病的藥物治療,希望能持續照顧需要的貧病鄉親。

一場緊湊溫馨的牙科座談,在大家熱絡交談中結束,也在謝金龍醫師的號召下,紛紛約定,還要一起前往約旦義診,為需要的難民服務!

牙科交流報告後,花蓮慈院牙科部黃銘傑主任(右二)代表致贈結緣品。左起:馬來西亞李禕仁醫師、約旦安賈德醫師、美國陳恂滿醫師、印尼拉克斯米醫師、黃主任、新加坡許智亮醫師。攝影/張秋菊

護理希望旅程 後疫情的自我療護《人醫心傳》238期

文/莊玉美、吳宜芳 攝影/趙水源

護理的分科座談在講經堂舉辦,由花蓮慈院鍾惠君主任開場,「慈濟的護理,因為看見了病人的需要,發展出『人形圖』,因為疫情照護需求,而有了數位護理,有關實證照護、創新及敘事護理,從醫療志業出版的《志為護理》期刊上都能找到,近幾年都有長足的成果。」獲得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的鄭雅君督導,接續上臺分享,「一個癌症被診斷出來,不僅只是一個個案的事,而是整個家庭接受挑戰的開始,即使治療結束了,後續的追蹤照護仍不能間斷。」

跨越邊際 受髓重生

花蓮慈院兒科病房宋景歡副護理長,分享照顧過的海外兒童癌症個案故事。

花蓮慈院骨髓移植病房李珍妮副護理長分享。

上半場的主題談兒科及腫瘤護理,兒科病房宋景歡副護理長,她同時也是二○二二年「十大傑出青年」唯一的女性得獎人,分享「跨越邊際,受髓重生」,來自越南的兒童癌症病人阿福的故事。二○一五年當年僅有七歲的阿福,在越南診斷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二○一九年疾病復發,二○二○年透過慈濟越南聯絡處轉介,跨海來到花蓮慈院接受治療。醫療團隊為了克服語言溝通的障礙,量身訂作圖卡,並連線越南的醫師共同照顧,小病人最後成功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護理同仁看到阿福的媽媽一天二十四小時照顧孩子,便把自己的小孩「捐出來」陪阿福玩,讓媽媽能喘口氣休息一下。媽媽帶阿福回越南後,護理人員不僅收到了卡片,阿福甚至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學習講中文來表達對醫護團隊的感恩。而經過治療,阿福恢復健康,得以重返校園。

血液腫瘤科的郭爵副護理長,以及骨髓移植病房李珍妮副護理長,依序分享了印尼個案莎薇亞(Selvia) 的故事,她在二○二一年診斷出急性白血病,但當時因為新冠疫情無法來臺,團隊以遠距視訊及多媒體討論的方式制定治療計畫,最後莎薇亞漂洋過海兩千八百公里來臺治療,克服了一次次移植前化療的副作用,但在移植後的第九天仍舊復發了,家人討論出的共識,選擇讓她用舒服的方式回家。

鄭雅君督導說,透過以上的故事,知道成就一件事,無法只靠一個人,而是整個團隊的力量,故事也許不圓滿,但愛會傳下去。花蓮護理團隊最後也以〈讓愛傳出去〉的手語帶動唱,結束第一堂課。

為舒緩症狀 護理多元照護

心蓮病房江青純護理長教導大家不同精油的使用方式及屬性,並分享了幾個好用的按摩穴位。

下半場由心蓮病房的江青純護理長分享,後疫情下如何運用芳療及穴道按摩,進行自我保健。罹患後新冠症狀的人,通常會有一些不舒服的神經症狀、焦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一些呼吸道症狀,例如神經症狀,可用陳皮或玫瑰來泡茶;胸口或情緒緊繃,利用穴道來按摩改善;「利用植物的香氣成分,藉由嗅覺傳遞到腦中改善情緒進而讓生理得到改善,例如,柑橘類的精油很陽光,聞了情緒佳,而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薰衣草含的成分才具有鎮定療效,迷迭香精油則能幫助舒緩壓力、專注思考。」

此外,江青純護理長也特別強調,精油必須要和植物油調和使用,否則會過於刺激皮膚。在心蓮病房,除了備有精油舒緩病人的各種疼痛,穴位的按摩也是一種治療,她接著示範幾個好用的穴位,包括助眠的百會穴、止痛用的合谷穴、止吐止嗝的內關穴,以及養護胃氣的足三里穴。

青純護理長最後也向學員們介紹,花蓮的第一百號愛心商店「心蓮旅行社」,這個商店募集大家的愛,目的是希望能替進行安寧緩和療護的病人及家屬們圓夢,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想看看海,想回到曾經工作的地方,或是想家了,這個行動同時也是家屬哀傷歷程的一部分,讓他們最後擁有這一個共同的回憶。

護理助圓夢 學員傳遞感動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俏燕,之前從事臨床護理工作二十四年,目前是護理老師,負責腎臟疾病的護理教學。她說:「洗腎的病人會對生命有很不確定的感覺,我要教學生怎麼去愛護這些病人,給他們支持與關懷。」

陳俏燕接著說,洗腎患者每個星期來三次,是因為要得到很好的醫療,「知識很重要,但是我們的愛心更重要。」她不曾接觸慈濟,今天(九月三十日)第一次回精舍,「感覺到有一種溫馨、有一個愛心在那邊。」

聽到花蓮慈院護理人員分享如何圓癌末病人的夢,甚至關心到家屬,陳俏燕說:「我很為他們高興,他們知道他的生命不長,可是護理人員給他們一個希望。」陳俏燕表示回馬來西亞後會教這些觀念教給學生。

來自馬來西亞的王斯潁,是慈濟吉打洗腎中心的護士,已經服務四年,聽完護理分科座談,她說:「感覺就像是一家人。」她在照顧洗腎患者的過程中,有些患者也會帶一些自己種的蔬果來感恩她們。當遇到病人發脾氣,不洗腎,她們就會想盡辦法去家訪,「去勸他們回來洗。」因為若不洗腎的話,病人的身體會愈來愈嚴重。面對這些洗腎患者讓她體會很深,「更珍惜每一天。」

雙向交流解疑惑

來自高雄人醫會的曹瑞雲護理師想了解在人醫護理的路上還能做哪些事情。

來自印尼慈濟醫院的護理長柔哈妮(ROHANI) 希望將慈濟的護理之愛傳承給自己院內的護理同仁。

來自高雄區人醫會的護理師曹瑞雲提問:「是否給我們人醫會建議或是指導,未來我們在人醫護理的路上還能做什麼?」

鍾惠君主任回饋,走在人醫會服務的路上,幾乎都是大家額外付出時間及心力,心中要有願才會有力量去成就,首先就是要先儲備好自己,然後可以和周邊結善緣,就有機會將因緣串起來。

長期有在社區耕耘的鄭雅君督導回覆,加入人醫會就是非常好的「行」,同理在平常合作的隊伍當中,找到讓自己繼續下去的方法。第二,就是怎麼樣做一個掘井人,如何引發更多人來加入慈濟人醫會,「護理就是一個掘井人。人醫會在當地,不是在改變他們,而是去了解他們,所以我們的照護就是慈濟人文。」

慈濟醫療法人護理委員會章淑娟主委也給予回饋,「今天下午聽到的分享很感動,雖然對護理同仁來講是很『平常』,修行只能在人間,看見病人的需要,共同成就這樣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難,仍舊要向前行,這就是慈濟人。」

臺下來自印尼的學員柔哈妮(ROHANI) 是印尼慈濟醫院的護理長,提問:「如何讓所有的護理有愛心、慈悲心、同理心來服務病人?如何將感恩、尊重、愛落實在護理人員照護病人上?」

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回覆,「上人教導我們要看到病人的需要。」關懷病人,如何了解病人的痛點跟感受,還有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的期待是什麼?再來做健康照護的依據。「其實要從教育,開始進行培養。」從醫療志業體的教育端開始,到臨床上的實際經驗,藉由周圍的影響力,讓大家有共同的心念,對於護理人員培養同理與慈悲心是重要過程,當然慈悲心也會有疲乏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要從旁支持,同時也要秉持當時初發心。

感恩上人創造了慈濟世界,讓慈濟人有機會植福田,利他又利己。

花蓮慈院鍾惠君主任分享自身經驗,只要將自己儲備好,廣結善緣,就有機會將因緣串起來。

輕裝簡行 中醫團隊信願行《人醫心傳》238期

文/李美慧、黃秋惠 攝影/陳儷娜

花蓮慈院中醫部王健豪副主任(中)代表歡迎中醫分科座談學員,右立者為分享者吳立工醫師。攝影/黃秋惠

美國人醫會廖明煌醫師(中)全程為不懂中文的學員即席翻譯。攝影/黃秋惠

九月三十日下午兩點三十分之後進行分科座談,中醫的座談區位於靜思堂靜思書軒與大愛臺、大愛感恩科技外的空間「大愛廣場」,超過六十位學員參與。而美國人醫會廖明煌醫師全程為聽不懂中文的幾位學員即席翻譯。

中醫分科座談上半場由花蓮慈濟醫院吳立工醫師擔任座談主持人,花蓮慈院及三義慈濟中醫醫院分享,下半場由花蓮慈院陳中奎醫師主持,由新加坡、香港及菲律賓醫師分享。

原本預定是花蓮慈院何宗融副院長擔任座長,但因何副院長此刻正參加二〇二三年杭州亞洲運動會,他是臺灣運動選手的隨隊醫師,所以由王健豪副主任代表致詞,歡迎在座所有學員。

花蓮慈院 中西醫合療典範

接著由吳立工醫師簡單介紹花蓮慈院中醫部的特點。首先第一大特點,就是中西醫合療。螢幕上出現《東方的一道光:花蓮慈濟醫學中心中西合療之路》(經典雜誌出版)一書的封面,是林欣榮院長與何宗融院長共同醫治同一個病人的畫面,神經外科醫師與中醫科醫師共同為一個病人解除病苦,這是花蓮慈院中西醫合療的最佳寫照。花蓮慈院西醫科別病床數約一千一百床,會診中醫的病人可達一百床,不管是針灸、中藥調理、推拿、艾灸、鐳射熱療、電針等等,約十分之一的比例,這就一般醫院來說,是非常高的比例。

而花蓮慈院在神經外科及急診的中西醫合療,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一百的會診率。過去《康健雜誌》曾報導花蓮慈院急診「七十二小時內啟動中西醫合療」,但現在已經是在一小時之內就啟動。尤其是顱腦損傷等患者,更要把握黃金時間盡早醒腦開竅。

此外,中醫的運動醫學、開設中醫住院病房,甚至淨斯本草飲等系列研發,都是花蓮慈院近年的發展重點。

吳立工醫師接著舉了五個中西醫合療的成功案例,包括腦脊髓液從鼻子外漏、脊椎損傷者從坐輪椅到能夠行走、巴金森氏症的退化恢復到正常、動眼神經麻痺治療;還有因糖尿病而傷口潰瀾,西醫應該會建議截肢的狀態下,何副院長透過金創膏、針灸、中草藥等方法,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後傷口真的癒合了。

花蓮慈院也因此獲得「推動中醫健保醫療品質獎」、衛福部頒發中醫最高等級的「玉階獎」等獎項殊榮。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
輕裝簡行 在宅醫療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葉家舟院長分享。

葉家舟醫師原是大林慈濟醫院中醫科主任,受邀擔任三義慈濟中醫醫院院長時,欣然同意接下使命任務,希望在山城地區推動醫療的普遍化,讓中醫醫療走入社區、居家及機構,畢竟中醫師只要帶幾根針,就可以輕裝簡行,到病人家為他們去疾除苦。

葉家舟院長舉一個開院前往診的例子讓大家感受山城鄉親的醫療需求。那個鄉親覺得只是不小心扭到腳,要看醫師很麻煩,就拖著,但是一碰就痛。剛好葉院長上門,幫他針灸、腳踝復位,病人馬上就可以站起來,馬上就可以走了,好幾天的疼痛,居然醫師一上門,處理一下就好了,不疼了。

臺灣面臨人口老化,推動長照2.0「在宅醫療」,而上人早在五年前就思考在三義成立醫院,就是要倡導在宅醫療的觀念,讓中醫走入居家。葉院長說:「要成立醫院,至少要五萬人口才不會虧損,三義地區只有八千多人,慈濟在這裡開醫院,大家都捏把冷汗!」

三義有慈濟茶園,精舍師父問葉院長覺得「茶葉枕」如何?葉家舟院長回答師父:「茶葉枕很好,茶葉清香,如果可以再加些香料、草藥,應該會睡得更舒服。」師父說:「好,那我們來做。」「師父,可是最近醫院剛開,我可能沒有空幫忙⋯⋯」師父立刻回他:「你(醫院)都快活不去了!還要幫我⋯⋯」原來師父的意思是,在三義開醫院一定會賠很多錢,他要想方法幫忙開源賺錢。

三義慈濟中醫醫院於二〇二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啟業,葉家舟院長對於醫院有很清楚的規畫與期望,最重要是實現上人的心願,由醫護「走出去」,走到病人家、走入社區。開院前的義診往診,鄉親的反應都很熱烈,啟業後的看診人次也有很好的門診量。而且中醫居家醫療開辦四個月,每月有一百人次,期待第二年可以達到每月一百五十人次,第三年二百人次;中醫的健康講座也很受歡迎。

葉家舟院長在大林慈院時,癌症治療方面非常出色,也發表非常多論文,包括癌症化放療、疼痛及自律神經失調的中醫調理等,他也會帶到三義中醫院來。緊急醫療、鄉親需要的西醫門診、遠距醫療、中醫的家庭專科醫師培育等,都是三義慈濟中醫醫院的下一步,葉家舟院長期待做到讓醫院的虧損降到最小,照顧到最多需要的鄉親。

新加坡 居家往診

新加坡人醫會中醫團隊深耕往診多年,也積極參與海外義診。

新加坡的中醫代表是林麗芳與林麗華兩位醫師,一位主講,一位負責操控簡報畫面。

新加坡從二〇〇四年在牛車水的集會所成立了新加坡義診中心,到現在十九年了,只是中間因租屋到期而更換場所。

新加坡慈濟義診中心的中醫部,免費提供民眾內科及針灸的服務,有五位全職醫師,三十八位義務醫師,一年有兩萬四千八百人次看診量。此外,中醫積極結合營養師走入社區推動素食,或舉辦各種推素活動,破解民眾對於素食缺乏營養的迷思。新加坡團隊也常常參加海外義診,不管是斯里蘭卡、印尼,及尼泊爾等國家的貧苦或災後地區,都有他們付出的身影。

「有貧苦因病而走不出來的病人需要中醫治療,這是促成我們居家往診的契機。」林醫師說,新加坡的中醫居家往診都是由義務醫師來承擔,接著以影片分享三位資深中醫師周啟仕、黃群芳、陳玉蘭的付出身影,治療病人的成果;病人因此更健康、更樂觀,都是給這些人醫最好的回饋。簡報的最後,新加坡四十三位中醫師的個人照出現在同一個畫面,感覺真是陣容堅強!「深信人間有愛,盡形壽,信願行!」新加坡團隊與所有中醫師共勉。

香港 中醫診所將啟業

香港陳家禎醫師分享香港中醫義診中心即將啟業的好消息。

陳家禎醫師代表香港中醫團隊分享,一八七〇年在香港有首間中醫院,或許是全世界第一所中醫院,但一百多年來西醫掛帥,香港到二〇〇三年才開始重視中醫,所以中醫師一直有「高手流落在民間」的感覺,陳醫師說這次年會不斷聽到臺灣在中西醫合療的成果,很值得香港學習。

接著由關愛穎護理師分享在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香港中醫師參與抗疫,特別是在亞博館方艙醫院照顧非重症確診者的心得。而中醫對於長新冠的症狀,能有很好的發揮。在疫情期間,感恩慈濟人關懷第一線臨床醫護,志工也一同送愛到最前線。

最後陳家禎醫師分享好消息,香港即將於二〇二五年成立香港中醫院;而慈濟的動作更快,上人賜名「慈濟大愛中醫診所」正在興建中,地點在九龍的中心地區,銀座廣場油麻地彌敦道,應該會更早啟業。陳醫師感謝新加坡、臺灣的中醫團隊傳承交流,印尼分會的建築建議,也特別感恩林碧玉副總,只要過境香港就會來看工地,他播出一張照片,有如林副總撐起整個中醫診所的構圖,「慈濟是女人當男人用,男人要當超人用!」陳醫師期許自己跟緊上人的腳步,做就對了。

菲律賓崇仁醫院 培育發揚中醫

菲律賓由中華崇仁總醫院(Chinese General Hospital)的中醫師何塞·拉蒙·古茲曼(Jose Ramon Guzman) 分享。

古茲曼醫師先向學員們致歉,因為他的祖母很早過世,來不及教他說中文。接著他先感謝曾經教過他的人,包括花蓮慈院、美國慈濟的中醫師群,以及崇仁醫院的主管及醫師。

雖然崇仁醫院從一八九六年就有中醫,但西醫才是主流,整個菲國都是。因為政府沒有相關法規,早期只有來自韓國、日本、中國的中醫師,一直到二〇一七年崇仁醫院才設立中醫學院,開始培育中醫人才。

古茲曼醫師分享菲律賓國家在中醫認證的法規傾向美國的方式,可能除了醫師,有整脊復健治療師、針灸師等專業的資格認定。

而臺灣推動的醫療產業合作計畫,菲律賓為主要合作國家,所以中華崇仁總醫院與花蓮慈院中醫部及慈濟大學後中醫學系積極互動,感謝在中醫師培育、教學、臨床實習的協助。花蓮慈院中醫團隊固定前往菲律賓教導,疫情期間也以視訊連線教學。

目前崇仁醫院所培育的第一批中醫師已畢業,目前正在培育第五屆,接下來的目標也要培養大學部的中醫人才及中藥製作的設備添置。

最後古茲曼醫師說因為課程時間到了,他以上人的法語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為結語,繼續為中醫培育努力。

中西醫合治的成果令人期待

分科座談時間即將結束,只能開放一個問題,由一位臺灣的醫師提問:「我本身是婦產科醫師,是加入人醫會義診之後才開始接觸中醫,包括針灸、推拿、耳穴,這次年會一直不斷聽到中西醫合療的成果,到底花蓮慈院是怎麼做到在急診推動中醫會診?怎麼樣可以讓中西醫合療得到醫界的認同?」

吳立工醫師回答:「在外科或急診推動『中西醫合療』,西醫的想法跟態度是關鍵!」花蓮慈院急診部的陳坤詮主任、賴佩芳主任都非常支持中醫,才讓中醫師有機會在急診幫助這麼多的患者。此外,就是健保在急診會診中醫的給付,患者不用花任何一毛錢就能加碼中醫治療,大家接受度就非常高。

陳中奎醫師補充:「吳立工醫師在急診會診,曾創下當月份最高的會診人數,將近六、七十個人。」而吳醫師目前針對梗塞型中風的點刺放血治療,病人很快恢復。更多中西醫合療的具體成效,令人期待。

在座學員中有一位蔡雪棻醫師,是來自馬來西亞的牙醫師,她沒去聽牙科的座談卻跑來中醫的座談,是因為兒子是中醫學系大二學生,她想來了解一下。她讚歎說道:「想來幫兒子鋪路,聽了臺灣的中醫發展課程,透過專家的研討會心得回去會跟兒子分享,也想著是否有機會用針灸跟急性牙痛結合。」人美心美的她笑說,同修先生法號「惟濟」,她自己的法號是「慮慈」,將最後一個字加起來就是慈濟,回去後她會更加實際去付出牙醫義診。

左為馬來西亞牙醫師蔡雪棻,為了學中醫的兒子來聽中醫座談。

愛讓所有事變可能《人醫心傳》238期

印尼 眼科維瑞醫師

文/陳敏如 攝影/陳慧華 翻譯/黃馨樂

維瑞醫師(音譯,全名IDA BAGUS GEDE WIRASTANA),是一位來自印尼的眼科醫師,參與印尼人醫會已有十年,但這次是第一次來到花蓮參加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

十年前,慈濟人在維瑞醫師就職的醫院為病人進行白內障義診手術,醫護人員和志工在準備手術器械時的陣容及過程,讓他非常的好奇,「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團體?」經過深入了解,他知道慈濟是佛教團體,但是卻有不同宗教的志工參與,讓他覺得很自在,因而自告奮勇報名成為慈濟人醫會的一員。

十年來,每兩個月一次的義診活動,維瑞醫師都會參加,也幫助了很多有眼疾又貧苦的病人,讓他們得以重見光明。維瑞醫師看到術後病人感謝慈濟的幫助,而且不收取任何費用,有的病人甚至感動到哭了。看到這樣的場景,維瑞醫師覺得非常動人,也體會到其實「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源頭。因為有愛,所以人們受到了幫助和祝福,也因為有愛,讓志工和醫師能夠秉持著這個信念持續走在助人的道路上。

慈濟人每次前往偏鄉地區義診時,志工總是想辦法克服所有的困難,不管是運送醫療裝備或是交通上的安排,而醫師只要到現場去發揮自己的醫療專業就行了。

參加人醫會這十年來,維瑞醫師覺得自己變得更加謙虛,脾氣變得溫和,即使在高壓的醫療環境下工作,仍能保持對於病人的同理與關愛。他希望未來還可以回到這個他覺得非常漂亮的花蓮,再度參加慈濟人醫年會。

印尼的眼科醫師維瑞(全名IDA BAGUS GEDE WIRASTANA)(右一)第一次來到花蓮參加人醫會年會。

預約重見光明的喜悅《人醫心傳》238期

斯里蘭卡 眼科阿賽拉醫師

文/許惠雯 攝影/張秋菊

來自斯里蘭卡的阿賽拉醫師(音譯,Dr. Asela Pradeep Abeydeera),首次來臺灣參加人醫會年會,他是一位眼科醫師,目前還不是人醫會的成員,但已投入偏鄉義診二十多年,為生活貧苦的白內障患者動手術。

阿賽拉醫師在一間政府醫院服務,他很喜歡到偏鄉做義工,也參與在地眼科協會所成立的非營利團體並擔任主席。他們將患有白內障的年長者帶到市區動手術,幫助一些學童配戴眼鏡,訓練護理人員學習衛教,教導孩子保健的觀念,二十年來不間斷的做著這樣的事。

二○一九年眼科協會在一間佛寺進行眼科檢查的義診活動,經由法師的介紹跟斯里蘭卡人醫會負責人阿羅沙(Arosha) 見面,開啟了跟慈濟人醫會合作的因緣。

跟慈濟合作後,服務的範圍更廣,服務的病人也更多,透過網路報導、人醫會醫師的分享,阿賽拉醫師得知慈濟在斯里蘭卡做了很多事,一直想更具體了解,也期盼能夠親自見上人。

他分享義診經驗,有一位三十三歲的母親,當時還在哺餵剛出生三個月的嬰兒,卻因白內障造成雙眼失明,經過手術恢復視力,終於能看見自己的孩子時,是多麼的喜悅。

在斯里蘭卡等待白內障手術的患者約有一百五十萬例,目前一年能接受手術的大約一千多例,阿賽拉醫師期盼能跟慈濟合作,增強醫療中心的設備,提升醫療品質,嘉惠更多白內障患者得到醫治。

來自斯里蘭卡的阿賽拉醫師(Dr. Asela Pradeep Abeydeera)長年參與當地眼科協會的偏鄉義診,將患有白內障的年長者帶到市區動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