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創造腎利人生《人醫心傳》243期

文/賴銘峰 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師

我是慈濟科技大學的護理公費生,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一年前初來乍到,血液透析室和我想像中不大一樣。學生時期,大家都說血透的學長姊很兇,不近人情。在花蓮慈院訓練過程的第一個月,真的覺得身心疲倦,疲倦到想放棄這份工作,因為要很早起床到單位準備機器,還要承受打針打不上、速度太慢被病人嫌棄的壓力,導致我每天都七早八早就到單位準備,有時甚至病人進來我都還沒準備好,根本睡眠不足。

慶幸的是,有好朋友及教學學姊陪我度過這三個月訓練時期。訓練到了第二、三個月,學姊已經放手,大部分時間是看著我們做事,再給予指導,我也不斷練習自己的技術、加快速度,努力搞懂學理,為的就是日後回玉里慈院可以獨當一面。

三個月訓練結束回到玉里慈院上線,剛開始壓力也很大,很緊張,但是一想到學長姊剛創立血液透析室到現在經歷的種種難關,就覺得其實我算幸福了。

走過這充實的一年,想告訴未來的自己,不管遇到多難的關卡,可以像打遊戲中的boss(此指怪獸)一樣,愈戰愈勇,勇敢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腎」利人生!

三人組從無到有 護腎草創情《人醫心傳》243期

文/吳珮瑜 玉里慈濟醫院加護病房副護理長

血液透析室的成立困難重重,遇到新冠疫情工程延宕,好不容易準備就緒時,又遇到九一八地震,過程真是一波三折,還好在慈濟基金會的協助,以及醫院同仁的努力下,迅速地完成修復。

二○二二年十月,終於來到試營運的階段,等待著血液透析室啟業的腎友,也懷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前來報到。

試營運階段,如想像一般非常地忙碌,畢竟所有事情都是從頭開始,而且我們是毫無經驗的。我是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因主管指派而到血液透析室學習,對我來說,血液透析就是全新的領域及專業,單位護理長對於透析也是完全不熟悉,所以大家就只能邊走邊學,壓力其實真的非常大。尤其,加護病房與血液透析室相較之下,加護病房算是比較封閉的單位,透析室卻需要跟很多人溝通,不論是醫師、腎友,甚至是各方面的廠商,為了讓透析室能夠好好的永續營運,一開始就必須先規畫好,不論是用品的擺放、工作的流程等等。二○二三年十月剛滿一年,回想試營運的日子,既忙碌又充實,雖然現在還有不足的地方,但看到透析室的護理同仁能夠穩定的上班,腎友們也都平安順利的接受治療,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讓我成長很多。

花蓮縣地形狹長交通不便,腎友有接送的需求,我與主管開始討論接送服務,但是尚未採購交通車,還要規畫接送路線,大家都傷透腦筋。因為有些腎友的住址在Google 地圖找不到,所幸內政部網站上的地籍圖可以搜尋門牌號碼的確切位置。我們的腎友,有的住在萬榮鄉馬遠村,有的住在富里鄉富南村,雖然同樣分布在臺九線上,卻相距將近九十三公里,甚至還有住在一九三縣道上的腎友。地震過後,一九三縣道到玉里鎮的主要道路中斷,僅能繞到玉里大橋往返,接送路程時間增加三十分鐘以上。另一方面,招募司機也是一直招不到人,不過為了守護腎友安全以及為家屬分憂解勞,醫院初期先暫時由總務同仁開車。持續了數月的時間,因緣終於來臨,為善不欲人知的大德捐了一部無障礙福祉車,同時也順利招募到一位司機,讓我們鬆了一口氣!

血液透析室在試營運階段時,只有我和王明雄學長兩位護理人員,感謝明雄學長以及倪春玲護理長,我們三個人從零開始學習,一起解決問題,更要感謝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和腎臟科徐邦治主任帶領的醫師群,以及透析中心林欣穎組長、楊采環副組長、林靜敏副組長的幫忙,從試營運開始支援了三個月的時間,讓我們這些在血液透析世界裡的菜鳥,能夠愈來愈穩健、不害怕,因為有豐富經驗的前輩不斷地給我們肯定,腎友們也很信任配合,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度過艱困的初期。

回眸來時路,血液透析室從一開始的兩位護理人員,到現在有六位護理人員,腎友也從三位到現在的四十位,雖然僅是小小規模,相信我們會愈來愈好,期望血液透析室能夠穩定營運下去,造福更多有需要的腎臟科病人,也期望有更多的醫護同仁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

透析的每一天都不簡單《人醫心傳》243期

文/倪春玲 玉里慈濟醫院急重症護理長

記得在玉里慈濟醫院工作的前幾年曾規畫成立血液透析室,當時跟主管自告奮勇想要接受相關訓練,但後來因種種因素而暫緩。所以當二○二二年確定要成立血液透析室時,在院長、副院長、護理科郭雅萍主任的支持下接下血液透析室護理長的業務。但因當時兼任感染管制業務,所以安排加護病房副護理長吳珮瑜前往花蓮慈濟醫院學習,也感恩那段期間加護病房同仁配合承擔人力相對不足的排班。

從初期的空間規畫、儀器設備採購、人員訓練等都經過了許多困難,但幸好有花蓮慈院團隊協助,玉里及高雄師兄師姊關懷扶持,讓我們能順利在二○二二年十月開始運作。

因應血液透析病人的到來,在急診、病房、手術室也做了相對的因應,包含透析過程中病人緊急病症處理、廔管的處理、因其他疾病住院但長期在透析的個案評估等等。在事前也進行流程制定、教育訓練,讓同仁有能力妥善照護透析病人。

很快迎來血液透析室運作滿一年了,腎友人數快速成長,但也讓透析室同仁有點吃不消,畢竟一直有招募困難、人力不足的狀況,幸好,陸續有護理人員加入,而在等待新進人員完成血液透析訓練期間,感恩關山慈院血液透析室的主管及同仁主動支援。

這一年來,腎友對我們的信任度增加,且關係愈來愈緊密;腎友們不時帶來點心,也有一個人住的腎友在立冬當天約學弟妹一起補冬,讓身為護理長的自己覺得有腎友一起幫忙,讓臨床忙碌、遠離家鄉來到玉里慈院工作的同仁安身也安心,真的很感動。

而我們的學弟妹也是初次踏入血液透析的護理師,腎臟內科徐邦治主任說:「就是因為什麼都不穩定,所以才會讓病人留在醫院洗,因為可以快速評估及進一步處理。」護理同仁的照護能力也是跟著腎友來診量快速成長,從面對初次透析的腎友如何協助達到安身也安心、比較困難上針腎友的質疑、透析中各項生命徵象變化問題處理等,除了同仁與醫師平時討論、持續安排相關的照護學習外,也透過每個月的血液透析室會議由院長、腎臟科醫師、護理人員共同討論,期望能讓腎友有更妥善的照護,且除了能夠將身體顧好外,也能讓腎友們維持穩定的生活能力。

在透析室開始運作後的第三百六十五天,我寫下一些話提醒自己,要時時記得這個單位的成立是許多人的護持與愛護,而單位的持續運作是要經過許多人的努力與包容。回顧這一年,在只接新病人的情況下,原先開設的床位將滿,雖然很多人都訝異院內的透析成長量,但我們只看到原來花蓮南區需要洗腎的民眾真的很多,面對腎友各種身心問題處理,真心覺得透析的每一天都不簡單。

展望未來,希望我們一直有能力及人力繼續守護小鎮民眾,一起達到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任務。

玉里小鎮腎健康 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人醫心傳》243期

文、攝影/張汶毓

「家人在玉里慈濟醫院的洗腎室接受治療,我很放心!」這是來自腎友家屬的心聲。

雖然地處南花蓮的小鎮,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醫護團隊陣容完整,腎友一旦出現緊急狀況,急診室可立即協助處理,腎友進行血液透析的同時,有腎臟內科醫師坐鎮指導,還有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待命支援,推行人工腎臟單次使用、減少重複使用的感染風險,當洗腎病人的瘻管出現問題時,可儘快得到妥善的診斷及處置。

臺灣成為洗腎王國,腎臟病人成千上萬,步入洗腎階段的病人也日漸增多,身處於後山,資源相對不足,這裡的腎臟病人該怎麼辦呢?連小症狀都要舟車勞頓,更何況是需要洗腎的病人,長期以來醫療資源不足與交通問題始終存在著。

根據健保署資料顯示,全臺灣洗腎人口有九萬多人,尤其在南花蓮僅有玉里榮民醫院及維德洗腎診所,總是維持在滿床的狀態,會有變動的時候,往往都是有腎友往生,才會釋出床位,所以在玉里慈濟醫院開設血液透析服務前,資源明顯不足,部分在地腎友處於沒有太多的選擇情況下,只能奔波至花蓮,每週洗腎三次,每次四小時,對腎友及家庭的金錢、體力都是負擔。

不捨腎友舟車勞頓之苦,玉里慈濟醫院在慈濟基金會、慈濟醫療法人與花蓮慈濟醫院的協助下,於二○二一年十二月動工建置血液透析室,過程中歷經嚴峻疫情與百年大地震,仍能順利於二○二二年十月啟用。

試營運階段及初期,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全力支援下,動員所有的腎臟科醫師南下至玉里看診,營運初期,時間為每週一、三、五上午,慢慢地增加下午時段,再增加每週二、四、六上午,預計將於二○二四年農曆新年後,增加週二、四、六下午時段。目前已有能力在農曆新年期間,收治從外地返鄉過年需寄洗或者特殊緊急狀況的病人。

二○二二年九一八大地震震壞了全新完工的透析室(上圖),一週的時間內全力修復(下圖)

前有疫情後有地震攪局
搶修重建如期完成

走過二○二一年及二○二二年,玉里慈濟醫院全院同仁異常忙碌,血液透析室的誕生更是好事多磨,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高峰時期,團隊一邊進行血液透析室的籌設工作,一邊進行防疫工作──開設專責隔離病房收治確診病人,承擔社區採檢站、疫苗接種站,都是史無前例的任務。

即使疫情尚未趨緩,血液透析室籌備工作不能停。在籌備階段接近尾聲時,二○二二年九月中,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把院內多處環境及全新尚未使用的血液透析室震得傷痕累累,感謝林碧玉副總帶著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同仁前來支援,盡可能快速修復被震壞的空間環境。就在完成修繕的當時,同步傳來好消息,如同血液透析室的心臟一般的重要設備「RO 水機房」,在護理與行政合作下,歷經多次管路總清消、採水送驗,總算順利通過所有檢測。

啟用前試營運一個月

二○二二年十月初,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試營運。

試營運期間感恩有花蓮慈院成為強力的後盾,不論是腎臟內科醫師團隊在門診週間輪值,或是血液透析中心的護理前輩,都搭清晨六點的火車從花蓮來到玉里,只為了在門診開診前察看透析室裡早班腎友的狀況,上午門診結束後,又緊接著回到透析室察看午班的腎友。

經過一個月的試營運,血液透析室護理人員與腎友們已培養出良好的互動,一切都很順利且穩定。

從二○二二年十月一日開始為期一個月的試營運,在花蓮慈院腎臟內科醫護團隊的指導協助下,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運作順利,腎友放心,有信心正式啟用了。

二○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正式營運揭幕。感謝靜思精舍德旭師父、德清師父、花蓮慈院吳彬安副院長、腎臟內科郭秋煌醫師以及關山慈濟醫院家人們前來祝賀。花蓮縣衛生局鍾美珠副局長、花蓮縣議會潘月霞副議長、玉里鎮江東成代理鎮長、卓溪鄉呂必賢鄉長、花蓮南區服務中心陳志源主任等貴賓出席,花蓮縣政府與衛生局、部立玉里醫院、榮總玉里分院也致贈花籃祝福。

揭幕儀式後歡喜合影。

玉里慈院血液透析室啟用,腎友及家屬也非常開心,特意拍照留念。

感恩茶會 血液透析室正式營運

試營運一個月後,於二○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下午舉辦感恩茶會,邀請各方貴賓參加,也宣告血液透析室正式營運。

感恩花蓮慈院團隊從期初的規畫與一路陪伴,感恩慈濟基金會營建處召集工程廠商進行籌備,感恩高雄區慈濟志工發心捐贈病床。雖然籌備期間歷經各種關卡,不過好事總是多磨,這股眾志成城的力量,終於圓滿啟用血液透析室。

陳岩碧院長感恩嘉賓蒞臨,一同見證南花蓮血液透析服務的新里程碑,而全院上下的信念與方向都一致,就是要守護偏鄉居民的健康,「感恩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帶領的團隊,在籌備的過程中給我們很大的後盾及協助,其實成立洗腎室的夢想,我們早在兩年前就開始規畫,但是剛好碰到COVID-19 疫情爆發跟大地震。感恩所有貴人的協助,這個茶會是感恩會,感恩眾人的幫忙,我們從無到有,現在全新的血液透析室就在我們的面前,可以提供十五床的醫療設備給花蓮南區的腎友們,也是給腎友更多在地醫療照護的選擇。」

專長是內科與急診醫學科的陳岩碧院長,為了南花蓮的病人,現在對因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引發腎臟病的相關治療也很有心得。

前卓溪鄉長呂必賢祝福血液透析室啟用,也感謝陳岩碧院長帶領玉里慈院團隊守護鄉里健康。

老鄉長感謝
臺九線上的急重症守護者

「大家好,我是即將下臺的前任鄉長呂必賢!」幽默的呂鄉長,一開口就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承擔卓溪鄉大家長八年的時間,呂鄉長說:「在任期間感受到玉里慈濟醫院幫助偏鄉最多,在這個地方最需要的就是二十四小時的急診,因為生病沒有在看是清晨或是凌晨的,尤其是陳岩碧院長能在急診室值班,有她在我們就非常地安心!她是臺九線中段名副其實的急重症守護神。」

呂鄉長表示在十月初確診新冠肺炎,但假日很難找到醫生,他趕快到玉里慈院急診室發燒門診報到,「那天剛好是陳院長親自照顧我,看到陳院長突然覺得藥不重要了,因為陳院長的關懷讓我很溫馨,當場病好像就好一半了!感謝你們用愛與關懷來幫助我們。現在玉里慈院又有血液透析室可以就近照顧腎友,對我們卓溪鄉是很大的幫助。」呂鄉長也表示,應該要提醒鄉親,在用藥跟飲食方面都要多加注意,避免傷害腎臟走上洗腎之路。

花蓮慈院吳彬安副院長是玉里慈院血液透析室建置的主力推手之一,也將繼續強化玉里慈院的醫療量能。

花蓮慈濟醫院腎臟科郭秋煌醫師是試營運第一天的負責醫師,叮嚀腎友在透析室裡安心放心。

花蓮慈院全力支持協助

花蓮慈濟醫院吳彬安副院長說:「雖然今天下著大雨,但還是有這麼多貴賓與精舍師父與會指導,一切都是好的開始。玉里慈院的血液透析室終於開幕了,雖然本來預計是七月一日要開始,但受到疫情的影響,再來又遇到九一八大地震,所以就一直延期到今天⋯⋯兩年半前在關山已經開設血液透析室,要把這麼漂亮的血液透析室建立起來,真的需要非常多的人力,首先要感恩衛生局指導協助,陳岩碧院長也很盡心盡力地在執行,醫院空間不夠將行政部門搬遷到員工宿舍,讓工程進駐六樓施作約十個月。」吳副院長也回顧上人建置玉里慈院即是本著尊重生命的愛心,「花蓮慈院團隊亦步亦趨協助血液透析室穩定並且茁壯,將來再慢慢設置急重症的科別,在這裡搶救更多的病人。」

「腎臟科門診其實就是在照顧腎臟慢慢受傷即將進入洗腎階段的病人。」花蓮慈濟醫院腎臟科郭秋煌醫師說:「只要是花蓮南區的病人,我們都會很忐忑,因為要開始一一盤點哪裡的洗腎室有空位,只要從鳳林往南都很難找,於是像過年或疫情緊急、季節轉換都會找不到,病人呼喊南花蓮需要洗腎室其實已經很多年了,只是成立的速度趕不上我們老一代對腎臟沒有那麼照顧的趨勢。我們試營運到今天一個月,第一天剛好也是我,記得那天我們的腎友金先生有點不太適應,可能還沒有準備好要當一個洗腎病人,但確實當一個洗腎病人不是那麼容易,在透析室裡面要躺四個小時,心裡煩的事情非常多,要怎麼樣把心靜下來,好好看大愛臺的上人開示,需要護理同仁耐心地安撫。」

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的第一位病人金大哥,在第一次洗腎時,花蓮慈院血液透析中心林欣穎組長教導彈力球手臂運動活化血管彈性。

一次會比一次更順
腎友與護理師培養默契

住在卓溪崙天的金大哥,今年六十七歲,是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的第一個病人,也初次接受血液透析。金大哥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檢查出腎臟病,雖然有在吃藥但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導致控制得不好,一直到今年開始出現身體發癢跟容易疲勞精神不佳,才輾轉回來玉里慈濟醫院腎臟科就醫。

「當時徐邦治醫師叫我要有心理準備,已經確定腎臟病來到第五期,腎差不多都壞掉了,準備要開始洗腎,約定好十月三日這天要開始洗,醫師還跟我說會有很多人在門口迎接我。」金大哥說他知道自己即將開始洗腎,太緊張到記錯時間!「我當天清晨六點半就來了,到透析室門口想說『為什麼一個人都沒有?』原來是九點!」

坐在候診區,聽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金大哥說:「我趕快起來,跟著護理師進到透析室,本來很緊張的心情,看到透析室裡面環境很漂亮又很乾淨,還可以看到天空與山,而且設備跟床都是新的,進去之後壓力就沒有這麼大了。因為是第一次洗腎,護理人員先介紹環境,讓我有安全感。」

金大哥第一次接受血液透析時,曾發生血管堵塞,他的血管比較沉,很難上針,讓他想打退堂鼓,想著下次不要來洗腎了。但經過花蓮慈院血液透析中心林欣穎組長指導,用彈力球教他做手臂運動,讓血管能更有「活力」一點,返家後也認真打電話來詢問復健動作。果不其然,在第二次進行透析時,一下子就順利地上針,金大哥眉宇之間的憂愁瞬間一掃而空,眼睛都笑得彎彎的,對洗腎這件事變得比較有信心了。「真的很謝謝妳們,教我做手臂運動,不然我連洗都不能洗就麻煩了。」

來院接受透析治療的腎友,先將物品放入置物櫃後,量當日體重,然後血液透析結束,再量一次體重;計算透析前後的體重差,即「乾體重」來了解腎功能狀況。

二○二三年十月十八日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慶賀滿周年,陳岩碧院長(下圖) 與花蓮慈院腎臟內科徐邦治主任(上圖) 獻上小禮,與腎友們共享平安健康。

全新血液透析室
診治病人也用心陪伴

對於居住在偏鄉地區的腎臟病友來說,能夠找到離家最近的洗腎機構,是病友與家屬最大的期待。花蓮縣地形狹長,花蓮南區血液透析床數估算不到百床,考慮洗腎需求日增,玉里慈濟醫院增設「血液透析室」,服務南花蓮的在地腎友們,減少病友長途跋涉之苦。全新的血液透析室設備為十五床,由腎臟專科主治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及社工等專業人員提供醫療照護。全新設備採用的是費森尤斯原裝4008S 血液透析機,配備超透析液過濾器,可過濾內毒素,提供超純淨透析治療,且班與班之間徹底化學消毒及熱消毒。

另外為預防B、C 型肝炎交互感染,採取分區治療及專機專用。嚴格追蹤透析用水品質,定期每日做餘氯檢測;每月進行微生物培養檢查及透析用水管路消毒;每年會檢驗重金屬殘留以確保水質標準及穩定,保障透析治療品質與安全;使用乾性重碳酸鹽粉劑,採無菌包裝,可立即於管線內溶解,避免微生物的滋生,確保透析藥水乾淨、安全。為病人採用寬譜遠紅外線廔管照護儀,延長洗腎廔管壽命改善血液循環,提供患者在透析中血管之照護;採用人體相容性高的人工腎臟,全部採單次使用皆不重複。

良好的治療環境,寬敞乾淨明亮,從窗戶放眼望去,還能欣賞到群山環繞一百八十度的美景。

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啟用半年後,感謝善心人士捐贈交通車得以開始接送服務,腎友住家範圍北到萬榮鄉馬遠村,南到富里鄉富南村。

血液透析室喜迎周年
打氣加油互感恩

二○二三年十月,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滿一周年了!透析室護理人員用心策畫在十月十八日舉辦一場感恩活動,要與腎友們共度周年。

由於腎友每一次做完透析,體力都會流失,甚至還會有皮膚乾燥過敏的問題,於是透析室護理人員準備了富含高蛋白的配方食品及保濕乳液,以補充營養的方式,來和腎友共度周年感恩活動。除了小禮物還特別準備雞蛋,並且在每顆蛋貼上愛心,進行準備工作時,陳岩碧院長也加入協助剪貼的行列,每一張愛心都是感恩腎友對玉里慈濟醫院的信任,也代表著血液透析室全體醫護對腎友的祝福,由陳岩碧院長與徐邦治主任獻上小禮,與腎友們共享平安健康,期許未來的日子繼續一起努力。

由於花蓮地形狹長,交通一直是腎友困擾的問題,玉里慈濟醫院在血液透析室啟用的半年後,善心人士捐贈一部福祉車,也順利招募到司機,在血液透析室護理人員積極做功課善用地籍圖查找腎友住家,確認好路線後順利地開始提供接送服務,目前血液透析室共四十位腎友,有十二位腎友接受接送服務。雖然為鄰近鄉鎮,接送路線卻相距近百公里,最北端住在萬榮鄉馬遠村,最南端的住在富里鄉富南村,血液透析室提供接送服務,有效改善病人舟車勞頓就醫不便的問題。

偏鄉護理人力招募不易,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規畫階段,接連安排加護病房同仁至花蓮慈濟醫院血液透析中心受訓約三個月的時間,首批接受訓練的吳珮瑜副護理長說,不管對醫院或者對她來說,血液透析是全新的領域及專業,大家一起努力,一路邊走邊學。由於郭秋煌醫師推動鼓勵腎友做透析中運動以及返家後的居家運動,透析室的護理同仁除了定期舉辦衛教,現在也多了「自導自演」的拍攝剪輯影片的技能。

透析室的護理同仁應用所學,用心於臨床服務,照顧好每一位病人。

玉里團隊成長獨立
進行衛教把關營養

玉里慈院血液透析室在啟用三個多月後,已有能力舉辦團體衛教活動。

第一場衛教於二○二三年二月二十二日上午舉辦,林宛萱護理師自製大海報,提醒腎友注意日常生活飲食,也藉由一問一答的互動了解腎友們的問題。

腎友必需控制好高鉀跟高磷,首先要從調整生活飲食開始。林宛萱護理師提醒腎友正確攝取五穀根莖、水果、蔬菜、蛋白質的份量。洗腎近十年的郭大哥問:「為什麼不可以吃香蕉?」宛萱答:「因為香蕉是高鉀類水果,非常不適合正在接受透析的病人。」一旁的賴銘峰護理師提醒:「郭大哥,你知道鉀離子太高會怎麼樣?對!心跳會異常、心律不整,嚴重可能會引發心臟疾病。」此時,金大哥問:「要補充蛋白質的話,山羌可以吃幾隻?」一時間大家都被金大哥的問題逗得哈哈大笑。但林宛萱護理師不忘提醒:「要補充蛋白質的話,可以吃烹煮方便性最高的水煮蛋,不過注意不要吃蛋黃,高磷會造成更大的負擔。」接著也逐床考考腎友,而有舉手發問的腎友,就會收到小禮物。

隨著糖尿病愈來愈年輕化,未來洗腎人口恐持續增加,對於疾病,鼓勵預防勝於治療。玉里慈濟醫院致力推動防範糖尿病的衛教,鼓勵腎臟病人控制飲食,進行透析運動,更歡迎有志一同的腎臟科醫師和護理人員加入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團隊,一起為偏鄉腎友護健康。

護理師在腎友透析的同時進行衛教,希望腎友每天飲食正確而均衡,才能護腎,甚至逆轉腎功能。

共創卓越 展望未來 台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與教學傳承《人醫心傳》242期

文/鄭冉曦 攝影/范宇宏

十九世紀後,醫療在科技的協助下,一日千里,照護效能與品質都得到許多助益,醫學教育也不再單一枯燥。台北慈濟醫院十八年來,持續朝著智慧醫療的目標邁進,不斷創新優化,向下扎根。

台北慈濟醫院自二○二○年一月一日起,全方位換新醫療資訊系統,院部主管與同仁歡喜合影。

楊緒棣副院長分享台北慈濟醫院的系統優化經驗。

檢查送檢單由紙本更改為系統開立。

病理科同仁確認檢體密封完整性,並掃描條碼建檔。攝影/盧義泓

智慧串聯 共創卓越

隨著數位化的發展提升,醫療端的數據快速累積,面向擴及醫療品質、經營管理與教學研究。楊緒棣副院長指出,基礎建置是整個資訊系統最重要的一部分,過去需要以人工填表的方式存入資料庫進行管理,但流程過於耗時繁雜,容易出現錯誤。而現在則利用資料倉儲科技崁入各式指標,形成便捷完整的EDW 電子資料倉儲中心,再透過視覺化儀表板(POWER BI) 呈現。舉例來說,為保障病人安全、提升醫療品質,感染管制是重中之重,台北慈濟醫院開發「多重抗藥細菌地圖」,將加護病房內常見的感染菌種以顏色標記,只要該病人感染,地圖上便會顯示顏色標的,若部分區域皆有同樣標的,代表可能有群聚感染發生,彼時醫療人員即可透過地圖知曉感染菌種與範圍,有效的介入遏止。

資訊整合與升級是醫院發展智慧醫療的根基,但全面性的流程改造才是首要,楊緒棣副院長再再強調,一切事務皆是環環相扣,絕非一個構面或一個單位就能達到,而所有出發點是以醫品病安著想。例如,手術中的病理組織檢體送檢是重要作業流程之一,檢體收集、運送過程的正確性及有效性,將影響病人的醫療照護計畫。為此,外科部、護理部與病理科合作,以病理條碼取代紙本作業,同時加強環境保護、設備更新與人員教育,讓檢體送檢時間與退件率大幅下降。

藥物警示系統、行動巡房系統、智慧藥庫、智能化檢驗室等眾多智能服務皆是台北慈濟醫院的創新亮點,而數位轉型的價值,在於資訊的溝通沒有距離,臨床可以充分掌握功能需求。楊緒棣副院長說明,團隊中除了資訊人員外,醫師、護理師以及醫事人員都在其中,由使用者主導資訊的建構,以醫療行政流程圖達到多向溝通,未來會在既有建置上發掘更多可能,推廣臨床決策輔助,持續提升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VR 虛擬實境教學。

「行動巡房系統」貼近使用者需求,不僅協助醫師及專師巡房工作,亦作為與患者、病家做病情溝通的輔助工具,更有助拉近醫病關係。攝影/盧義泓

「智能化檢驗室」促進檢驗效率,同時提升感染管制。攝影/盧義泓

多元教研 展望未來

黃思誠副院長是臺灣婦產領域的泰斗,憑藉卓越的專業,提攜後進、親授醫術,深受學生愛戴。他以婦產科為例,提到目前婦產科可略分為產科、一般婦科、婦癌、生殖內分泌、婦女泌尿五大領域,而台北慈濟醫院都取得了優良的成就,如何在既有基礎上更上層樓,「次專科化」是醫師的必經之路,其中除了不斷自我鑽研精進,為人師者也有需要肩負的使命,即「適性揚才,多元進路」,協助學生多元適性發展,讓醫學教育薪火相傳、源遠流長。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專業與人文兼具的醫師,實現真正的「全人醫療」,醫學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科技日新月異,「科技增強學習」為台北慈濟醫院的教學亮點,鄭敬楓副院長指出,教學部利用ICD 10 AI 病歷寫作輔助系統、VR 虛擬實境教學、整合式學習歷程平臺、可信賴專業活動(EPA)、個人學習化計畫(ILP)、高擬真超音波教學、完善網路教學平臺與視覺思考策略等不同方式,讓各職類新進人員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快速進入學習狀況。上述的教育成果不僅榮獲國家醫療品質獎的多項肯定,更於亞太醫學教育年會(APMEC)、歐洲醫學教育年會(AMEE) 發表。

在研究方面, 台北慈濟醫院積極培育研究人才,不僅建置友善人體資料庫,設立電子病歷搜尋系統,成立臨床試驗中心,更加入衛福部精準醫療示範醫院計畫,讓醫院研究成果發表在二○二二年達到兩百三十篇,其中有一百八十四篇刊登於美國SCI 國際期刊,廣度、深度與品質俱佳。

鄭敬楓副院長表示,台北慈濟醫院未來將設立「一般醫學示範病房」,並成立「勝任能力導向醫學教育(CBME) 委員會」,推動以能力為導向的醫學教育評量, 促進住院醫師與PGY 醫師的獨立照護能力。同時也會逐步拓展院外合作計畫,包括與中央大學的中草藥研發,以及中央研究院的功能性基因人體研究計畫,提升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品質。

高擬真超音波教學。圖/台北慈院教學部提供

台北慈濟醫院舉辦「台北慈院人體生物資料庫運用研討會」邀請對生物醫療深入研究及具實務經驗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攝影/范宇宏

延伸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 圓滿評鑑升格 台北慈濟醫學中心

以戒為制度 以愛為管理 台北慈濟醫院經營管理十八年有成

戮力醫療專業與品質 共塑病安文化 台北慈院優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

戮力醫療專業與品質 共塑病安文化 台北慈院優化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人醫心傳》242期

文/廖唯晴

台北慈濟醫院是新北市重度急救責任醫院,肩負守護生命的重任,擁有完善的醫療團隊及先進設備,諸如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與重大外傷等重症患者的救治、早產兒外接服務、各式癌症診療以及微創術式、複合手術的精進,醫療團隊日益求精,期望帶給求醫大德最佳的診療服務,對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更是慎重其事,全力以赴。

攝影/姜穎臻

台北慈濟醫院參與衛福部「創新整合跨層級照護模式計畫」輔導永和耕莘醫院、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分院。攝影/蔡倩玲

指標監測 維持品質

張恒嘉副院長指出:「醫療品質跟病人安全是一家醫院最基本的要求,台北慈濟醫院啟業以來持續監測各項品質指標,而且透過POWER BI,已經擁有即時化、目視化、自動化三項亮點,醫護同仁得以在第一時間掌握病人的狀況。」舉凡三十八項醫院評鑑持續性監測指標(QIP)、三百三十一項臺灣臨床成效指標(TCPI)、四十五項慈濟四院共同監測的KPI 指標和各種疾病照護品質認證,一家醫院要監測指標多不勝數,但張副院長強調,要是不進行監測,就無法知道自家醫院有沒有要再進步的地方。

要將繁雜的大數據快速梳理成一目了然的結果並不容易,但隨著科技進步,台北慈濟醫院不斷調整指標監測的方式,方便同仁監測。以急性胸痛病人到急診就醫為例,醫療團隊必須在十分鐘內完成心電圖檢測,若確定是急性心肌梗塞,必須在到院後九十分鐘內疏通病人的心臟血管,救急未然。可是每年有上百個心肌梗塞病人,資料收集並不容易,早在二十多年前,這需要由醫院同仁自行調閱病人資料,統計到院、做心電圖和心導管的時間,費時又費工;而台北慈濟醫院將病人流的所有資料連動,建置於電腦中,但凡病人到院後所接受的所有醫療處置、執行處置的醫療人員,系統皆會自動產出相關指標報表,讓人員能夠在第一時間看到超過時間仍未完成的異常狀況,及時介入解決。

新冠疫情期間,病人必須在採檢確定沒有確診後才能做心導管,因此全世界各家醫療院所都面臨因為防疫措施而執行心肌梗塞治療的黃金期間被延誤的狀況,發現這個問題後,台北慈濟醫院改在病人一到急診,做第一張心電圖時同時快篩並啟動救心小組,縮短作業時間,所以即便在疫情當下,台北慈院的救心指標也依舊維持在標準內,更優於同儕醫院平均值。

另一個例子則是抽血病人的等候時間監測,當病人在抽血櫃檯插卡報到後,系統即自動監測時間。一旦等候超過十分鐘,後端便會顯示紅燈異常,同仁也能即時增開一條抽血動線,紓解人潮。如此,自動監測指標被運用在台北慈濟醫院臨床的各個角落,無論醫療科、臨床單位、醫技或甚至行政單位,各個團隊都能清楚看到自己單位的相關指標,而這也是張副院長所言,即時化、目視化、自動化的最佳益處。

病人安全 不分你我他

「醫品病安在國家政策中有許多面向,除了本身要做得好,參加各式品質競賽外,也可以輔導其他醫院。」張恒嘉副院長提到,目前共有十家醫院接受台北慈濟醫院進行醫療品質改善,醫院也參與衛福部「創新整合跨層級照護模式計畫」輔導永和耕莘醫院、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新北市立聯合醫院三重分院就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重大創傷、急性腦中風、急性冠心症等四大疾病進行教育訓練與經驗交流,共同提升病人就醫安全。

「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是整家醫院的事情,因此出現問題的通報非常重要,為了塑造通報文化,台北慈濟醫院以獎勵代替懲罰,不但不會處罰過失者,還會獎勵通報者。討論事件時更是對事不對人,將當事者去連結化,讓同仁願意通報,積極發現可能發生的潛在問題,並就病安事件進行討論與根本原因分析,進行系統性改善作業,避免相同之病安事件再度發生。張恒嘉副院長表示:「醫品病安永無止境,無論時代多先進都會發生人為錯誤,所以得用科技降低錯誤,期待未來能進步到利用AI 大數據作預應式的病人安全管理,持續發現、改善問題,維持最好的醫療品質。」

台北慈濟醫院目前可以從事心、肝、腎的移植,未來將繼續強化移植技術,提升照護品質。攝影/盧義泓

台北慈濟醫院於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舉行乳房中心揭幕儀式,結合各醫療專科、相關醫事職類與資源,提供優質與專業的照護。攝影/盧義泓

全面精進 提升專業

張耀仁副院長則是提到,良好的醫療品質必須奠基在專業醫療上,台北慈濟醫院雖然擁有新穎的醫療設備,但還要培養更多人才在專業設備、尖端技術上的運用,讓手術朝精緻化、精準化發展,才能使手術品質更好,病人恢復速度更快速。他強調:「我們要擴大醫療量能,讓醫療服務的面向更廣。以移植手術來說,目前已經可以從事心、肝、腎的移植,活體部分也有腎臟、肝臟的移植能力,是非常不錯的起步,要繼續強化這個部分,讓移植成績好上加好。」

張耀仁副院長認為,癌症照護是醫療照護中很重要的部分,未來得專精在癌症診療上,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大家若能在現有的基礎上,積極投入臨床試驗和藥物的創新研發,提升精準治療的療效,就可以讓癌症病人活得更久而且生活更有品質。

以女性常見癌症為例,張耀仁副院長提及,乳癌的治療雖然擁有多元藥物,但還是會遇到治療不如預期的情況,最常見者如三陰性乳癌,過往三陰性乳癌多以化療為主,但要是復發或轉移,就沒有好的藥物可以治療。也因此,臨床積極嘗試各種新型複合藥物或免疫治療,台北慈濟醫院也有不少過去束手無策的病人在使用此類新治療後看見好的療效和病情的轉機。此外,台北慈濟醫院設有乳房中心,整合包含一般外科、腫瘤科、放射科、核子醫學科、病理科、甚至整形外科等跨科別的癌症團隊共同照護乳癌病人,並提供需要手術切除全乳的病人保留乳頭、皮膚的所謂整形式乳房腫瘤切除微創手術,在切除全乳的同時由整形外科醫師重建乳房,讓病人的外觀不受影響,維持術後生活的品質。

至於婦癌,依發生率高到低來看,前三名分別是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和子宮頸癌,其中以卵巢癌的死亡率最高。婦癌權威黃思誠副院長表示,卵巢癌通常發生在五十五歲至七十五歲的婦女,但現在癌症年輕化,致使平均年齡降至四十四點五歲。「卵巢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乾淨為主,但因為難在初期發現,晚期病人要切除乾淨並不可能,所以新穎的方式是先做先導性化療三到四次,再做減積手術、溫熱療法與化療。」

黃思誠副院長說明,溫熱療法是一種結合手術和溫熱化療的新穎治療,執行方式是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切除卵巢癌周圍的腫瘤和受影響的組織,然後在腹腔內灌入高濃度的化療藥物溶液,同時通過升高腹腔溫度(41℃ ),使化療藥物更容易穿透到癌細胞中,以達到殺死癌細胞的效果。研究顯示,此類治療可以顯著提高卵巢癌患者的存活率和疾病無復發時間,而台北慈濟醫院也擁有這項新技術,可以提供卵巢癌患者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延伸閱讀:

台北慈濟醫院 圓滿評鑑升格 台北慈濟醫學中心

以戒為制度 以愛為管理 台北慈濟醫院經營管理十八年有成

共創卓越 展望未來 台北慈濟醫院智慧醫療創新與教學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