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新腎 擁抱新生活 臺北慈濟醫院腎臟移植《人醫心傳》232期

文/鄭冉曦
審定/游智欽 臺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

左圖:陳女士與先生至泌尿科游智欽醫師門診進行腎移植手術的評估。攝影/盧義泓
右圖:術後超音波顯示陳女士移植腎血流狀況良好。圖片提供/臺北慈濟醫院

六十八歲的陳女士有高血壓病史,八年前因血壓過高導致眼皮不停跳動,至臺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這才被告知其腎臟功能僅剩下百分之二十,因此便在腎臟透析中心郭克林主任門診進行慢性腎臟病的追蹤治療,平安過了六年,之後卻發現她的肌酸酐(Cr)指標過高且降不下來,維持在6 ㎎ /dL(毫克/分升)( 正常值:男性0.7 ∼ 1.5mg/dL;女性6 ∼ 1.3mg/dL),隔四個月更上升到8 mg/dL,換算腎絲球過濾率(GFR) ( 正常值100 ∼ 120ml/min/1.73 ㎡ ), 已達腎臟病末期。

陳女士及家屬與郭克林主任商議後決定採取親屬捐贈的腎臟移植手術,經過郭主任轉介,便在先生的陪同下,到泌尿科游智欽醫師門診尋求移植評估。

前置性腎臟移植
比透析後移植的預後更好

「患者在腎功能惡化到必須接受透析前腎臟移植,能降低排斥風險改善存活率,減少因透析帶來的生活不便與營養不良,更重要的是,『前置性腎臟移植』比透析後才移植的預後更佳。」游醫師分析「前置性腎臟移植」的益處,這讓陳女士與先生都更加希望能夠進行移植配對。

陳女士的先生比她大四歲,七十二歲,且有高血壓的慢性疾病,經評估,腎功能已有些退化,無法捐贈。但陳女士的手足與遠在美國的姪子都積極表達捐贈意願,因此由陳女士的妹妹先接受評估。姊妹倆血型相同,且妹妹兩個腎臟功能都維持良好,適合捐贈。在得知匹配符合後,所有人都萬分高興,但陳女士心中還是隱隱擔憂:「萬一妹妹移植給我後,出了什麼狀況怎麼辦?萬一出現排斥現象或免疫力變低怎麼辦?」但還是在妹妹表達堅定的捐贈意願,及醫師的中肯分析後,同意接受移植。

前置性腎臟移植,先由泌尿科醫師執行腹腔鏡腎臟捐贈手術,再由游智欽醫師執行腎臟移植手術。術後陳女士恢復相當順遂,當天便排出尿液一萬c.c.,第二天轉出加護病房,肌酸酐降至1.2mg/dL,經免疫藥物調整,一個星期後順利出院。陳女士也放下心中憂慮感恩道:「因為有醫護人員的仔細衛教,讓我更有信心回歸未來生活!」

而陳女士的妹妹歷經四小時的捐贈手術,在院觀察三天後也平安出院。

末期腎病的治療選擇

慢性腎臟病共分五期,以「腎絲球過濾率GFR」為基準,分為第一期:腎功能正常但有腎臟實質傷害;第二期:輕度慢性腎功能障礙且有腎臟實質傷害;第三期:中度慢性腎功能障礙;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衰竭;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前兩期腎功能仍有正常的六成以上,建議積極接受治療,可望恢復正常。第三、四期腎功能僅剩正常功能的百分之十五到五十九,需密切配合診療與飲食控制。若至末期腎臟病,便須進入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評估。

末期腎臟病欲進入腎臟移植的選擇分為兩種,一為屍體捐贈,二為活體捐贈。屍體捐贈規定病人須經過血液透析半年後才可進入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排序。活體捐贈則依臺灣器官作業準則,捐贈者須為患者的五等血親或配偶,經由醫師評估捐贈者的身體狀況,衡量捐贈後其單顆腎臟能否維持身體健康運作後決定能否通過。而受贈者經兩次以上( 相隔一個月) 的檢查,肌酸酐濃度仍大於6mg/dL 或腎絲球過濾率小於15ml/min/1.73 ㎡,兩項資格皆符合才能進行移植作業。

臺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游智欽醫師執行活體腎臟移植手術。攝影/盧義泓

泌尿科與一般外科醫師
攜手完成腎臟移植手術

一位腎臟移植醫師的養成有著嚴謹的規範,需要在腎移植手術中擔任第一助手,至少經歷二十例手術,術後照護同樣需要二十例的經驗,學習積累、細心診察,才能夠擁有移植手術醫師的資格。臺北慈濟醫院在二○一九年之前都還是由一般外科醫師執行腎臟移植手術,之後才有泌尿科的加入。而泌尿科主管泌尿系統的結構,腎臟亦是泌尿系統的一環,因此為了捐贈者與病人的移植效率,凡是活體捐贈的個案將直接轉介給泌尿科進行評估,通過後,泌尿科便會組成手術團隊,由兩位主治醫師分別進行摘取與移植手術。屍體捐贈個案則輪流交與一般外科或泌尿科。科別間往往會相互協助,一切以不耽誤移植時間為要。二○○七年至二○二三年三月,臺北慈濟醫院一共完成五十八例腎臟移植個案,其中有八例為活體捐贈個案。

腎臟移植的術前檢查與術後保養

游智欽醫師表示無論執行何種腎臟移植手術,術前皆須進行兩項檢查,一是人類白血球抗原(HLA)檢查,視其六個基因是否匹配,而愈多基因能夠匹配則排斥機率愈低;二是血液交叉配對檢查,將雙方血液做融合,避免發生二十四小時內的超急性排斥反應。

摘除手術中則須注意保留腎臟的完整,避免傷害到周圍血管,摘取下的腎臟會給予器官保存液,讓器官暫時先休息,存放於低溫處,減少代謝毒物產生,也希望在十二小時內盡快將腎臟移植到受贈者身上,避免摘取下的腎臟缺血損傷。而腎臟移植特別之處在於一般情況下不需取出病變腎臟,而是進行所謂「異位移植」,將健康的腎臟另植入人體髂骨的髂骨翼內面平滑略凹處,髂內外動靜脈能給予新腎充足的供血條件。

針對術後的觀察,游醫師解釋當以腎臟排水、排毒兩功能為主要指標:「首先會觀察尿量,無論多寡,若能順利排尿,那便能放下一半的心,接著觀察肌酸酐是否下降、電解質有無異常,若皆回穩無異則代表排毒功能有所改善。」

關於術後的回診,游智欽醫師說明:「受贈者須一輩子服用免疫抑制劑,即類固醇與兩種抗排斥藥物。前期一到兩週就得回診檢查,後續三個月一次即可。」游醫師也提醒受贈者,藥物服用的順從性會直接影響移植腎臟的排斥與否,故一定要定時服藥,生活作息要規律正常,讓得來不易的腎臟能好好運作,讓腎臟的主人健康生活,長長久久。

左圖:臺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游智欽醫師。攝影/盧義泓
右圖:游智欽醫師檢查腎臟移植病人傷口癒合狀況。攝影/范宇宏

最後救命手段 換心續命 臺北慈濟醫院器官移植團隊《人醫心傳》232期

文/廖唯晴
審定/諶大中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圖片提供/臺北慈濟醫院

前排左起:消化外科伍超群主任、張耀仁副院長;後排左起:眼科部沈姵妤副主任、心臟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泌尿科游智欽醫師、一般外科李朝樹醫師、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余翠翠、黃于恩。攝影/盧義泓

臺北慈濟醫院擁有陣容堅強的心臟血管外科團隊,可以提供心臟病人完善的手術照顧。左起:體外循環師辜瑜甄、周勁曄、徐展陽醫師、羅崇祐醫師、蔡貴棟醫師、心血管醫學中心張燕主任、心臟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宋鎮宇醫師、駱妤萍專師、體外循環師杜古昕。攝影/范宇宏

一九六七年,南非外科醫師巴納德成功實施世界第一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替現代醫學寫下新的里程碑,雖然病人移植後只活了十八天。時過五十五年,再出現世界第一例,美國外科團隊成功將基因改造的豬心移植到五十七歲男子班奈特的身上。儘管班奈特在移植後兩個月逝世,仍然替移植技術帶來一大躍進。

心臟移植是俗稱的「換心」手術,當心臟疾病惡化,進入心衰竭末期,無法再支撐人體所需要的供血及運作,病人就只能步入等心、換心一途。然而,「移植」終究是牽涉到兩個家庭的事情,不似常規手術容易,因此世界各國在醫院、醫師的資格限制上皆有繁複規定,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提供此項業務。以臺灣的醫院為例,要具有心臟摘取移植的資格除了是區域醫院以上等級的醫院外,還需具有完善的設備以及至少一名的心臟移植醫師,此外,器官移植專責單位、專任的藥理、病理、移植免疫、感染症、麻醉、呼吸治療、精神科、血液學專長的醫師或專家,以及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和社會工作師等職務更是必不可缺。

除了醫院的限制,心臟移植醫師資格也相當嚴格,不僅需要有主持「體外循環之心臟及大血管手術」及「不停跳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五百例以上的經驗,還要在臺灣及海外主要執行心臟移植醫院接受六個月以上的訓練,並向衛福部申請通過才可以,在限制繁多、病人風險高的情形下,願意從事移植作業的醫院並不多。

開院第四年 首例心臟移植手術

二○○五年,臺北慈濟醫院正式啟業,對多數心臟病患者而言,要在一家新興醫院接受移植手術,即便知道這家醫院的團隊與設備皆符合資格,也不敢同意。心臟血管外科諶大中主任半開玩笑地回憶:「或許是『慈濟』的緣故,我們遇到的幾乎都是非常弱勢或疾病嚴重到休克的病人。有經濟或行動能力的,在啟業之初並不會將我們當作移植首選醫院。」

經過三度開心手術,從移除腫瘤、心臟減容、裝自動去顫器,廖女士終於走過生死交關,成為臺北慈濟醫院第一位換心成功的個案。

廖女士是臺北慈濟醫院第一位心臟移植的患者,年逾六十的她在許多年前生下孩子後,因為周產期心肌病變而長期在心臟科追蹤,而後又因心臟衰竭產生心室瘤,嚴重影響心臟功能而來到諶大中主任的門診。十多年前,心室瘤沒有其他的治療方式,只適合外科切除,而廖女士在腫瘤切除手術、心臟減容手術後,的確舒服多了,只是一年後,心臟衰竭復發,產生嚴重的心室心搏過速,醫護團隊緊急替她裝上葉克膜,電擊超過四百次才將她從鬼門關救回來。

用藥一段時間,廖女士情況穩定,葉克膜順利移除。看著病人衰敗的心臟,諶大中主任下一步將要和她討論心臟移植,但在當時,並不是所有醫療團隊都同意這項決定。「大家的擔憂無非是『這是醫院第一例心臟移植個案,應該找狀況好一點的病人,這名病人開過刀,還電擊四百次,移植難度可想而知。』」諶主任說。相較這類擔憂,廖女士卻相當相信這名幾番搶救她生命的醫師,於是經過審慎評估與等待,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她成為臺北慈濟醫院第一例成功移植心臟的個案。

「移植手術成功」乃指術後能存活三十天以上且平安出院的個案,術後三十天之內若因各種原因過世,都算是失敗。以國際心肺移植協會(ISHL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 統計資料來看現在的心臟移植手術,一年成功率可達九成以上,十年存活率則約六、七成,其後逐年遞減。諶大中主任指出,造成移植後死亡的原因繁多,若是移植早期,首因仍是嚴重感染、嚴重排斥等手術併發症,但隨著技術、藥物進步,早期死亡的比例降低,病人平安出院的機率多達九成以上。長期而論,除有排斥、感染的情況,部分心臟移植患者會出現植入心臟冠狀動脈的狹窄問題,加上長時間使用免疫藥物,出現癌症的比例也不容小覷,因此也有部分在移植術後死於癌症的病例。

廖女士的手術相當成功,但多年後卻因心情與個人因素自行停用抗排斥藥物,導致身體出現嚴重排斥反應,心臟急遽惡化、衰竭,在南部醫院搶救不及辭世。

手術雖難 更難的是搶時間

病人情況百百種,能不能符合「等心」資格是需要審慎審視的。諶大中主任依據心臟移植治療指引與健保規範說明,病人須為第四級心臟衰竭且具有症狀;心臟檢查顯示心臟功能不佳,包括左心室收縮小於百分之二十或沒有低於百分之二十但經其他評估證實其症狀嚴重者( 包括:生理最大耗氧量每公斤、每分鐘小於十四毫升;必須透過強心劑來支撐心臟功能;無法使用其他藥物或外科手術治療者),如此,經團隊評估後,才可以確定該病人已經進入心臟衰竭末期。即便如此,醫療團隊仍須照會其他科別,評估病人是否有身心疾病,能否遵循醫囑服藥,並排除嚴重系統性疾病、感染疾病或未治療好的癌症疾病,一一確認後,才可以真正加入等心的排隊行列。

病人配對到合適的心臟,醫療團隊無分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都會前往取心。圖為心臟血管外科徐展陽醫師深夜南下取心回醫院。 

當器官捐贈移植協調護理師收到消息,確定病人配對到符合的心臟,心臟血管外科團隊便會啟動兩組人,一組是摘取團隊、一組為移植團隊。諶大中主任解釋:「移植術式通常要由兩位醫師合作,資深醫師在醫院主持受贈移植手術,年輕醫師去摘取器官;而摘取器官的醫師資格不似移植醫師嚴格,只要完成五年以上心臟外科總醫師訓練的主治醫師,並向衛福部申請通過即可。」

心臟自捐贈者身上取下後,因為沒有血流供應,自然是在愈短的時間內種到受贈者身上愈好,一般來說,摘心、取心到種心、復跳的時間以不超過四小時為宜,可是交通工具、路上的突發事件、腦死病人的意外變故都有可能影響預定時間,因此即便是對經驗豐碩的諶大中主任來說,「如何巧妙兜攏雙方的時間」依然是移植手術中最困難的事。諶主任表示,心臟取下後,因為沒有氧氣、血流的供應,會進入「震昏狀態」(stunning),直到順利移植、復跳後才會慢慢恢復;而缺血時間愈短,震昏狀態就愈短,有些病人甚至不曾出現,但要是超過四個小時還未順利讓心臟復跳,心臟會因長時間處於「震昏狀態」,使受贈者即便順利接受移植手術,心臟也無法有力跳動,仍需要靠強心劑或葉克膜支撐,度過難關。而正因為時間的掌握如此重要,所以主責移植方的醫師通常會到確定捐贈方進入手術室時,才真正劃刀、手術。

臺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宋鎮宇醫師摘取心臟,右圖為宋鎮宇醫師、蔡貴棟醫師冷凍處理摘下的心臟,做移植前的準備。攝影/盧義泓

諶大中主任為病人植入心臟。攝影/盧義泓

移植病人的全方位照顧

在心臟移植的過程中,病人得靠體外循環維持生理狀態,待心臟植入後才會視復跳情況撤除體外循環機。術後,則是到加護病房觀察,直至移除呼吸器才會轉到普通病房。這段時間,醫師必須抽血評估病人抗排斥藥物的濃度,以及有無慢性病毒感染,之後則是以數次超音波確認新的心臟是否正常運作。

出院前,則是會診心臟內科醫師,用導管的方式做心肌切片,在右心室取出一小塊心肌組織,送至病理科檢驗有無排斥情形。諶大中主任特別提到:「以往病人出院前會做冠狀動脈攝影,確認血管是否通暢,但近年受疫情影響,多數病人排斥侵襲性檢查,加上新的文獻指出病人若定時服藥,多能有效控制冠狀動脈病症,可以靠非侵襲性的方式觀察病人情形。」

對醫師而言,病人康復出院是最令他們開心的事。諶大中主任直說:「移植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病人昏迷不醒地送進來,家人哭得死去活來,最後卻能高高興興地出院,還給他們一個健康的爸爸、媽媽或是小孩。」

心臟移植過程中,病人靠體外循環機維持生理狀態。攝影/盧義泓

 

病人進入手術室前及移植手術後,總能見到諶大中主任前往關懷的身影。攝影/范宇宏

而在臺北慈濟醫院目前的二十例心臟移植個案中,王先生是令醫療團隊相當難忘的一位病人。

就諶大中主任的說法,當時五十九歲的王先生就像慈濟常見到的標準弱勢病人,不但經濟狀況差,還單親帶著國二的兒子。心臟衰竭的緣故,每每發病,他就隨處到急診就醫,一段時間後,錢沒了就離開醫院,不再回診。因此來到臺北慈濟醫院急診時已經是嚴重心臟衰竭合併肝功能疾病,不但瘦到三十幾公斤,還伴隨非常嚴重的腹水。為了續命,醫療團隊替王先生裝置心室輔助器等待心臟移植,在加護病房住了一段時間後,也著實順利地等到心臟,「重獲心生」。

在爸爸住院的日子裡,青春期的兒子下課後,每個晚上來醫院照顧爸爸,拍背、翻身,將爸爸照顧得無微不至,醫療團隊也積極替王先生找尋養護之家,讓他們能在出院後擁有良好的復健環境。整個過程讓諶大中主任感嘆地說:「不同於其他醫學中心,我們照顧的病人中有許多弱勢族群,但移植是需要全面照護與長期追蹤的一場馬拉松,這對家境不佳的病人相當困難,所以需要醫療團隊給予更多的關懷。」

心臟移植的展望

過往,當適合移植但等不到心臟的病人撐不住了,就必須長期依賴強心劑或體外式的輔助器維來持心臟機能,無法出院。近年科技進步,發展出植入式的心室輔助器,因此醫療團隊可替等待移植的病人先植入心室輔助器,讓他們維持正常生活,等待心臟;另一種情況則是病人真的不適合移植,所以用心室輔助器作替代方案,讓病人多活好幾年。

心臟是人體維生最重要的器官,若能移植續命,將能讓許多家庭免於悲痛,但真正能捐贈、願意捐贈的心臟跟等待移植的人數相比,實是供不應求,因此世界各地的醫學界目前也致力研究如豬心移植等異體移植,以及更先進的心室輔助器。

諶大中主任說明,心衰竭治療在未來將有兩個走向,其一是心室輔助器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好,讓無法移植或等待移植的病人都有機會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其次則是有感於心臟獲取不易,因此醫學界也積極研究如何將離體的心臟保存得更好,讓心臟在移植到新的身體時仍能維持良好功能。畢竟,對病人而言,尤其是年輕病人,能移植到一顆健全的心臟,依舊是最好的選擇。

震撼花東 守護愛 - 玉里慈濟醫院 918地震大量傷患救援 及復原紀實《人醫心傳》229期

文/林芷儀、張汶毓、曾慶方

S__9076748曾慶方_a347d.jpg

20220918_220922_6_2af01.jpg

螢幕快照_2023-01-16_上午11.09.17_dfa11.jpg
螢幕快照_2023-01-16_上午11.15.48_823bb.jpg

二○二二年秋季,臺灣剛走過嚴峻疫情,花蓮縣玉里小鎮又遇上最美的金針花季,不少遊客來到赤柯山及富里鄉六十石山,悠遊在黃澄澄的金針花海中,舒緩緊繃已久的心緒。

就在九月中的一個週末,十七日、十八日連續二天,臺東縣關山鎮與池上鄉接連發生芮氏規模六以上的地震。

20220918_220922_117_bf828.jpg

FA78E559-8C87-435F-B4E5-1A33C3DCE1B4_af3f0.jpg

週六晚間關山地震沒有傳出災情,但週日下午兩點四十四分池上鄉芮氏規模六點八地震,卻讓全臺各地都能感受到劇烈且持續的搖晃。更令人訝異的是,地震受災最嚴重的區域,不在臺東縣而是在寧靜的玉里小鎮⋯⋯

S__61980728_db763.jpg

玉里慈院震波室超過一百公斤的鉛門被強震震倒,所幸無人員受傷。右為陳岩碧院長。攝影/林思彣

513310陳靖驊_0282e.jpg

20220918_220922_17_4e1ec.jpg

20220918_220922_24_2b091.jpg

九一八地震,醫護同仁收到緊急召回通知陸續返院,與當日值班的同仁並肩作戰。攝影/陳靜緹

1110918地震_8_2a460.jpg

玉里慈院開刀房RO 水管被震斷,導致供應室和開刀房淹水。攝影/葉雲鑑

339515_0陳秀金_99b42.jpg

玉里慈濟醫院七樓辦公室置物櫃裡擺放的貴賓用茶具組被震落破碎。攝影/陳秀金

6F_220919_2林筱薇_13b86.jpg

九一八地震導致玉里慈濟醫院各科診間的物品散落一地。攝影/林筱薇

339591_d15f8.jpg

九一八地震玉里慈濟醫院院內災損狀況。攝影/陳秀金

2022920_220920_9林筱薇_5bae4.jpg

牙科診間置物櫃遭震倒,工作臺上的器械也被震落。攝影/林筱薇

2022920_220920_5林筱薇_f667f.jpg

處於籌備階段的血液透析室,於震災中遭受水管破裂淹水、儀器故障等災損。攝影/林筱薇

啟動大量傷患機制 小鎮醫院總動員

難以捉摸無法預測的地震,不僅讓全球專家頭疼,更因為難以防範,經常造成搶救困難的嚴重災情。根據臺灣活動斷層網站的資料,九一七關山地震只是前震,九一八池上地震才是主震,專家研判應該是九一八地震的發震斷層向北延伸,才導致南花蓮地區發生重大災情。

FA78E559-8C87-435F-B4E5-1A33C3DCE1B4_eaba8.jpg

震後七樓辦公室混亂一片。圖/郭雅萍提供

一呼百應大傷召回_f3c90.jpg

二○二二年九月十八日下午兩點四十四分發生強震,花東傳出嚴重災情,玉里慈院在下午三點啟動大量傷患機制應變,進行第一階段召回。

九一八地震發生後,玉里鎮上一棟四層樓高的超商應聲倒塌,傳出有人員受困;後續又發現一九三縣道河東地區整座高寮大橋,像積木一般,斷裂成數截,有車輛滑落橋下;聯繫花蓮南北交通的主要幹道——玉里大橋也傳出橋梁位移使橋面隆起出現高度落差,無法通行⋯⋯守護臺九線的玉里慈濟醫院收到通報有許多民眾受傷將陸續送醫,遂立即在九月十八日下午三點啟動大量傷患機制應變,緊急進行第一階段召回,同仁接獲簡訊,紛紛放下家中東倒西歪的家具與受損災情,或順利於第一時間抵達,或繞路克服橋斷路塌無法通行的種種困境,趕回醫院,同仁不分線上、接獲通知或自發趕回醫院,大家立即依照平日演習時的分工,合和互協,行政與總務同仁逐樓確認醫院建築安全,幸而只有部份受損且在可控制範圍,無立即性危險,讓醫護得以全心全力專注於救治傷者。

513300陳靖驊_51769.jpg

513298陳靖驊_4a7a9.jpg

九一八地震南花蓮傳出嚴重災情,玉里慈濟醫院於下午三點啟動大量傷患機制應變,同仁紛紛回院支援。攝影/陳靖驊

九一八地震當下,玉里慈院陳岩碧院長被困在宿舍裡將近二十多分鐘進退不得,倒落的書櫃剛好擋住了大門,她跪在地上將所有書籍丟到床上,減輕重量這才扶起了書櫃,脫困後的她趕到急診,才知道院內電話系統與網路全部斷線,也才得知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關心災情,透過各種管道要聯繫陳院長。陳院長確認大量傷患機制運作順暢,立刻逐層巡視院區,隨後加入急診救治行列。陳岩碧院長表示,這是她在玉里鎮十幾年來遇到的最強烈地震,萬幸沒有任何同仁受傷,更感恩大家都在地震發生後,平安趕回醫院守護需要幫助的病人,並協助處理醫院內部損壞的慘況,非常感恩同仁。

2022921_220922_2攝影陳靖驊_4c2e1.jpg

2022921_220922_115陳靖驊_aede7.jpg

20220918_220922_125陳靜緹_a776b.jpg

地震後傷者陸續湧入醫院,玉里慈濟醫院團隊分工合作,為傷者診治照護。攝影/陳靖驊

918地震院長安撫病人_陳秀金_d9b71.jpg

陳岩碧院長輕聲安撫被強震嚇到的病人。攝影/陳秀金

註解_2023-01-16_140218陳靖驊_3a0ba.jpg

註解_2023-01-17_083848陳靖驊_a9f88.jpg

救護車上的傷患送入急診後立即進行檢傷分類。攝影/陳靖驊

 

2022921_220922_127陳靖驊_989d6.jpg

玉里慈院團隊守護每一位傷患與家屬,悉心處理傷口、暖聲關懷。攝影/陳靖驊

下達緊急召回 鎮守急救第一線

「我來花蓮將近二十六年了,從慈大醫學系念書到現在,從來沒有遇過這麼大的地震!當下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地震有多大?震央在哪裡?」林志晏副院長憶起九月十八日下午,他正在急診室值班,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讓大家都嚇了一大跳。「我原本坐在電腦前面,要站起來走到最近的那位剛看完診的病人身邊,他是因為意外受傷的病人,我走到他的病床大概是五公尺的距離,但是我感覺好像是在船上那樣搖晃、走不過去,好不容易走到病床旁邊,發現地震愈來愈大了,真的沒辦法走!甚至是我必須扶著病床才能很勉強站著的狀況。」

513340陳靖驊_f68d5.jpg

九一八地震當天,林志晏副院長(右一)在急診值班,從啟動大量傷患開始,便一直守在救護最前線。攝影/陳靖驊

林志晏副院長表示,當天急診室原本就收治了幾位病人,地震結束後幾分鐘內開始有傷患被送到急診室,察覺到地震災害可能很嚴重,林志晏副院長下達第一階段同仁召回指令,啟動大量傷患機制。下午三點,醫事股申報人員董慧慧使用院內對外聯繫的電話執行緊急召回,卻發現電話無法撥打,原來玉里慈院的電話線路、網路線路都被震斷,董慧慧趕快改用自己的手機,以手機通訊軟體在院內群組中發布召回訊息。

「地震之後病人就一直進來、一直進來,其實當下沒有多餘的心思去想其它事,從開始接第一個病人、第二個病人⋯⋯一直持續到晚上九、十點以後。」啟動大量傷患機制後,林志晏副院長不斷持續著診治與急救,中間趁著空檔打電話回家關心家人的平安,搜尋地震相關的新聞,再接著投入救治傷者。「花蓮慈院支援的人力抵達時,我們已經度過的第一波最忙的時候,他們的到來稍微給我們一個喘息的空間。」除了花蓮縣衛生局、花蓮慈院團隊,甚至有其他縣市的搜救人員在接獲災情消息動員前來支援,還有一群默默伸出援手的人間菩薩趕到醫院。林志晏副院長說:「特搜人員跟救難人員是在震後陸續抵達,但地震後可能不到半個小時,慈濟志工師兄、師姊就出現了!不管是在輕傷區安撫傷患或膚慰家屬,大家第一時間發揮了很好的溝通慰問。其實醫護人員在非常緊急忙碌的時刻,可能沒辦法顧及到搶救生命或照護病人以外的事,這種時候需要靠其他非醫療人員幫忙,有慈濟志工在,其實非常非常感動!」

20220918_220922_78_761c8.jpg

九一八地震,因超商倒塌受困母女陸續獲救並送至玉里慈院搶救。攝影/陳靜緹

1_e6550.jpg

林志晏副院長為覃小妹診治傷勢,吳珮瑜副護理長協助安撫她的不安情緒。攝影/陳靖驊

災後復原需要時間,地震當下需要緊急救治的病人很多,包括因超商倒塌受困的長者與一對母女;高寮大橋斷裂時,有車輛從橋面滑落,救難隊耗時費力才幫駕駛與乘客脫困,回到地面後,皆送往玉里慈院急診室,因為在地震後,玉里慈院花了極短時間立即恢復開刀房運作機能。因騎車路過被倒塌超商牆面困住的母女,雖然醫療照護情況穩定,但林志晏還是決定將她們收治住院,因為一家人受到驚嚇,驚魂未定,傷口照顧還是由專業來看顧比較穩妥。 

林志晏副院長表示,地震後一週,他的門診還是有許多因地震受傷的民眾前來看診。「他們可能是地震時有撞擊,雖然會痛,也有瘀青、擦傷,但是忙著搶救,當時沒有來看,後續才出現踩到或哪裡動一下就會痛⋯⋯」林志晏說,只要醫院沒有倒,確認一下梁柱及建物安全,玉里慈院團隊就會持續救治受傷的民眾,「很感謝當時的被召回的同仁,跟我們一起同甘共苦!醫院一直以來都定期的在演練大量傷患機制,也曾將演練劇情設定為發生大地震,嚴重程度達到週邊道路中斷,沒想到這次竟然真實發生,實際遇到之後才知道要處理的井井有條,真的是相當不容易!」

臨危不亂 大量傷患現場指揮官

九月十八日地震那日下午,玉里慈院護理科郭雅萍主任與謝彩琳護理長在醫院七樓講堂舉辦「失智照顧服務二十小時訓練」課程,「原本以為是一個很普通的假日,兩點四十四分就突然整個搖起來了!」等到地震停下,郭雅萍主任首先確認講堂環境和學員安全,再走到對面的大辦公室檢查,卻嚇了一大跳。「整個辦公室都像廢墟一樣!很多地方都在漏水,這個時候廚房的同仁衝出來跟我說『瓦斯管斷了』,很快就聞到濃濃的瓦斯味,我嚇死了!當下真的嚇死了!講堂裡面還有十幾個學員在!」

S__45342968_35528.jpg

九一八地震,護理科郭雅萍主任(中)擔任大傷指揮官,家醫科楊行樑醫師(右)見急診人力足夠先返回門診開診,下診後再度到急診支援。左一為曾慶方主任。圖/郭雅萍提供

20220918_220922_40陳靜緹_986d0.jpg

郭雅萍主任(左二)向花蓮慈濟醫院總務室沈芳吉主任(左三)說明醫院災情。右一為花蓮縣衛生局朱家祥局長。攝影/陳靜緹

確認瓦斯關閉後,郭雅萍主任趕緊帶著學員跟謝彩琳護理長從七樓走樓梯逃生,往下疏散的過程,她發現醫院內部毀損的相當嚴重,而下樓的同時仍一直發生餘震,郭雅萍緊急封閉電梯,不久,開始有傷患湧入醫院,她感恩林志晏副院長坐鎮在急診室,並下達同仁緊急召回的指令,郭雅萍旋即接手大量傷患機制啟動後的調度工作,擔任此次震災的大量傷患現場指揮官,穩健的帶領同仁逐一完善準備工作。郭雅萍說:「地震後的第一時間,其實玉里鎮對外的主要道路全部都中斷,感覺玉里好像瞬間變成一個孤島。看到很多同仁陸陸續續趕回醫院支援,我真的在那個當下看到全院同仁對這家醫院、還有這一塊土地的愛。就是因為這分愛,可以讓他們放下自己家裡的一團混亂,甚至自己的家人也都在害怕惶恐當中,他必須想盡辦法、在中斷的道路中,找到一條路回到醫院。如果不是這分的責任心,怎麼還會在餘震不斷、自己都只想要拔腿就跑的狀況下,還願意挺身救護。」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郭雅萍表示,真的覺得自己身處在電影場景裡,急診室不斷湧進傷者,四面八方傳來的消防車、警車、救護車的聲音、甚至出現了直升機的聲音⋯⋯「這是人命關天的時刻,不是演習!這也是玉里慈院在地二十三年來很重要的使命,當天所有返院、加上原本線上同仁的協助,全院大概有六十幾位的同仁大動員,感謝大家共同圓滿這一次守護生命的重要的任務。」她特別感恩:「感謝志工菩薩師兄、師姊!在地震那幾天,我們沒有水可以飲用,後續有香積志工的進駐、關懷,真的非常感恩,他們是玉里慈院的強力後盾。」

20220918_220922_11-2_74d57.jpg

郭雅萍主任(左一)在震災中鎮定的指揮照護工作。攝影/陳靜緹

20220918_220922_6_81261.jpg

20220918_220922_128_c1fa9.jpg

九一八地震,玉里慈院同仁總動員搶救傷患。攝影/陳靜緹

災難下堅守崗位 支持前線全力後援

九月十八日的急診室白班輪值是鍾華芸護理師及加護病房吳珮瑜副護理長,鍾華芸回憶九一八地震的情況,「本來病人起身想下床坐輪椅,我趕快將她安置好。」剛忙完這一床,抬頭又看到家屬在劇烈地震中想要走到病床邊,「我們趕快跟他說,『不要再走了!您先停下、蹲下來!』因為正在搖,他一邊走一邊扶,想要進來看病人,可是正在搖晃的當下真的不適合移動,我們害怕病人家屬也會跌倒受傷!」

玉里慈院急重症倪春玲護理長當天輪值白班照護專責病房,地震當下她正在為確診病人打針,卻因地震被壓制不住的病人踹到對面床,對面床的阿姨同時被地震嚇得一邊哀嚎一邊緊抱著她,在處理好病人與小夜班交班後,倪春玲馬上到急診室協助一邊處置進度、協調人力,一邊和送病人前來的救護人員確認災害現場狀況、回報資訊給衛生局,對外回覆人數傷情。兼任麻醉護理師的門住診護理長潘璿晴收到召回訊息,從家中騎車趕到醫院,幫忙手術室葉雲鑑副護理長將一片狼藉的手術室整頓清消好,以備隨時能夠進行緊急手術。

管理室張嘉玲主任因為家住在河東地區,地震把她平常主要通行的玉里大橋震到隆起變形,開車到高寮大橋又發現斷裂無法通行,她再一次改道,先到瑞穗再繞回玉里趕抵醫院;陳秀金組長與行政組陳靜緹、陳靖驊同仁因地緣關係,接到召回通知後在十分鐘內趕到醫院,並在郭雅萍主任的指派下,快速設置好傷區、擴床,並在第一時間將紀錄傷患名單的白板推到待命區。

S__373669938_ebd63.jpg

吳彬安副院長(左)與花蓮慈院急診團隊南下玉里慈院支援。右為陳岩碧院長。攝影/曾慶方

布置完大廳待命區,陳秀金組長與行政總值工務同仁彭俊德、資訊同仁許唐銘開始從七樓機房往下逐層巡檢,並處理廚房瓦斯管外洩問題、緊急關閉水管,並檢查頂樓水塔,確保醫院環境安全。陳秀金組長表示,「下午四、五點以後有遇到三次很大的餘震,我們剛好在一樓服務臺幫忙,地震一搖,就直接往大門衝到外面,你可以看到大家同時往外面衝;地震過了,大家又陸續走進來,因為要持續完成你剛剛在做的事。」

Screenshot_20230116-111133_YouTube_b264b.jpg

Screenshot_20230116-111220_YouTube_4f7dd.jpg

慈濟志工於震後很快地趕到醫院,陪伴在病家身邊膚慰。截圖/志為人醫守護愛〈震災前線搶救生命〉

350A479B-B4F6-4322-929E-30B5C411D04C_9831b.jpg

花蓮慈院醫護團隊協助玉里慈院搶救震災傷患,左起為羅珮妤護理師、李珍妮副護理長、骨科部葉光庭副主任。圖/郭雅萍提供

「需要喝水嗎?有需要什麼幫忙要說喔!」玉里和氣組隊的志工師兄師姊接獲消息,在震後三十分鐘內陸續趕來醫院,協助關懷病人與家屬,也幫忙同仁處理相關事務,還不時輕聲提醒忙碌的醫護同仁利用空檔喝點水,顧好自己的身體才能繼續救援。也有師兄看見急診室外牆被震碎的石塊落在車道上,立刻掃除清理,保持救護車通道順暢。

花蓮慈院及時馳援 醫療總務工務齊出動

震災搶救正萬分火急的時刻,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林靜憪師姊)與花蓮縣衛生局朱家祥局長先後抵達醫院了解狀況。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團隊出動了十二位醫護同仁約莫在傍晚六點半趕到玉里慈院,包括吳彬安副院長、急診部主任陳坤詮、骨科部副主任葉光庭、麻醉部主任陸翔寧、急診護理師范君嘉及行政單位同仁等十二人;還有三位休假在臺東旅遊的護理師李珍妮、羅珮妤及專科護理師游叢嘉得知地震消息後,立刻自發前往玉里慈院支援。此外,花蓮慈院總務室主任沈芳吉與工務室高專曾繁介偕同醫工、工務同仁也加入協助相關儀器設備的修繕、校正。眾人陸續分擔急診室救護工作與初步清理醫院各樓層的滿目瘡痍。除了人力上的支持,慈濟基金會何日生副執行長與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曾慶方主任也從花蓮自行開車趕往玉里支援,並將最新訊息即時回報給慈濟防災協調總指揮中心,他們還貼心準備麵包、泡麵等物資,讓同仁在忙碌告一段落時可以吃點食物,補充體力。

李珍妮副護臉書_20cbd.jpg

花蓮慈濟醫院三位休假在臺東旅遊的李珍妮副護理長、羅珮妤護理師及游叢嘉專師得知災情後自發前往關山慈濟醫院協助,確診無災情後趕往玉里慈濟醫院支援。截圖/李珍妮臉書

S__403980299曾慶方_6ea2c.jpg

S__373669896_fdfbb.jpg

S__373669897_3a167.jpg

何日生副執行長與曾慶方主任準備麵包、泡麵等物資,讓同仁在忙碌告一段落後吃點食物補充體力。攝
影/曾慶方

震後三小時 三名嚴重受災者獲救抵院

天黑了,救護車的鳴笛聲依然不停歇,急診室突然傳出響亮的哭聲,原來是倒塌超商受困者之一的五歲覃小妹獲救送抵玉里慈院。「嗚嗚!我要喝水!我要喝水!」悶熱的秋季,她被壓在瓦礫堆下長達三小時,身上也有大小不一的傷口,慶幸的是覃小妹意識清楚,林志晏副院長仔細檢視她手部與腿部的傷勢,馬上進行治療,病床另一側的吳珮瑜副護理長,則彎著腰安撫覃小妹害怕不安的情緒。

大約十分鐘後,覃小妹的母親葉女士、掉落高寮大橋的獲救者陸續到院,玉里慈院急診室開始新一波的忙碌。幸好有了花蓮慈院團隊加入搶救生命的行列,玉里慈院同仁們也因為平時訓練有素,在真正碰到大量傷患的時刻,可以條理分明、保持秩序的完善處理。

地震當日一切紛亂,醫院現場的人只記得病人送來的大概時間。根據事後確認,覃小妹在災難現場獲救的時間是下午五點四十二分,母親葉女士是五點五十六分獲救。而救難人員還需要將從高寮大橋跌落的傷者從獲救地點,也就是橋下顛簸不平的區域,轉移到安全的路面,方能送上救護車前往就醫,這段路程著實不易,耗費了不少人力與時間。

震後八小時 大量傷患告一段落

九月十八日晚間十點半,來院的傷患已妥善處治,玉里慈院大量傷患機制終於告一段落,晚間十一點五十三分,倪春玲護理長在院內群組通知任務解除並回報訊息:「九月十八日玉里慈院大量傷患處置個案數共三十五人,分別為輕傷二十八人、中傷三人、重傷四人;其中三十人出院返家休養,三人因傷勢過重轉至花蓮慈院接受後續治療,兩人由玉里慈院收治住院。」

災後復原愛不斷 醫療慈善伴重建

強震過後,玉里慈濟醫院仍勉力在災後維持正常運作,搶救生命,專責病房與一般急性病房亦如常收治病人,開刀房也在數小時後恢復運作,僅門診區較多毀損,需進行完善整理及復位。醫院僅暫停九月十九日一天門診,二十日重新開診。

IMG_7054_c5f12.jpg

IMG_7061_d16b1.jpg

花蓮區香積志工為受災戶和醫院同仁準備愛心蔬食便當。上圖為葉禹彤營養師。攝影/張汶毓

處於籌備階段的血液透析室,於震災中遭受水管破裂淹水、儀器故障等災損,在慈濟基金會營建處與玉里慈院總務室同仁協力下,一週內完成修復,並在十月三日展開試營運,十月三十一日正式啟用。

玉里慈院至富里鄉明里社區的中醫巡迴醫療,災後面臨橋梁斷裂無法通行的困局,團隊集思廣益、重新規畫路線,即使路程變長,團隊仍堅持如約前往為民眾看診。

其實不只玉里慈院七樓的廚房、大辦公室損壞嚴重,玉里與臺東池上也有好多受災戶面臨家園破損、停水數日的困境。於此災後復原的過度期,靜思精舍常住師父特別前往玉里、臺東,給予鄉親心靈關懷。花蓮各社區香積志工也輪班支援,為受災戶與醫院同仁準備愛心便當。玉里慈院葉禹彤營養師每天從玉里靜思堂幫忙載送熱騰騰的便當回醫院,派送給各單位,可口的蔬食料理,讓同仁們吃進滿滿的健康與愛。

為了協助復原玉里鎮鄉親受創的家園,來自全臺各地具有水電、土木、泥作等專業的慈濟志工接連進駐玉里,協助民眾進行受損評估與修繕。玉里慈院則加開中醫夜間門診,由黃明雯醫師、王仁甫醫師二位醫師負責,為白天辛苦修繕的志工紓解筋骨痠痛的症狀。由於秋冬季節轉換,早晚溫度大,護理科郭雅萍主任也來到玉里靜思堂,為社區志工及工班志工量測血壓、作健康諮詢,為志工菩薩「顧健康」。

十月十一日,證嚴上人行腳至玉里鎮慰問鄉親,感恩修繕志工為南花蓮進行災後重建工程,也感恩玉里慈院的大醫王與白衣大士,在震災緊急時刻不間斷地救傷救病,行政同仁合和互協,共同圓滿「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任務。

回顧歷史,玉里鎮將近七十年沒遇到這麼大的地震,這一波天搖地動的「大哉教育」,除了讓眾人領悟到災難的無常,更加突顯偏鄉醫療應急療緩的重要性,玉里慈濟醫院在地震當下及災後復原,誠心盡力的完善醫療救護本分,未來將繼續堅守在臺九線南花蓮的崗位上,用最溫暖的醫療與人文,守護東部民眾健康平安。 

0FX1C5999_馬_a30f7.jpg

1FX1C6110馬_18556.jpg

九一八地震,花蓮慈院共收治由國軍花蓮總醫院、玉里慈院、臺北榮總玉里分院轉診的十位傷患;又有三位來自玉里自行就醫的傷患。林欣榮院長率領同仁關懷傷患復原情況。攝影/劉明繐

挺過震災 醫護感恩祝福 - 玉里慈濟醫院 九一八震災後重生感恩祝福會《人醫心傳》229期

文/林芷儀、曾慶方、張汶毓

 JPG_9263-2__78b81.jpg

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玉里慈濟醫院為祝福九一八地震收治的三位傷患順利出院,準備祝福分享會,邀請地震當天熱心支援的慈濟志工共同參與。攝影/古正松

九一八地震,花蓮縣玉里鎮中山路二段上一間超商大樓倒塌,一對騎著電動車路過的母女,被瞬間倒下的大樓瓦礫壓住、動彈不得,所幸經過救難人員三個小時的搶救,順利脫困,並送至玉里慈濟醫院進行搶救。十天過後,二○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玉里慈濟醫院團隊特別舉辦一場「災後重生感恩祝福分享會」,祝福這對母女平安出院,現場還有一位因地震跌倒骨折受傷的袁阿姨也分享終於可以出院的好心情。

JPG_9240_6d949.jpg

與會的玉里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王明雄護理師製作加油看板,為玉里鎮的重建打氣。攝影/古正松

_MG_4495_b9885.jpg

超商大樓倒塌受困母女葉女士及覃小妹,在覃先生的陪同下出席分享會,感恩救難人員與玉里慈院醫療團隊。右一為陳岩碧院長。攝影/張汶毓

覃小妹牽著坐在輪椅上的媽媽的手,在爸爸的陪伴下緩緩進場,一起感恩救難人員及玉里慈院醫護團隊這些天來的照顧。回想起當時得知太太與小孩被困在倒塌的瓦礫堆中,覃先生不禁落下眼淚,「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在工作,搖晃時我就感覺很大,因為對面的山已經在走山了。」當下他不知道三十九歲的太太和五歲的女兒的情況,電話也聯繫不到家人,「我趕回來的路上,我老婆突然打電話給我,說她們被壓在超商底下!我就請我爸爸先去超商那邊看到底是什麼情況,到現場的時候,我一直在打電話、確認我老婆的位置。」搜救過程的每分每秒都讓覃先生心亂如麻,他只能強裝鎮定,等待奇蹟。「這三個小時真的很難熬!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非常感謝救難人員的堅持,努力到底才尋獲到她們,也很感謝玉里慈濟醫院醫療團隊,主治醫師林志晏副院長,還有所有在現場關心我們的朋友,謝謝!」

葉女士說,她跟女兒騎乘電動車經過超商時發生大地震,她停下來想等地震停止,竟被倒塌的超商建築壓到,很幸運的是,她們被困在超商一大片裝了安全玻璃的鋁窗下面,玻璃碎了之後留下狹小的空間,加上天花板輕鋼架倒下,讓她們有足以等待救援的求生空間。「壓在裡面的時候,女兒在旁邊,我想著要堅持下去,如果我慌亂的話,我的小孩怎麼辦?」葉女士表示,因為她大概知道自己的傷勢,當聽到女兒說有受傷流血時,非常揪心,「她才五歲,她也很勇敢,跟在媽媽身邊,勇敢的在裡面等待救援,要謝謝當時的救難人員,辛苦的把我們從瓦礫堆中救出來,也要感謝細心照顧我們的玉里慈院醫護人員,謝謝你們!」一家人非常感恩在住院期間受到醫護團隊細心的照顧,身上雖然還有傷口等待痊癒拆線,但是母女兩人的心情已經安定多了,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

JPG_9305_8e4c3.jpg

袁阿姨(右)說,地震當天被救護車送到玉里慈院,讓她很安心。左為林志晏副院長。攝影/古正松

分享會現場另外一位地震傷患,是六十七歲的袁阿姨,她在地震後因為逃離不小心跌倒,導致股骨骨折,「等待救護車的時間感覺很久很久,我就躺在那邊慢慢等。」後來阿姨順利抵達醫院,經過林副院長的診治後慢慢康復。「那一天來到醫院後就很安心!林副院長曾經幫我開過腳,這次又給他開刀,要感謝他,也要感謝院長跟醫院每一位工作人員!」

「妹妹是地震完大概三小時被送來,爸爸跟著救護人員陪她進來,她大腿有個滿深的傷口,身為父母看到真的非常不忍心,妹妹當時就是一直在哭;沒多久,媽媽也被送救護車送來。」九一八地震中,負責三位住院病人的主治醫師林志晏副院長指出,葉女士身上包括肋骨、胸椎的脊椎骨、腰椎的脊椎骨、左邊大腿的部分,共有九處骨折。「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需要開刀,但你想像身上有九個地方就跟被車子撞過一樣,到處都有骨折、骨頭裂掉的情形!雖然休養幾天緩和許多,但還是需要好幾個月的復原期,之後有些地方還是需要追蹤治療及復健。」林志晏副院長表示,葉女士身上極度疼痛,當下她還是不斷安撫孩子,住院恢復期,即使坐著輪椅也時常抱著女兒,讓他看見了為母則強的力量。

「這次的地震真的非常大,其實在這個情況下,我都覺得自己快要摔倒了,有些長者在走路不小心,可能平衡感沒有保持好,或是在逃離的過程中緊張心慌,真的會摔倒!我們的袁阿姨就是這種情形,逃難時想要站起來,站不穩摔倒後就骨折了,她是大腿骨骨折,經過手術治療後也需要一段時間慢慢恢復跟復健,祝福我們這次地震三位收治住院的病人都早日康復!」林志晏副院長說,其實分享會前一天他到花蓮慈濟醫院開會,聽到醫護同仁說九一八地震當天轉送至花蓮慈院收治的病人,身體也復原得相當不錯,「不論是我們當地的地區醫院還是市區的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所有人員都認真照護病人,盡心盡力的搶救,非常感恩!」

「災後重生感恩祝福分享會」在互道祝福與感恩聲中圓滿結束。玉里慈濟醫院在九一八地震中災損嚴重,但經過慈濟基金會、慈濟志工、玉里慈院所有同仁合和互協的搶修與復原,醫療服務維持動能,全新的洗腎室也在管線搶修完成後開始服務花蓮南區的洗腎病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使命,永不停歇!

IMG_7211_0156c.jpg

林志晏副院長為葉女士及覃小妹換完藥,與小妹妹開心互動。攝影/張汶毓

 

路碎穿行回急診 團結補位救人先《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吳佩君 玉里慈濟醫院急診室副護理長

九月十八日那天,我是下午四點到晚上十二點的小夜班,下午兩點多、快三點那時,我正在刷牙洗臉,一手扶著洗臉臺,地震一搖,我差點被摔出洗手間,嚇死了!等到地震終於停下來,我和先生急忙察看家裡有沒有什麼災情。

我本身是玉里人,平常有地震搖搖搖是很習慣的,誰知這次的搖晃程度大不相同,我還在想會不會發生大量傷患的情況,沒想到真的收到召回通知!

因為我家就住在一九三縣道的路上,上班就是走高寮大橋過來,後來我開車到一半就聽到大橋斷了的消息,那我怎麼上班?就想改走玉里大橋,開到橋頭,發現玉里大橋也管制封閉,就跟急診回報會晚一點到,因為我找不到路可以來上班。

 20220918_220922_127_3aaea.jpg

面臨橋斷、封路的困境,吳佩君急診室副護理長(中)堅持找路趕到醫院,投入搶救行列。攝影/陳靜緹

那我想,就走富里。但富里鄉的卓富橋部分受損也管制,鄉道上一些小型的橋也封閉,最後我只能往瑞穗走,因為從玉里以南的橋梁、道路都中斷,僅能往北方向的道路才能通行,好不容易在下午五點半後抵達醫院。一邊轉換路線的中途一邊不斷選擇,我們家在觀音消防分隊附近,我甚至還想要不要坐救護車來醫院,因為他們可能會出動去救災,後來我發現消防人員也被堵在玉里大橋那邊,而且他們全部出勤,情況真的是很嚴重!

到醫院之後,急診這邊都是人,因為醫院在三點就啟動大量傷患的機制,所以我來的時候,檢傷人員都已經就位了。我看第一線的檢傷區人力足夠,就去急診病床區照顧傷患;我發現較早送來的傷患大部分比較輕傷,可能是騎車摔倒或不小心跌倒、撞到,或是被玻璃割傷;等到超商大樓倒塌受困的母女被救出來後,開始有重傷的病人陸續被送來急診。

 20220918_220922_60_bb7aa.jpg

吳佩君(右二)感恩地震當天白天的同仁,本來四點就可以下班,仍留下支援到情況穩定後才返家休息。攝影/陳靜緹

我那天照護的其中一個病人,是高寮大橋垮掉跌落的傷患。他們是一對夫妻,騎摩托車環島來花蓮玩,所以車上很多大包小包的東西,兩人送來後,太太非常驚慌失措!那位太太不斷重複說自己找不到手機,他們掉下去後,她先生的意識不太清醒,感覺是呈現暈眩、意識不清的狀態,但是她的手機摔不見了沒辦法求救,她覺得自己在橋下等了好久好久,過程中她一直對先生大喊「你要醒醒!」。

那位太太照了X光,身體沒有大礙,但身上有很多擦挫傷,但她很擔心她先生。的確,她先生比較嚴重,當下有氣胸情形,後來就轉到花蓮慈院。對我來說,照護這位太太的過程,大部分時間是安撫她,我把自己的手機借給她,讓她可以打電話給孩子報平安。

還有一位重傷傷患是富里鄉鄉公所的同仁,因為與鄉長到六十石山勘災,被落石擊中,因為情況危急,醫護團隊緊急搶救後轉送花蓮慈院接續後面的治療。

我記得我真正坐下來寫紀錄的時候,已經是晚上十點以後,不知不覺之間,十點了!當下都不會感到飢餓或疲累,是病人陸續出院、轉院之後,鬆懈下來才覺得肚子有點餓了!

感恩管理室同仁在急診休息室放了很多食物,包括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與醫療法人人文傳播室曾慶方主任趕來協助特別準備的麵包和泡麵等物資,還有慈濟志工師兄師姊,在同仁忙碌時,不忘拿飲料提醒同仁要喝一點,讓大家補充能量才能繼續救護。

我們院內很多單位的護理師都是跨單位多功能的,尤其感恩地震當天白天的同仁,從早上七點來上班,本來四點下班的,結果一直忙到晚上十一、十二點才回去,甚至連當天半夜十二點才上班的大夜班同仁,下午都跑過來要幫忙,因為情況已經控制住了,這些熱情有愛的同仁就被我們勸回去。

我是在九月十九日半夜一點多下班,回家的時候因為只有玉里大橋可以過,路燈壞了,放眼望去一片暗,上橋後,我就開得稍微快一點,因為我想趕快通過玉里大橋,因為想起那位太太描述她從橋上掉下去後,等很久很久才有人來援救的那種恐慌、無助的感覺⋯⋯

這次啟動大量傷患的過程,我可以肯定的說我們醫院團隊很強,因為我們平常訓練很足夠!我當天下午趕到急診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守護著玉里小鎮居民的生命與健康!(採訪整理/林芷儀)

20220918_220922_3_462b4.jpg

20220918_220922_22_馬賽克_f55ba.jpg

玉里慈院同仁接到緊急召回陸續返院支援,例行救災演練的經驗讓救護工作井然有序。攝影/陳靜緹

在安全的醫院 守護鎮民的健康《人醫心傳》229期

口述/倪春玲 玉里慈濟醫院急重症護理長

九月十八日我在五樓的新冠肺炎專責隔離病房上白班,兩點多大地震發生後,花蓮縣衛生局很快打 LINE 電話給我詢問我們醫院的情況,是不是有啟動大量傷患?我跟急診確認情況後回覆。

正打算應該下去急診看看,但病房怎麼辦?我們小夜班的同仁陳心如本來四點才需要上班,正好提前來了。而且她的媽媽是慈濟志工,也已經過來醫院安撫病人了。

學妹接手 新冠專責病房如常照護

心如得知我需要去了解及協助大量傷患的情形,只能簡單的交班一下說病人的狀況都還好,她也默契的說知道,她來接手。心如是二○二二年五月才到職的新進護理師,本來要到加護病房報到,但剛好開了新冠確診的專責病房,她就接受我們的提議到專責病房工作。到九月才到職四個多月,而且這麼年輕,但讓我覺得非常的放心,我可以把專責病房交給她,去加入處理大量傷患的行列。

 _MG_9937_4419b.jpg

玉里慈院每年舉辦大量傷患演練,圖為倪春玲急重症護理長在演練時進行相關說明。攝影/張汶毓

大量傷患掌握數據 對外聯繫

走樓梯下來到大廳及急診,看到雅萍主任已經坐鎮指揮,那前端就穩下來了。我整個觀察、跑過所有區域,後來變成現場最了解傷患的人、所在位置跟狀況,就由我負責聯絡的工作,譬如說衛生單位或政府打電話給院長的手機要詢問現況,院長直接說:「來,春玲,給妳。」

其實我們在急重症照護的年資這麼久,會知道在大量傷患的時候,數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東區緊急應變中心(EOC) 跟衛生局,對我們醫院提供資訊這一塊是讚譽有加。

災難緊急應變 多年訓練有成

而這次玉里地震,我對於 DMAT(災難醫療隊)衝這麼快就來到現場搜救,真是又佩服又感動!

我覺得當初還好有人開頭做 DMAT(災難醫療隊),以前我們就是去上課,然後按照劇本情境演練,幾年下來,整個在啟動大量傷患機制的處理有更多的修正調整和改進。

而在院內,我也陸續在進行訓練,也知道大家有進步,真的能夠獨當一面了。以前我是一個人東跑西跑去看大家演練的情況,要去看哪裡沒做好;現在,我只要下一個指令,他們已經能夠告訴我,他們做好了哪些事情,緊急災難應變的能力跟以前比起來,大家真的是比我想像中還要穩,面對災難的心理素質也很強大!急診吳佩君副護理長這次的表現,也是多年訓練演習的展現。

這次大地震當天充分考驗了我們醫院的醫療能力,當大量傷患啟動後,家醫科楊行樑醫師到急診報到後發現已經人力足夠,他又回到門診繼續看診看五點半才結束。他維持開診,就不會發生病人要拿連續處方箋還跑到急診等,正好大量傷患,等他們拿到藥說不定要過了午夜十二點了。而且我們的開刀房隔天一早就運作,整個門診也只被迫休了一天就恢復。所以,我覺得我們這家醫院很重要啊!

慈善安定的力量

我覺得在災難醫療時,「安心」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感謝慈濟志工,幫在醫療忙碌的我們,做了安撫人心的工作。

記得覃小妹被送來後,整個頭上都是碎玻璃,要把滿頭的碎玻璃除乾淨,才能開始處理傷口。所以那時候我們說:「要找吹風機。」可是吹風機在五樓,必須要有人從一樓爬樓梯上五樓再下來,立刻聽到師兄、師姊說:「我來用!」我就被他們「趕走了」,趕我去處理當下其他的事情。

20221005DSC_1633林家如_A2693345_3d8df.jpg

攝影/陳秀嫚

20221005花蓮池上地震_陳秀嫚20_A2706186_49b5c.jpg

來自全臺各地具有水電、土木、泥作等專業的慈濟志工接連進駐玉里,為受災戶進行受損評估與修繕。攝影/林家如

有志工接手這件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但它其實要費很多時間,又要安撫受驚嚇的小孩;但有了志工協助,讓我們能專心做醫療的事。

志工的力量,是我在地震三個月後接收到的最大的震撼!十二月中旬,我看到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在很冷很冷的天裡出來幫忙受災戶修繕。

我心裡想,「天呐,雖然醫療走在前面,但是後面有非常多人在扶持!」而且,這些事是不會被報導,也不會有人再去關注的,但這群人就傻傻的在做,再加上,那麼冷的天氣也沒有阻擋他們的行動,更加感動了。

以前院長常告訴我,醫院的建築可以抗震七點一級,這次六點八級,差點超標。雖然有一些建築的石塊掉落,結構鋼筋都還好,至少是一個安全環境,還可以守護鎮民的健康。

地震當天我家人發了上百條訊息問我是否平安,我回覆自己還在醫院裡,還在忙碌,她就不管我、放心了。(採訪整理/張汶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