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慈院 以愛相伴 重啟慈誠懿德會《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二十五日

五月二十五日,大林慈濟醫院舉辦慈誠懿德會大共修,兩百五十六位慈濟志工歡喜「回家」。

隨著疫情趨緩解封,再次啟動的慈誠懿德會大共修,兩百五十六位來自雲嘉南、高屏區的慈濟志工歡喜「回家」。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向志工表達感恩,並懺悔過去對自己要求高醫療品質,無形中也要求同仁,變成一位有脾氣、會罵人的院長,但慢慢從志工身上感受善知識的改變,進而學習如何以德待人。

這場懿德會共修由人文室統籌規畫,一系列的健康衛教講座,精心為銀髮族志工打造,主持人人文室同仁蘇怡潔熱情為活動拉開序幕。

談骨論筋做慈濟

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分享自己精進充實的生活,也帶來骨科個案的故事。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分享自己每天從清晨三點鐘開始的充實生活。「我每天查房的第一床就是我爸、媽,直到最近父親生病住進加護病房後,仍然沒有改變。」簡院長笑說當了醫生後,最大的好處就是父母「言聽計從」,叫父親拍手他就照著做。然而大家都知道,簡骨科是人人口中的孝順兒子,無論多忙也不忘回家陪伴父母。

科技讓醫病溝通零距離。遠在洛杉磯的陳師姊,因為之前的脊椎手術後痛不欲生,在LINE 中和簡院長討論後決定來臺治療。經過減壓、剪開植骨等二階段翻修手術,陳師姊順利擺脫疼痛,在出院前挺直腰桿與醫師合照,並相約明年在洛杉磯同遊。

因脊椎變形而駝背「不得不低頭」的病人不計其數。一位教授脊椎變形七十度,在簡院長的一次性經椎弓切骨矯正術後,讓他「終於能看到地平線。」

「講甲一畚箕,做無一湯匙」,簡院長用閩南諺語共勉,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寸,志工們歡喜受益、勤做筆記。簡院長感恩志工,在疫情後大家又能相聚「搏感情」。醫院非常需要醫療志工,醫院是救人的地方,但若是缺少了慈善相伴,就會失去了溫度。有了志工菩薩的護持,讓醫療更有人情味。

骨折、長骨刺該怎麼辦

簡院長得意門生之一江晏昇醫師說,門診中有不少的病人詢問,骨折時到國術館「喬回來」是否就不用開刀,透過螢幕中的手術畫面,江醫師說,手部骨折處旁邊有大動脈,若是任意「喬骨」,很容易讓銳利的斷骨切傷大動脈,導致動脈破裂。有的甚至後續併發腔室症候群,錯失黃金手術時間,無奈只能面臨截肢命運。

江醫師表示,「喬骨」的狀況百出,也有病人因後續神經肌肉萎縮,錯失手術時間,最後手掌萎縮無力,功能喪失。另一位病人不知道自己是粉碎性骨折,結果到國術館喬了一下,反而從簡單性骨折變成更嚴重的粉碎性骨折,後來手腕整個變形,不僅功能不佳,而且每次刮風下雨都會疼痛不舒服。他強調,骨科醫師也可以執行骨折復位,在有X 光的參考下,復位可以更安全、精準,建議到醫院做檢查,再由專科醫師判斷到底適合開刀或徒手復位治療。

代代相傳醫世代

中醫部鄭竹晏醫師現場教學「舒筋活絡八段錦」,幫助志工菩薩促進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

新生代的心臟內科醫師李禎元,分享關於高血脂治療指引。他說,膽固醇也有分好壞,對於血脂的運輸循環,又可分成高密度或低密度脂蛋白,為了預防動脈粥狀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就要降血脂。「就像平日做好水土保持,減少土石流崩坍,造成血管阻塞。想要降血脂,並非一定得靠藥物,除了改善飲食,也要有良好運動習慣,同時遠離菸酒,不迷信食物或保健食品。」

中醫部鄭竹晏醫師則教學銀髮族「舒筋活絡八段錦」,八個簡單動作,就能舒筋活血、促進身體代謝、調節循環、增強免疫。

整形外科醫師莊璿綦分享「淋巴水腫治療」,他說,通常手術並不是要治癒淋巴水腫,而是達到改善淋巴水腫嚴重程度,就像超顯微淋巴管與靜脈吻合手術,以高倍顯微鏡輔助,先在水腫的肢體皮下打入螢光染劑,利用特殊紅外光影像系統找出淋巴管後,再以直徑0.01mm 的手術縫線將淋巴管與小靜脈做吻合,藉由小切口在皮膚下做淋巴接合,不會在患肢以外部位增加新的傷口,侵入性低,且術後傷口照顧簡單,可以很快回到原本的生活。

聽完五場精采的健康講座後,嘉義區的志工吳漢文說,平時關懷單位為大林慈院腫瘤中心,雖然疫情期間無法到醫院與孩子們互動,但藉由聊天APP 保持聯繫,疫情趨緩後又能重回懿德爸媽身分,無比歡喜;聽了簡院長的分享,倍感親切,專業中又不失風趣,尤其是他對法親的愛,真的有做到上人所說「把法親身體照顧好」,讓法親們相當感動。

嘉義區志工謝慧玲說,以前經常聽到簡院長的分享,他就像大家的家庭醫師,同時也教導志工正確的知識。聽到這麼棒的健康講座,歡喜收穫滿滿。

神祕嘉賓醫療長曾國枝特地在門診空檔趕往現場演奏薩克斯風,志工們掌聲不斷。劉鎮榮主祕也到現場感恩志工,不忘提醒,即使疫情解封,到醫院服務時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才能健康的歡喜付出。醫事室在講堂外擺攤,為志工做虛擬健保卡註冊及綁定服務。(文、攝影/江珮如)

曾國枝醫療長利用門診空檔到會場表演薩克斯風,感恩志工為醫院的付出。

嘉義診所 全方位健康促進 四心級醫療服務《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二日

五月二日,嘉義慈濟診所舉辦診所二期洗腎、復健、內視鏡中心與嘉義慈濟日照中心開幕啟用茶會。

嘉義慈濟診所五月二日舉辦診所二期洗腎、復健、內視鏡中心與嘉義慈濟日照中心開幕啟用茶會,嘉義市衛生局副局長莊美如、醫藥新聞週刊社長王慰祖、西榮里里長林芳志等來賓受邀出席。

啟業近三年的嘉義慈濟診所,鄰近嘉義市火車站,在地鄉親就醫非常便利。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賴寧生表示,診所有教學醫院醫療品質,內外婦兒科一應俱全,進到診所內無藥水味,內部空間寬敞又明亮。他強調,為了拓展診所醫療服務,感謝衛生局主管機關,給予診所申請各項醫療設施提供最高標準與指導,診所以「嚴謹」的態度,設置洗腎、復健、內視鏡中心與嘉義慈濟日照中心,提供更高品質與貼近就醫便利性及一站式「四心級」全方位醫療服務。此外,落實分級醫療,垂直整合的概念,例如日照中心的長者若是有肌力問題,可以與復健中心、活齡運動中心整合,而醫院急重症病人出院後,也可以依分級醫療的概念,到診所回診追蹤,實踐以人為本的精神。

嘉義市衛生局副局長莊美如說,嘉義慈濟診所的特點是從預防、醫療到長期照護的一條龍服務。

嘉義市衛生局副局長莊美如表示,嘉義慈濟診所的特點,是從預防、醫療到長期照護的一條龍服務。診所設有運動中心、巷弄長照站及診所,若是遇到較嚴重的疾病,也可以轉診到醫院治療,後續還有長照的居家服務、日間照顧,未來還會有住宿型服務,對嘉義市民來說是非常好的服務。

嘉義慈濟診所負責人蔡任弼主任說,診所二樓原設有門診診間,同一樓層拓展洗腎、復健、內視鏡中心,讓民眾不必舟車勞頓回到大林檢查,可以在診所一次完成,再結合日照中心及活齡運動中心,甚至未來的長照據點,就是整合醫療,讓醫療從預防、治療到復健都可以做得到。

「一心級」復健中心,提供物理治療、職能治療服務。整合專業醫療群及治療師團隊提供復健服務,採用許多復健相關機型(如:牽引、電、熱療、石蠟浴、運動衛教)執行物理治療,讓有需要的民眾得到高優質的復健醫療。

「二心級」血液透析室,空間坪數一百七十坪,總床數二十四床,提供腎友專車服務。由診所負責人腎臟專科蔡任弼主任帶領的專業團隊,提供優質透析服務,診所洗腎機採用醫學中心等級,嚴格執行肝炎及無肝炎分區治療。

「三心級」內視鏡中心備有新型高解析度超音波及內視鏡主機,提供腹部超音波、胃鏡及大腸鏡檢查。腸胃科醫師同時具備充水式大腸鏡技術,能將執行大腸鏡的不適感減到最低。

「醫療用心、照顧安心」銜接嘉義慈濟診所各項醫療服務的嘉義慈濟日間照顧中心,在診所的四樓,打造一百三十九坪,照顧服務三十位失能及失智長輩的日間照顧中心,不僅提供長照居家服務,更減少家屬照顧的負擔。利用同棟醫療設施優勢,在日間中心的長輩,只要「搭電梯」就可進行復健或就醫,一站式的日間照顧服務,讓家屬充分喘息與安心。賴寧生院長說,結合嘉義診所定期巡迴醫療服務,白天長輩的醫療需求,在日間照顧中心立即得到解決,讓失能或失智長輩可以在自己最熟悉的社區,就近接受高品質長期照顧服務,是居家服務外,更好的選擇。這就是「四心級服務」。(文/閻廣聖 攝影/黃小娟)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與嘉義慈濟日照中心長者親切互動。

台北慈院 溫馨浴足按摩 心蓮病房謝親恩《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九日

心蓮病房護理師、社工師與志工陪伴家屬為病人浴足、按摩。攝影/盧義泓

五月九日,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團隊舉辦「感念親恩∼永恆的愛」活動,心蓮病房暨家庭醫學科陳正裕主任致詞:「經過三年的疫情,終於又開始舉辦病房活動,期待大家能夠藉此機會來感念親恩,祝福大家母親節快樂。」陳依琳護理長分享:「今年以浴足按摩的方式是期待以更直接的行動讓彼此感受到對方的溫度,藉此感謝家人養育之恩。」

家屬將雙手浸在熱水中,仔細為親人洗淨雙足。心蓮病房志工陳雅雯芳療師親手示範按摩手法,眾人仔細觀摩,溫柔輕按家人雙腳穴道。護理師、社工師與志工一同加入按摩行列,臨床宗教師純寬師父也逐床關懷,引導病人放鬆身心,整個過程充滿了愛的氣息。

曾先生分享與母親六十五年來的母子情:「和媽媽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是最珍貴的,因為不捨她再受病痛折磨,所以選擇讓媽媽接受安寧照護。很感恩有這樣的活動讓我表達對媽媽的愛,我們有約定好,下輩子我還當她的兒子,再繼續照顧她。」

七十六歲的康奶奶,感動地看著一手拉拔長大的孫子跪在身前認真幫自己按摩,謝弟弟表示這是自己第一次幫長輩洗腳按摩,希望奶奶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感謝。

母親節前夕,眾人共度溫馨時光,以行動表達對至親的愛與感恩,留下永恆的回憶。(文/鄭冉曦)

五月二十三日
圓滿家屬心願 真正的浴佛

劉阿嬤洗完澡後,嚴珮寧護理師蹲跪在床邊替她換藥。圖/劉小姐提供

長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劉阿嬤已年過九旬,前陣子跌倒住院的緣故,躺在床上不敢移動,導致身上出現許多壓瘡。思量阿嬤年事已高,家屬與醫師討論後,讓阿嬤轉到台北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安度餘生。

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阿嬤的孩子們逐一在床前和母親道別,因為阿嬤方才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移除了呼吸器。以阿嬤的情況,若沒有正壓呼吸器協助呼吸,隨時都有可能辭世。但有沒有可能在最後這段時間讓阿嬤好好洗個澡,舒服地離開呢?

「洗澡」是家屬的小小心願。負責照顧阿嬤的嚴珮寧護理師在得知家屬們的想法後看了看心蓮病房的洗澡排程,發現這天所有時間都排滿了。「這畢竟是家屬的心願,所以我請他們等我到中午。」她告訴家屬,自己可以用中午時間幫忙,但這次不要看護陪伴,而是請子女來協助。嚴珮寧說:「對病人而言,家人是最親近的,以前都是媽媽照顧你們、幫你們洗澡,現在換你們幫她洗澡吧!不會沒關係,我洗的時候你們就在旁邊,需要幫忙時我會跟你們說。」

「阿嬤,我們要洗澡囉!腿抬一下,來,幫我扶一下阿嬤。」在護理師的帶領下,劉阿嬤洗了個舒服的熱水澡,令人驚訝的是,原本已是木僵狀態的她睜開眼睛,甚至在兒女詢問舒不舒服的時候,用微弱的臺語回應:「爽快、爽快⋯⋯」

換上新的衣服,嚴珮寧護理師在床邊替阿嬤的傷口貼上新的人工皮,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阿嬤氣息漸漸微弱,結束人間的旅程。

看到母親的最後一程如此圓滿,女兒劉小姐非常感謝護理師:「她給我們一個盡孝道的機會,讓我們在短促的時間裡表達對媽媽的感謝,也讓媽媽在整個過程裡非常快樂。」剛結束浴佛節與母親節,家屬感恩:「大家在這裡幫老菩薩洗澡,是真正的浴佛啊!」(文/廖唯晴)

花蓮慈院 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 守護東部兒少健康《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二十三日

花蓮慈濟醫院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第二十五屆SNQ 國家品質標章認證。圖/花蓮慈院提供

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於二○一八年七月在全臺成立七個兒少保護醫療區域整合中心,花蓮慈濟醫院承接花蓮、臺東,連結花東兩地社政與醫療網絡合作。隔年正式納入小兒部組織編制「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並以跨部門、跨網絡合作模式、研發兒虐教材、深入社區、跨醫療網絡合作、青少年議題的專長與服務等六大特色,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第二十五屆SNQ 國家品質標章認證。

花蓮慈院急診收治一位轉診的一歲多女童小星,下體有嚴重撕裂傷,照會婦產科及兒科急診醫師進行傷勢評估,因家長說詞反覆,無法認定車禍事件的真實性,醫療團隊先以疑似性侵進行通報並驗傷採證,兒保醫療中心隨即啟動一站式流程,花蓮縣政府社會處社工及花蓮縣警察局婦幼警察隊到院處理。經檢警與鑑識團隊連夜至車禍現場勘查後,確認這是因疏忽照顧,導致女童車禍受傷的意外。在釐清小星受傷的原因後,兒保中心團隊前往小星家中訪視,發現小星爸爸一人要照顧三個子女,且家中因經濟困難,無法裝置庭院大門,一不注意孩子就走到馬路上,導致小星發生車禍意外。

廖夏慧個管師說,為了預防意外事件再次發生,小星住院時,使用了團隊所設計的簡易親職諮詢教材,針對小星爸爸進行個別衛教與親職教育,出院後也連結相關社福資源,包含慈濟基金會等協助改善小星一家人的生活環境,讓居家環境更安全。

「兒保醫療中心重視每一個兒少的生命,是否有好好的被對待。」兒保醫療中心主任張雲傑表示,透過兒少保護通報數據分析,結合院內兒少保護通報服務流程及兒科醫師經驗,於二○一九年首次推出「居家安全簡易親職諮詢服務」,持續推動之下,協助花蓮縣政府減少一百六十七件兒少保護調查案件。在急診由護理師提供即時的居家安全衛教諮詢,體現服務的可近性,讓這些意外事件兒少家長們印象深刻,也使意外事件的再發生率下降,是臺灣兒保醫療中心首創的特色服務。

兒保醫療中心除了自行研發兒虐傷勢辨識提示卡、全臺首創即時居家安全簡易親職諮詢等創新特色外,也串起社政、檢、警、醫療、司法與教育團隊,同時整合醫療資源,深入社區,積極參與兒少保護個案處遇,讓兒保工作做得更縝密,不漏接任何一個孩子,針對社區與學校常見的青少年議題,協助評估與轉介慈院青少年照護團隊與相關治療服務。

花蓮慈院為花蓮地檢署驗傷採證「概括囑託」的委託單位,共有八位協助驗傷採證醫師獲頒發花蓮縣縣長感謝狀,並獲得花蓮縣衛生局考核優等,及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頒發感謝狀。此外,張雲傑主任獲聘為花蓮縣兒少福利促進委員會委員,並榮獲保護服務工作最高榮譽「第八屆紫絲帶獎—新銳獎」肯定,也帶領兒保團隊榮獲第二十五屆SNQ 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殊榮。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表示,很感恩張雲傑醫師承擔兒保醫療中心,串聯醫療、社政、檢警與社會資源等各界力量,守護東部的孩子;花蓮慈院未來目標是成立一家兒童醫院,希望為東部孩童帶來更完整的治療與照護!(文/江家瑜、兒保醫療中心)

今年二月,花蓮地方法院法官到花蓮慈濟醫院兒保醫療中心參訪,張雲傑主任(左)示範兒科加護病房驗傷過程。攝影/江家瑜

關山慈院 康乃馨送祝福 長照服務顧身心《人醫心傳》234期

五月十一日

關山慈濟醫院在母親節前夕,關懷長照居家服務的獨居長輩,並獻上溫暖祝福。左起為吳勝騰副院長、右為居服督導余惠萍。

五月母親節到來,關山慈濟醫院為了感謝母親的辛勞,且希望讓偏鄉的獨居老人能感受溫馨氣息,特別準備康乃馨香皂花送給長照居家服務的長輩們。五月十一日下午,由吳勝騰副院長,長照室代理組長邱慧珊、居服督導余惠萍、胡念慈、胡昕儒、行政助理黃廷豪分三個路線,前往池上、關山、鹿野、延平、海端,總計發送八十戶。

首站來到關山德高里探望獨居的余阿嬤,吳副院長觀察阿嬤講話有點喘,關心身體哪裡不舒服。阿嬤笑稱自己年近九十,在關山慈院看心臟、胃腸、皮膚,很多科別都看過了,還提到前陣子發生機車事故。吳副院長囑咐不要再騎機車,與阿嬤話家常。溫暖笑語,讓冷清的房子熱鬧起來。

接著抵達連招阿嬤家。阿嬤反映導尿管會滲尿,接著說自己經常頭暈,偶爾會突然忘記要做什麼事等等。惠萍聽了表示會聯繫居家護理師前來更換尿管。或許是阿嬤重聽嚴重,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問東答西,或是得重複多問幾遍。吳副院長不放心,檢視家裡的藥品,看到青光眼藥水、血壓和止暈藥就問起診來。

阿嬤七十八歲了,眼睛開過三次刀,最近會一直流眼淚,加上頭暈不太敢外出,除非弟弟有時間來探望,否則都一個人待在家。見阿嬤說到眼眶泛紅,惠萍問:「母親節女兒會回來嗎?」「不知道,她工作有時候比較忙,從新竹過來交通也不方便⋯⋯」阿嬤繼續說著病痛的無奈和無助,吳副院長與惠萍靜靜聽著,讓阿嬤抒發心情,也思考如何改善個案的困擾。

余惠萍說,很多個案的子女都在外縣市,阿公阿嬤最親近的朋友可能就是長照督導跟居服員。因此,每年都會準備小禮物為長輩過節,希望讓長輩感受節慶氣氛,也期望有了身心的照顧,讓個案失能的等級漸漸恢復。若在家訪時發生趣事,或有拍下長輩們開心的照片,他們也會透過line 與家屬分享,盡量讓無法就近照顧的子女感到安心。

胡念慈說,自己接觸的個案不乏有被棄養或經濟較弱勢的長輩,他們會特別增加家訪次數,確保個案安全、用藥和固定回診。「這是我們能夠做的,幫助他們跟社會做連結,維持現狀,不敢說可以讓他們生活狀況變好,但至少身體不會這麼快退化。」念慈提及,雖然在家事服務過程會因為長照規範無法滿足個案的需求,必須要花時間去溝通達成共識。但在特別的節日個案接收到祝福,還是會很開心有想到他們。

黃廷豪說,這是他一次參加居家關懷活動。走入案家,讓他感受到獨居長者的辛苦;多虧有居家服務的照護,讓長輩們的環境整潔、個人衛生、吃飯都受到妥善照顧。「我印象很深刻是我們要離開的時候,看到一個阿嬤坐在門口看著我們,那種落寞還有孤獨感,和當下探望她發自內心的笑容有很大的反差。阿嬤的笑容很好看也很可愛,我看了很開心,這個母親節活動滿有意義的,謝謝團隊一起完成!」

獨居老人是高齡社會結構的縮影,關山慈院長照服務深入東部縱谷地區,雖然有照顧服務員陪伴就醫、整理家務,為子女分擔許多照顧的重擔,但往往陪伴和被關心才是長輩最需要的,而這也是團隊努力付出最大的意義!(文、攝影/陳慧芳)

看到長者家中的青光眼藥水、血壓和止暈藥,吳勝騰副院長仔細檢查阿嬤的眼睛。

玉里慈院 社區居家護理 舒緩家屬看護壓力《人醫心傳》233期

四月十四日

去年一個夏天的夜晚,住在花蓮縣玉里鎮的黃小弟發生嚴重車禍,造成全身癱瘓、無法言語,幸好他的叔叔跟嬸嬸不離不棄的照顧他,但近期黃小弟出現壓瘡,加上其他親戚有不同的聲音,讓嬸嬸在照護上開始有些無力感,無奈地說:「有時候,一些因素讓我真的很想放棄耶!」主要照顧者道不盡的孤獨與辛酸。嬸嬸從事過居家照顧服務工作,是個充滿正向想法的人,然而再積極的照顧者,不免都會需要心情的出口,這個時候,玉里慈濟醫院葉珈妤居家護理師會靜靜地傾聽,給她適時回應和鼓勵。

另一位同樣也是超級神隊友的家庭照顧者,住在瑞穗鄉的黃媽媽說:「兒子從小就很懂事啦,而且很孝順!」前年,黃爸爸因車禍重傷後行動不方便,黃媽媽的身體也不太好,屋漏偏逢連夜雨,家裡又發生火災一夕之間燒個精光。此時,黃爸爸竟中風,生活完全無法自理,面對如此鉅變,懂事的兒子承擔起重責,讓家裡的生活迅速恢復熟悉的步調,並且學習如何照顧爸爸,牆壁上貼著「翻身→換尿布→拍痰→抽痰→灌奶」的提醒字條,看出兒子的用心,黃媽媽很自豪兒子的成熟穩重。葉珈妤居家護理師說,家屬的照顧態度很重要,通常是決定病人狀況好壞的關鍵。

玉里慈院居家護理所服務的對象包含行動受限、身上有留置管的病人,而居家護理師除了協助個案置換三管的專業醫療服務,其實對於在家屬的心靈與精神上,也是很重要的鼓舞者,傾聽並同理家屬的心情,讓社區醫療服務更有溫度。(文、攝影/張汶毓)

葉珈妤居家護理師,前往病人家中進行居家護理服務,也會傾聽並同理家屬照護壓力。