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綠生活 大林慈濟醫院綠色醫療《人醫心傳》235期

文/黃小娟

WHO 世界衛生組織宣告,二十一世紀健康的最大威脅就是「氣候變遷」,未來還將出現更多因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與威脅,包括高溫造成的健康危害、傳染病、饑荒等。全球約有百分之五的碳排放是來自健康照護部門,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一樣會使氣候問題惡化,災害增多,聯合國推動「Race To Zero Campaign」(淨零排放)活動,阻止地球繼續升溫,減少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守護地球的健康。身為醫療體系的一分子,對於這個問題絕不能置之度外。

骨子裡的綠能環保精神
省電省水減碳排

大林慈濟醫院室內有植物牆,戶外有空中花園,既可降低日光直射,也能美化環境,也為維護自然生態盡一分力。

大林慈濟醫院自二○○○年啟業以來,便從不同層面落實環境保護,鼓勵同仁茹素,使用環保餐具,節水、節電,落實資源回收,不但照顧病人的健康,也用心於環境健康。多年來大林慈濟醫院推動環保、綠色醫院的成果,屢屢獲得臺灣及海外肯定,更是亞洲及臺灣首家參與聯合國「2050 淨零排放」計畫的醫院,為守護地球、守護健康盡一分心力。

大林慈濟醫院興建時即採取綠建築設計,設計室內植物牆、空中花園,走廊布置盆栽、美化環境並降低日光直射,節省能源;在照明方面,建築設計自然通風採光、使用太陽能路燈、逐年更換LED 照明設備,完善公共區域自動感應照明設備;在電力系統方面,建立智能建築能源監控系統,年底依「能源管理系統與情境模擬工具」進行年度檢討及分析,訂定改善方向。近年來並陸續更新中央監控系統,控管水、電、及空調使用,於空調主機加裝變頻系統,並購買磁浮離心式冰水主機。

自啟業起建置中水回收系統,公共區裝設感應式水龍頭,自閉式水龍頭每次約節約二分之一水量;院區全面舖設透水磚、生態池、大愛農場蓄水池設計。

為病人提供免費接駁車,鼓勵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在各護理站設置多達九個不同種類的資源回收桶,用於分類不同材質的回收物品;推動蔬食減碳,院內所有餐飲均為素食,超商只販售素食食品,從日常生活中積極力行環保。

除了透過各種軟硬體設施來節能減碳,院方也持續舉辦各式活動,鼓勵同仁落實綠色生活。配合政府減塑政策,大林慈濟醫院於二○一九年三月十八日邀約協力廠商代表與醫院主管共同宣示支持「塑膠吸管退出醫院」決心,落實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善盡愛護地球的社會責任。

為了鼓勵同仁以實際行動落實節能減碳,院方連續第三年舉辦大林慈濟綠成林活動,並且將活動時間由第一年的二十一天、第二年的三十天延長為今年( 二○二三) 的九十天,邀請同仁加入「2023 大林慈濟綠成林」LINE@ 生活圈,連續三個月響應「綠色生活」,每週統計隨手關燈、關電腦、無電梯日、減少自行開車、珍惜食物,健康蔬食、節約用水、使用雲端發票APP、不用一次性餐具、不喝瓶裝水、重覆使用塑膠袋等綠色行動,同時使用不砍樹的環保衛生紙,消費指名綠色標章,讓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共同為節能減碳貢獻一分心力。二○二二年的三十天活動,總共減少兩萬九千八百七十四公斤的碳足跡,推算若持續一整年施行,可減碳三十六萬三千四百六十七公斤,約兩萬九千九百八十九棵樹吸收二氧化碳的總量。

總務室侯俊言主任表示,我們的行為可以減少地球的碳排放,隨手關燈、關電腦,走路取代搭電梯,節能的同時又達到健身的目的;而且,減少污染環境與生態的垃圾,更是每位地球公民的責任。

大林慈濟醫院於二〇一九年三月十八日,邀約協力廠商代表與醫院主管共同宣示支持「塑膠吸管退出醫院」決心,落實不主動提供塑膠吸管,善盡愛護地球的社會責任。攝影/黃小娟

大林慈濟醫院工務同仁將院區傳統燈管更換為省電的LED 燈管。攝影/黃小娟

大林慈濟醫院總務室同仁會到各單位進行環保教育訓練,強化同仁對於生物醫療廢棄物及一般物品的回收機制。攝影/張進吉

大林慈濟醫院連續幾年於世界地球日舉辦系列活動,二○二三年度邀請同仁加入「2023 大林慈濟綠成林」LINE@ 生活圈,持續三個月響應綠色生活。

常常舉辦一些與健康、環保、節能相關的活動,讓大林慈濟醫院同仁養成綠行動的好習慣。

率先與國際接軌
綠色醫院促進健康

除了各種軟硬體與行動上的努力,大林慈濟醫院也將觸角伸向世界不同角落,透過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拓展視野,也分享成果。

大林慈濟醫院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促進醫院(HPH) 國際網絡,自二○○七年首次派員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參加第十五屆HPH 年會,迄今已連續十三年、七十七人次參加;共發表五十篇口頭論文、四十九篇海報論文及兩場大會專題演講。

HPH 綠色醫院國際網絡委員會於二○一○年成立,於英國曼徹斯特召開第一次會議,大林慈濟醫院協助籌畫,二○一四年由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接任主席,二○一八年則由林名男副院長接任主席,持續推動綠色醫院迄今。

大林慈濟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銅獎,賴寧生院長(中)及林名男副院長(右)於二月十四日接受賴清德副總統頒獎表揚。攝影/黃小娟

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
醫療院所類「銅獎」

大林慈濟醫院致力推動綠色醫院,有九項環境指標為全臺灣第一,年度總碳排放量減少超過一千四百七十噸,是全球首獲WHO 國際健康促進醫院典範獎殊榮的醫院,更榮獲冠於全臺的二○二二年度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醫療院所類,醫務管理組銅獎肯定。

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

大林慈濟醫院多年來陸續參與許多臺灣及海外的競賽,透過比賽與各界交流,且獲獎無數。

在氣候變遷劇烈、環境資源有限的衝擊下,永續意識抬頭,聯合國於二○一五年訂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在大林慈濟醫院統籌與推動永續發展的林名男副院長說,除了因應在地人口快速老化持續進行的偏鄉醫療、複合式篩檢、學齡前兒童聯合評估服務外,醫院從創院便積極推動環保工作,於二○二一年簽署聯合國「二○五○年淨零排放」承諾。

二○二二年十一月,林名男副院長代表大林慈濟醫院至杜拜參加「第四十五屆世界醫院大會(World Hospital Congress)」, 以「Race to Zero by 2050, Climate Action of the Hospitalfrom Patients, People to Planet」(2050 淨零排放:從患者、人類到地球的醫院氣候行動)計畫,鼓勵同仁每天要珍惜用水、隨手關燈、不搭電梯,使用環保餐具等綠色行動來達到減碳的目標,減少醫院對環境的衝擊,榮獲「國際醫院聯盟卓越綠色醫院銅獎」,也是臺灣首家獲獎的醫療院所。

世界醫院大會是由國際醫院聯盟(International Hospital Federation, IHF) 主辦, 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二九年,第四十五屆的活動主題是「Global Learnings, Local Actions: Sustainable Healthcare」( 全球學習、在地行動:永續性醫療照護)。

國際醫院聯盟(IHF) 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性質且非政府的會員組織,為世界各地的醫院與醫療保健相關的組織提供一個交流知識與策略經驗的平臺,也提供國際合作的機會,除了致力於推動提高醫療品質、病人安全以及職場健康等之外,近年來也注重於健康照護體系的永續性,希望在氣候變遷惡化的時代,健康照護部門也能貢獻一分力量。

大林慈濟醫院在健康促進與綠色醫院經營上成績斐然,現在同時與七大國際組織合作,為世界永續發展而努力。

零碳排不是夢
盤點醫療溫室氣體排放

慈濟醫療法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今年(二○二三)四月十一日至十二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十三日更首次在臺灣舉辦亞洲「Race To Zero」峰會。

此次工作坊共有臺灣對於溫室氣體盤查有興趣的二十五家醫院、四十位學員參加,並有來自美國、越南、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的十六位專家與會分享經驗,透過氣候盤查工具介紹與實際演練,讓學員能夠增進氣候變遷與健康知能,並運用在機構淨零排放的實務工作中,一起為守護地球健康
而努力。

健康照護無害組織(Health Care Without Harm) 致力於倡議全球健康照護機構推動環境永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非政府國際組織,在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之下,除了照顧民眾的健康之外,減緩碳排放與達成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健康照護體系責無旁貸,健康照護無害組織也是聯合國Race To Zero(淨零排放)的官方合作夥伴,目標是在二○五○年前至少有一萬一千五百家醫院加入此計畫。慈濟醫療志業以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為宗旨,促進民眾健康也遵循慈濟環保的理念,推動綠色醫院行之有年,臺灣健康醫院學會亦帶領會員醫院一起邁向永續的環境友善照顧機構。

健康照護無害組織東南亞分部行政主任拉蒙‧ 聖帕斯可(Ramon San Pascual) 表示,盤查是為了解機構內溫室氣體來源和排放量,有助於未來制定減量之行動計畫與方針。世界衛生組織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共同開發適用於健康照護機構的溫室氣體盤查工具,並設計線上填報平臺,讓各機構能夠針對各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進行盤點。

林名男副院長表示,碳盤查逐漸受到重視,為了在醫療機構推動淨零減碳,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已舉辦多次線上研討會,在新冠疫情逐漸解封後,首次在臺灣舉辦工作坊,希望協助各醫院符合臺灣的趨勢,同時與國際接軌。

工作坊的隔天,四月十三日下午,各國專家代表與臺灣各醫院代表齊聚新店靜思堂參與「Race To Zero」峰會,針對推動醫院淨零減碳的資源盤點、擬定行動計畫以及針對醫院如何推動相關計畫進行交流學習。

慈濟醫療法人、大林慈濟醫院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網絡(GGHH)及臺灣健康醫院學會等於二○二三年四月十一至十二日於新店慈濟靜思堂舉辦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攝影/閻廣聖

二○二三年四月十四日下午,來自歐、亞六國十三位相關非營利機構成員參訪大林慈濟醫院,不管是病房護理站超過九類的資源回收桶,或是住宿長照機構輕安居的魚菜共生循環系統,都給予綠色醫療典範的肯定。攝影/黃小娟

由上而下落實
醫療減廢立即採取行動

林名男副院長在賴寧生院長的支持下,除了在臺灣深耕健康促進醫院理念外,也將臺灣經驗推廣到海外,五月底甫從美國匹茲堡參加CleanMed USA(乾淨醫療美國會議)返臺,六月中旬又啟程前往德國漢堡,參加健康促進醫院常務理事會。

林名男副院長指出,全球約有百分之五的碳排放是來自健康照護部門,美國甚至高達百分之八,臺灣則是百分之四點四。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一樣會使氣候問題惡化,災害增多,經過不同的路徑,影響到人類的健康,進而產生更大的醫療需求,再排放更多溫室氣體及廢棄物,形成惡性循環。

二○○七年,臺灣健康醫院學會成立,並設定「健康醫院」認證,原有七項標準,跟隨國際的腳步將「氣候行動」列入第八項標準,之後修訂增列「醫院的氣候行動」條文:需訂定符合醫院氣候變遷風險和危機管理需要之緊急災害應變計畫及作業流程,並落實演練。

林名男副院長指出,臺灣醫界陸續與健康照護無害組織(HCWH)、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GGHH)有較多合作。

林名男副院長指出,建立準則,讓大家可以較完整去思考,一家醫院可以在哪些方向有所作為,以便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大林慈濟醫院遵循這些目標,全球綠色與健康醫院不時邀請大林慈濟醫院分享經驗,而大林慈濟醫院也致力協助臺灣的醫院重視這個議題。

推動環保多年,林副院長認為,最大的困難就是相當多醫院管理階級不夠重視,早年因為政府未針對此議題制定政策、標準,臺灣醫界在忙碌之下,也就不會將其列入優先考慮事項,隨著將醫院的氣候行動列入政府政策,隨即得到許多醫院管理者的重視。

林名男副院長舉例,前幾年他受邀到臺北、臺中、雲林等各地分享如何在醫院推動綠色醫院,參加的學員多數非院內主管,而是負責此業務的工務、總務等相關單位人員,對於院內整體推動幫助不大,近兩年由上而下的授權讓推動變得容易。

簡又新大使擔任董事長的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過去對於健康議題較無著墨,近年來也了解在醫院裡落實環保的重要性,去年參加聯合國氣候峰會之後,邀請臺灣曾參與峰會的各界人士前去分享,原本這類活動參加人數都不多,去年卻有三百多人參與,顯見醫院環保議題已開始受到重視。今年四月全臺灣首次「氣候衝擊溫室氣體盤查工具訓練工作坊」總共四十個名額,二十五家醫院踴躍報名。

目前大林慈濟醫院藉由取得IS0 50001 及ISO 14064 認證,盤查自己還有哪些地方不足,如醫院空調主機的更換、照明的更換、電梯如何更好地設計,從主要耗能的設備著手進行改善,減少能量的損耗,提高能源效率。

全世界共投入
醫療淨零排放有希望

一方面盤查,然後減少「碳排」,另一方面也要想辦法增加「碳滙」;碳匯,指的就是吸收或儲存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森林碳匯,所以種樹是一個好方法。

此外,醫院興建新建築時,新建築的綠能完整考慮,融入設計;還有添購硬體設施或交通設備,以電動車取代石油車,醫院補助同仁的電動車採購,等等直接或間接有助於綠色醫療的積極行動。

林名男副院長語重心長地說:「雖然二○五○年距今還有二十幾年的時間,屆時可能很多人已不在,但我們還是要幫下一代做好安排。雖然淨零碳排看似困難,但一定有機會能成功,因為現在有全世界的力量一起來投入,新的技術會再發展,例如太陽能板的效率會再增加,用電的效率也會再增加。在醫院的碳排中,包括增加溫室氣體效應的藥品等,也能有所改善,全世界各大藥廠都將此當成重要議題,因此不要覺得不可能。」他強調:「只要覺得有可能,就會有可能,不要放棄。我們的環境是下一代生活的地方,一定要好好努力。在醫療產業中,淨零碳排可能不是大家重視的議題,我們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把它變成一個大家覺得很重要的議題。」

林副院長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表示,二十一世紀健康的最大威脅就是氣候變遷,人類侵占了野生動物的生活環境,會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這幾年改變世界的COVID-19 新冠肺炎就是人畜共通傳染病之一,以後我們面臨的威脅還非常多,所以如果我們還不去思考、面對這個問題,以後大家會面臨更多的威脅和挑戰,這是我們醫療該扮演的角色。」

淨零排放不是夢,希望大家一起來盡世界公民的責任,在照顧病人之餘,也能照顧地球的健康,讓全球醫療機構從環境污染者,提升為環境保護者。

一針入魂 團隊相伴《人醫心傳》231期

文、攝影/于劍興

上機前的準備,一刻不得閒。

真是尷尬的一幕!讓雅萍終生難忘。那是她在大林慈濟醫院洗腎室不久發生的事。但苦樂總是相伴,因為那次意外的困窘,激發出她的護理魂,把「一針入魂」當成矢志努力的目標。

病友在洗腎前最恐懼的扎針、總是被質疑和誤會的護理同仁、如何改善洗腎品質與同仁的職業傷害,隨著張雅萍護理長的創意與努力,正一步步在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化為真實。

「你幫這個病人做的瘻管真的很難打,不能打啦,每次都會out,我們怎麼都打不上。」

「是嗎?我可以。妳們放著等我。」那一年,有位剛做好透析瘻管的病人,怎麼都打不上而無法開始洗腎,雅萍和一班護理同仁面面相覷,只好打電話向心臟外科醫師求救,結果得到很難想像的回覆。

「你有這麼厲害?我都做不到了,你可以?」雅萍和資深學姊正在竊竊私語時,心臟外科醫師疾步走進洗腎室。拋下一句:「打不到,來呀來呀。」兩位護理師還不知如何反應、怎麼可能不用止血帶、要怎麼打時,只見他摸著瘻管橫著就把針打進去了。

「你沒有止血帶?」
「打得到就打得到, 幹嘛用止血帶?!」是醫師的回答。

幾個護理師一時看傻了。即使到多年後的今天,還是有大部分的護理師要用止血帶上針,那醫師為什麼一次就行!「如果他可以,我們有什麼理由不行?」雅萍心裡想。

既能上針 何需止血帶?

上針是建立病人對護理師信心的關鍵時刻。

評估瘻管順暢與否,確保洗腎順利。

洗腎瘻管是腎友的第二生命,而護病彼此信任的建立端賴扎針的順利與否。血液透析前要做穿刺,一針動脈一針靜脈,把體內的血液引流出來經過機器過濾後,再回到病人體內。一進一出的兩支針如何不會造成破壞,用的可是比捐血時的針還粗。在扎針一定會痛的前提下如何減少疼痛,尤其能一針就不要第二針。但試想,護理師不是神,如何在沒有輔助設備、只憑感覺去下針呢?

當外科醫師在手術室裡把病人的靜脈接在動脈上建置好新的自體瘻管後,因為靜脈位置比較表淺,讓護理人員較容易上針,但新瘻管就像小嬰兒,需要幾個月的訓練以期慢慢擴張長大,在此之前,依然是嚴峻挑戰。尤其,綁止血帶是希望血流被阻斷後留在靜脈端,鼓起來後會增加下針的寬度,但束帶的壓力卻會造成壓力變大,當血管收縮還不夠好時,就像水會往有洞的地方去,結果讓護理師以為把血管穿破了,可能病人喊痛就以為沒打好而移除。

至於不綁止血帶一針就上的神乎其技,因為心臟外科醫師在做「血管成形術(PTA)」前一定要做穿刺,藉以執行軟管裡打顯影劑等步驟,他們很常打,也練就一身好功夫。

張雅萍很快就從尷尬難堪的情緒中抽離,經過幾個月的揣摩與練習後,同樣能不用止血帶上針。

「用止血帶再上針,當拆開止血帶後,針尖的位置會不一樣喔。因為讓它做了假壓力的膨脹,當壓力洩掉時,位置會改變。」現在仍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護理師會運用止血帶上針,雅萍來到斗六慈院洗腎室後,慢慢地教導同仁如何精進技術,她清楚護理人員需要的是安全感,為此找到相關支持的研究文獻,並建立三人的扎針小組,今年(二○二三)還會再培訓完兩人,共同承擔起透析前的扎針、指導學妹的重任。

「讓護理同仁有後援,更讓腎友不再日復一日承受扎針那麼龐大的壓力。」

善用超音波 知其所以然

張雅萍護理長會隨時啟動討論,做出對腎友的最佳決策。

雅萍說,動靜脈瘻管的評估像是談戀愛,是種說不準的感覺。到底要在病人的手上摸什麼?分享自己的經驗也只是意象,不見得每位護理師都摸得出來。

護理同仁通常不會去看、甚至不知道超音波圖會帶來什麼樣的訊息。雅萍指導護理同仁,在腎友進來時一定要看超音波圖,在她走出辦公室前一定要打開超音波圖,在持續的指導下,大家對於哪裡要避免扎針、做完之後會有什麼狀況等都了然於心。

「血管只有零點二公分,用的針都比它粗,到底要不要打?」、「醫師也說就這邊可以打,怎麼辦?」、「避開會失敗的點、有分支的地方要更小心!」、「這靜脈好深,要等長大些一定可以打⋯⋯」在超音波圖這部武功祕笈裡,會告訴護理師,應該要看什麼,更藉以避免病人的疼痛。

雅萍回想過去碰到靜脈太深的病人時,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問同仁:「勾到了嗎?我來處理。」角度之大、位置比穿刺針還深,還得特別申請長針因應,結果病人受苦了三年。直到腎友做了靜脈表淺化手術後,同仁好上針,腎友才不再猶豫於洗腎室門外,不用再等護理長來救援。

耳聽八方 魔鬼藏在細節裡

只要護理同仁或病人有需要,張雅萍護理長隨時走出辦公室關懷與救援。

大家都覺得洗腎室很忙碌、有壓力,但收機前三十分鐘的緊繃氣氛,可真是讓護理同仁敏感到連一根針落地都分外清晰。除了每班各自負責的四床腎友,更需要彼此關照,而從護理長、個管師到專師都發揮補位與不疑處有疑的專注。

雅萍說,洗腎室的一天從早上七點開始,同仁得盡快完成人工腎臟的沖洗、生理食鹽水的充填、測試等可正常使用的狀態,當病人上來時就要進行一連串的評估。身體評估是否適合透析、瘻管的功能好不好,開始透析需要注意血液動力學是否穩定,血壓、意識、是否有出血的徵象等等。

總是與病人保持眼神的接觸、是否失焦?許多無聲的訊息正訴說著病人當下遭逢的狀況。護理同仁及時的照護與回應,確保洗腎的順利運作。

洗腎室最忙碌的時段莫過於班與班交接時。

而當上一班的腎友洗到尾聲時,也是最不穩定的時刻。雅萍說,腎友已經快脫完水,體重適合嗎?水分脫得太乾會掉血壓,還有血糖的變化。收機前的給藥、將設備與腎友分離的動作,每個環節都要非常仔細。此外,當病人躺了四小時起身時,尤其很多病人都有糖尿病,姿勢的改變可能發生低血壓,而有的腎友凝血功能不好,按壓止血的時間要比較久之外,也得確定是否真的止住血。

「護理同仁的壓力大來自於直接面對病人,我們要做後盾,當病人有狀況時,我一定馬上跳出來即刻救援。」

到底如何凝聚團隊、發揮最大戰力,更能讓同仁以微笑面對壓力?

雅萍護理長告訴同仁,當今天病人情緒起來時,可以選擇呼喊她,或是周邊的同仁伸出援手。

雅萍在辦公室忙著時,耳朵總是豎得很高,傾聽著洗腎室內的一舉一動。即使同仁沒有呼喊需要協助,並不代表不需要,當聽到腎友的狀況時,她就會出現。而資深學姊們則在一旁隨時提供強力的支持。「這個團隊不只妳一個,可以放手給我與資深學姊幫忙處理。」

「試著去理解病人的情緒來自哪裡?身體上的不舒服要如何解決?有能力自己解決嗎?」護理夥伴們努力地去找到病人情緒背後的需求,這是可以做,也很有意義的事。

「今天妳的好朋友生氣了。」
「那我知道了,交給我處理。」

即使雅萍去開會,同仁早已習慣把單位今天發生什麼事,在第一時間Line 給她,讓她做後續的電話關懷。

創意減「重」 得獎不斷

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張雅萍護理長以人因工程概念和滑輪設計出輸送裝置,降低護理師搬動洗腎輸液或消毒水的職業傷害。圖/斗六慈院提供

傾聽同仁的心聲與協助解決,是凝聚團隊的不二法門。雅萍的關懷不只放在嘴上,總以實際的創意與行動來達成。

在看來平靜的洗腎室中,竟隱藏造成職業性疾病的危險因子,甚至高出一般護理工作的兩倍。同仁因長期重複搬動洗腎輸液與機器消毒水,結果陸續出現媽媽手、網球肘,有位同仁不得不選擇離開,讓雅萍難以承受。

她為此攻讀雲科大健康產業管理所,並以人因工程概念設計出輸送系統,就地取材製作,幾乎沒花錢的前提下,透過一組靜滑輪與動滑輪組合的搬運工具,輕鬆解決不論臺灣或海外洗腎室長年的負重課題。

這項由護理團隊進行的「降低工作人員上肢肌肉疼痛發生率」計畫,在二○二二年底獲得多項肯定,包括醫策會銀獎,以及獨得的人因特別獎,還有臺灣中衛發展中心持續改善銅獎,以及別具意義的臺灣腎臟醫學會年會優秀論文獎。

雅萍說,有同仁小孩正在學定滑輪與動滑輪,她靈機一動,以家中保留的船舶用滑輪,加上晒衣桿,設計出搬運工具的雛型,並請數學老師幫忙計算,得到能讓每次抬舉洗腎輸液降低三公斤的重量。

在三層推車的最上層標註「與肩同行護你肩肘」禁止同仁擺放藥水,再以一個靜滑輪搭配一個動滑輪組成省力運送工具,下方裝置鐵鉤,能輕鬆吊起約四點六公斤的洗腎液,然後順勢滑向手推車。

此外,針對置換五點七公斤消毒藥水需要蹲下身並一手拉開放置藥水的鐵桿,然後另一手放藥水的問題,則裁切和藥水底部同樣大小的木板放在鐵架上,就能直接用雙手把藥水放上去。一個簡單巧思就解決。

不再感到委屈

雅萍護理長指導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師群,訓練不需止血帶也能成功扎針的能力。

「醫師說,瘻管位置要換著打。」

每當去醫院通完瘻管的腎友帶回醫師這樣的叮嚀時,護理同仁覺得被冤枉的內心小劇場又開始上演──明明就有換著打呀。

當病人瘻管出現狀況、透析不好上針時,同仁會寫轉診單註明評估的狀況。其實,她們在乎的是好不容易和病人建立起來的信任,可能因為醫師一句慣常的叮嚀而倍受威脅。

要解決彼此認知的差距以及護理同仁蒙受的不白之冤,雅萍決定和最強後援的心臟外科共組QCC 品質改善團隊,廣泛地蒐集研究文獻,用建議的繩梯式打法去做,證明腎友的瘻管並非打得好就不會出問題,而需要從結構性去做改變。

與心臟外科主任張兼華醫師討論下,針對瘻管常阻塞、每三個月就得通一次的腎友做Bypass(血管繞道)手術,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多做一個交流道,本來血管會經過深層靜脈回來,但常狹窄,不適合放支架,於是從中間做一個架橋,做一段血管就像是開個交流道,在高速公路阻塞時能分流。

腎友在術後執行氣球擴張術的比例大幅降低三分之二,證明把基礎做好、結構性改變後能降低瘻管的阻塞率,讓腎友省去許多往返等待的時間,尤其在氣球擴張術中忍受的疼痛,而護理同仁在困難穿刺的冤枉也獲得平反。

腎友的第二個家 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人醫心傳》231期

文/于劍興
攝影/于劍興、斗六慈院血液透析室

有種身體受苦的為難,幽幽暗暗地彷彿看不到盡頭的漫漫長路。甚至,讓人想不開,那是股無能為力的厭煩、逼得人快發瘋。在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中卻有群護理好姊妹,到底施展了何等魔力,讓洗腎病友們從愁容中,再現期待生活的笑容……

「我真的一定要到洗腎這地步嗎?那我不如放給它死。」

從心微笑 重啟人生

奉麒想起過往,在洗腎前的衛教諮詢中對著個案管理師姿佑哭泣著,難以置信終得洗腎的她甚至曾對醫師嗆聲是為業績才幫她洗腎。那時姿佑只是陪伴與聆聽,適時地告訴她,有什麼苦都可以說。對比現在,每回洗腎後笑著回家,奉麒簡直判若兩人。每回護理長下班後來到她家突擊檢查,奉麒總開心的和鄰居說:「這是我們阿長啦!」

「洗腎真是很漫長的路啦,會厭煩到想放棄哩。」洗腎床位恰巧在護理長雅萍的辦公室外的月英也曾經歷情緒低潮,另一半琰煌總是陪著她來,不時把她的手牽緊緊。那現在的感覺呢?「這是我們第二個家,很熱鬧。大家都聊得很開心,就像家的感覺。」

來到斗六慈濟醫院三樓血液透析室,偌大的洗腎空間,如一般洗腎室該有的陳設、相仿的氣息。

病友在井然排列的病床上捱著血液透析機器,他們盯著暗紅的血順著透明的人工腎臟塑膠管線轉呀轉,一個出神隨時會被吸進漩渦似的,或盯著頭上幾坪大的天花板。索性閉上眼,讓規律的機器聲拍打著心。當身體被安上枷鎖,每週三天,每回四小時起跳,比捐血用的針還粗、更得脫去身上多餘的水分,那全年無休的洗腎人生怎一個苦字說得盡。

斗六慈院洗腎室像家?

在病人來洗腎前,護理師仔細打理,做好萬全的準備。

二○二二年確實是護理團隊能量爆發且發光發熱的一年,獲得許多學會與國家品質獎項的光環。但若病人所言不虛,回到日常的環境裡,翻轉洗腎室的神奇因子是什麼?而讓原本安靜與緊張氣氛交錯、藥水五味雜陳空間中多了濃濃人情味的關鍵,到底是什麼?

不賣關子!先為大家整理訪談與觀察的結論。

原來,為了做到照護病人安全與贏得信任的專業投入,得先有位無敵龜毛又嚴格待己與人的護理長,她更得化身為「觀世音」,保持高度靈敏傾聽與隨時現身化解護理夥伴臨床遭遇的大小狀況。尤其,不是科學家的她得保持研究精神、充滿創意又充滿鬥志去改善同仁與病人的困境與委屈。

當然,這裡會有任何一家醫院洗腎部門都會遇到的工作及家庭上的困擾,在護理長同理與智慧的帶動下產生微妙化學反應,結果呢,獲得從專師、個管師到護理師一路挺到底的好姊妹,以及最重要的,讓病人有歸屬感,相信在這裡能讓他們就要變黑白的未來充飽電,獲得開啟第二人生的能量。

對了,斗六慈院這家位於雲林縣的小醫院還有最特別的一點;有位隨時可應觀眾要求現身關懷,讓同仁感受得到、更能反映想法的──簡瑞騰院長。更多關於斗六慈院洗腎室的精采曲折和內幕,一起看下去吧。

控水大作戰

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張雅萍護理長,總是想辦法解決同仁與病人的困境或委屈。

簡瑞騰院長對病人的噓寒問暖,總讓人暖在心頭。

「有志,準備了什麼午餐,打開讓我看一下喔。」專科護理師若玫特地在有志洗完後悄悄溜進休息室。

「其實是我爸爸準備的。」有些尷尬的他拉開橡皮筋,掀開紙盒。

「嗯,蛋白質是夠的,你會把飯吃完嗎?」

「不會,大概吃一半。」

「油炸的盡量不要,因為高磷、高油的食物對你不是太好,青菜的選擇還不錯。」

幾年前,有志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只是在苦撐著不洗腎,為的是家裡經濟都靠他在清潔隊工作的收入,萬一開始洗腎、沒法工作怎麼辦?只是他的體重日益飆高,來到一百二十公斤,小腿水腫得像大腿。在清潔隊一天的忙碌之餘,他最愛煮一桌拿手好菜讓家人享用,吃不完的他還自己全包了。而愛吃鹹的他,因為容易口渴也喝得多。

當有志因為肺炎不得不接受血液透析時,飲食和水分控制成為最大挑戰目標。當第一週洗腎結束,就讓有志小腿水腫退去、精神變好,也不喘了,縣府清潔隊也配合他的洗腎時間調整為早上、晚上的班別,總算讓他放下心裡的大石。

過多水分可是會導致心臟衰竭,甚而嚴重到有死亡威脅。專師若玫在每回洗腎時對有志苦口婆心地叮嚀,控制得好會有什麼樣的回報,控制不好時又會發生什麼狀況,讓有志慢慢地了解什麼對自己最好。

「我們會盡量幫你多洗一些,但多洗會擔心抽筋、掉血壓,那可不太好喔。」在斗六慈院洗腎室服務六年的個案管理師姿佑總是苦口婆心地勸著。她和護理長與專師形成堅強的鐵三角,守護著病人與同仁。姿佑觀察到,年輕人很大的問題都是體重控制。兩次透析間的體重,水分不能大於百分之零點五,例如兩次洗腎間只能重二點五公斤,來洗腎前重到三公斤時就是水分控制不好,得詢問病友的飲食情況、是否不舒服、尿量等去建議每天的喝水量,否則水分太多不僅洗時不舒服,對心肺也不好。而這次洗不完水分帶回家,接下來兩天的水分控制就會變得更辛苦。

只是在有志定期的抽血報告中,磷質都偏高,若玫為此去了解他的午餐菜色。有志的父親知道兒子的口味,選擇了他喜歡卻不一定適合的菜色。若玫再三提醒下,有志終於能夠吃得健康美味又能控制體重和水分。

「洗完回家有沒有不舒服?」 有志鬱鬱寡歡的搖搖頭,不像平常活潑的他。其實,從他的表情和體重大概知道發生什麼事。每到過年前,他的精神狀況就不好,情緒也不穩定,睡不好的他甚至半夜起床到冰箱找東西吃而不自知。原來獨自承擔家中經濟的他,因為壓力太大而為此去看過身心科。

護理團隊持續的陪伴,有志最近洗腎量體重時已經降到七十三公斤。

腎友有志在護理團隊的協助下,能兼顧工作與健康,整個人都變得開朗。

其實,若玫會下定決心準備專科護理師資格考試,都是來自於護理長對自己莫名的信心。若玫說:「雅萍是很瘋狂的阿長,對自己和同仁都很嚴格,她會激發妳的潛力,讓妳發現有能力可做到,尤其當妳對自己沒信心時,她卻願意相信妳。」

護理長雅萍則說,就是看到若玫對於照顧病人的堅持,所以當斗六慈院專師出缺時,極力說服她努力,在一年的準備後順利通過國家考試。

只要是對病人對的事情,若玫會堅持病人要固定回大林慈濟心臟外科追蹤。哪一位病人有心臟、腸胃、神經內科等慢性疾病,她都會透過勤做筆記而瞭若指掌。什麼日期誰要看醫師?每次看診醫師開什麼藥、是否有照時間吃,洗腎時脫水量多少?為何會超重?都逃不過她的關注。

每天開始洗腎之前,若玫會從第一床開始去了解每位腎友的情況,直到最後一床,確保在洗腎過程中的變數降到最低。雅萍說,遇到外出開會或活動時,總是因為有若玫在而安心。彼此相互補位,透過LINE 回報病人發生的狀況、轉診或治療的進度,讓她能夠適時地再打電話關心病人與家屬的發展。

在進行血液透析的前後,都要量體重,兩次透析的體重差別,就是水分控制好不好的依據。

專師若玫(中)是醫師的得力幫手,每天做洗腎前的病人評估,確保病人安全。

腎臟內科李振豪醫師說,斗六慈院洗腎室不一樣的是每位病人都有護理長的聯絡方式,通常當病人有狀況時會聯絡洗腎室,但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開著,透過阿長貼心的做法,讓隨時都可以聯絡的病人提高對透析室的信任。

「我沒事呀!」
「真的嗎?你的血壓突然掉到六、七十,回家有什麼狀況嗎?」

就要進入春天,若玫這天揪著眉頭,一臉懷疑地看著腎友。他平常血壓一百多,現在明明沒有很好,還在硬撐。

「回家很好呀,哪有什麼事。」
「不對喔,你的狀況像兩個人,身體很虛弱。」若玫追問著病人哪裡不舒服。
「我也不知道,頭會暈啦。」
「你再想想看,在家有什麼事嗎?」

若玫很擔心,應該不要勉強洗下去,準備詢問在門診的醫師給建議。

「對啦,我想起來昨天有解好幾次黑便。」

若玫聽到「黑便」關鍵字後,稍微鬆口氣。評估應該是腸胃道出血問題。除了暫停洗腎,也立刻打電話給腎友的老婆,建議趕快到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隔天早上,若玫持續掌握病友與醫院處理的情況,更回報給護理長與醫師。

「若玫總是會做本分以外延伸的事情。」李振豪醫師說,她在透析本分做得好以外,每當病人去急診,她會追蹤與回報病人後續的處理情況。在洗腎室裡,有時彼此的判斷或想法會不同,她會去了解醫師和護理師們的看法有哪裡不同,進一步去溝通協調。有時醫師的看法也不見得都對,若玫會適時的提醒,再想想其他更好的因應方式。

如何讓腎友獲得最完善的守護?雅萍護理長說,洗腎室有「大林慈洗腎LINE 群組」,能及時反映病人瘻管停掉了、該送急診或從門診入、病人可以送到的時間點,心臟外科張兼華主任很快就會回覆,並準備好迎接病人。包括瘻管的阻塞、不好上針等任何狀況與疑問,都能在群組上獲得解答。

當腎友再次回到斗六洗腎,可能因處置上有些傷口、縫線,洗腎室透過群組互動來掌握後續照護的重點。斗六與大林慈濟醫院聯手為腎友構築成防護的網絡,滴水不漏。

甜蜜的呼喚

以超音波導引精準為腎友下針。

「大家午安,大家好!」突然麥克風聲響起,原本讓透析機器規律節奏填滿的洗腎室頓時清醒過來。雅萍護理長準備上衛教課,她嘗試著把昏睡的病友喚醒。「阿枝呀,我是誰?我是雅萍、護理長啦!我欲講話,妳愛認真聽。」

她對腎友的家庭背景、身心狀況一清二楚。遇到有衛教或宣導的需要時,總是講著講著,俐落地往返於病床間。雅萍說,想把這裡經營得像家一樣,只有這樣才會讓人感到溫暖,在家裡不會有壓力,可以撒嬌、耍脾氣。

「飯粒仔,躺裡面一點,你這樣我很煩惱。」、「粉鳥王,我考你,過年期間要從哪裡進洗腎室?」、「金娥阿姨等下我問問題,妳要幫我回答喔。」

大家對這位洗腎室的靈魂人物可是又愛又怕,幫大家取綽號的功力一流,腎友沒生氣,反而因為這專屬的綽號讓彼此更親近。「飯粒仔」是腎友方立,你只要用臺語多講幾次,就能體會那奧妙。飯粒仔洗了好些年,八十幾歲真的老了,開始頻繁地住院。

雅萍請李振豪醫師幫護理夥伴上過洗腎安寧的課程。這群團隊會規畫想學的主題,倒是讓醫師覺得很特別。其實,選擇安寧並非放棄治療,而是讓醫師去評估如何緩解疼痛、不舒服,如何在家照顧,不一定按時間每次都要洗腎,也無須每回都洗足時間。而當無預警的情況發生,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電擊或無謂的處置,試著和病人與家屬談安寧,不是讓家人當劊子手,而是對病人做出最好的抉擇。洗腎護理團隊有了緩和安寧療護的觀念之後,更能在腎友彌留期間帶著他的親人朋友去回顧,為了這一天,彼此都已準備好。

至於「粉鳥王」的由來就符合真人實事了!

六十多歲的他有個最大的興趣,就是養鴿與參加賽鴿。雅萍最近在學習藉由超音波導引來穿刺洗腎瘻管的技術,而粉鳥王就自告奮勇成為練習對象。試想腎友為了洗腎一年要打近兩百次針,才能讓血液進入人工腎臟洗淨,但瘻管剛建置後並非每個位置都能上針,失敗率也高,雅萍護理長不要讓護理人員再背負因血管結構性問題影響上針的黑鍋,更重要的是別再讓病人承受反覆扎針的苦。

營養均衡 量身衛教

個案管理師對腎臟病人衛教,正確洗腎保健康。

「我爸爸每天三餐都要吃滿滿的紅豆、綠豆,因為護理師說要多吃。」爸爸被暱稱為嗡嗡,他的孩子打電話來洗腎室確認這件事,護理師慧珍永遠記得這尷尬的一刻,因為那正是她說的。「天啊,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後來發現是嗡嗡沒聽完整,耳背的他那天沒戴助聽器,豆類雖然要吃,但要斟酌分量、種類與其他食物的搭配。

翁爸爸「嗡嗡」是慧珍踏上臨床迎接的第一位腎友,而他是初次接受血液透析。原來如此!慧珍發現嗡嗡總是認真地聽衛教與認真去執行,但該戴助聽器的他卻偶爾為之,難怪會亂了調,結果造成水分控制不佳,洗腎後重太多根本洗不完,不過也因此燃起護理師慧珍守護病人的熱血信念。

「人生在世就是要喝得暢快、吃得開心!」

過去在工作上有成就的嗡嗡原本享受退休後快意的田園生活,一番農作勞動後當然就是大口喝水最過癮。人生總是無奈,每當他在洗腎前站在體重機前時,失去信心的臉色真讓人心疼,過往的人生風采頓時黯然。而上針過程中總是面容糾結地緊閉雙眼。「聽人家說針像布袋針,光想就很痛,擔心打不上要痛好幾次。」

「來喔,我要打針囉,深呼吸!」慧珍努力去減少嗡嗡的緊張,也鼓勵他多做握球、熱敷,真的不用太擔心。她請嗡嗡隨身攜帶有刻度的水杯、設計飲水量表格,在每回透析時一起討論。為了讓嗡嗡少喝水,她拜託營養師做無糖減鹽的檸檬乾,在口渴時含一片。而嗡嗡則邀請慧珍加入小農專區,透過網路分享農作心得。

這兩年,嗡嗡慢慢不想記太多事,「餐餐咬鈣片,皮膚不發癢,喝水用量杯,洗腎不疲憊。」慧珍就自製大張的紙卡,讓嗡嗡拿回家貼在白板上。另外做了小卡黏在他常用的手機、皮夾內層裡。

洗腎室外 突然的約會

一週壓力滿滿的工作後,雅萍選擇不一樣的休息方式,那就是腎友住哪裡她就去那裡「突襲檢查」,然後一起料理、用餐。

「我會被妳氣死,妳看這個奶油!」雅萍手插著腰,氣呼呼對著奉麒說。
「哎呀,這是我先生吃的啦,不是我。」 她一臉無辜。
「妳每次都這樣說。問妳有沒有吃花生,妳都說沒有。我真的和妳說,這也是高磷的。」
「我都知道,有時候就會嘴饞啦。」

雅萍仔細看著冰箱裡、廚房,任何細微都逃不出她犀利的眼神。她說,還有那個蔥、香菇要泡水,但還是不能多吃,有香味就好,配著吃。

「這是我們阿長啦!」午餐過後,奉麒帶阿長往附近的腎友阿吉家走,路上見人就熱情地介紹,雅萍覺得很不好意思,但從小讓奶奶帶大的她覺得這感覺很貼近自己、接地氣,她也總能和腎友變好朋友。

「阿吉哥哥,你在嗎?」雅萍人沒到,聲先到。
「護理長!」在客廳坐著的阿吉熱情的呼喊。
「喔,不錯!沒喝茶是好事,聊天就好,要堅持下去,沒抽菸對你的瘻管好。」

雅萍總是千交代萬交代,少泡茶,因為好友相聚喝茶,一定想要配花生、茶點,結果茶喝多了水分也多,茶點的磷含量高,對腎也不好。

假期的突襲式探視不僅讓腎友開心,也是雅萍開心與充電的時光。記得有對阿公阿嬤,當阿嬤第一次來洗腎室時,竟有一群孫子陪伴著,場面陣仗很大,聊過後才知道跟她一樣,他們都是阿嬤帶大的。後來,阿公總會順道帶來熱騰騰的碗粿,招呼護理孫女們趕緊填飽肚子。

有一回,雅萍開車來到阿嬤山上的家,阿公幫忙熱情的招待,一口口冰涼的枝仔冰,讓暑氣盡消。

情比疫堅

張雅萍護理長前往家訪奉麒和阿吉,共享假日悠閒時光。

不時有柚子、柳丁、椪柑等當令水果送進洗腎室,那是腎友的心意,果實吃來總是特別的甜。

「碉俊大哥,真的別擔心我們,回家記得按時吃藥,多喝水、多休⋯⋯」夜色中,專師若玫在斗六慈院一樓的停車場中說到一半就被打斷。自己開車來的碉俊在駕駛座半開的窗戶裡,用手背對若玫揮呀揮,然後就快速的轉著搖桿升上玻璃。在若玫揮手中目送他的車緩緩隱沒在夜色裡。

碉俊伯揮手是要若玫趕快下班,不要離他那麼近,就怕傳染給她;而若玫揮手則是說真的別擔心,再見,要保重身體。

沒人能置身疫情外,在COVID-19 肆虐兩年多後,去年(二○二二)五月間,碉俊伯不意成為斗六慈院洗腎室首位確診的腎友,但這可沒難倒這群護理姊妹,也是對日常防疫演練的驗收,但對碉俊伯來說,臉上失去了光采,沉默到像忘了如何說話,甚至,日益消瘦,看在護理眼中覺得很捨不得。

開了大半輩子的遊覽車,在斗六慈院洗腎超過十年的碉俊一直到幾年前才把任務交棒給兒子。他總想辦法保持高血糖,以免開車時危險。

洗腎室裡的床與床之間只有一臺洗腎機相隔,雞犬相聞下發展出特有的苦難與歡喜與共的氣氛。而碉俊向來熱心,有機會就幫忙開車帶病友來洗腎,尤其他對十足感性、愛哭的主宜特別照顧。以往出車遊覽時會帶著他上路,洗腎前後常鼓勵不喜歡麻煩人、話少的主宜,偶爾也會幫他買便當。

「以前開車吃、睡都不正常,唉,洗腎也就是命吧,沒什麼啦!」碉俊對自己的情況想得很開。而在他確診後覺得對不起大家、很愧疚,他整個人瘦了一圈,像朵枯萎的花、消了風的氣球,「會不會是我和別人聊天,不小心確診。」

護理夥伴們對於防疫早有準備。雅萍說,把碉俊安排在夜班洗腎。他先自己開車到停車場的殘障車位停放,戴好口罩、面罩,由穿著兔寶寶防護衣的護理人員循著管制動線帶著從院區後的電梯直上三樓洗腎室。

五月天的夜裡,不能開冷氣的洗腎室。緊鄰著窗邊透析的碉俊說,有一點風,但照顧他的兩位護理一身防護裝,一定熱死了。

擔心兩位防疫專責護理師臨時有狀況,尤其又全身武裝的,雅萍下班後仍守在辦公室,準備隨時出動支援。等到碉俊洗完,護理同仁再循著管制動線送他下樓、開車回家,他總欲言又止的用手勢趕大家上樓。

就這麼持續了四週,總算解禁的碉俊迅速回到過往開朗的模樣。

「很多洗腎的朋友都換來換去,在斗六大家都把我照顧得很好,對我很好。我也會互相,只要柳丁、芭樂一收成就送來給大家,都現剪的喔。」

得力左右手

熱心的碉俊伯辛苦挺過確診新冠肺炎的日子,平日裡是洗腎室的好幫手。

斗六慈濟醫院血液透析室護理站,像家裡的客廳。

對主宜阿伯印象最深的就是超級感性。雅萍說,他常常講一講就哭了,提起家人、碉俊時也會哭。

主宜阿伯的大女兒有護理背景,目前在臺北的健檢中心當內視鏡的技術師。女兒對於內向、觀念傳統而堅持不上臺北讓她照顧的父親無比擔憂,尤其他慢慢的退化,那覺得麻煩人不好意思的個性,常顯露出的臉色就比較不好看。

「記憶中的父親曾是個阿莎力的人,很會與人互動,這幾年的變化應該是隨著生病、母親過世接連的打擊有關。」女兒說,父親就是不想增加她和妹妹的負擔。還好,每次回雲林看到父親與洗腎室護理的互動都覺得很安心。

雅萍說,站在當女兒的角度上,讓父親開心是一直努力的事。就像很多老人家在自己喜歡的老家能夠照顧自己,至少在生活自主上可以做自己,是很重要的事。而隨著大林慈濟長照中心提供的居家服務,讓主宜阿伯的自主與女兒的擔憂間找到平衡點。

負責打點主宜阿伯洗腎前後照顧的照顧服務員東義說,這是長照中心B 據點的服務範圍,每當阿伯中午十二點上機、下午四點下機時,都是他服務的時刻。

其實,一開始的服務並不順利,主宜阿伯什麼都要自己來。雅萍說,以前阿伯洗完後會自己按壓止血,但老人家手部一些精細動作和肌力比較不夠,有時護理同仁會發現已經漏了一攤血,若用止血帶又會造成瘻管傷害。

東義在與阿伯慢慢溝通下,有了各自負責的默契,保有自主又能確保洗腎安全。「上機洗腎前的鋪床、準備棉被、整理物品、量血壓由我來。」東義說:「都叫主宜爸爸,這樣比較親近。」等到下午四點再來幫忙按壓止血,然後整理好東西讓阿伯搭交通車回家。他隨時和阿伯的女兒告知情況,也視情況幫阿伯準備晚餐帶走。

「照顧阿伯是種福報,我覺得滿法喜。因為是自己願意做,也發過願要長長久久做下去。」東義說。

對雅萍來說,有東義的照顧讓主宜阿伯從停車場上來時比較安全,尤其洗腎上、下機時護理人力很吃緊,東義幫忙止血、陪伴病人下床等做得很多,像是左右手般讓大家都安心。而阿伯的女兒的感覺呢?

「雖然離父親的距離很遠,但東義做的,我們感覺很安心,就同意讓父親留在家裡了。」

歲末大驚喜

張雅萍護理長(中)是斗六慈院洗腎室的靈魂人物。

除夕那天,洗腎室的電動門如尋常般開啟,等到大家會意過來時,竟是簡瑞騰院長親自挑著扁擔走進來,上面裝滿了護理夥伴親手製作的祝福卡,引來大家一陣歡呼。

「阿伯開心嗎?」
「有喔!」
「祝你健康、平安、快樂。」
「真正感謝院長、護理師。」

簡瑞騰院長和雅萍護理長把祝福送到每一位的腎友手中,這裡洋溢著歡樂,過年就是要歡歡喜喜、熱熱鬧鬧才對。

農曆年前,洗腎室的靈魂人物雅萍阿長召集姊妹們討論,最後把腦筋動在簡瑞騰院長上,要給腎友一個難忘的驚喜、一輩子的回憶。

「這裡真是一個非常有溫度的醫院,我和同仁說我一定要在這做到退休才甘願。」護理師鴛鴦說。而有腎友點著頭:「像一個家、一個巢,累了就回來,在這裡可以得到安慰。」

「護理藝術不只是實質的照顧,還能達到彼此心靈層次的滿足,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感。」雅萍說,走在護理共好的道路上,幸而有妳有我!

醫療團隊與腎友歡樂出遊。

高強度運動的可與不可《人醫心傳》234期

文、攝影/江家瑜

五十二歲的黃先生是名馬拉松跑者,天天維持慢跑十公里的訓練,自認身體很健康,卻在參加太平洋縱谷馬拉松時倒下,而且是心肺功能突然停止,幸好醫護團隊搶救而活了下來。

「有運動習慣,就代表身體很健康嗎?」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認為,若有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問題,或患有慢性疾病,或曾在運動中出現身體不適的民眾,在進行重度運動前,最好能為自己安排健康檢查,請醫師評估,保護自身的健康。

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表示,若是有三高、慢性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或是運動中曾出現身體不適的民眾,建議進行高強度運動前先諮詢醫師的意見與建議。

運動曾胸悶或胸痛
先查出原因

原則上,鼓勵人人都要運動,但運動過程中若出現身體不適,或者對自身健康有疑慮的時候,建議到醫療院所安排心、腦、肺、骨骼等相關檢查,釐清身體不適的原因。葉日弌說,特別是有運動習慣的人,若是運動時身體出現胸悶、胸痛等症狀,到醫院檢查,找出原因,再去運動是比較安全的。

「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不建議突然做高強度的運動。」葉日弌提醒,尤其是年紀愈大,或是患有慢性病等共病的民眾,建議他們在打算參與激烈運動前,先做健檢評估自身狀況。

可否高強度運動
諮詢醫師意見

對於四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或是不到四十歲但已有糖尿病達十年的病友,以及患有其他慢性病的病友,葉日弌建議,想進行高強度運動前,包含重訓、馬拉松等,請先向醫師諮詢,了解身體能負荷的運動強度;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的病人,血管阻塞的風險較一般人高,想做激烈運動之前,可先做心臟血管相關檢查。

葉日弌也指出,有些人一運動就頭暈,可能是心血管、腦部的問題,或是有嚴重的貧血,可經由醫師評估可否加重運動負擔;另外,部分民眾在運動後,出現下肢疼痛、無力等異樣時,可能是膝關節、脊椎、骨骼等問題,可就醫依據症狀做相關檢查。最後,葉日弌補充,運動需循序漸進,過程中一旦發現身體不適,須立刻停止,不要逞強,避免憾事發生。

針對在馬拉松因心肌梗塞倒下來的黃先生,經心臟放置支架治療復原後,是不是就不能運動了?葉日弌說,建議這類型病友仍須保持運動習慣,出院後可到復健科做心臟復健運動,由專業的治療師量身訂製復健訓練,並視病友的身體狀況調整合適的運動量,如此能兼顧心臟的安全。

在衛生福利部公布的二○二一年臺灣十大死因,心臟疾病排在第二位,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也高居第四、五、六位;三高是引起腦血管和心臟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猶如體內的恐怖分子,平時不容易出現症狀,一旦發病就極可能奪走寶貴的生命。葉日弌建議民眾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了解個人的血壓、血脂、血糖的指數,若出現異常可就醫評估、定期追蹤,並依照醫囑進一步控制,可避免或減緩惡化。

超過百人的守護 皮卡丘的祝福《人醫心傳》234期

文/江家瑜

在二○二二年太平洋縱谷馬拉松因心肌梗塞倒下的黃先生,雖經醫療團隊接力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但因長時間的急救過程,他的每一個器官功能都須重新評估,花蓮慈濟醫院重症加護內科主任陳逸婷指出,特別是心、肝、腎、腦以及消化、呼吸等器官,需要在第一時間動員相關團隊評估,提供最適切的照護。

黃先生夫婦感謝內科加護病房團隊的守護,才能救回一命。左起:黃太太、內科加護病房陳逸婷主任、方雅玲專科護理師、黃先生、朱新凱醫師。攝影/曾慶方

黃先生住進內科加護病房時,已裝了葉克膜,做了心導管手術,除有心臟內、外科及體外循環師團隊外,陳逸婷說,因為病人同時有呼吸衰竭,所以需要有胸腔內科、重症醫師及呼吸治療師,為病人設定最適合的模式,配合葉克膜保護肺部,避免二度傷害。

再來,黃先生的腎臟功能不佳,血壓不穩,需要腎臟科團隊為他做血液透析;陳逸婷說,他肺部發生感染時,感染科醫師即時到位;昏迷中,只能從鼻胃管進食,不僅有營養師團隊依照他的身體狀況,精算他需補充多少營養素及蛋白質,以減緩肌肉的流失又能補足營養,物理治療師也在他的血壓心跳穩定下來後,就開始幫他活動關節,避免關節僵硬攣縮;醫療團隊的目標還是希望他復原後,可以重回馬拉松賽場。

因為黃先生同時進行血液透析,藥物動力學與一般病人不同,藥師必須監控藥物劑量與頻率,處方是否正確與精準。陳逸婷說,黃先生在內科加護病房住了八十三天,前前後後動員超過十個科別,包括主治醫師、住院醫師、重症加護病房護理師、專科護理師、醫事檢驗師、醫事放射師、感染管制師、營養師、藥師、社工師、清潔人員⋯⋯等百人以上的團隊。

「在加護病房裡,每週至少有三次的跨團隊查房,根據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團隊一起來討論。」陳逸婷說,照顧黃先生的過程跨這麼多科別團隊,難免會有意見相左的「激烈」溝通過程,但是每個人目標都是一致的,就是「希望病人能康復」,這是她觀察到團隊令人感動的一段插曲。

「另一個讓人感動的就是黃太太對另一半的照顧。」陳逸婷說,黃太太在先生昏迷期間,天天在他的耳邊分享家裡的大小事,以及治療的細節,包括繼續努力的方向等。即使黃先生的病情曾幾度惡化,黃太太也都沒放棄,天天到病房鼓勵與撫慰,這感人的力量對黃先生的病情恢復有著很大的幫助。

內科加護病房陳逸婷主任(右二)帶領跨團隊於查房時討論訂製病人的最佳治療計畫。攝影/江家瑜

守護神皮卡丘

「這隻是我的守護神!」在二月十五日的分享會中,黃先生笑著說,這是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送他的禮物,從加護病房轉進普通病房後,這隻皮卡丘日日陪伴他度過每一刻難熬的時光。

黃先生口中的護理師就是內科加護病房副護理長林慧婷,她特意挑選皮卡丘布偶作為禮物,除了讓黃先生身邊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儀器之外,因為皮卡丘的黃色既明亮又充滿朝氣,皮卡丘的笑臉溫暖又可愛,讓人看了能放鬆心情,她希望黃先生能如卡通動畫中的皮卡丘一樣,在面對逆境時,不放棄、不氣餒,都能發出「十萬伏特」的生命能量來擊退病魔!

林慧婷說,黃先生剛從加護病房醒來時,因為臥床過久,肌肉大量流失,連舉手這簡單的動作都做不了;為了幫助他恢復流失的肌力,教他先從手指比愛心開始練習,再來進步到用雙手比大愛心、然後擊掌Give Me Five⋯⋯等動作,逐步增加他肌力恢復的速度;看似小小的比愛心動作,但只要比前一次進步,都讓黃先生與太太很開心。

黃先生因為手指力氣不夠無法寫字,加上氣切治療無法開口說話,護理師常常需透過他的嘴型猜測他的需求,林慧婷記得,有次黃先生在她手上一直畫,猜了幾次都沒猜中他的需求,突然想到會不會是「癢」,黃先生立即連連用力點頭;接下來就是找出發癢的位置,只是連連幾次猜錯,讓黃先生很沮喪也很失落,直到找出正確的位置,那令人難耐的癢才獲得緩解,這時他不僅鬆開緊鎖的眉頭,也滿足的露出笑容。

林慧婷說,每每看到病人因不適獲得緩解、或小小願望被兌現而露出笑容的那一刻,都讓她感受到護理工作很有意義及價值。

內科加護病房副護理長林慧婷(右),贈送皮卡丘玩偶為黃先生(左)加油打氣。圖/林慧婷提供

活動醫護站 搶救第一線《人醫心傳》234期

文/江家瑜

「呼叫呼叫,有人暈倒了⋯⋯」太平洋縱谷馬拉松醫護總站的無線電,在全馬組開跑不久後就傳來呼救的訊息,不到十秒,接著又傳來更緊急的呼叫聲「跑者是OHCA !」當時人正在醫護總站執勤的花蓮慈濟醫院急診護理師田于婷回想起來,彷彿事情才剛發生在不久前。

馬拉松當天在醫護總站執勤的花蓮慈濟醫院急診護理師田于婷,第一時間參與急救,當時一心只想著趕快救回黃先生。右為急診護理長陸家宜。攝影/鍾懷諠

她說,開跑時間很早,大約清晨六點,有些跑者會因為低血糖而暈倒,但沒想到黃先生是OHCA,還以為自己聽錯,但也聽到大會同時傳來「需要救護車」的廣播聲,立刻與在醫護總站支援的急診搭檔陳亭延醫師,帶上急救包就跳上救護車前往現場。

抵達時,二位騎機車的巡邏醫療組人員正在為黃先生做CPR,田于婷與陳亭延醫師隨即為病人做評估,發現他有恢復心跳,短短兩分鐘的CPR 有救回來,初步判斷可能是心肌梗塞,須趕快送往鄰近醫院。但是不到十秒,黃先生又OHCA,所以再次進行搶救並給予腎上腺素。

田于婷說,陳醫師原本打算為黃先生插管,但是病人因為突然倒地,臉、嘴巴、鼻子等部位受傷流了很多血,評估現場環境無法做到抽吸口水,決定先緊急送往鄰近醫院。救護車上,她和陳醫師及那二位醫療組人員,四人持續為黃先生做CPR、給氧、給藥,急救動作沒中斷過,每個人心中都只有一個念頭「趕快救回來!」

因黃先生情況非常危急,轉送花蓮慈院,由聶人豪醫師與急診團隊接手使用儀器繼續為他做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心臟外科黃迺偉醫師與葉克膜團隊也同步為病人評估,放置葉克膜成功後,隨即送往心導管室緊急治療。

為了提升救護品質,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消防局合作積極培育救護人才。圖/徐子恒醫師提供

大型活動包含運動賽事、演唱會等聚集人數超過一千人的活動,都能見到救護醫療站,這看似不起眼卻是整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設置。

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表示,救護站的基本組成人員通常為一位醫師、一位護理師、加上救護車的駕駛員,並視活動人數增加醫師及護理師人力;而急救包則是備有靜脈注射裝備、急救藥物、強心針、氣管插管裝備、骨折固定板、止血包紮等常用醫材、藥物外,也攜帶新型急救利器「骨針」,在環境不穩定或是病人狀況不好,不容易找到血管時,可以透過骨針從肩膀直接注射到骨髓腔內,作為給藥途徑,而這些醫材可以使醫護人員在院外做到幾乎與院內同樣水準的「高級心臟救命術」,讓醫護人員在搶救生命時多一分助力。所幸運動賽事中發生OHCA 的機率很低,比較常遇到的是拉傷、肌肉痠痛、跌倒外傷等。

若是遇到OHCA 的民眾,救護站醫護人員確認病人沒有呼吸脈搏就會立即執行CPR,並聯繫消防局將病人送往鄰近醫院。陳坤詮說,現今的花蓮大型運動賽事救護運作成熟,與衛生局合作也摸索出固定形式,有人駐守救護站之外,還會有機車來回巡視的醫療組人員身影,這樣不僅能在第一時間發現身體有異狀的民眾,即時通報救護站,並視情況通知消防局救護車到場,早期發現也有助於醫院急診團隊提早做準備,啟動後續的救治流程。

為了提升救護品質,花蓮慈院與花蓮縣消防局自二○一八年起合作培育救護人才,不只培訓中級救護技術員,也培訓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訓練內容包含解剖生理學、藥理學、心電圖判讀、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創傷訓練、小兒高級救命術⋯⋯等,在醫療與消防體系的努力下,急救成功率從二○一四年的百分之五點九,至今已提升到百分之二十七點三。救護車上也配置十二導程心電圖機,與醫院同步連線診斷心肌梗塞外,救護車上的高級救護技術員,則可依據預立醫囑,給患者藥物治療,甚至實施電擊。

花蓮慈濟醫院為東部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長年承接大型賽事及各大型活動救護醫療站任務,包含春節期間的醫療救援、花蓮縣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節、太魯閣峽谷馬拉松、合歡山雪季醫療、太平洋縱谷馬拉松以及全民運動會⋯⋯等,動員包含醫師、中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等團隊。其中,承接太魯閣峽谷馬拉松醫護站及運動防護站已超過二十年,時時刻刻守護跑者的健康。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團隊承接太魯閣峽谷馬拉松的「運動防護站」,從第一屆至今已超過二十年。圖/花蓮慈院物理治療師團隊提供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長期承接大型賽事及活動的救護站支援任務。圖/花蓮慈院物理治療師團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