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蔬食護地球《人醫心傳》235期

文/謝寧惠 大林慈濟醫院國際醫療中心經理 圖/謝寧惠提供

二○二三年四月謝寧惠在新店靜思堂參加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坊。攝影/ Krisanto Evangelista

謝寧惠(右下)及林名男副院長(左上)參加東南亞氣候及健康線上共識會議(Southeast Asia Climate and Health Responders Course)。圖/謝寧惠提供

我吃素的因緣要從來到大林慈濟醫院說起。二○○九年從陽明大學公衛所國際衛生組畢業後即到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服務,雖然在花蓮求學期間為了省錢及省麻煩,「慈濟大餐廳(慈濟大學同心園餐廳)」是三餐的首選,但當時尚未完全吃素,假日也往往會和同學們到校外聚餐。來到大林慈院半年左右,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海地發生芮氏規模七的強震,碩士班好友米羅(Milo)是來自海地的國際學生,陽明大學畢業後就回到海地疾管局工作。我當時很擔憂他和他家人的安危,透過電子郵件都連絡不上,因此興起了吃素許願的想法,祈求他能夠平安,幾週後終於收到Milo 報平安的訊息,心中的大石頭才放了下來。擔憂結束的開心之餘,忘了當初許願時沒有許下吃素時間要多久,但也因為不排斥吃素,自然而然也繼續吃素到今天。

而我的先生陳鈞博也是在來到大林慈院跟著當時的林俊龍院長推動「健康促進醫院」時,心想既然認同素食的理念,就開始三餐都素食。而且他在推動健康促進醫院的過程中參訪過許多醫院,看到很多醫院都非常積極推動素食飲食,在餐點設計上也非常用心,例如臺北的臺安醫院強調低糖、低油的調理方式,其素食月子餐更是精緻美味,是許多孕媽咪的首選;新加坡邱德拔醫院素食更是結合東南亞的飲食文化,設計包括印度、馬來素食餐點,讓人印象深刻;鈞博因此希望將大林慈院的低碳素食推動經驗,與更多人分享。

兩人結婚時,很感恩長輩們同意以環保素食的方式宴請親朋好友,為此也做足功課,挑選健康、美味與精緻的料理,顛覆葷食者對過往素食料理的刻板印象。

婚後,兩個兒子陸續出生,也是所謂的「胎裡素」寶寶,不僅餵母乳,副食品也都親手包辦。

素養健康寶寶

陳鈞博與謝寧惠及孩子參加二○二三年五月浴佛。他們除了全家茹素,環保行動也落實在生活中。攝影/李宜靜

大兒子三十六週出生時只有兩千零一十公克,當時住了十二天的保溫箱才出院,生長曲線一直是「後段班」的孩子,現在可是非常結實;兩個孩子肉眼可見的健康,連吃葷的親人都來請益,詢問我們是如何「素養」孩子的。

我們的飲食建議則是除了葷食之外都吃,以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注重植物性蛋白質的攝取,也強調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足夠的睡眠時間,小朋友們才能頭好壯壯。

由於胎裡素的孩子不曾葷食過,俗語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我們家是沒吃過豬肉也沒看過豬肉。有次我們夫妻和朋友去聚餐,可愛的大兒子當時兩歲,看到隔壁火鍋旁一盤紅通通的豬肉片,就說他想吃「紅蘿蔔」;號稱水果王子的小兒子喜愛各類水果,有次看到桌上有盤切好的紅燒肉,差點伸手去拿一塊「西瓜」來吃,我們趕緊跟他說:「那是肉肉喔!」

他們從小就知道他們吃素不吃肉,再大一點時,別人要請他們吃東西前,他們不是先問媽媽可不可以,而是問「那是素的嗎?」現在會認字了,我們便教他們如何解讀營養標示及成分,也知道哪些是屬於葷食成分。孩子們就讀大愛幼兒園時期,學校就教過他們吃素的好處,以及如何從愛護動物與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分析「食事」,甚至也開始向身邊的親人勸素,一起吃素好健康。

燒腦想創意料理
營養美味誘童心

孩子在大人目視安全的前提下進廚房料理,兄弟分工,各自準備好吃的餐點。

為了料理出美味可口的素食餐點,我們可是下了許多功夫也買了許多食譜回家研究,因為我們發現,當孩子嘗到第一口外食後,家中的粗茶淡飯就不再是人間美味了。尤其孩子們還小時,為了不讓吃飯時間造成親子間緊張衝突的機會,也讓他們愛上吃飯,我們也開始嘗試多元的料理方式和色彩的搭配。

我們會一起討論菜單,甚至一同外出採買,讓孩子有權利自行選擇食材。曾經有一段時間,孩子不喜愛吃青菜,料理時也遇到瓶頸,心想:「都吃素了,不吃青菜要吃什麼呢?能選擇的食物更少了。」

後來只好自我轉念也精進料理方式,那陣子餐桌上陸續出現什錦蔬食炒飯/炒麵、素食大阪燒、田園比薩、焗烤時蔬燉飯/義大利麵等,各種在餐廳菜單上的各國風味料理,除了原本家裡的臺式、中式料理,日式、美式、義式、法式歐風,再難我們都把菜變出來,花盡巧思,讓孩子們脾胃大開,不知不覺將所有營養吃下肚囉!

孩子化身廚師 動手參與素加分

在家中,刀叉及瓦斯爐也會在大人安全看視的情況下讓孩子們使用,適度放手,也是讓他們成長的機會,更能體貼父母辛苦準備餐點的過程。

我們進一步發現,似乎孩子自己擔任二廚時,覺得煮出來的餐點更加美味,大人們在品嘗時千萬要給予正面評價,也著實讓孩子們更加有成就感,下回會更願意一起挽起袖子為全家人做飯喔!當然,讓孩子親手擺盤,加上偶爾來點儀式感與裝飾餐桌,能為這頓飯加分不少,吃起飯來也更加美味呢!

今晚就來點⋯⋯不一樣的素食料理吧!

受父母的影響,兩個素食的小朋友不僅會下廚,也願意參加各種志工活動。圖為到社區為民眾健康檢查,擔任複合式篩檢的志工。攝影/謝寧惠

志工巧思 家用省水《人醫心傳》235期

文/張菊芬

大林慈濟醫院推行綠色環保促進醫院,經常來醫院做醫療志工,也會耳濡目染,成為環保達人。

嘉義區資深的慈濟志工孫璐師姊與胡聖功師兄,夫妻兩人也將大林慈院的環保理念落實到家中,省水、茹素、節能減碳。

胡聖功師兄將屋簷邊的排水槽接上水管,水管末端接到一個大水桶,用來收集雨水,可以澆灌花圃或打掃清洗家裡。

另外,他們利用虹吸原理的巧妙裝置,讓水循環再次利用。首先,用轉輪及修車場的吊掛裝置,把洗衣機移到屋頂的水塔旁的位置,讓洗衣機洗完衣服的水流入水塔內,經過自己架設的管路,水塔的出水管路跨過矮牆,分成兩路,一路到一樓,清洗打掃用;一路到二樓的浴廁,沖馬桶用,一點也不浪費。

這樣的作法維持了十幾年,現在兩人七十多歲,很多人擔心他們洗衣服要爬到屋頂上去會有危險,因此把洗衣機搬回頂樓陽臺,自行設計的水回收再利用系統才告結束。這十幾年省下來的水,真是大功德。

雖然身體不如壯年時期,但夫妻兩人同樣堅持節能減碳,能做的盡量做,最基本的就是隨手關燈。此外,家中原本有四支四十燭光的燈泡,也在光線不受影響的情況下減成兩支。平時出門,就用走路的,或是騎腳踏車為原則,少騎機車,他們覺得這樣還能鍛鍊身體;如果要到外縣市,也盡量利用大眾運輸工具。

在大林慈濟醫院的帶動下,醫療志工將所學環保行動帶回家中,舉手投足留點心思,只為留給下一代一個乾淨的地球。

胡聖功師兄與孫璐師姊常到大林慈濟醫院當醫療志工,也積極投入環保回收與宣導,更將環保理念落實家中。左圖攝影/江淑惠、右圖/孫璐提供

茹素健跑護生《人醫心傳》235期

文/張菊芬

圖/陳柔潁提供

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同仁陳柔穎負責雲嘉南人醫會、造血幹細胞捐贈、協助人文活動等事宜,閒暇時,跑馬拉松是她的興趣與維持健康的選擇之一。

學生時代參加慈青社,在一次回花蓮參加營隊時,聽到證嚴上人開示要大家茹素,陳柔穎就聽話照做,到現在邁入第十一個年頭。

陳柔穎說,除了上人呼籲茹素,參加營隊時還看到歌手大支〈屠宰場之窗〉歌曲的影片,播放很多動物被宰殺的血腥畫面,心中非常不捨,於是開始茹素,也更堅定自己茹素的心念與意志力。

大林慈濟醫院推動綠色環保促進醫院,全院素食,感謝有營養師把關,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而且每餐的餐費也便宜,她不挑食,在醫院裡用餐又很方便,所以柔穎三餐都在醫院吃。

陳柔穎本來就身材纖瘦,而且平時有跑步的運動習慣,所以要她說出茹素後的變化,她最有感覺的是比較不會被蚊子叮。

而相對於吃肉會讓她覺得身體比較沉重,茹素後吃很多的青菜、水果,她感覺身體變得輕盈,跑步起來更輕鬆。

茹素、不吃肉,就有助於減少畜牧飼養,是降低碳排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陳柔穎說,茹素可以長養自己的悲憫心,也會比較愛護動物。而為了要讓更多人認同素食有益健康與環保,她一邊建立自己的素食營養飲食觀念,一邊切實運用,而且常保運動習慣,先維持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有資格當茹素者的健康見證。

節能減碳 從小處著手《人醫心傳》235期

文/閻廣聖

大林慈濟醫院財務室吳文辰(右二)、許玉青(左二)參加減塑愛地球活動。

吳文辰是大林慈濟醫院二○○○年啟業就在的財務室元老。吳文辰的老家在南投市,每週都回家探望家人,一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單趟含等車時間要兩小時,但她很堅持原則──「甘願等車,也不願意增加碳排」。每趟回家路從嘉義市搭火車到二水,再由二水接集集線濁水站下車,再轉公車回到南投市,再從公車站走路回家;雖然回家一趟要兩小時,但能夠做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她很開心。

問她為什麼不買車呢?「對我來說,買車並不環保。」因為自己開車回家,就一定會增加碳排放,吳文辰笑著回答, 而且買車會衍生停車問題,再則停車費、保養等等會增加生活支出。

回老家一趟路不嫌苦,那上班一定更不用說了。吳文辰說,二十三年來她都搭火車上下班,從嘉義火車站回到自家徒步大約三十分鐘,現在則利用運動兼環保的U-bike,從嘉義火車站騎到竹圍路附近的U-bike 站大約十分鐘,再走路十分鐘到家,比以前少了十分鐘到家時間,而且U-bike 三十分鐘內歸還是免費呢!

因為認同慈濟的環保意識,所以吳文辰很早就力行在生活中,她吃方便素,此外,隨身背包中一定有「環保四物」環保餐具、環保購物袋、環保杯、環保雨傘。面對酷熱,夏天家中開冷氣的次數,雙手十根手指都數得出來,她比出雙手說,二十五年前安裝一臺分離式冷氣,至今還沒換過。

環保生活的路上也需要有伴,吳文辰說起同事許玉青,也是她的環保閨密,一起走在環保路上不孤獨,也走得長久。

兩人除了積極參與慈濟志工活動,有一年在大甲媽遶境時相約去新港媽祖廟擔任志工,而且刻意選擇「洗碗」工作。

大家一定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選擇洗碗志工呢?原來,洗碗居然可以推環保。吳文辰說,善男信女遶境停下來用餐時需要碗筷,所以她們駐點洗碗的重點在於推廣「重複使用」餐具,新港媽祖廟有提供可重複使用的環保餐具,她們就把握場合鼓勵使用。

面對來來往往遶境的民眾,一次又一次的伸出雙手請信眾使用環保碗筷。印象最深一幕是有個小男生已經拿出一次性免洗碗筷準備打開,許玉青一個箭步飛向前,向小男生「推銷」環保碗筷,小男生看到親切的她,立即收下使用,許玉青輕輕摸摸孩子的頭誇獎:「弟弟好棒!」一旁的吳文辰看了也覺得很窩心。

力行環保的路上有好姊妹陪伴,更有力量。而隨著時間過去,吳文辰的家人也漸漸養成了生活中的環保意識,吳文辰以父親為傲的說:「我九十歲的爸爸去早餐店買豆漿,都會帶提鍋!」

要落實生活中的環保行動,有哪些撇步呢?

「從小處著手。」吳文辰邀請大家少用免洗碗筷等一次性消耗品,多用環保杯、碗、筷;生活中的每一個行動,多一點環保意識,就可以救救發燒中的地球,避免環境不斷升溫。

身心靈都環保 大林慈院人文室主任葉璧禎《人醫心傳》235期

文/閻廣聖

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在院內積極推素,圖為單位回覆感謝葉璧禎主任。

豔陽高照五月天,藍天白雲伴隨燠熱潮溼的一個午後,大林慈濟醫院急診戶外篩檢站來了四十多位男眾菩薩,來自雲嘉社區志工、工務室、總務室、社區醫療、教學部、人資室等行政單位同仁,大家合心協力拆除三年來為篩檢COVID-19 做出貢獻的十幾頂臨時帳棚。在男眾群中出現一位身穿八正道制服的身影,她彎下腰身體力行撿拾散落在地上的帳篷零件及回收物,往另一處空地堆放,擔心地上的繩子絆倒、釘子誤傷同仁,她就是同仁口中「比志工還更志工」的 葉璧禎,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主任,全院上下稱呼她「璧禎師姑」。

大林慈濟醫院全院同仁的「璧禎師姑」總是率先行動。

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帶著同仁深耕社區愛灑活動,也辦講座促進社區民眾健康。圖為簡瑞騰副院長暨斗六慈院院長。攝影/張國徽

惜水如金

上人經常開示「水是大生命」、「一滴水」的功德、「珍惜水資源」,字字句句深深烙印在她的心裡。所以璧禎師姑的省水節能,真有一套!住家從戶外庭院到屋內,每一個水龍頭下都有一個水桶或臉盆,裝盛用過的水;洗過手的水都保留用來澆灌花草樹木;洗米的水比較濁但很營養,會用來澆花;如果洗菜的水還很乾淨,會先過濾菜渣,再將水留著沖馬桶或拖地⋯⋯

璧禎師姑細數省水撇步,洗澡不用泡澡方式,用淋浴,且用大臉盆接水,清掃家裡可用;堅持手洗衣服,只有大件被單、床單、毛毯才會用洗衣機;日常開水龍頭,都盡可能「一筷省水」,開水龍頭不超過一根筷子的粗細。

娘家親人也受影響,一起力行珍惜水資源,將廢水、雨水回收再利用,隨手關燈、拔掉不使用的電器用品插頭等等。

水懺省悟 學習精舍精神

自二○一一年參與彰化體育館《水懺》經藏演繹,璧禎師姑內心深有領悟,自此常保戒慎虔誠懺悔之心自我警惕,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藉由薰習上人書籍、聽聞〈靜思妙蓮華〉、〈人間菩提〉、志工早會,有時間有因緣時就連線上雲端聽溫馨座談,以法水清淨身口意,帶動參與品書會,讓自己與同仁在面臨生活或工作境界時,能時時保持正念、正思惟。

璧禎師姑認為,靜思精舍師父們的生活常規是最環保最節能的妙法,例如:水可以分不同的用途被利用到第三遍,抹布也仔細分類,該擦哪裡都有各自固定的用途。

璧禎師姑惜水如金,家中各式盛裝器具,用過的水可以拖地、澆花,甚至果皮泡水廚餘變酵素肥料。圖/葉璧禎提供

深耕社區 愛灑帶動環保減碳

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深耕社區,舉辦愛灑茶會,推動珍惜水資源、零廚餘、推素、環保回收、節能減碳。

透過邀請環保達人師兄、師姊到社區及校園、機關團體宣導;邀請醫院營養師、中醫師推動素食、健康養生保健的分享;邀請醫師及各職類同仁到社區健康講座,衛教保健、分享醫療人文故事,讓社區民眾更了解保健養生等保健觀念,更與大林慈院醫療團隊交流互動,保持密切的健康關懷與愛的連結。

在新冠肺炎防疫期間,人文室是全院的堅強後盾。右一為葉璧禎主任。攝影/黃小娟

正確選擇 簡單生活

璧禎師姑長年茹素,體內體外都做環保,早餐選擇「淨斯」穀粉系列,含有膳食纖維的青汁粉、五穀粉、高蛋白、黑豆漿粉、黑糙米,薏仁粉等補充營養,避免肌少症。在家偶爾吃藥膳口味香積麵、番茄口味香積麵,加入喜愛的蔬菜、菇類等都是很方便的居家良伴。

家裡的清洗用品也選擇親善地球,不污染環境的「淨斯」清淨系列產品,「你看精舍師父精心調製的配方,都沒有參雜化學物品唷。」璧禎師姑秀出一張張使用心得,瞬間成為最佳代言人。

而大愛感恩科技公司以回收寶特瓶抽絲製成的成品,穿起來非常涼快,流汗也容易乾,也不容易臭。家裡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外套、衣服、褲子、襪子、鞋子、背包、毛毯、圍巾、手帕等物件不下百件,足見她深心護持與喜愛環保製品的真心誠意。

心靈的環保,是璧禎師姑最在乎、最重視的。

要如何做好心靈環保?她每天清晨四、五點起床,聆聽上人的開示,或是閱讀靜思法脈書籍,連線上雲端聽法。

在院內,也鼓勵並帶領同仁成立品書會,互相分享品書心得,交流生活工作中的經驗,與經文的相互印證,夥伴們分享法喜,彼此支持鼓勵,滋養心靈的成長與健康。

實踐環保生活能手 林名男的生活環保行動《人醫心傳》235期

文/閻廣聖 圖/林名男提供

在大林慈濟醫院,只要談起綠色醫院或是永續經營、環保議題,一定會想到副院長林名男。他長期與國際環保組織接軌,並致力倡議綠色醫院,參與許多公共議題政策。

今天,林名男不談公共政策議題,他要和大家分享個人點點滴滴在「生活環保與環保生活」食、衣、住、行實用的經驗分享。

林名男副院長與夫人褚秋華師姊兩人都是環保實踐者。

林名男副院長與夫人陪伴母親於家中享用蔬食餐。

生活環保第一步
素食

林名男落實環保節能減碳的第一步,就是「吃素」。

林名男的媽媽和姊姊是虔誠佛教徒,她們兩人很早就茹素。他在外院工作時對於茹素還沒有多大的感受,二○○五年至大林慈院服務,時常聆聽上人開示,要人人茹素,也逐漸認識吃素的好處,於二○○九年開始加入茹素的行列,那一年剛好臺灣素食營養學會成立,身體力行之後就更有說服力。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擔任兩屆臺灣素食營養學會理事長之後,便交棒給林名男。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已習慣穿著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產製的環保科技產品,赴英國世界氣候高峰會擔任講員,一身的衣著成了力行環保的最佳代言人。

生活環保第二步
愛用環保科技品

「去外面就多帶一個杯子啊,環保杯,這個我們的日常嘛!」出門自帶環保杯,是林名男早早養成的生活習慣之一,而特別的是他的環保杯,是出自大愛感恩科技。大愛感恩科技公司的所有產品,都是回收再製的,也因此成為林名男日常生活的愛用品,他手指著身上的衣服、領帶、褲子,甚至鞋子、提袋,都是環保科技下的成品。

而會愛用大愛感恩科技產品,其實有一段因緣。林名男二○○五年到大林慈院任職,隔年去印尼賑災時認識了當地慈濟志工、也是大企業家郭再源師兄。郭師兄對他說:「以前參加一些宴會時,總是要煩惱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才夠時尚,但加入慈濟以後,大愛感恩科技的領帶、衣服,從裡到外一應俱全,都是環保,少了很多煩惱⋯⋯」一席話改變了他對「衣」著的觀念,自此全身環保裝,出門變得更簡單自在。

褚秋華師姊盡可能騎腳踏車代步,節能減碳。

林名男副院長與褚秋華師姊賢伉儷於美國,與北美慈濟人分享蔬食。

生活環保第三步
換開油電車

「二○一二年開始就買油電車了,因為省油嘛。」林名男說,一般汽車加一公升的汽油跑十二到十六公里,而油電車卻可以跑到二十五到二十八公里。他當初換成油電車,甘願等,四個月後才領到車。他說:「當時一千五百西西的油電車,一輛價格八十幾萬,比一般汽車貴二十幾萬,但仔細精算油電車大概能多開二十萬公里,就等於把多花的買車錢賺回來了。」

林名男記憶猶新,當年就讀臺大醫學院二年級的時候,上了關心空汙赫赫有名的公衛學院詹長權教授一門課「環境與職業醫學」,「你們當醫生以後要開車,你要買什麼車,都花得起,不論是開三千西西或是一千六百西西的車,一定會到達你想去的地方,」詹教授接著說:「但是,大車所排出的廢氣容積,對於空氣汙染來說影響很大!」他還記得,詹長權教授說自己為了減少空汙,都騎腳踏車上班,以身作則鼓勵醫學生,讓他印象很深刻。

林名男深受詹長權教授的影響,至今買過的四輛車,每一輛都未超過兩千西西。第一輛汽車開了七年被偷,第二輛使用十二年跑了二十四萬公里,為了節能減碳,第三輛與第四輛車都使用油電車。

油電車真的環保嗎?林名男對於油電車做足功課,細數用油、耗能與選對乾淨能源,就是對地球永續盡一分心力。他說,油電車與油車耗油,跑的時間與距離一樣,油電車少用油──油電車「勝出」!

油車原理是「化學變成動能」,汽油是化學能變成動能,經過內燃機的轉換效率大概是百分之二十左右;林名男舉例比較發電廠裡燒油或燒天然氣所產生的化學能轉成電能,約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轉換效率;在油電車內儲存的電,動能轉換率可以到百分之八、九十。

家中的精實環保生活

「我家的師姊,垃圾分類做得比我落實!」林名男口中的師姊,就是他的太太秋華。在家裡,秋華師姊的垃圾分類做得徹底又精實,林名男帶點不好意思的口吻說,有時候不經意亂丟,太太都會督促他:「你這個要分類,你自己做環保怎麼還會沒分好⋯⋯」秋華師姊在家裡設置了回收分類箱,用心程度令人敬佩。

講到太太的落實環保,林名男豎起大拇指!秋華師姊上班地點在雲林斗六市,上下班都搭大眾運輸工具,她在大林與斗六車站各準備了一輛腳踏車,車站與定點的往返就騎腳踏車,力行節能減碳。

林名男是參與環保公共政策倡議的專家,而秋華師姊是家裡的環保專家,二人在家庭與職場,都是環保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