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天人生馬拉松 從心出發 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及救心團隊《人醫心傳》234期

文/江家瑜

黃先生參加二○二二年十月二十二日太平洋縱谷馬拉松,起跑前開心留影。圖/黃先生提供

二○二二年十月二十二日那一天,節氣將進入霜降的清晨,天色還黑矇矇的,花蓮市美崙田徑場已湧入參加太平洋縱谷馬拉松的選手,五點三十分開始做暖身操;五點五十分,四十二公里全馬組與二十一公里半馬組的選手緩緩的往拱門移動集合,待裁判說明安全等注意事項後,六點十分,參加全馬的黃先生聽見鳴槍歡喜的向前跑去⋯⋯

五十二歲的黃先生完全不記得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第一次醒來時已是十二月二十四日,雙眼所見是完全陌生的空間和人,直到被告知他所在的位置是花蓮慈濟醫院的內科加護病房,才知道他已昏迷整整六十四天。

黃先生在花蓮慈濟醫院經歷一百零三天的住院治療,已能走上一小段路的黃先生在二○二三年二月十五日的記者會分享這分重生的喜悅。林欣榮院長(中)、王志鴻副院長(右三)、護理部鍾惠君主任(左二)都出席祝福。攝影/鍾懷諠

花蓮市市長魏嘉彥(左一)與縣議員魏嘉賢(左二)送上太平洋縱谷馬拉松完賽獎牌與紀念衣服,祝福黃先生(右二)完成這場治療的馬拉松。

急診、救心團隊同步接力
搶救生命千鈞一髮

原來黃先生就在起跑不到兩公里的地方,突然倒地,接獲訊息的救護人員火速趕到現場,一檢查,發現除了臉部受傷滿滿的血,他已失去呼吸心跳,急救人員隨即為他做心肺復甦術(CPR),並送他上救護車直奔醫院。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室這端接到通知後,主治醫師聶人豪研判,路跑倒地,造成OHCA(到院前心跳停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心臟問題,也隨即會診救心團隊在急診待命。

當黃先生被送達急診,聶人豪醫師與急診團隊使用儀器繼續為他做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這過程,心臟外科主治醫師黃迺偉同步評估,透過救護車傳回的心律圖,發現病人的心律呈現出心室顫動,若是不積極處理,不僅心跳無法恢復,嚴重的話,全身器官將因為缺血導致休克衰竭,所以為搶救病人、幫病人恢復心跳,他與團隊緊急為病人放置葉克膜,成功後隨即送病人至心導管室,由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新凱接手做心導管檢查,並進一步放置支架,使阻塞的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恢復血流。

歷經多劫見生命力
春節前終於轉出加護病房

只是轉往加護病房治療的黃先生,在與死神拚搏兩個多月的過程歷經艱辛,出現腸胃及鼻腔黏膜出血、肺部黏膜受損、血胸、感染以及多重器官衰竭需洗腎等多次危急時刻,內科部重症加護救護團隊也面臨多次挑戰,其中最驚險的一次是「成人呼吸窘迫症」,救心團隊必須第三次為他裝上葉克膜。直到第八十三天,才轉出到普通病房,這也是他送給醫護團隊及家人最棒的春節禮物。

當時黃先生的肺部感染、容易出血,有可能葉克膜一裝上去引起腦出血中風,但是沒有葉克膜支持,加上感染導致血氧變差,狀況非常棘手,在家屬與團隊不放棄的搶救下,黃先生終於挺過這「長期抗戰」。心臟外科黃迺偉醫師回想起那段搶救歷程,直言黃先生的生命力真的很堅強。

心臟內科朱新凱醫師也說,為了減緩黃先生的出血狀況,與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逸婷、感染科醫師何愉懷曾多次討論,決定先讓黃先生暫時停止服用抗凝血藥物,這對一個做完心導管手術的病人來說,是很大的風險,但出血也因此得到了控制。但是這樣的好運並沒有延續,因為嚴重的感染,使治療相對複雜。信仰佛教的他,也到加護病房外的佛堂向菩薩祈求,希望黃先生可以撐下去,終於在內科加護病房及感染科團隊的治療下,度過了這段危急的時刻。

經過一百零三天的住院治療,超過十個跨醫療科團隊合作,一次又一次的克服難關,成功的守護住黃先生的生命,也讓他在元宵節前出院,與家人團聚。

黃先生盼了一百零一天,在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靠著自己的力氣站起,並跨出第一步,還能前後挪動步伐,信心大增。攝影/陳建皓

感恩醫療團隊不放棄
陪病人拚到最後

二○二三年二月十五日下午二時,在花蓮慈院大廳,林欣榮院長、王志鴻副院長、急診部主任陳坤詮、心臟內科醫師朱新凱、心臟外科醫師黃迺偉、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逸婷、護理部鍾惠君主任等人帶領守護黃先生的醫護團隊,以及一直關心黃先生病情變化的花蓮市魏嘉彥市長、魏嘉賢縣議員等人,送上蛋糕為重獲新生的黃先生獻上最誠摯的祝福。而在上午,黃先生夫妻倆已先由護理部督導李彥錚、護理長陳建皓陪同下前往靜思精舍,接受證嚴法師的祝福。

王志鴻副院長分享,過去花蓮縣的心肌梗塞救回率曾為全臺灣倒數第二名,在消防與醫療的合作下,花蓮縣心肌梗塞的救回率在去年上升到全臺灣第二名,很感恩醫療團隊在守護生命的任務上全力以赴。林欣榮院長也滿懷信心的指出,花蓮雖地處偏遠,但救命不用再盤山過嶺,因為現在的花蓮慈院擁有專業及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可以救心、救命,讓病人能醒、能走。

「謝謝花蓮慈濟醫院團隊讓我獲得重生。」在不倚靠輔具的情況下,黃先生走起路來步伐堅定向團隊道感恩,其實若時光倒回到十五天前出院當日,他每走一步得用盡力氣,靠著輔具才能踏出一小步。

「我是被逼著好起來的!」黃先生笑著又說,這過程真的很累、很辛苦,也曾想過放棄,沒想到醫療團隊、太太、家人比他還積極、比他還認真督促他復健,很感謝醫療團隊在這艱辛的過程不斷的帶給他信心與鼓勵,讓他能重新站起,不僅能走路,現在還重返工作崗位,他也發願「今年還要再回來跑太平洋縱谷馬拉松」。

「自己聽了治療過程,都覺得能被救活,是奇蹟!」黃先生說,最讓他驚訝的是過去他每天慢跑十公里,甚至多次參加臺灣及國際舉辦的馬拉松活動,以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卻沒想到心臟的三條重要血管就有兩條全阻塞,第三條是塞了百分之五十。

「失去呼吸心跳倒地後,被送來花蓮慈院搶救,真的是很幸運。」黃先生說,因為花蓮慈院擁有心導管室、葉克膜等充足的急救設備,不用花幾個小時轉送到北部醫院急救,真的是花蓮人的福氣。他還說,出院後在臺北看診時,醫師看完他的病歷都說「黃先生,你的命是撿回來的!還好是送到花蓮慈院救治,因為花蓮慈院擁有優秀的心臟內、外科團隊」。

黃先生夫婦(中)與照護過他的團隊,包含急診部、心臟內科、心臟外科、內科加護病房、心臟內科病房醫護人員開心合影留念。左起:重症加護內科李美貞護理長、急診田于婷護理師、心臟外科黃迺偉醫師、心臟內科朱新凱醫師、病房陳建皓護理長。攝影/鍾懷諠

高品質心肺復甦術
提升病人甦醒機率

在救心團隊接手黃先生治療前,他從路倒、失去呼吸心跳,到達花蓮慈院急診室,至少經過九十分鐘的急救,朱新凱醫師說,黃先生是真的很幸運,因為在到院前,一路上有專業的救護人員及時提供黃先生高品質的CPR,大大的增加他甦醒的機率。

當時在馬拉松醫護總站的花蓮慈院田于婷急診護理師,看到黃先生平安健康出院,真的很高興。她說,當時她與陳亭延醫師在搶救黃先生時,雖然他一度短暫恢復心跳,但沒多久又失去心跳,接著他們繼續搶救並嘗試插管、給予腎上腺素等,只想著趕快救回他,希望他能成功度過難關。

護理師專業又溫暖
激勵病人自信與復原動力

「花蓮慈院的醫療團隊很專業又很溫暖。」黃先生又分享一個小故事,他在內科加護病房昏迷了六十四天醒來,約是第五還是第六天時,他的身體因為肌力流失沒有什麼力氣可以坐起來,但是看到對面床的病人可以坐起來,他很羨慕,於是跟護理師表達想坐起來,原以為會被拒絕或是需要再過一段日子才可行,沒想到護理師立刻找來了物理治療師及其他護理師,協助他坐起來,而且一坐就十分鐘,他不僅內心很激動外,也是那一刻讓他相信未來他是可以站起來的。

一路上陪伴的黃太太多次哽咽的說,很感謝朱新凱醫師與所有的醫療團隊,包含加護病房團隊、急診部、葉克膜、復健醫學部團隊,以及呼吸治療師、護理師、營養師,都沒有放棄幾度病危的先生,團隊帶給他們家人堅強的信念;「只要病人還有意識、還有機會,團隊一定會救黃先生!」朱醫師的這番話讓她很感動。

復健部治療師團隊用心為黃先生制定了一本「復健武功祕笈」,詳細解說每個階段的步驟與動作,讓黃太太很感動。攝影/陳建皓

以病人為中心
復健武功祕笈大給力

花蓮慈院團隊以病人的感受、病人的需求為優先來照護,不管多忙碌,都會用心鼓舞他和家人,黃先生說,像是在加護病房時,醫療團隊為了幫助他恢復流失的肌力,教他從手指比愛心開始練習,再進步到用雙手比大愛心⋯⋯等等,增加他肌力恢復的速度;此外,加護病房的護理師還特別送上有著陽光笑容又可愛的玩偶「皮卡丘」,為他加油打氣。黃太太說,醫療團隊的種種貼心與細心照護,不只安定了先生的心、也溫暖了家屬的心,團隊的這分以病人為優先的慈悲心,是加速先生復原的一個很大的動力。

黃太太還說,復健醫學部治療師團隊為了讓先生復健得更順利,為他制定了一本「復健武功祕笈」,詳細的解說每個階段的步驟與動作,先生在「武功祕笈」的幫助下循序漸進,從可以坐、手可以舉到腳,可以在床上踩腳踏車⋯⋯一步步的達成復健進度,後來在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下,嘗試站起來。雖然只是站起來,但相信先生未來一定可以邁出腳步。盼了一百零一天,在復健科團隊的協助下,先生終於靠著自己的力氣站起,並跨出了第一步,還能前後挪動步伐,大大的增加他們的信心。「這不僅是奇蹟,可以說是神蹟!」黃太太也很感恩佛堂的菩薩保佑,這過程就如太平洋縱谷馬拉松的標語「勇者無懼」。

黃先生在復健科團隊的協助下,積極復健,希望能早日靠自己的力量走路。攝影/江家瑜

黃先生夫婦送護手霜感謝醫療團隊,特別到骨科物理治療室找曾在內科加護病房照護他的蘇晨佑(右)。攝影/張棋興

醫病努力寫下生命奇蹟
病人也是最好的老師

魏嘉彥市長與魏嘉賢縣議員則頒發太平洋縱谷馬拉松完賽獎牌與紀念衣服給黃先生。「報名是勇士,完賽是英雄。」魏嘉彥說,黃先生是英雄,因為他已完成這場治療的馬拉松,非常恭喜他,也期待他能重回最愛的馬拉松運動。魏嘉賢很感恩花蓮慈院醫療團隊,他說,醫療團隊不斷為黃先生的家人帶來信心,提供病人最適切的治療,讓他奇蹟般的康復,將生命給「跑」回來,看到他恢復得非常好,真的很感動。

物理治療師蘇晨佑也在臉書分享,第一次見到黃先生時,他身上裝滿了各種管路、四肢肌肉有明顯的萎縮、運動的耐受度也很低,只能做出簡單的關節活動和呼吸訓練,在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協助下,他的呼吸型態、耐力、肌力、功能皆有明顯的改善,也在訓練一個多月後拔管,順利轉出加護病房,順利出院。幫助黃先生的經驗讓他更加相信「物理治療」是能在加護病房那樣嚴苛的環境中,陪著病人走過艱辛過程的好夥伴。

熱愛器械的心 如照顧病人的心《人醫心傳》233期

台中慈院供應中心護理長領軍獲專業認證

文/呂榮浩、謝明錦、馬順德

「熱愛器械的心,如同照顧病人的用心。」手術室護理師蔡雅惠這樣形容供應中心張美雪護理長。她們倆在台中慈濟醫院共事多年,累積的默契不在話下。蔡雅惠還透露張美雪辦公室的特殊裝置,「辦公室牆面有片透明玻璃,隨時觀察作業區動態,需要人力支援,阿長就會立即站出來協助。」除了蔡雅惠,手術室其他資深護理師一提起張美雪護理長,不管是業務或個人,都會給她一個讚。

供應器械攸關病人生命安全,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護理長張美雪致力提升供應中心團隊的專業性,也讓大家看見供應中心的專業。攝影/呂榮浩

張美雪護理長原在其他醫院擔任手術室護理師,透過朋友介紹,二○○七年來到台中慈院供應中心任職,四年後台中慈濟醫院第一院區啟業,供應中心規模隨之擴增。張美雪承擔供應中心護理長工作,一做超過十五年。第一院區啟業前,她直接參與空間平面規畫、改善個案車傳送動線、進出門需要內開或外開等等細節,甚至也預先規畫第四部高壓滅菌鍋的空間,因應未來業務的擴充。當時張美雪心中的一片廣大藍圖,造就現在參訪團體來訪人人稱羨的供應中心。

張美雪提到,供應中心因空間動線相當完善,滅菌作業及管理確實,各家醫院紛紛前來參訪學習。二○一七年醫院評鑑委員李聰明直接指出,作業流程及空間動線皆優於全臺,符合中心模型標準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已經可以參加亞太模範醫院認證。這樣的肯定讓張美雪有信心「供應中心不該默默無聞,應當被大家看見!」

近年來張美雪秉持理想,帶領同仁參與院內品管圈成果發表皆獲得優異成績;也希望帶領同仁對外參加各種比賽,提升能見度及價值,她要讓大家知道台中慈院供應中心一直在往前走,不再是默默無聞的單位。

雖然各界專家給予台中慈濟供應中心高度肯定,但張美雪認為「軟體」更加重要!她表示,目前供應中心只有她一名護理人員,需要具有護理背景人員加入,協助處理手術室需求、器械採購、同仁教育訓練或滅菌作業管理等,「攸關病人安全,供應中心責任重大!」張美雪強調,供應中心負責全院用品清潔、消毒、滅菌業務,如果過程有疏忽,或器械滅菌不完全,會增加醫院善後成本,甚至影響病人健康,一定要非常小心。

張美雪處理工作小心謹慎,對同仁能力要求嚴格,除了要看得懂器械代碼,也明確要求同仁熟悉器械英文名稱。「為了不讓手術中的病人等待,只要手術室一有需要,護理師電話通知器械代碼或是英文名稱,技術員必須『攏ㄟ通』,一定要以最快速度把器械送到手術室。」張美雪也明白技術員並非人人具備醫療專長,要在高專業度環境工作,「薪資或福利是留住人才關鍵」,因此,她近年努力依同仁能力爭取調薪,亦獲得院長室主管同意。

臺灣醫療物料供應及滅菌管理學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供應中心專業人員認證」,應考資格是必須在供應中心任職滿兩年得以參加考試。張美雪時常鼓勵同仁去爭取認證,現在台中慈濟醫院已有四名人員獲得認證。藉由學會專業認證,要讓各界明白滅菌工作具有高度專業性、技術性,期待能提升供應中心的專業形象,改變大眾的認知。

左圖:二○一九年度「提升醫院供應中心醫療器材清潔消毒滅菌作業品質」榮獲銅獎,張美雪護理長(右)代表領獎。圖/張美雪提供
右圖:台中慈濟醫院張美雪護理長(右)與感染管制中心督導何佳佳(左)參與二○二○年「供應中心醫療器材清潔消毒滅菌作業品質」海報展。圖/張美雪提供

供應中心技術員個個不簡單《人醫心傳》233期

文/呂榮浩、謝明錦 、馬順德、張美雪 攝影/呂榮浩

供應中心是醫療後勤作業單位,過去醫療系統認知,就是作業員單位,工作內容也被認為只是換換棉罐、敷料而已。進入醫療系統專業分工時代,醫療院所無菌要求與感染控制觀念日益受重視,供應中心作業品質和人員專業程度逐漸成為醫療行為的重要環節,滅菌作業流程更成為專門「學問」。

技術員吳正杰在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任職逾十年,帶領過許多新進人員,他說明,新進人員一般會從基本外送業務進入工作,藉此認識醫院各部門及不同流程;熟稔基本流程後,再分配到洗滌區,透過清洗過程逐一認識器械外觀和名稱,接著學習如何包盤和取得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證照,開始操作高壓滅菌鍋。吳正杰拿出隨身小筆記本,清楚條列器械中英名稱對照和代碼,正是深刻紮實的學習歷程記錄,構築了及時供應前線單位的深厚基礎能力。

左圖: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技術員吳正杰在供應中心任職逾十年,詳細介紹各分區工作特性與需具備的能力。
右圖:吳正杰筆記清楚條列器械中英名稱對照和代碼,正是深刻紮實的學習歷程記錄。

「到打包區就得有『承上啟下』作業的能力。」吳正杰解釋,打包區正好在三個分區的中間,會不斷迎來排隊消毒滅菌的器械,還有後端儲存配發需求,這區的技術員不只要動作快,也要非常熟練打包程序,才能避免器械「塞車」。人員轉到無菌物品貯存區又是另一項挑戰,從手術室的一般排程或緊急手術,到各項器械、各醫療科特性,都要非常熟悉才能應對。吳正杰詳細介紹各分區工作特性與需具備的能力,展現出他一路走來的努力與成長。

因應醫院新引進的醫療器械還有新進科別需求,供應中心安排每個月專科性在職教育訓練,邀請廠商或海外技師實地教學指導。資深人員李佩玲從醫院啟業任職至今,她說:「早期科別少,清洗器械不多,但醫院業務量每年都在成長,手術類型多樣,要洗的器械、要背的名稱越來越多,技術人員要持續學習進步才能跟得上,但對剛進入中心的新進人員來說,壓力就可能沈重些。」

在供應中心服務超過十年技術員有四位,資深技術員已經能承擔中心所有事務運作,也同時兼顧指導新進人員。張美雪護理長表示,供應中心同仁是非醫療專業人員做專業的事,人才培育須經過半年以上訓練才有機會獨立作業,隨醫院業務成長,同仁負擔也會加重。

「我們不怕洗很多器械。」李佩玲技術員進一步說明,手術個案車一輛輛回清洗區,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完成清點和清洗,如果有同仁請假、公傷,或確診新冠,就會出現人力吃緊的狀況,也會影響清消滅菌工作量能與品質。台中慈院供應中心技術員一整天都在醫院地下二樓工作,身穿隔離衣,汗水讓衣服濕了又乾、乾了又濕,但技術員表示,不怕辛勞,而是在意辛苦沒人看見。

二○二○年供應中心接受評鑑,手術室護理師蔡雅惠負責支援,雖然只是協助一般行政工作,但短短一個月,讓她真正感受每位技術員的「功力非凡」,他們工作非常扎實,按部就班、心思細膩。蔡雅惠說:「如果沒有這樣的能耐,很難勝任這樣的工作。」

手術室一般排程或緊急手術,供應中心同仁對於各項器械、各醫療科特性要非常熟悉才能應對,及時供應。

醫療幕後英雄 最強後勤與清消部隊 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人醫心傳》233期

文/呂榮浩、謝明錦、馬順德、張美雪 攝影/呂榮浩

凌晨兩點,供應中心大夜班技術員已將當天上午第一檯手術所需器械與備品包盤放上個案車送至開刀房待命,接續將皮刷包、導尿包、手碗包等備品打包、消毒滅菌,並將前一晚小夜班手術結束送回供應中心使用過的器械,清洗、打包、消毒滅菌備用。負責「滅菌物品貯存區」的早班技術員,接續將當日第二檯之後的其他手術所需器械與備品包盤放上個案車,等待刀房手術通知送貨,「洗滌區」與「打包區」技術員,則準備處理每一檯手術結束送回供應中心已使用過的器械,按標準作業流程完成清洗、消毒、滅菌程序,提供後續手術使用。

病房區所使用的備品,則另有專人分別推著淨品與汙品專用外送車,到病房區進行已滅菌器械及衛材發送與汙品回收作業,病房區使用過的器械經由洗滌區清洗完成後,兩位技術員會接續打包、完成消毒滅菌,放入滅菌物品貯存區備用。

台中慈濟醫院啟業至今逾十五年,手術超過二十三萬人次,每日進行手術近百檯。不論是手術使用的器械、醫材及備品,或是病房使用的各種護理器械包,全部由供應中心清洗消毒、滅菌與收送,可說是隱藏在全院醫護人員身後最強力的後勤支援部隊。

二○一九年度「提升醫院供應中心醫療器材清潔消毒滅菌作業品質」評審委員實地訪查評鑑,台中慈院同仁陪評。圖/張美雪提供

台中慈院陪評同仁與「提升醫院供應中心醫療器材清潔消毒滅菌作業品質」訪查委員合影。圖/張美雪提供

複雜器械清消供應流程的核心

「供應中心」顧名思義,供應全院門診、檢查室、手術室等相關醫療部門各種醫療物品,如手術器械、醫衛材、內視鏡設備等;病房區導尿包、換藥包、縫合包及無菌布等備品,採集中式管理模式,配發回收、清潔滅菌也皆由供應中心負責包辦。

任務繁多的供應中心工作項目超過上百種,主要任務在清潔與滅菌可重複使用的器械或設備,必須確保無菌物品能安全提供給下一位病人。從手術後回收的器械去汙洗滌開始,再分類打包與滅菌,最後儲存至無菌物品貯存區,依各科指定手術或臨床單位需求,重新配發器械包盤和備品。日復一日看似簡單循環流程,每道程序牽涉多項步驟,技術人員必須遵循標準作業規範執行。

用過的器械回收至洗滌區,須清點、浸泡、沖洗、洗淨。徹底人工沖刷洗除附著器械上的血液、體液,再透過各式洗滌設備加強清洗。器械洗淨後再轉移至打包區,打包前得先用放大燈檢查器械是否藏汙納垢或變形損壞,確認器械無任何問題,就可以根據各科治療盤需求配盤打包。

一包包的包盤放置車架準備消毒滅菌。滅菌方式採用高溫高壓蒸氣,在大型鍋爐內循環滲入包盤,不耐高溫的器械,則採用過氧化氫低溫電漿滅菌。為了確保消毒滅菌品質,必須定期對高壓滅菌鍋抽真空測試;每個包盤內要放置包內指示條,打包完成要在包盤外貼上包外指示帶,使用人員看到包盤內外的指示條、帶都已變色,就表示包盤已經過高溫消毒滅菌處理。

每一車包盤推進高壓滅菌鍋前,都會放上「超快速蒸汽生物指示劑挑戰包」;滅菌結束,會取出挑戰包內的生物指示劑培養化驗,作為是否發放器械包的依據。如果失敗就要回收器械,檢視每道程序狀況並且須通報感染管制中心檢討改善。一道道例行過程,既繁瑣又不容許一丁點馬虎。

左圖:器械原廠技師實地教學,台中慈院供應中心定期舉辦同仁教育訓練。圖/張美雪提供
右圖:國際級技師操作示範指導腹腔鏡清潔保養。圖/張美雪提供

無菌器械感控規範與品管
優質肯定

器械清消後須維護無菌品質,室內空間和動線就是一大關鍵。供應中心空間主要分為三個區域:洗滌區、打包區和無菌物品貯存區;已消毒的無菌器械包和備品皆儲存在無菌物品貯存區,每一區的技術員依照該區域規定著裝作業,進出嚴格管控,避免人員流動跟物品產生交叉汙染。無菌器械依有效期限,以先進先出原則配發。病房區使用的器械如:鑷子、彎盆、換藥包等物品,供應中心會以消毒滅菌物品專用外送車送到各病房單位,再以已使用物品專用外送車,回收至供應中心處理。手術室也同樣有專用的淨品電梯運送已消毒滅菌器械,已使用的器械則透過汙梯回收。

供應中心作業攸關醫院醫療品質,各項標準作業流程背後,也有感染管制中心政策協助。感染管制中心主任何承懋表示,院內若發生感染事件,傳染途徑可能包含人員、環境與器材,感控中心角色就是負責追蹤和輔導相關單位避免感染事件發生。何承懋進一步指出,醫院感染管制查核中,對器械使用安全有嚴格規範,目前評審委員對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的評價良好;近年醫界引進歐美國家清潔滅菌實證措施,衛生福利部與感染管制學會在各醫療單位推動品質提升計畫,慈濟醫療體系也參與其中,正朝著「亞太感染管制學會(APSIC)」的模範醫院認證目標努力。

感染科主任王瑞興也是臺灣長期照顧感染預防暨控制學會監事,歷年協助供應中心護理長張美雪參與提升品質計畫,在硬體設備、建立安全環境、人員安全、教育訓練等方面,從裡到外致力改善優化流程。王瑞興協助二○一九年委託「臺灣醫療物料供應及滅菌管理學會」到院評核輔導,訪查結果在空間與動線項目獲得學會認同與肯定,並榮獲CDC 疾病管制署「提升醫院供應中心醫療器材清潔消毒滅菌工作品質」研究計畫的「優質醫院」;但溫溼度控制仍有進步空間,因此供應中心依評委建議,在醫院支持及工務單位協助下,溫溼度已改善並符合二○二一年評鑑相關規定。

針對手術器械管理,二○一五年與花蓮、大林及台北慈院同步導入「滅菌物品條碼追蹤管理系統」,能有效呈現手術器械消毒次數、使用次數、消毒方式等報表,徹底掌握器械流向。如果接到感染管制中心通報有病人發生術後感染問題,供應中心就可以透過滅菌物品條碼追蹤管理系統查詢病人使用器械紀錄,更可進一步追蹤包內條、包外帶以及挑戰包紀錄,檢視消毒滅菌過程是否符合規範。

王瑞興稱讚張美雪護理長的用心,「僅她一位護理人員要領導多位技術員又兼顧感控品質,相當不容易。」實地訪查的評審委員在評核也點出:護理長的領導與執行是優點,而且帶領同仁發表TQM 品管圈成效良好,值得鼓勵。

台中慈濟醫院供應中心將空間分為「洗滌區」、「打包區」、「無菌物品貯存區」三區。

左圖:洗滌區1→汙梯專運回收手術器械至洗滌區。
中圖:洗滌區2→洗滌區技術員小心翼翼清洗、檢查各種手術器械。
右圖:洗滌區3→器械經人工處理後,再進到自動器械清洗機加以洗淨。

左圖:打包區1→根據各科治療包盤需求,技術員將各式器械配盤、放入包內指示條、打包然後貼上包外指示帶,準備送入高壓滅菌鍋消毒滅菌。
右圖:打包區2→每一趟推車進入高壓滅菌鍋之前,都會放置「超快速蒸汽生物指示劑挑戰包」(圖中白色盒子)監測滅菌品質。

左圖:打包區3→技術員將推車推入高壓滅菌鍋。
右圖:打包區4→高壓生物培養監測紀錄表詳細紀錄滅菌監測結果。

無菌物品儲存區
無菌包盤、醫衛材依照種類、科別、滅菌日期等規則性陳列儲存。

手術器械包盤派送

左圖:技術員檢視當日各項手術需要的器械包盤。
右圖:依照物品需求單,從無菌物品貯存區取出對應的包盤。

左圖:將每項手術所需器械包盤放入個案車。
右圖:等待送往手術室的個案車與包盤。

左圖:技術員接到手術室臨時器械需求電話,五分鐘內可將器械送達手術室。
右圖:技術員將已消毒滅菌完成包盤以個案車透過淨品梯送往手術室。

器械從回收清洗、打包、消毒滅菌至上架等每階段,必須掃瞄條碼登入系統,以利器械追蹤管理。

二線人員、一線任務 使命必達

「鈴鈴鈴⋯⋯」專線電話鈴聲響起,技術員吳正杰連忙接起手術室緊急電話。

「這裡是二十二號房, 我們要COO09,Pean,謝謝。」

「Pean」是止血鉗的英文名稱,「COO09」是止血鉗的器械編號,這些用語是手術室護理師向供應中心索取器械時,彼此溝通的默契用語。

掛上電話,吳正杰迅速拿出外科用止血鉗器械包,放入淨品專用輸送電梯迅速送至手術室。無菌物品貯存區當班人員隨時待命,一接到手術室緊急電話,立刻上緊發條,支援手術室臨時器械需求。

供應中心同仁不僅要清楚器械代碼,對於器械名稱和術式名稱也要有一定程度熟悉,才能應對各種手術緊急需求。資深技術人員吳正杰對器械與流程駕輕就熟,面對手術室的緊急需求都能從容應對。張美雪護理長指出,供應中心技術員並非護理相關背景,要認識所有醫療器械名稱,有相當難度,而技術員比照護理單位輪值三班,配合醫院二十四小時醫療作業且全年無休,近年碰上新冠疫情,中心人力更加吃緊。

供應中心輪值三班,每個班別皆有不同任務。小夜班技術員清潔當日手術室使用過的器械和備品、核對手術室隔日手術排程跟指定單;大夜班則配送當日第一檯手術器材物品,再回頭將前一日物品洗滌、打包、滅菌;早班接手繼續將當日手術所需包盤排列在個案車上等待手術室通知送出。張美雪護理長表示,供應中心物品是不斷循環使用,一定要完成當日物品清洗或滅菌,下一檯刀才有東西可使用。張美雪舉實例說明:心臟外科開心手術正在進行,臨時有主動脈剝離手術要進行,就必須補上相關器械,如果所需器械還在清潔消毒滅菌,就必須加快作業,盡可能用最快速度提供給手術室。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手術器械精密度的提升也增加清洗難度。吳正杰說,像眼科器械相當精細,清洗過程就得更加細心。內視鏡與微創手術器械,則必須依照製造廠商的規範,依照步驟拆解、清洗、組裝還原、消毒滅菌,供應中心同仁都必須熟悉這些程序。

無菌器械陳列供外科醫師手術使用。

手術室的好鄰居 器械支援

早期手術器械的清洗消毒,都是由手術室的護理師負責,供應中心僅提供病房與門診所需醫衛材及各式包盤清潔消毒。隨著醫療品質管理以及感染管制的演進,各種手術器械、病房門診治療使用的包盤清潔、消毒、滅菌,都集中至供應中心統一處理,以維護品質。有些術式需要租賃特殊器械輔助,供應中心一收到廠商送來的器械也會立刻進行清洗消毒滅菌,提供手術使用。高品質且迅速的的處理速度,鄭菁菁讚歎:「供應中心同仁真的辛苦了!」

手術室資深護理師蔡雅惠也認為手術室和供應中心經過多年的磨合,已培養出很好默契。她表示,手術室與供應中心會彼此調整手術器械的組數或包盤,發展出一套讓有限器械能夠有效周轉的方式;手術室臨時需要的器械,護理師可以透過「滅菌物品條碼追蹤管理系統」查詢所需器械目前的數量與狀態,通知供應中心協助調用。若發生類似於主動脈剝離之類的緊急手術,供應中心也能在接到電話後,五分鐘內將緊急手術所需器械送抵手術室。

「他們是在手術團隊中扮演重要的後勤補給單位!像家裡的母親一樣,你需要什麼他們就會給你。」手術室主任林英超表示,器械供應及時與完整,對醫療團隊手術的流暢度與品質有一定影響。他指出台中慈濟醫院手術室與供應中心都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去完成任務,已成為手術室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

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 分秒必爭的生死接線員《人醫心傳》232期

文/鄭冉曦 攝影/范宇宏

年輕時從事粗工,不離菸酒,李先生轉眼從小李變成老李,年過六十的他,身體已經扛不住了。二○一八年,大腹便便的李先生來臺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看門診,他的肚子一直消不下來,表示有嚴重的腹水,醫師評估已經達酒精性肝硬化末期,殘餘肝功能不佳,只能抽腹水、給予利尿劑等支持性治療。然而,李先生反覆因「肝性腦病變」入院,於是在二○二○年初,轉介給移植團隊評估,可能要等待肝臟移植。

移植團隊的成員由腸胃內科、消化外科醫師、身心科醫師、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社工師、藥劑師、營養師、檢驗科、影像醫學部等團隊組成,外科醫師負責評估患者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接受移植手術,身心科醫師負責追蹤患者身心狀態穩定與否,其他團隊是完整評估及協同治療的要角,而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則是扮演居中說明的角色。

為了預防肝臟移植手術過程可能的大出血,需要有足夠的血量供病人輸血,余翠翠協調護理師(中)確認院內的術前血品的準備。

點亮生機的努力

臺北慈濟醫院外科部消化外科伍超群主任評估李先生末期肝病狀況嚴重,需盡快執行肝臟移植,因此依健保審查規定,請他先開始進行半年的戒酒,並每月回診身心科追蹤。在前期評估時,器捐協調師就會介入協助,負責李先生個案的余翠翠協調護理師說明:「器捐協調師在初期便要協助個案了解肝臟移植的種種注意事項,包括戒酒後續的檢查、移植排序的等候、移植手術的風險以及術後的飲食用藥。」

戒酒半年後,外科、身心科醫師進一步為李先生安排整體身心狀態的檢查與評估,如其他臟器的功能、惡性腫瘤的排除以及生活自理的能力等等,最重要的是針對肝臟相關病史詳細檢視。而協調護理師則與社工師合作,就家庭支持部分進行了解,衡量後續是否需要提供資源補強。

依據健保審查規定之評估項目、逐一完成檢驗檢查內容後,由協調護理師將資料彙整,由醫事室送交健保署行「健保事前審查」作業,審查通過後便能進入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登錄完整資料,開始等待器官移植。

守護生命的職責

肝臟屍體捐贈移植的絕對條件便是雙方血型是否相同或相容,幸運的是,同年底臺北慈濟醫院有位捐贈者的血型正好與李先生相同,並且當下在全臺灣沒有疾病等級一的等待受贈者,因此便由院內名單分配。余翠翠協調護理師即於當天傍晚通知李先生來急診做最後的評估,評估項目包含血液交叉配對、影像檢查等等。除此之外,由於末期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會變差,為預防手術中產生大出血,協調護理師也需確認術前的血品準備,一切妥當後便是等待移植手術的執行。

李先生在伍超群主任帶領的團隊執刀下接受肝臟移植手術,伍超群主任仔細將移植肝與下腔靜脈、門靜脈、肝動脈與膽管進行重建,讓血液能夠順利流通,使移植肝能夠開始運作。手術十分順利,李先生在醫護團隊的照顧下逐漸康復,而余翠翠協調護理師也協助李先生理解藥師與營養師的用藥、飲食衛教,學習如何按時服藥、健康飲食,譜寫未來的彩色人生。

大團隊中的樞紐

自二○○一年起,臺灣為整合器官捐贈移植之專業人力資源,依據「器官捐贈移植協調人員認證辦法」辦理基礎核心課程及認證考試,全方位培養從事器官捐贈移植業務必備的溝通協調能力。除此之外,器捐移植協調人員的自我調節能力也很重要,余翠翠協調護理師說:「自己的身心狀況要先建設好,才能處理許多突發狀況,必須自己穩定了,才能給予病人及家屬安定的力量。」

器捐移植協調人員是醫師與病人之間的樞紐,當病人有所疑慮時能簡明扼要地說明,讓病人安心;當病人有所疏漏時能深入淺出地提醒,使病人小心。余翠翠協調護理師表示:「從進入移植評估的時刻,過程就是道道關卡,每一步都要謹慎,許多事情都要規畫,新生的準備、善終的安排,都是要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面對不同個案就會有不同方式,若病況不同,移植選擇、手術模式也將隨之改變。以肝臟移植為例,若要採活體捐贈移植,除了受贈者需要接受身心評估外,捐贈者也要比照辦理,並將雙方完整評估表單完成後,送至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取得核可函後,才能執行移植手術。

勸募器官是器捐移植協調人員的職責之一,但傳統的文化以及對親人的不捨,往往會使家屬難以抉擇,余翠翠協調護理師認為在勸募之前,陪伴家屬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希望逝者能靈安,而生者可以心安,照顧好每個當下,才會讓家屬進一步理解器官捐贈的意義,提供一個思考點,同不同意都是其次,如果有緣分,我們就可以協助病人遺愛人間,如果真的沒有,那我們希望能守護病人走得莊嚴。」

營造友善的器捐文化

臺北慈濟醫院器官捐贈暨移植小組召集人張耀仁副院長表示:「證嚴上人曾言『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生命的使用權。』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終將歸於塵土,而我們不可能永無病痛,當無常來臨時,若能將還能使用的器官捐贈出來,化無用為大用,即是另一種生命的延續。」

臺北慈濟醫院一直以來都在為推動友善的器捐文化而努力,希望病人在面臨無常時有另一種選擇,或許此刻等待受贈者會成為遺愛人間的捐贈者。所有的醫療團隊都會是一股支持的力量,盡力救治、傾力協助,讓病人心中的大愛延續下去。

臺北慈濟醫院外科部消化外科伍超群主任執行肝臟移植手術。

重見曙光 希望在即 臺北慈濟醫院眼角膜移植《人醫心傳》232期

文/李筠
審定/沈姵妤 臺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副主任
攝影/盧義泓

運動賽事的電視主播,要即時轉播選手的一舉一動,球隊比拚的火花四射,帶動觀眾的情緒張力,絕對是要靠眼睛、靠視力吃飯的行業,萬一視力出了問題怎麼行?!

林小姐工作時專注的播報運動賽事,誰知突然有一天右邊眼睛非常痛,痛到一直流眼淚,急得她趕緊就醫。

沈姵妤醫師教導病人角膜手術後的衛教保養。

角膜全層移植手術
感謝無名捐者

但看過多家醫學中心皆查不出病因,僅建議配戴治療型隱形眼鏡;後來在某醫學中心診斷出巨大細胞病毒感染導致角膜內皮細胞受損,需接受角膜移植。

雖然擔心手術有風險,但更擔心因此失去視力,還是接受內皮細胞移植手術。不料在手術五天後產生排斥,發生角膜水腫及白化,眼睛看出去的視野皆為白色,無法用眼鏡矯正治療,甚至右眼發炎造成兩眼大小不一。輾轉來到臺北慈濟醫院就醫,眼科沈姵妤醫師告知,必須透過「角膜全層移植」才能恢復視力。

沈姵妤醫師說:「因為角膜間質也混濁,需要進行全層角膜移植,才能恢復受損角膜的透明度及曲度。」林小姐因此再度陷入等待角膜的困境,終於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後等到眼角膜,在沈姵妤醫師的操刀下,順利完成移植手術,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現已能戴隱形眼鏡,恢復正常生活,也對角膜捐贈者及其家人表達由衷的感謝。

沈姵妤醫師為病人檢查角膜,完整評估角膜及眼球的整體狀況。

角膜細胞分五層
保護透明度與曲度的重要

角膜細胞分為五層,分別是上皮、包曼氏層、間質、黛曼氏層、內皮細胞,角膜須維持透明度及一定的曲度才能讓光線聚焦在視網膜,而內皮細胞的功能是維持角膜組織內的水含量。正常內皮細胞密度大約三千∼五千/平方毫米,當角膜內皮細胞發炎,細胞密度剩一千/平方毫米以下時就可能發生角膜水腫,若長期水腫導致上皮水泡性病變,將會漸漸影響角膜的間質,形成疤痕,使視力下降。

角膜移植原因主要分成透明度或曲度的改變,而造成角膜透明度下降、白化,常見的原因有感染、嚴重外傷、潰瘍和由手術或角膜內皮細胞失養症所造成的角膜水腫性病變。

此外,影響角膜曲度改變的疾病如圓錐角膜、角膜膨出等疾病會使光線無法正常聚光及對焦導致視力不良,當曲度改變無法以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時,就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

角膜為不含血管的組織,不需像活體器官移植需要基因及血型配對,基本上初步可捐贈眼角膜的條件包括:角膜無外傷影響透明度或傷害曲度、沒有做過近視雷射手術、沒有傳染性疾病、願意捐贈遺愛人間這四項條件。經初步評估有意願者會再進行後續詳細理學檢查,確保角膜組織品質無慮才適合移植。等待移植的患者則須先至眼科角膜移植專科醫師評估後進行登記,才可進入器官移植系統的排序。

角膜移植專科醫師執照的取得需要通過層層關卡,眼科專科醫師需再至合格醫院申請半年以上的角膜次專科訓練,並完成十例以上的角膜移植手術,才可經衛福部審核通過取得角膜移植專科醫師的執照。

左為角膜移植前的模糊、破損狀況,右為移植手術後角膜恢復清亮,眼睛也重見光明。圖片提供/臺北慈濟醫院

角膜移植的精密技巧及細膩度
曲度弧度盡善盡美

第二次移植,一般會有更大的排斥風險,沈姵妤醫師除了給予林小姐心靈上的支持,也對角膜及整體眼球進行完善的評估,讓林小姐更有信心接受移植手術。

因移植手術時病人須完全配合,頭部、眼部不能亂動,以避免產生出血等併發症。術前評估除了裂隙燈檢查視網膜、視神經狀況,也要確認病人是否適合局部或全身麻醉手術。

角膜移植過程中會先將受贈者眼睛撐開消毒並做細菌培養,接著,測量需移植的範圍大小後,以環刀取捐贈者的角膜組織,再將吸力角膜環刀放在受贈者的角膜上,旋轉切割去除直徑約七點五毫米的角膜,切割完後要把捐贈者的角膜進行三百六十度的縫合,使傷口不漏水並盡量維持角膜弧度。因此角膜移植團隊需要有精密的技巧及細膩度,沈姵妤醫師說明:「縫合時要同時注意角膜的曲度的變化,縫得太緊,角膜易變形,太鬆,則可能漏水。」

術後一般需住院三到七天,依照受贈者角膜上皮生長及傷口修復狀況決定能否出院。短期應避免接觸生水,彎腰拿重物、負重運動、憋氣或擤鼻涕等動作,以免造成傷口破裂感染。

術後一個月會用較強的類固醇抑制排斥,需持續追蹤並按照醫師指示定期回診,觀察角膜狀況。而術後六個月到一年,傷口穩定後,會按照角膜曲度進行拆線。

截至二○二三年三月初,臺北慈濟醫院共進行四十九例角膜移植,移植成功率約百分之九十五。

現代人常見角膜感染原因為隱形眼鏡的配戴習慣不良,沈姵妤醫師建議:「洗完手一定要擦乾再去碰觸鏡片,降低阿米巴原蟲的感染;加上適當的清潔與消毒,才能減少角膜感染機會。」若發現視力模糊或是眼睛不適,應馬上就醫,維護靈魂之窗。

林小姐特別感謝沈姵妤醫師暖心叮囑,以及眼科住院醫師、護理師的細心照料,並且鼓勵角膜受損的病友:「有時候冒險,是為了看見美麗的世界,不要害怕就能看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